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华为三十年(1988-2017)
分类
作者 程东升//刘丽丽
出版社 贵州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时至今日,如果没有类似于像任正非这样一些富裕雄心,试图改进世界的人物,我们对中国企业在世界商业领域的地位或许仍会有些不知所措;商业世界需要英雄辈出的气氛,没有这些英雄,很难将中国商业领域中属于中国自己的这部分内容区别出来。

更重要的是,对中国来说,商业的繁荣也意味着一个不断繁荣昌盛的社会和国家。华为的成功是有规律可循的,是有理论指导的,那就是任正非关于企业经营、管理的精辟理论。

程东升、刘丽丽著的《华为三十年(1988-2017)》是《华为真相》时隔十二年后的修订版。

内容推荐

一位低调的商业思想家,数十位40岁出头的企业战略家和几千位30多岁的中高层管理者,率领着十多万20到30岁的中高级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知识型大军,纵横全球五大洲。他们过去三十年成功的关键是什么?还能继续持续吗?年收入三千多亿元,华为的赚钱密码是什么?下一步华为会走向哪里?会崩溃或消亡吗?

程东升、刘丽丽著的《华为三十年(1988-2017)》是《华为真相》时隔十二年后的修订版。严格来说,这是一本讲述华为发展史的新著。作者以坚韧不拔之志,克服种种困难,采访了数百位“华为人”,访谈整理稿多达400余万字,录音材料200小时以上,对原著进行了超过70%的修订,补充了十几万字新内容,历时五年,写就本书。

目录

编者前言: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想了解华为

推荐序一:世界的华为 (王璞 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创始人,总裁)

推荐序二:中国企业界的骄傲 (李阳春 广东省工商联副主席)

推荐许三:华为之所以成为华为 (刘洲伟 《21世纪经济报道》总编)

修订版序

初版序

上篇 华为真相

 第一章 走进华为

任正非最新发声

华为为何如此强大

任正非与稻盛和夫

文化是永不枯竭的资源

华为的国际化思维

砸掉部门墙

任正非的思想脉络

灰度管理哲学

后任正非时代华为向何处去

 第二章 技术策略

1992年:疯狂年代的“孤注一掷”

“七国八制”乱中华

任正非:失败了我只有跳楼

C&CO8机首战义乌

政策扶持,“巨大金中华”崛起

万门机打开农话市场

北京研究所——技术道路上的里程碑

技术“拿来主义”

思科怒告华为侵权

“压强战术”狙击国内对手

两大创新之痛

3G:站在技术领先者行列

华为云战略

 第三章 市场攻伐

100 ∶1的“人海战术”

不计成本——不敢花钱的干部不是好干部

价格进攻——击杀对手

客户关系就是核心竞争力

从“喝酒 回扣”到“咨询 营销”

坚持“普遍客户”原则

与客户(电信局)成立合资公司

华为的服务创新

构筑一流交付平台

 第四章 人才秘技

万人招聘震撼全国

“魔鬼训练”

将人才作为战略性资源

华为大学——中国企业的黄埔军校

 第五章 资金链

“高利贷”时期

朱镕基一言“救”华为

电信局为何纷纷为华为担保

资金暗道:邮电职工持股会

“员工持股”一箭双雕

上市谜局

华为独特的资本运作模式

 第六章 华为基本法

初衷并非基本法

“管理大纲”

反思三大问题

把讨论引向深入

未定之局

 第七章 过冬

最后的疯狂

“冬天”冷得出奇

北国之春》呼唤创业精神

出卖“安圣”的真相

裁员、裁员、再裁员

回归传统企业竞争要义

华为的危机管理

 第八章 走出去

从香港出发

俄罗斯之旅

十年磨一剑——进军美国

外交路线就是销售路线

亚非拉兄弟手拉手

拿下加拿大,北美破冰

经济:外交的基础和先导

海外战略布局遭遇重重壁垒

当市场遇上政治

破解国际化怪圈

 第九章 资本玩家

互补性战略合作

与“狼”共舞

财务管理转型

工业地产大鳄

巧用资本神器

 第十章 巅峰时刻

笑傲江湖

抢滩俄罗斯,覆盖独联体

与全球所有顶级运营商合作

跃居世界500强

云时代下的华为

打破垄断,承建跨大西洋海缆系统工程

开启荣耀时代

中编 任正非

 第一章 人生

父亲的告诫:知识就是力量

贫穷:成功者的“第一桶金”

