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编著的《法兰西组曲/胜利译丛》是一部气势恢宏、具有传奇色彩的小说。作者通过几条故事线索,以白描的方式描绘了1940年德军占领巴黎前,巴黎人的大逃亡,几乎所有的家庭都卷入了这悲剧性的混乱之中。作者也叙述了在德占区,发生在一个德国军官与一个法国女人之间敏感的爱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法兰西组曲/胜利译丛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法)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 |
出版社 |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编著的《法兰西组曲/胜利译丛》是一部气势恢宏、具有传奇色彩的小说。作者通过几条故事线索,以白描的方式描绘了1940年德军占领巴黎前,巴黎人的大逃亡,几乎所有的家庭都卷入了这悲剧性的混乱之中。作者也叙述了在德占区,发生在一个德国军官与一个法国女人之间敏感的爱情。 内容推荐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编著的《法兰西组曲/胜利译丛》以白描的方式描绘了一九四〇年巴黎大逃亡,法国几乎所有的家庭都卷入了这悲剧性的混乱之中。画面中有被情人抛弃的情妇,有被粗俗平民恶心坏了的大资产阶级,有堵塞了法国各条公路、在突如其来的轰炸中受伤而被丢弃在农庄的伤者……接着,敌人占领了这块麻木而惊恐的土地。占领军的出现激化了社会矛盾和居民的挫败感,人们醒来了。然而在暗流涌动中,一个德国军官和一个法国已婚女人之间,萌生了敏感的爱情…… 内米洛夫斯基用她生命最后几年的痛苦和光彩夺目的才华,以虚构世界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那个曾经的过去:人物、事件和背景。 目录 第一部 六月风暴 第二部 柔板 附录一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的手稿注释 附录二 1936一1945年的通信 致谢 译后记 试读章节 “后天,也许明天,德国人就会到巴黎城下。据说最高指挥部已经下决心在巴黎城前、城内和城后部署战役。幸亏大家还不清楚,因为从此时开始到明天将会有大队人马涌向火车站和公路。明天一早必须出发,到您母亲家,夏洛特,到勃艮第去。至于我,我的使命很重要,我将与属于我看管的珍宝同命运。” “我想,我们会在九月疏散博物馆。”于贝尔说。 “是的,但是布列塔尼的临时博物馆不太合适,因为它曾经受过潮,像地窖一样。我也不明白是怎么回事。我们曾经组织过一个保护国宝委员会,大家分成三个大组和七个小组,每个小组都由若干专家组成,负责在战争时期将一部分艺术品撤退到临时博物馆,而就在上个月,临时博物馆的保安提醒我们说,油画上出现了一些可疑的斑点。是的,米尼亚尔u的一幅肖像画杰作上,人物的双手落上了绿色的斑点。我们赶紧将那些珍贵的箱子又召回巴黎,现在我还在等命令,看看能不能赶紧将它们送到更远一点的地方。” “但是我们呢,我们怎么走?我们单独走吗?” “明天,您带着孩子们和两部车子先走,平静一点,把所有能带上的东西都带上,比如说家具,当然还有行李,因为必须承认,从现在起到这个周末,也许巴黎会被彻底摧毁、烧光,市场会被抢掠一空。” “您真是让人吃惊。”夏洛特叫道,“您谈论这一切的时候竟然能够如此镇定!” 