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是编者从诸多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中精心选编而成的一套供中小学生以及民间文化爱好者阅读的丛书。这套丛书所选的故事不仅具有趣味性而且还具有启迪性和智慧性,同时还保留了民间艺术讲述时所用的口语和方言,我们希望把这些原汁原味的民间文化的精华提供给读者,其目的是希望扩大我们优秀的民间文化的影响力,使之得到很好的保护与传承。为了帮助读者阅读,我们在每篇故事之后都设计了“阅读加油站”,对一些难以理解的口语、方言、术语加以注解。为此,编者对此套丛书的出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才促成这套公益性、普及性读物的顺利出版。刘守华、陈建宪主编的《开天辟地》是该丛书之一。
刘守华、陈建宪主编的《开天辟地》介绍:神话记录了人类远古祖先的生活,又像一个不死的灵魂,悄悄伴随着各个民族的悠久历史,“活”在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之中,影响和塑造着一代代人的灵魂。
地母三姑造万物
民间流传着一个古老的故事,讲的是大黑、二白、三姑娘造万物的事。
也不知是什么年代,反正是很远很远的事喽。那时,天王老子刚刚把天地分开,大地上什么东西也没有。天王老子从腋下抠出三条汗渍,捏了捏,成了三个人,他给三个人取名大黑、二白、三姑娘。因捏第三个人时,天王无意中把腋毛捏进去一根,所以捏出一个姑娘来了。
天王老子派大黑、二白、三姑娘去大地上造物。大黑、二白、三姑娘向天王老子讨要法宝,天王老子问:“你们要什么呢?”
“我要赶山鞭!”
“我要聚水瓶!”
“我要一个大葫芦!”
天王老子答应了他们三人的要求,给大黑一根赶山鞭,给二白一个聚水瓶,给三姑娘一个大金葫芦。他们三人各自带上宝贝,分头去大地上造万物了。
大黑到了地上,见到处是奇形怪状的石头,便挥起赶山鞭,像赶羊子一样,把石头一堆一堆地赶拢。从此,石头赶拢成堆的地方,就成了平坝。大黑赶石头赶了三天三夜,累得周身骨架像散了架样疼,饿得眼睛起片子花②。大黑苦不住了,饿不住了,不待赶完大地上的石头,扛起赶山鞭就折回天上去了。
二白来到大地上,见大地七凸八凹,够难看哩。他便倒举起聚水瓶,“骨噜!骨噜!”把瓶中的水往大地上倒,想把大地填平,重另安排大地。他倒水倒了三天三夜,累得手软脚酸浑身飘,饿得清口水直淌。他可受不住了,收起聚水瓶,回转天上去了。二白倒在大地上的水,倒下聚得多的地方成了海,倒下聚不住的,流淌成了江河。
三姑娘来到大地上,见到大地上除了山就是水,其他的东西一样也没有。她觉得没有伙伴,太孤单了,就想先造些伙伴。她抠开葫芦嘴,倒一把葫芦籽在手心里,把葫芦籽往天上一撒,即刻,葫芦籽变成了成千上万的雀鸟,“叽叽喳喳”地跟着她飞。她又再倒出一把葫芦籽,往山上一撒,即刻,葫芦籽变成了成千上万的走兽,“咿咿呀呀”地跟着她跑。她不停地一把一把葫芦籽遍处撒,葫芦籽落地后,有的变成了花、草、果树、瓜菜、五谷,有的变成了鱼虾、虫虫……从此,大地上有了万物。三姑娘有了吃的东西,玩的伙伴,就在大地上定居下来。
再说大黑和二白,在天上看到了三姑娘造出的万物,便来到大地上同三姑娘分东西。
“赶石头我用的力最多,你要用金葫芦报答我!"大黑要独吞金葫芦。
“我使大地上有了水,大地上才有万物。我使的力气虽没大黑多,可功劳比他大,金葫芦该我得!”二白也要独占金葫芦。
三姑娘左说右劝,并想出葫芦一破两半,大黑、二白各人一半的法子后,大黑和二白才算罢休。
天王老子听到大黑、二白为难三姑娘,可发火了,不准大黑和二白回天空,也不准他俩住在大地上。大黑和二白没法,只得住在半边葫芦中,成年累月在半空中飘来飘去。后来,他俩分别成了太阳和月亮。他俩悬在半空中,没有吃的,眼看就要饿死了。三姑娘念他二人赶山、造海有功,就答应供他俩吃的。每年年头,三姑娘给大黑送去足够全年吃的东西;到了八月十五日,又把全年的吃食给二白送去。据说,大年初一祭太阳神、中秋节祭月亮神的习俗,就是这么兴起来的。
再说,三姑娘把金葫芦一破两半时,葫芦中还剩下一颗种子。她把这颗葫芦种收藏在头发中,过了三年,葫芦种变成了一个小男娃娃,只有芝麻那么大。又过了三年,小男娃娃变成了麻子大。过了三年又三年……她头发中的小娃娃逐渐变得有蚕豆大、核桃大……最后到了梨子大时,他从三姑娘头上跳了下来。小男娃娃落地后,马上变成了一个大小伙子。后来,他同三姑娘结成夫妻,生儿育女,从此,大地上有了人类,后人便把三姑娘称作地母三姑老太。P8-10
“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是编者从诸多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中精心选编而成的一套供中小学生以及民间文化爱好者阅读的丛书。这套丛书所选的故事不仅具有趣味性而且还具有启迪性和智慧性,同时还保留了民间艺术讲述时所用的口语和方言,我们希望把这些原汁原味的民间文化的精华提供给读者,其目的是希望扩大我们优秀的民间文化的影响力,使之得到很好的保护与传承。为了帮助读者阅读,我们在每篇故事之后都设计了“阅读加油站”,对一些难以理解的口语、方言、术语加以注解。为此,编者对此套丛书的出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才促成这套公益性、普及性读物的顺利出版。
书中插入了大量的插图,由于多种原因,书中使用的少量图片,未能联系上图片的所有者,谨此表示歉意和谢忱!如有需要,请拨打027—67867317与我们联系。同时,本书在编写过程中由于时间仓促,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专家不吝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