长子情结

财富秘闻

家庭

 第二章 思想

传统哲学思想的渗透

华为的主流价值观

保卫知识产权

智慧驾驭媒体

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

任氏管理思想基础——辩证法

群众路线与群众运动

思想工作是精神生产力

没有独裁,民主不可能生长

华为动力——“耗散结构”

让“一线”拥有更多决策权

加快组织改革,简化组织管理

任正非论“奋斗文化”

任氏管理思想的印记

下编 华为批判

 第一章 管理突围与管理批判

乱世英雄的年代

改革从人力资源开始

IPD——新的改革火花

分权的挑战

人治之下

“一把手”与制度

华为人力资源战略和方向的四大变革

华为的“互联网 ”模式

 第二章 文化批判

战争文化

斗争文化

跟主流文化

封闭文化

华为企业文化与国际化矛盾批判

 第三章 高层动荡与人性批判

坚持自我批评,才能成大事

“无情”大将李一男

“红颜知己”孙亚芳

轮值CEO制度与接班人难题

附录一:华为简史1988-2016

附录二:华为基本法(最新修订版)

后记

试读章节

当然,文化有主流文化和次文化之分。当华为成为国际化的公司后,其主流文化还是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但由于华为的员工来自世界各地,地域、宗教、生活习惯等的差异,决定了华为的主流文化必然伴生着具有民族、宗教特色的次文化。

华为近年来正加速“本地化”战略,目前华为在海外共30多个代表处,除了中国员工外,.还招纳了大量当地员工,包括技术、销售、财务等人才。在海外最大的研究所——印度研究所,80%以上的员工都是印度人。目前华为在美国的硅谷、达拉斯,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俄罗斯的莫斯科以及印度都设有研发中心。这些研发中心可24小时在华为强大的数据平台上进行同步研发。在这样一个文化背景、生活习惯、价值观念有着较大差异的多元化的工作环境中,华为的文化也必须国际化。目前,文化冲突已经在一些方面表现出来。

对此,任正非指出,华为人必须破除狭隘的民族自尊心、狭隘的华为自豪感和狭隘的品牌意识,稀释华为文化,要以更开放的心态走向国际化。

文化融合是引入外部人才的关键,尤其是引入国际化的人才。随着管理制度的逐渐西化,华为的企业文化也在“向西偏移”。2000年之后,华为对企业特色鲜明的“传统文化”的宣传日渐淡化,华为文化中的核心部分,许多也已经被归结为符合职业化需要的普遍性商业文化,如责任、敬业、创新等。

华为在海外市场淡化华为文化,提倡兼容并包各种当地文化,这对于华为进行开放式合作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华为的文化还表现在华为十分重视对于员工的福利保障,同时培养员工为家、为国进行奋斗的精神等。

文化是永不枯竭的资源

著名领导力专家约翰·私『牛寺说过,成功的企业都有一种企业文化。没有企业文化的公司,只能是那些长期以来不断失败而且预示着将继续失败的公司。

华为无疑是一家成功且伟大的公司,在短短三十年内快速成长为世界通信设备领域的领军企业。华为的企业文化就是刻印在骨子里的那股子狼性——华为人始终以此作为生存之本。华为cFO孟晚舟在2015年新年致辞中这样写道:

“2014年6PlISlS了战争。旧乱未愈,新乱又至,在伊拉克那个枪炮就像鞭炮声一样惯常的国家,当地人为躲避战火都纷纷撤离。伊拉克cFo江文生却提前结束休假赶回巴格达。代表处同事见到他时,惊讶地问:‘为什么这时还回来?’他笑着说: ‘我赶回来陪你们一起害怕!’当人们尽力脱离危险环境时,华为员工却向相反的方向前进,华为财经人再次微笑着迎接挑战。”

在整篇新年致辞中,孟晚舟深情地回忆了华为人在过去一年中的种种艰辛和努力。正如她在致辞中总结道:

“奋斗者,快乐;远行者,成长;艰难与困苦,我们共担;成功与收获,我们同庆;无论身在何处,请让我们举杯,为自己喝彩,为我们的团队喝彩!”

