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方、刘扬主编的《畅谈当我们同在一起(母校一百一十年华诞专辑)》分玉屏史照、红色史记、革命回忆录、省中杰出师生、喜庆思亲、诗词等版块,对厦门省中的前世今生进行全方位的记述和介绍。书中探寻了这所百年老校名校的源流,记述了它百年来的辉煌与贡献,评述了杰出校友拳拳爱国之心与孜孜探索的报国之情,讲述了对已故恩师的怀念和昔日同窗挚友的缅怀。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畅谈当我们同在一起(母校一百一十年华诞专辑)/追求与奉献丛书 |
分类 | |
作者 | |
出版社 | 厦门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陈方、刘扬主编的《畅谈当我们同在一起(母校一百一十年华诞专辑)》分玉屏史照、红色史记、革命回忆录、省中杰出师生、喜庆思亲、诗词等版块,对厦门省中的前世今生进行全方位的记述和介绍。书中探寻了这所百年老校名校的源流,记述了它百年来的辉煌与贡献,评述了杰出校友拳拳爱国之心与孜孜探索的报国之情,讲述了对已故恩师的怀念和昔日同窗挚友的缅怀。 内容推荐 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和厦门市第五中学110年校庆在即,他们均由原福建省立厦门中学沿革而来,拥有光荣革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人才荟萃。陈方、刘扬主编的《畅谈当我们同在一起(母校一百一十年华诞专辑)》集中彰显厦门省中师生走过的踪迹,分玉屏史照、红色史记、革命回忆录、省中杰出师生、诗词等五部分收录相关文章。 目录 红色史记 玉屏校史概略 省中地下党斗争史略 省中1946—1949革命斗争大事记 闽西南省中地下党支部斗争纪要 闽中市中地下党支部斗争记述 碧血丹青玉屏七烈士 揭秘省中基督教青年会 省中教师“总请假”宣言 唤醒沉睡六十载校歌轶事 《联谊春秋》承载省中“五史” 记许虹老师教学活动二三事 闽中省中地下党校外店员支部 难忘的共和路二十二号遗址——对福建省革命遗址的回忆 记省中学生消费合作社 杨梦周老师说史 出演《孔雀胆》话剧 记漳浦县城解放留影 干革命鞠躬尽瘁 为广播奉献一生 郑光星见义勇为受称赞 少怀壮志干革命 老而弥坚葆本色 对省中革命史几件事的回忆 记谢少华校友 国统区校内斗争形势 伙伴 “骆驼团”旗下三女性今仍健在 记黄协荣烈士 记屋顶瓦片里的秘密 补遗与佐证 记施温柔的教育情结 记省中地下党老支委崔碧同志 革命回忆录 记省中地下党公开 历史彰显正能量 回忆在窗东村的公开演讲 忆踏上革命征途 离开母校之旅 参加闽中地下党前后 从大海到戈壁 我的编辑情缘 出走记 苏永仁“八二三”炮战情缘 难忘的一九四九 革命摇篮省中 巷南游击战争 走上新征程 往事的回忆 六十六年来的足迹与心路——向朝夕怀念的母校汇报 峥嵘岁月路漫漫 一生为侨务工作鞠躬尽瘁 追求光明 走上革命 玉屏的往事 对抗战前夕省立厦中的一些回忆 我参加地下团的经历 我的经历 我是省中的老校友 上山打游击 我七次找党终于回“家” 党的光辉照我心——一个海外赤子的心声 我曾是省中的一名园丁 回乡斗争迎解放 为新生政权助力的学子 与益友良师同“拓荒” 坚定信念 屡挫屡干 加入中共地下党前后 难忘革命情缘 从厦门省中到闽西南游击区 美丽厦门 可爱伊犁——我的回顾 进入粤东游击区 迈出人生第一步 