佩里冈先生转向他的妻子,他的脸色渐渐恢复了往日的那种红润,但这是一种垂死的红润,仿佛刚遭宰杀的猪一样。 “这是因为我不能相信。”他温和地解释道,“我跟您说,我理解您的意思,我们决定抛掉我们的房子,踏上逃跑之路,我无法相信这是真的,您明白吗?您快去准备一下,夏洛特,明天一早都得准备好,晚上你们就可以到您母亲家吃晚饭了。只要能够脱身,我就立刻来和你们会合。” 佩里冈夫人摆出一副顺从而尖酸的表情,就像她在孩子们一起生病时穿上护士服时的表情。一般说来,孩子们总是商量好似的一起生病,尽管得的病各自不同。那些日子,佩里冈夫人手里拿着温度计,从孩子们的卧室里走出来,仿佛摇动着殉道者的棕榈勋章一般,而她的所有观点只是一声尖叫:“你们会认出你们的亲人的,最后一天的时候,我的小耶稣们!”此时,她只是问道:“菲利普呢?” “菲利普不能离开巴黎。” 佩里冈夫人高昂着脑袋走出了客厅。重负从来不会将她的脊柱压弯。她会安排好一切的,明天一早,一家人就可以出发了:不能动弹的老头、四个孩子、仆人、猫、银器、最珍贵的器皿、皮草、孩子们的所有东西、食物、应急的药物。她不禁颤抖起来。 客厅里,于贝尔在恳求自己的父亲。 “请您允许我留下来。我和菲利普一起留下来。您……您不能嘲笑我。您不认为我可以去找同学?我们年轻、结实,做好了一切准备,我们可以组成一支志愿军团……我们可以……” 佩里冈先生看了他一眼,只说了一句:“我可怜的小东西!” “这就完了?我们已经输了?”于贝尔结结巴巴地说,“这,这不是真的吧?” 突然间他放声大哭起来,令他自己害怕的是,他知道自己会情不自禁地放声大哭。他像个孩子一般地哭着,哭得像贝尔纳一样,张大嘴巴,嘴巴周边满是皱纹,眼泪像潮水一般,弄得满脸都是。夜晚来临,温柔、宁静的夜。一只燕子飞过,在已经暗淡的天光中掠过阳台。小猫发出贪婪的叫声。 P14-15 序言 1929年,贝尔纳·格拉塞被一部名为《大卫·格德尔》的手稿深深打动了,手稿是从邮局寄来的,他立即决定出版。正欲与作者取得联系之时,他却突然发现,这位作者许是害怕遭到拒绝,没有留下姓名和地址,只留下了一个信箱号。于是他在报纸上登了启事,希望作者前来与他见上一面,彼此认识一下。 几天后,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出现在他的面前时,贝尔纳·格拉塞几乎不能相信这位看上去活泼、平静,在法国刚刚度过十个年头的年轻女性竟然能写出如此才气逼人、残忍、大胆,并且笔法如此老到的作品。应该说这是一部作家到了成熟境界才能够成功写就的作品。尽管他已经开始欣赏眼前的这位女性了,但是还在怀疑,他问了她很多问题,直到最后才确认,她的的确确就是作者,而不是代替某个希望躲在幕后的知名作家而来。 一经出版,《大卫·格德尔》便受到了评论界的一致好评,乃至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也随之迅速成名,彼此之间相去甚远的作家——比如说犹太作家约瑟夫·凯塞尔和极右翼君主政体拥护者、反犹作家罗伯特·布拉西雅克——都给了她高度褒扬。生于基辅的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从小就跟家庭教师学法语。除法语外,她还讲得一口流利的俄语、波兰语、英语、巴斯克语和芬兰语,并且,她还懂意第绪语①,我们在她1940年所著的《狗与狼》中能够感受得到意第绪语的痕迹。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就这样轰轰烈烈地进入了文学界,但是她并没有因此飘飘然。