这便是华为的企业文化。其实任何成功的伟大企业无不如此,它们都有着自己的企业文化,并且生生不息。

任正非、孙亚芳等华为高层不止一次访问以色列。沙漠上的以色列是一个自然资源极其贫乏的国家,尤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严重匮乏,周边国家的冲突很多都是为争夺水资源而战。就是在这样一个极端贫瘠、面积仅仅是中国一个中小城市大小、多灾多难的国土上,以色列人民建立起了一个经济富庶、科技发达的国家,其遗传工程、农业技术、电子、军火、钻石加工等方面的高科技成果闻名世界。

任正非惊讶以色列人民的创造精神,他告诉华为人:

“这个国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它说它什么都没有,只有一个脑袋。一个离散了20个世纪的犹太民族,在重返家园后,他们在资源严重贫乏、严重缺水的荒漠上创造了令人难以相信的奇迹。他们的资源就是有聪明的脑袋,他们是靠精神和文化的力量,创造了世界奇迹。”P20-21

序言

世界的华为

王璞

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创始人、总裁

哈佛大学“关于成功的国际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研究”表明:在成功的国际化企业中,90%都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95%都拥有可靠的全球化流程,如卓越的管理和管理创新;88%都拥有良好的外界关系,如与政府、社会、用户、媒体、投资人、关联企业的关系等。

成功的国际化企业必须具有上述三个核心能力,即核心技术、卓越管理、良好的外界关系。在这三个核心能力的基础上,企业才能构建起全球化品牌,发展出更大规模,缔造出世界级水平。

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已经出现了一批具备上述潜质的企业,比如华为、联想、TCL、海尔等。这些中国本土的企业,已经向国际化目标迈进了一大步,积累了一些宝贵的国际化经验。尤其是华为,从其产品遍布五大洲、一百多个国家的销售半径来看,华为已经是个全球性公司了。而其在世界各地设立了几十家分公司,雇佣了数千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外籍员工,海外销售收入所占比重早在2005年就已经突破了50%,2012年上半年的销售收入则首超千亿元。这说明,华为可谓是一个真正来自中国本土的跨国企业。而从目前来看,在非垄断性产业里,华为是在国际化之路上走得最远,也是最成功的企业之一。

华为已不仅仅是中国的华为,更是世界的华为。但剑桥大学辛格教授的一个结论足以让雄心勃勃的中国企业家们心惊,他指出,会计分析和股市研究都证明,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公司的业绩往往是下降的,大约60%不成功。

但是,进,风险大;不进,风险更大。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企业要么采取保守策略,逐步丧失优势,将资源消耗殆尽,最终被外国公司打败;要么采取攻势,以现有资源,抢占全球制高点,在发展中完善和提升自己。显然,后者意味着要承担巨大的风险,但风险本身并不可怕。

《财富》杂志每年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中,几乎所有的企业在成长过程中都经历过种种危机。无论是通用电气、IBM,还是三星,今天的辉煌都并不能掩盖曾经的落魄。也许,在明天的某个时候,那些现在辉煌的企业也将遭遇重大危机。

伟大的公司并非不犯错误,关键是,犯错误之后,它们能够彻底变革,迅速调整策略。也就是说,伟大的公司自身的愈合能力很强,肌体的哪一部分受到损伤,会很快进行自我修复。这种修复能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企业所遵循的商业精神。

实际上,正如任正非所言,经营企业没有可以松懈的时候,危机时刻伴随着企业的成长。企业,不是在危机中成熟,就是在危机中死亡。

本书的作者指出,中国企业在迈向伟大公司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规模的提升、市场的扩张、视角的转换,更是价值观的颠覆、认识论的革命,还是文化、政治、经济变革的过程,是中国从官宦社会蜕变为真正的商业社会的过程。

因此,企业出了问题,我们不能把责任完全归咎于企业家一个人。在这个不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中,企业犯错误,有时候是因为社会机制出了问题,但一旦出了事情,往往只有企业家去承担责任。在中国社会的转型过程中,企业家所付出的代价已经很大,已经承担了很多本应是社会成员共同承担的责任。

继《华为真相》《任正非管理日志》等多本记述、研究华为的图书后,本书作者程东升在华为公司成立三十年周年之际,推出了《华为三十年:从“土狼”到“狮子”的生死蜕变》,这是持续深入研究华为的又一成果。

我与程东升在亚布力企业家论坛上有过接触,此后又有过一些电话沟通。这位年轻人勤奋好学,在这个喧嚣的社会里还保持着沉静的心态,很难得,这种坚持、坚韧的精神值得提倡。期待他出版更多、更好的作品!