表亲三兄妹一起跟党走 朝战期间的日日夜夜 我爱母校 省中夜校启示我终生 信念:我的心路历程 学兄、学姐壮我行——岁月流逝,留下回忆 严峻的考验 追忆省中学运 省中杰出师生 潘懋元老师 把青春献给国防建设事业 如歌岁月 战斗人生 从《异化与美学》研究到《美学论稿》出版 心灵奥秘孜孜探索 有限科研成果报效祖国 旅港赤子陈金烈 炼钢与电力轶事 终生与玉米结缘 赴美日考察追记 囊萤壮举光辉历程 我国第一条长距离光缆的建设 我的园丁生涯 记共和国建设者陈方的光辉业绩 二度入朝参战的历程 我的学术生涯与科研成果 建桥暇思 记药物学专家李柏龄校友 航天航空专家王其扬 分析化学专家黄素梅 九龙江畔一奇松 喜庆思亲 怀念杨梦周老师 怀念同窗好友李力同学 回忆宋再得老战友 忆“九同”战友甘五琴 忆闽中工委书记杨梦周 满怀感恩之心 做好本职工作 缅怀陈国俊同志 深切悼念杨梦周老师 深切缅怀甘硕校友 缅怀许虹老师 感恩老师 缅怀校友 忆战友修省烈士 展翅护雏——忆恩师郭碧海 佳节忆校友 忆周禾 回忆李强同志 忆远方校友林清吉 诗词 火山 战友聚会有感 百年校庆有感 激励奋进之歌 喜挂三章 感念母校 友谊永存 乐在其中 看旧居 忆当年 感恩母校 怀念校友 省中人——革命弄潮儿 革命的半世纪 缅怀战友黄长芳 苏少慈遗诗两首 悼念老领导许文辛同志 缅怀战友苏少慈 似水年华 编后记 试读章节 参加闽中地下党前后 我的家乡安溪龙门美卿村是革命老区基点村。儿童时代适逢抗日战争,在家乡读小学和务农务工。初级小学前后两任校长白清泉、白风毛都是中共地下党员。学校教唱《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大路歌》等抗日革命歌曲。同学们常用竹板或木棍当大刀做游戏,唱着《大刀进行曲》,互相比划着撕杀,老师们演抗日话剧或话报剧,我们从小接受爱国主义思想熏陶。读龙门中心小学时,教导主任吴静吟和童新民老师都是中共地下党员,也是厦门青年战时服务团成员,还有陈才‘华、傅宗南等多位进步老师任教。傅老师知识面广,散文、诗歌写得很好。为人热情随和没架子,师生关系密切。我的语文知识是在他任班主任的一年半中打下的基础。我家离学校有十多华里,只好早出晚归,中午寄膳学校食堂,饭后常到傅老师宿舍休息聊天,听他讲抗日战争故事,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小学毕业后没再见面,常常想念他。 1946年春至1949年5月,我在厦门市立中学读书。1949年3月,班上来了一位代课老师——傅宗南,笔名史风。他走进教室,我一眼就认出来,真是喜出望外,激动不已,立即上前和他握手问好请安。下课后,傅老师约我到他家去玩,告诉我他家的门牌号(住厦门大学靠南普陀寺旁边的一幢红砖楼)。翌日,我应约去他家叙旧,他问我平时喜欢看些什么书,我说没什么好书看,也没钱买书。他从书柜中抽出多本给我带回来阅读,交代看完后拿去还他,再拿一些书来看。有一次傅老师告诉我,近日要去南洋探亲,书要我抓紧看完拿去还他。我去还书那天下午,傅老师不在家,只有闽中工委领导成员叶绍书同志独自一人在他家书房里看书,说傅老师去厦大旁晚才能回来(当时我不认识叶绍书同志,解放后才知道他的名字和身份,并多次问过叶傅的政治面貌,他总是笑而不答)。这些书中有艾思奇的《大众哲学》,王亚南、郭大力合著的《政治经济学概论》,北方文丛等一些文艺作品,以及鲁迅、赵树理的一些名著,如《呐喊》《阿Q正传》《小二黑结婚》,还有苏联出版的《十月》刊物等。阅读这些进步书籍,使我认识到旧社会的黑暗统治必须打倒,心中涌现出寻求参加共产党的热切愿望。 