甚至,对于人们如此看重《大卫·格德尔》,她还颇感惊讶,因为在她自己看来,《大卫·格德尔》只是一本“没什么分量的小说”——这里面没有一丁点假谦虚的姿态。1930年1月22日。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她写道:“你怎么会以为,仅仅因为一本书,我会忘了老朋友们呢?一本人们谈论半个月之后就要忘得光光的书,就像其他一切事情,在巴黎,一切都会被忘记的。”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1903年2月11日出生于基辅这个当时俄国犹太人聚居的城市。她父亲雷翁·内米洛夫斯基(其希伯来姓氏为雅利安)的家庭来自乌克兰一个叫做内米洛夫的城市,该城市是18世纪犹太哈西德运动①的重要中心之一。内米洛夫家族从1868年在伊丽莎白格勒市开始遭到一连串的不幸,1881年,沙皇在伊丽莎白格勒掀起了迫害俄罗斯犹太人的巨大浪潮,并持续若干年。雷翁·内米洛夫斯基的家庭早先做稻谷生意,四处旅行,而后进入金融界,积聚起可观的财富,成为俄国最为富有的银行家族。在雷翁的名片上赫然印着:雷翁·内米洛夫斯基,沃罗内商业银行董事长,莫斯科联合银行总裁,彼得堡商业私人银行理事。他在伊丽莎白格勒市地势较高的街区买了一座豪宅,位于一条安静的街道上,房子周围是花园与椴树林。 伊莱娜完全被托付给家庭女教师照料,她所接受的,都是颇为杰出的家庭教师的教育。她的父母很少把心思放在家庭上,在童年,她是个特别不幸、孤独的孩子。她很喜欢和欣赏她的父亲,只是父亲全部精力都扑在生意上,大多数时间出差在外,要不就是在赌场挥霍财产。她的母亲——母亲让别人叫她范妮(她的希伯来名字叫做法伊嘉)——之所以生下这个女儿,完全只是为了取悦其富有的丈夫。但是母亲将女儿的出生看成是自己女性魅力走向衰落的开始,所以生下女儿后就把她完全抛给了奶妈。范妮·内米洛夫斯基对女儿有一种强烈的憎恶,因此女儿未曾从母亲那里得到过一丁点母爱。范妮成天坐在镜子前窥伺着每一根皱纹的出现,涂脂抹粉,做按摩,其余的时间她都不在家,在外寻求夫妻关系之外的艳遇。这个对自己的美貌颇为自负的女人满心恐惧地看着自己的线条一天天松弛下去,看见自己彻底变成也许日后只能靠钱养小白脸的女人。然而,为了证明自己还年轻,她拒绝承认伊莱娜已经长大,而是一直把她当成小女孩来看,很长时间里,她强迫伊莱娜像一个小学生那样穿着打扮。 在家庭女教师告假的日子里,伊莱娜就躲在自己的世界里,沉浸在阅读之中,她已经开始写作,绝望地反抗着,内心对母亲的仇恨越来越强烈。这样的一种激烈反抗,这种母女之间违反人伦天性的关系在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的作品中占有中心位置。因此,在《孤独之酒》中,我们能读到这样的句子:“在她的内心,对于母亲有一种奇怪的仇恨,而且,随着她日复一日长大,这仇恨也越来越强烈……”“她从来不干脆地发出‘妈妈’这个词的两个音节;这两个音节从她紧闭的双唇间颇为困难地被挤了出去;发最后那个‘妈’的时候,她几乎只是咕哝了一声,而且速度很快,是她好不容易从心里拽出来的,带着一种暗暗的、隐隐的、小小的痛苦。” 还有:“母亲的脸因为狂怒而抽搐着,离她越来越近;她看见了母亲因为愤怒和恐惧而睁大的、充满仇恨的双眼,闪闪发光……”“上帝说过:‘我保留了复仇的权利……’啊!算了吧,我不是一个圣人,我不能够原谅她!等着,等一会儿,你会看到的!我会让你哭的,就像你让我哭一样!……等着吧,等着吧,我的老太婆!” 随着《舞会》、《伊莎贝尔》和《孤独之酒》的出版,复仇终于达到圆满。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风格最为鲜明的作品描述的都是犹太人和俄国人的世界。