后记

本书写作的根本目的是关注中国最大民营企业命运走向,对民营高科技公司发展过程的深层次解剖,对中国最具争议的企业和企业家进行人文关照。

为尽量保持客观立场,本书尽可能将被采访者的原话进行实录,因此,文中有很多对华为褒奖甚至赞美的词语,当然也不乏针对华为的偏激认识,无论哪种看法,都将成为历史的见证。

华为拒绝任何媒体采访,本书作者亦不例外,因此,除了以多种身份通过多种途径到华为参观、考察过外,笔者并没有与任正非正面接触过,这或许是本书最大的遗憾。但是,笔者先后采访了几十位现在的华为人和上百位曾经的华为人,此外还有20多位海内外传媒朋友、研究民营企业的专家学者。笔者力图通过他们的口来讲述华为、讲述任正非,通过他们的视角来观察华为。这或许不是最佳途径,但却是现在唯一的途径。也正因为这样,本书的部分内容,特别是涉及任正非先生的事例,或许有些出入,敬请任正非先生及其他所有华为人谅解。如果因此造成法律诉讼等复杂局面,本人亦会坦然面对,正所谓:行止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

我是1999年7月毕业后到广东工作,去深圳出差才知道华为公司的。当时,我就住在位于深圳南山区的南油酒店,第二天又去了景色秀美、可以眺望深圳湾的青青世界。当时,朋友告诉我,南油酒店和青青世界都是华为公司的员工培训基地。华为公司?这是我第一次听说。朋友告诉我,华为公司是一家很了不起的大公司,她妹妹就在华为工作,据说在进华为公司前,她妹妹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训练,吃了很多苦。这时,我对华为的了解仅限于培训时间很长、很艰苦。由于工作紧张,加上没有深入了解,那时还没有萌发要写华为的想法。

1999年10月,我的朋友无意中告诉我,她的妹妹从华为辞职了。我很惊讶,吃了那么多苦才进去,为什么突然辞职了?更让我吃惊的是,她妹妹在华为公司工作了不至I上三年,离开时竟然拿到了一大笔现金。当时,我在广州一家事业单位的工资还不到两千元,她妹妹一次拿到的钱竟然是我五六年薪金的总和!而那家公司还是成立仅仅10年的民营企业!这次,我着实感觉到了华为的特别。我开始刻意去了解华为、认识华为,了解越多越觉得神秘,越觉得异样,越觉得任正非创业经历之奇特。当时,我很想找一本书详细、完整地了解华为公司。但是,找遍了广州天河购书中心也没有找到一本。翻阅报纸,也很少能看到华为的报道。华为就这样以独特的方式存在着。

其问,讲述西方公司发展及管理经验的图书层出不穷,但是,很少看到真正讲述中国本土公司,尤其是高科技企业创业及管理经验的书。当时,我已经采访了由盛到衰的中山小霸王电子公司等一批广东著名企业,感觉到企业的变迁很值得研究和探讨,尤其华为这样独特的高科技民营企业,这使我决定写一本关于华为的书。

此时我在单位里,被作为业务骨干重点培养,要想采访位于深圳的华为公司,不辞职去深圳市是不可能的。但是,我能够顺利地从中原地区来到广东这么发达的地方工作,很大程度上是这家单位给予的机会。我只有等待时机,其间,我被单位几次派往深圳采访,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我趁机了解有关华为的事情。