1949年6月初的一天,黄木生同学带着翁鹏飞(初中一年级时的同学)到我家来。黄说翁已找到共产党,还带来几本鲁迅的名著给我看,试探我的认识态度。我表态愿意为穷人翻身解放跟着共产党闹革命。大家谈得很投机也很兴奋。黄说先写自传,过几天再拿入党志愿书表格给我填写。我还介绍住在楼上的施曙云、施养石、白祖谦、林春生等人的情况,黄、翁都说可以分别找他们谈谈,如认识可以,就让他们写自传、入党申请书送上级审批。过后没几天,翁带闽中工委书记杨梦周、中学总支书记周荣淮到我家来,一个一个找申请入党人谈话。我是杨梦周找的个别谈话,问我对时局看法,对党认识,为什么要加入共产党等。杨对我的回话感到满意,表示认可。杨还分别找方水含、黄木生、白祖谦等人谈话。周荣淮找林春生、施养石、施曙云、张德根谈话。过后经闽中工委批准成立支部(白祖谦因自传来不及上交而没被批准)。6月上旬末的一天下午三时在南普陀厦大的后山“九温勤”桥下举行入党宣誓,领誓人黄长芳(中学总支副书记)并代表上级党组织宣布:翁鹏飞任支部书记,黄木生组织委员,白成福宣传委员。6月中旬翁鹏飞、黄木生和张宝祥去惠安配合当地闽西南地下党组织武工队。周荣淮来宣布白成福任中五支部书记,施曙云为副书记,何淑英、吴丽仙为委员。闽中工委还为每个党员编一个代号。 支部抓紧组织党员学习党的文件,杨梦周、周荣淮多次来到白成福、吴丽仙家,上党课辅导,有时还与李建树(李力)来参加学习。学习内容有《目前形势和任务》,毛主席的《论联合政府》《论人民民主专政》和《民主集中制》党员秘密守则等。不断提高党员政治觉悟,遵守党的纪律,执行党的决议,保证党交给的各项任务安全按时完成。学而后知不足,上级发下的文件材料,像久旱逢甘露,如饥似渴的认真阅读。晚上有时疲倦了,就将油印文件小册子放在被子里或枕头底下,一醒来就用手电筒照着学并形成习惯,为此终身受益。 P123-125 序言 2016年10月26日,是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和厦门市第五中学一百一十年校庆;是原福建省立厦门中学(厦门省中)一百一十年华诞。校友们敬爱的母校,由玉屏书院、厦门中学堂、省立厦门十三中传承而来,历史已超百年,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名校,文化底蕴深厚,人才荟萃。 2014年5月24日,厦门一中校友总会召开座谈会,提出庆典应有“两个展示、两个突出、两个凝集”。省中学子陈方、刘扬建议健在的校友为母校一百一十年华诞再出一本专辑,聚焦学校辉煌历史,敬赠母校及在校师生。此建议得到众多校友的赞同和参与。 我们认为这次校庆对校友来讲是一件喜事,是表达感恩的好机会。省中校友虽已耄耋,但依旧感戴母校七十年前的培育,方能献力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要感恩省中将学生们培养成为革命战士,帮助学生们走上爱国革命道路,使其至今仍然坚定信念,不改初衷,一生都有爱国、爱党、爱校的心。感恩学校在六十多年之后仍然未忘记这一群学子,时时给予关怀和支持。 本书将再现省中的“前世今生”,集中彰显省中师生在中共地下党领导下,团结一致,无私奉献,成功参与第二条战线的系列革命活动及他们留下的踪迹。聚焦六大专栏: 一,玉屏史照。收集学校各个历史时期及当今的照片共一百张,显现超百年老校历史及其发展变化的留影。 二,红色史记。