在《狗与狼》里,她描绘了早期的商人联合会里的资产阶级生活,这些商人享有在基辅居住的权利,而根据尼古拉一世颁布的条令,从原则上来说,这个城市不允许犹太人居住。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并不否定东欧的犹太文明,她的祖父母(雅各夫·马尔居里斯和贝拉·丘吉德洛维奇)接受的就是这样的文明,尽管家族有了钱之后,他们远离了它。但是,在伊莱娜的眼里,对于金钱的操纵,积聚由金钱堆砌起来的财产都是不名誉的行为,虽然在她的少年时代,包括她成年以后,过的都是大资产阶级的生活。 在描绘犹太人社会地位的上升时,伊莱娜拾起了所有反犹主义的偏见,将那个时代为犹太人所勾勒的种种偏见性的描述安在他们身上。犹太人的一幅幅画像就这样从她的笔下冒了出来,用的都是最残忍、最讽刺的语句,而她则带着一种心醉神迷的恐惧欣赏着,尽管她承认自己与他们属于一个命运共同体。这一点,正是她日后遭受一系列悲剧事件的根由。 在她的笔下,我们看到的竟是如此一种对自己的仇恨!在一种令人晕眩的平衡之中,首先她接受了犹太人属于低价值的“犹太种族”的观念。在她看来,犹太种族的种种区别性标志十分容易辨别,尽管,我们无法用30年代“种族”这个词的含义,无法用后来纳粹德国普遍所指的那种含义来谈论人类的种族。下面就是她作品中安在犹太人身上的某些特点,某些用来定义他们、让他们成为一群具有共同特性的个体组合的词汇的选择:卷曲的头发,弯鼻,柔软的手,钩状的手指和指甲,茶褐色、黄色或是橄榄色的脸色,接近黑色、油光光的眼睛,瘦弱的身体,发黑的厚嘴唇,苍白的面颊,不整齐的牙齿,总是一动一动的鼻装满家具、床垫、被褥和餐具的汽车,缺少汽油停在路中央的汽车,被粗野的乡下人弄得倒足胃口、试图挽救自己那些小摆设的大资产阶级,被匆忙间举家逃离巴黎的情人抛弃的妓女,将孤儿院的孩子们送往暂避之处的神父——孤儿院的孩子们以为自己再也不会受到任何压抑,最终杀了神父,寄住在某个资产阶级家庭里、在婆婆的眼皮底下勾引战俘年轻妻子的德国士兵。在这幅令人痛苦的画面上,只有一对平常夫妻保留住了自己的尊严。他们的儿子在最初的战役中受了伤,一路上,在那些残兵败将中,在喧闹的、将伤员运往医院的军车里,这对夫妻徒劳地找寻着自己儿子的足迹。 当德尼斯.爱泼斯坦将《法兰西组曲》的手稿交给现代出版档案馆时,她感到十分痛苦。她毫不怀疑母亲最后这部作品的价值,但是她还不曾让一位出版社的人读过,因为此时,她病重的妹妹伊丽莎白‘吉尔正在写《战俘营哨所》,一部出色的关于母亲的虚构性传记作品,母亲,那个她还没能来得及了解的人,纳粹将她杀害时,伊丽莎白只有五岁。 米利亚姆·阿尼西莫夫 后记 《法兰西组曲》的翻译完成之后,竟是很长时间不能够写一点什么。没有想过为什么,仅仅是觉得还不能够。好像觉得在到处都是纪念反法西斯胜利的声音中,那历史的一页还不曾翻过去,觉得巴黎人举家出逃的画面还历历在目,觉得一切都还是切肤的疼痛:战争、生命、希望和未曾实现的爱情。 对于内米洛夫斯基这个名字,我想几乎没有中国的读者会知道。这位才气过人的俄罗斯籍犹太女作家在三十七岁的时候被杀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之前她在法国文学界所获取的显赫声名以及两个孩子母亲的身份并没有能够挽救她作为犹太人的悲惨命运。 《法兰西组曲》是她在被带走之前所致力完成的一部作品,一幅她身陷其中,却想努力看清、想说明为什么的巨幅历史画卷。在命运未决的时刻,描绘这样的画卷是一件很残忍的事情,因此,她在自己的笔记簿上这样写道:西西弗斯,我需要你的勇气。 