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激烈变革的时期。这一时期,七雄并立,征战不休,战争的激烈程度远远超过了以前。孟子评价这一时期的战争是“杀人盈城,杀人盈野”。
而这一切,都被《战国策》详尽收录,并流传千载。
《战国策》由夏华等译,由刘向编选。
《战国策》主要讲述:在战国时期,七雄为了在兼并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各国统治集团争相变法因强、延榄人才。于是,“士”作为一种最话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登堂入室、指点江山、旁征博引、巧思妙喻、机锋敏锐、汪洋恣肄,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一个时代诸侯国的盛衰和历史的走向。
“再说,虽然有的人对我很不怎么样,我却善待他们:虽然有的人也犯错误,我还是关爱重用他们。如今这件事让我背上了无能的罪名。您也会被认为不厚道,现在该怎么办还是您自己决定吧,我并没有过多的想法。一个国家的边境就好像一个家庭的院墙一样,是用来增进家庭成员的感情遮掩家丑的。如果家庭内部不和,就把矛盾说出去。让别人都知道,这不是我们常用的办法。怨恨还不是很明显就公然抛弃国家,这实在不能说您尽忠尽责啊。本王虽然无能,可还没有像纣王那样暴虐:您虽然在朝廷上地位不是很高.可也没有像商容、箕左那样遭遇不幸。可是您不但不帮我遮丑反而在外面公开抱怨,这样做只会损伤您高尚的品德操行,您说呢?如果这样做能够成全您的大义,彰显您的高风亮节,我即便是承担不好的名声也能接受。本来是想让表明我的刻薄,可您也不能显得厚道:本是想揭露我的过错,可您也并不光荣,这么做只能损人害已。义气的人不损人利己,更何况损害别人也害了自己呢?希望您不要因为我的无能伤害了您以前的声誉啊。”
昔者,柳下惠①吏于鲁,三黜②而不去。或谓之日:‘可以去。’柳下惠日:‘苟与人之异,恶往而不黜乎?犹且黜乎,宁于故国尔。’柳下惠不以三黜自累,故前业不忘;不以去为心,故远近无议。今寡人之罪,国人未知,而议寡人者遍天下。语日:‘论不修心,议不累物,仁不轻绝,智不简功。’
“从前有个柳下惠,在鲁国做官的时候多次被罢官,可还是不离开鲁国。有人对他说:‘你完全可以离开这里啊。’柳下惠说:‘如果做人做事和常人不同,在哪里能够不被撤职呢?更何况反正都是撤职,我倒更愿意待在本国。’柳下惠没有因为多次被罢官就放弃原则,所以人们一直都牢记他以往的功绩:他从来没有想过离开国家.所以从古到今没有人说他的坏话。现在我的过错本国的老百姓还没有知道.就已经被天下人议论纷纷了。
“不理会别人的功绩,就会使人放弃情谊。为了私利轻易和他人断交就会产生怨恨,因绝情而放弃以前的功绩,因怨恨而自暴自弃,这样的事情我希望发生在和我不亲近的大臣身上,而不是您啊!如果我没有这样的过错,您会怨恨我么?希望您能够不要再怨恨我,就看在先王的份上再来教导我把。也会您会说。‘我为了让自己心里舒服宁可不管你的过错,为了表示对你的怨恨宁可不顾先王的厚爱。’这样做使得我进不能建功立业,退不能改正以前的过错,这都由您所决定的,请您深思熟虑!这就是我浅薄的想法,现在给您诚恳的写了这封信,表达我的心意。”
……
《战图策》之文章具有时代特点,其辩丽恣肆之文风,雄隽华瞻之采,正是那纵横捭阖时代特点的体现,于文辞语言之运用方面达到新水平,其影响后代文学者至大,特别是对辞赋、骈体文的产生起着促进作用。
——聂石樵
《战国策》所裁,大抵皆纵横捭阖谲枉相轻倾夺之说也。其事浅陋不足道,然而人读之,则必向其说之工,而忘其事之陋者,文辞之胜移之而已。
——李格非
高才秀士,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远亡为存,亦可喜,皆可观。
——刘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