收集、整理有《玉屏校史概略》《省中地下党斗争史略》《闽西南省中地下党支部斗争纪要》《闽中市中地下党支部斗争记述》《碧血丹青玉屏七烈士》等,揭示学校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共厦门地下党活动据点,其时,革命师生在中共党组织的领导下进行活动的史料。 三,革命回忆录。校友回忆在校参加革命斗争的成长过程,记录其离校后在建设社会主义各行各业中的行踪。 四,省中杰出师生。省中所培育之人才中有著名教育家,有早期两弹杰出贡献的航空航天专家,有全国著名玉米专家,有三线国防建设的专家,有全国著名地理学专家,有旅港爱国赤子,有组织领导建设我国第一条长距离高速率光缆的总工程师,有共和国杰出的建设者……他们在各方努力拼搏,在岗位上奉献自己的毕生,取得优异成绩,以报效祖国与学校。 五,诗词、字画、剧照。有省中人——革命弄浪潮儿的手迹、字画、剧照,收入著名诗画家朱呜冈赠与陈方的诗画及陈方的和韵。 六,喜庆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在欢度学校一百一十年华诞之际,特别想念已故的校友、战友:有缅怀英年早逝的《忆周禾》《忆闽中工委书记杨梦周》《怀念同窗好友李力同学》《忆战友修省烈士》《忆“九同”战友甘五琴》《佳节忆校友》等,书以祭奠其在天之灵。 以上述内容为裁体的专辑,为《追求与奉献》丛书之七——定名为“畅谈当我们同在一起——母校一百一十年华诞专辑”,作为母校庆生礼物,以宣传母校辉煌历史,不断激励自己,坚定信念,永葆青春。以此激励下一代发扬革命精神,努力学习,勤奋锻炼,成为国家栋梁之材,为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而贡献力量,共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而奋斗。 张振福 王毅林 2016年10月20日 后记 2016年10月26日,是母校厦门(省中)、一中、五中一百一十年华诞。 如何做好母校庆典活动,陈方、刘扬俩校友先行商讨,函请热心参与省中校友联谊的师生出谋献策。后在2014年10月8日《联谊简讯》总47期刊登“倡议书”:建议省中健在师生进一步挖掘与母校相关的史料,聚焦母校各历史时期照片、革命史记、校友活动回忆、杰出师生材料及缅怀已故师生等为内容再出一本书。出版新书最后定名为《追求与奉献》丛书之七——《畅谈当我们同在一起——母校一百一十年华诞专辑》(以下简称“丛书之七”),作为母校庆生礼物。 经两年多时间,“丛书之七”荣幸得到王毅林、张振福合写的“前言”,得到现任中共漳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曾一石副主任的导读文章及潘懋元老师的题词。 在组稿过程中,主编采取走与众师生共同努力的群众路线,据不完全统计,提供旧作复印件、征求稿、征询函达二百多件次,信件百余封,让各师生对旧作重新进行整合、修订或撰写新稿等。采用“深入挖掘”“三稿合一”“原文修订”“撰写新稿”等成文萃,并先后陆续发表在各期“联谊简讯”上,进行广泛宣传发动,并供师生们相互借鉴,集思广益,合力成书,已收到显著效果,达到双丰收。截止2016年6月30日,共有上百人次的校友参与撰写稿件达一百五十二篇,完成三十多万字的书稿。 两年多期间,省中师生纷纷拿起搁置多年的笔,撰写与母校有关的材料。