从她自己的笔记来看,如果命运允许,这将是一部长达“一千页”,包括五部彼此独立而又相连的作品在内的长篇巨作,像一部音乐史诗。可是遗憾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刚刚完成两部——《六月风暴》和《柔板》,她就被宪兵带走,几经辗转,到了奥斯维辛。所有的营救工作都没有效果。她的亲人和朋友甚至打听不到一点她的消息。不幸中的大幸在于,她有时间为自己的组曲中的第二部小说《柔板》画上句号。 于是这部未完的《法兰西组曲》成了正处在创作高潮的作家的绝笔。其后的一切则成了带有一定悲情色彩的传奇:内米洛夫斯基的丈夫也很快被送进集中营赴死;两个孩子带着手稿四处逃命;直到六十年后,在打算把手稿捐献给法国现代出版档案馆前,大女儿终于有勇气翻开这部手稿,一行行地辨认着已经模糊的字迹。传奇得到了传奇的肯定:2004年的雷诺多奖第一次颁给一位已经故去的作者,在这一年的法国文坛掀起轩然大波。 1大逃亡的画卷 1940年的夏天对于法国来说是一场灾难,然而这场灾难来得太快,以至于像是在梦里。《六月风暴》是从这样一种梦一般的夜开始的。沉沉的夜,倒映了整座城市灯光的塞纳河,突然响起的、如同海浪一般的警报声。 走出这夜的背景,人物开始陆续登场:大资产阶级佩里冈一家,作家科尔特和他的情人芙洛朗丝,银行小职员米肖夫妇和他们参战的儿子让一玛利,银行老板科尔班和他的情人、舞蹈演员克拉伊,收藏家朗日莱。所有的这些人都即将踏上同一条命运:弃城而逃。一条从巴黎往各个方向的难民流于是形成了:轰炸声、叫喊声、呼唤声,让一向以人间天堂自居的法国沦为地狱。 佩里冈一家是典型的大资产阶级,家产不计其数。逃亡之初,老佩里冈先生还活着,但是已经基本上在等死,在等“世界舞台上最后的、最精彩的演出”——宣布遗嘱的那一刹那;一家之主的佩里冈先生是巴黎一家博物馆的馆长,出入上流社会,由于工作关系,他暂时留在了巴黎,没有加入难民潮;这家的女主人是活跃在小说前台的人物,是她率领全家人逃难,这个头脑冷静、总是“高昂着脑袋安排好一切”的女人在爆炸来临时,从容地救出了自己的三个孩子和钱,却将公公一老佩里冈先生落下了! 佩里冈家的长子菲利普是神职人员,是这笃信天主教人家的骄傲所在。他受命于危难之中,要将家族慈善事业所收养的一群孩子带往一个他们认为安全的临时驻地。然而,他竟然死在这群“黑暗中的孩子”手上,这群“没有足够的精神力量向往光明”、“感受不到光明的存在”、“不因为缺少光明而心存遗憾”的孩子手上。 第二个儿子于贝尔还没有成人。这么一个“拉丁语翻译得零分”的青少年,出于对英雄主义的浪漫向往,在逃难途中甩开了家人,去找寻抗敌的队伍。他亲眼看到法国如何溃败,一群没有武器的乌合之众如何在做徒劳无功的挣扎。在家人已经准备给他举行葬礼之前,他又奇迹般地——尽管这场奇迹并不怎么光彩——回到了亲人的面前。 除去佩里冈一家,作家科尔特也是所谓享有优裕生活的人: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和准则,有自以为是的历史使命,有对生存的思考。在自己的写字台上,他也写下了这样的字句:西西弗斯,我需要你的勇气。然而,灾难来临的时候,他不得不带着自己“严肃意义上的情人”芙洛朗丝一起出逃,离开巴黎:对生存再有思考,舍不得的仍然是最实在的命啊。在逃跑的过程中,他的一系列生活准则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到处是血淋淋的粗俗,好不容易弄到的食物被抢(从内米洛夫斯基的写作笔记来看,这个事件将对其以后的小说世界产生重大的影响),直接面临德国人的枪林弹雨,直至最后走进相对舒适的、属于他这个圈子的一家饭店,看到熟悉的人(这个阶层的所有人正和他一样出逃),他才算释然。 收藏家朗日莱是一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收藏家,平日里只和自己认为美的东西打交道。这是一个以艺术为名,自私到对除自己之外的任何生命都无动于衷的人。出逃的时候,“他将自己比作在火山熔岩到达前出逃庞贝城的罗马人,放弃了奴隶、房屋和金子,但是在自己的内长衣里,却放上了几尊陶土的雕像,一个形状完美的花瓶,或是做成美丽的乳房形状的高脚酒杯”。而就是这么一个不堪与粗俗为伍的收藏家,却在再也买不到一滴汽油、敌机在天空盘旋的情况下,偷了一对善良的、刚刚结婚的年轻男女的汽油,绝尘而去。或者是出于小说的安排,在《六月风暴》结尾,当他回到巴黎,回到自己熟悉的美的世界里时,却愚蠢地死在车轮之下。驾车的,正是被他视作美的代表的,那个戴着一顶小巧的紫貂皮帽的舞蹈演员克拉伊。 的确,在这幅大逃亡的画卷上,唯一保持了人类的高贵的,就是从来不受命运眷顾的银行职员米肖夫妇。米肖夫妇唯一的儿子上了前线,不知生死。银行下令撤退,他们在出发之际被老板从车子上赶下来——因为老板不得不带上他的情人、舞蹈演员克拉伊。他们踏上了最辛苦的旅程。但是因为有爱,夫妻之爱,母子之爱——米肖夫人每时每刻都在守候着自己的儿子,他们是唯一有尊严的、站在恶毒的命运不能袭击到的地方的人。 在这张所谓大逃亡的画卷上,在这急板的行进速度里,就这样,作者让每一个人充分展示了他的存在。他们有自己的逃亡故事,而每一个故事里都充满了令人惊叹的细节,比如佩里冈家的那只猫(作者花了整整一章的篇幅来写这只猫残忍而血腥的夜晚活动),比如科尔特在逃难途中和芙洛朗丝的争执与和解,比如朗日莱在月光下偷那对小情侣的汽油。《六月风暴》从头到尾的确就只是逃难,然而在逃难的背后,更是形形色色的人从逃难开始到逃难结束的过程中所展示的生存本质。 生命的意义原本各不相同,但是,在战争的照射下,在所有人都不知所措地面对生命的劫难之时,他们所撞到的物质界限是相同的,是提前到来的生命尽头的隐隐威胁。原先所谓的命运眷顾失去了它所有的意义。并且,只有最不受命运眷顾的人才能够脱出身来,更加不屈从于命运的安排。在《六月风暴》的结尾,米肖夫人面临生活的困境,突然间留让-玛利,并且对让一玛利产生了朦胧爱情的玛德莱娜;玛德莱娜的丈夫伯努瓦杀德国人,逃难,求助于露西尔,露西尔慨然应允,并因此逃过了几乎逃不过的德国军官的爱情;最后是德国驻军离去,露西尔准备将藏在家中的伯努瓦送到巴黎:她立刻想起了在巴黎唯一认识的米肖夫妇。《柔板》结束之际,就这样,下一部小说的大门已经悄然开启。 由小说家精心操纵的情节推进与真实得近乎残酷的细节相得益彰:这就是这部《法兰西组曲》的魅力所在。写实的意义也因此获得了全面的延展。而在这样一个读者几乎已经忘记古典小说家最为迷人的传统魔术手法的时代,内米洛夫斯基用她生命最后几年的痛苦和光彩夺目的才华,以虚构世界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那个曾经的过去:人物、事件和背景。正如她自己在写作笔记中所说的那样:“永远不要忘记战争总会过去,历史的所有部分都将变得模糊。要尽一切可能努力尝试人们会在1952年到2052年间关注的事情和论战。” 一百年间的议题:这才是真正的历史,才是真正关于历史的小说罢。 译者 2005年11月于上海 书评(媒体评论) 《法兰西组曲》非常好看,是揭示复杂人性的经典之作。人性在这部小说里不是由于战争的残酷而剥去了皮肤,而是异常复杂。 ——王安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