如:九十四岁高龄的林祖岳老师,亲自将多年来发表的文稿,重新修订撰写出七千多字新稿件;赵孟如老师带着有病之身,将原稿件重新修改补充写成新稿;远在新疆的黄清娟校友,大病初愈,即认真撰写长达一万多字热情洋溢的回忆文稿:八十多岁高龄的王念平校友刚出院,亲笔撰写千字忆老师文稿,因行走不便,由其女婿送交编务组;同样是高龄住在上杭,身体一直欠佳的郑晓初校友撰写一篇令人感动的革命回忆录,还找出1948、1949年间写的曾在厦门各报发表的红色短文、诗篇;香港陈金烈校友为纽稿,打电话与远在千里的印尼已故校友林清吉的夫人联系确定稿件;上海蔡明标校友近几年身体虽一直欠佳,当他知道为母校庆生要出书,带病多次修订出精萃革命回忆文稿,并先后打来九次长途电话、寄来四封信件,为赠匾图案点赞、提出规格建议,并对文稿修改、照片配置增补进行交流;新近参加校友联谊活动的八十七岁高龄曾庆良校友积极写回忆文章,还亲自送来多张史照供编者配置;在撰写《玉屏校史概略》一文时,由陈方、刘扬、洪卜仁、陈阔生、孙秋霞五位省中人,历经一年多时间反复多方进行收集、补充、修改,六易其稿合力成文:陈国平、洪泽如、石文年、陈岳阳等校友,认真回忆,挖掘史料,撰写新稿,为新书“添砖加瓦”;廖渊泉校友继续为新书书写书名;黄永砥校友虽然脚骨折,行走不便,但却执意要为校友给母校的贺匾设计具有创意的鹰图,并为本书设计封面和封底。更难能可贵的是众多耄耋之年的省中师生,不忘初心,以实际行动撰写文稿,为敬贺母校一百一十年华诞做奉献。 在收集整理史料中,虽经多处查找,仍未找到叶启存烈士的个人照片,故空白,这是本书的遗憾。 在两年多时间里,校友在为母校一百一十年庆出新书、送贺匾自愿捐款行动中,涌现不少对母校真诚挚爱的感人事例:居住漳州的林琨校友,获悉要给母校庆生时,他已住进医院近一年,处于“四不”状况,即不能说话,不能自己进食,不能起坐,腿脚不能伸直,每月住院总费用超过夫妇俩的工资总收入,在此情况下,他硬是点头示意要夫人带钱送到陈方校友家,为庆母校华诞而捐款;厦门校友林素俭虽然未赐稿丛书,深感出书能把自己带回到七十年前省中的校园,回忆当年的活动境界而高兴欢乐,故愿以灼热的心为庆贺捐款千元人民币;定居上海静安寺区从来未曾谋面的王悦治校友,首次为母校一百一十年庆出书赐匾乐捐五百元;特别要感谢的还有旅港赤子陈金烈校友,他在为母校一百一十年华诞出书、送匾活动中,多次长途电话询问进度,关切费用问题,两次出手捐款五万五千万元人民币,极大地鼓舞众校友的信心。陈金烈校友对母校的热爱是几十年一贯制,省中校友在各时期举办的各项活动,他一贯持支持态度。近期还来电话说,认为《省中联谊简讯》应该继续出版,表示支持到底;在资金上他均以绝对高的份额出资,促使每一次要做的事都能顺利达到预期目的。 对“丛书之七”样书的校对,北京杨崇仙、李克齐,上海蔡明标都认真阅读、进行修改,按时退回样书。之后,主编进行三次综合汇总,细心校对修改,决心让“丛书之七”的质量做到全书差错率达优良标准,以至实现零差错。 总之,省中众师生在为庆祝母校一百一十年华诞过程中,表现积极、认真、活跃,体现他们爱党、爱国、热爱母校,不忘初心,继续奉献。彰显大家虽已耄耋之年,热情不减当年,仍然十分关心、关注自己的母校。对此,向各位老师、校友表示衷心感谢! 在“丛书之七”出版过程中,还得到厦门大学出版社、中共漳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漳州尚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鼎力支持,藉此一并表示真诚感谢! 限于水平,书的史料可能存在疏漏和不足之处,请读者给予指正。 编者 2016.09.20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