1999年年底,经历几番波折后,我调到《香港商报》驻深圳办事处工作。华为写作计划正式开始了。

但是,真正执行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写一本书真的很难,特别是对于华为这种不愿意接受任何一家媒体采访、非常低调的公司来讲,要了解其全面信息、获取有价值的东西,尤其不易。因此,一开始在深圳市工作的半年时间,我几乎没有直接与华为人接触过,后来三年时间,主要是通过日常的采访工作,采访了大量华为公司内外的“华为人”及相关人士之余还收集了尽可能多的资料。终于,到了2002年7月份,我已经掌握一大批可以运用的资源,进一步的采访和写作逐渐展开。在此期间,我忠实的合作伙伴、得力助手刘丽丽小姐给予我极大的支持和帮助。她凭借自己深厚的编辑功底以及良好的文字修养,为我提供写作指导和编辑思路,我实在抽不出身的时候,她还亲自上阵代替我采访,回来后又帮我整理采访录音。2002~春节期间,深圳人都在轻松过节,我们则分别在电脑前熬夜。

工作劳动量很大。从2002年12月起,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的本职工作。我天天忙碌,但是发稿量明显减少,一度导致领导的不理解。我并不想在该书完成前让更多人知道,因此一直保持沉默,所幸,我的直接领导并没有深究下去。在此,我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没有他们的支持,我不可能顺利地完成这份额外的工作。同时,我还要向他们致歉——在很多时候这项活动不可避免地与本职工作发生冲突,但我总是照顾本书的写作,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我必须正常生活,又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后者才是我生活的价值所在。

我一直认为,只要是一个智力正常的人,都可以在某些方面有所作为,而决非如某些宿命论者所讲的,人生是命中注定的。我始终相信,一般人的智力和能力都只被开发和利用了30%,尚有70%处于休眠状态,而已经开发的30%中,真正用于事业上的可能不到10%,其余的都被无谓的事务所占用。伟人或者说有些成就者,是把那剩余的’70%又进行了开发和利用。任正非实际上也在实践这种理论——他提倡给员工施加压力,最大限度地释放员工的潜能。我是最不相信命的人。我的父母都是普普通通的国家干部,他们从不算命,也不让我算命。他们给予我最多的,就是教会了我在寂寞中前行,在奋斗中成长,用艰辛的汗水去改变和丰富自己的人生。  事实上,伟大者的伟大,很大程度上来自对目标的执着、冲动甚至狂热,以及坚韧不拔的毅力。很多人之所以一辈子碌碌无为,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足够的毅力,容易为眼前的浮利所诱惑。这个世界上容易诱惑人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一不小心就会让你丧失斗志,安于现状。

以前有两只同祖同宗的蜜蜂,由于偶然的际遇,一只去了欧洲。,一只去了非洲。很多年后,她们被分别称为欧洲蜂和非洲蜂。但令人惊讶的是她们已经变得迥然不同,同样是遭遇袭击,欧洲蜂需43秒才能做出反应,非洲蜂只需要25秒;欧洲蜂对敌人最多可以追出30米远,最多与之搏斗3分钟,保住性命而已;非洲蜂则能够追出200米远,并连续作战90分钟,足以置对方于死地。是非洲恶劣的气候、环境造就了机敏、善战的非洲蜂。环境可以成就卓越,同样可以制造平庸。

我是一个不容易满足的人,我一直崇尚精彩地活一个月要好过庸俗活一辈子,因此我无法过那种平淡的生活,我需要激情,需要冲动,这一点与华为人的思想特征很相似。如果自己的本职工作缺乏激情,我只有重新选择或自己去创造。这或许是我选择华为、追踪华为的原因之一。虽然我时时以淡泊、平静的心态来修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让自己尽量保持与世无争的平和心态。但是,我又时常生活在忧郁、苦闷之中,壮志难酬的煎熬让我无法安心,更无法过一种太平静的生活。

这就是所谓的性格决定命运吧。

在很多时候,我生活在自己的理想中。人因为梦想而伟大,我因为理想而自信。

我自知没有任何家庭背景上的、经济上的、智力上的、能力上的资本,如果说有一点点资本的话,那就是最廉价的勤奋,还有自信。前者是人人都具有的,也是普通家庭的孩子最值得依赖、唯一可以依赖的资本,但经常为人们所忘记,后者则是需要自我调整才能获得的。遗憾的是,很多人都不愿意用这个资本,因为它最廉价也最艰辛。

我什么都没有,但是我勤奋,我有潜力。

最后,对华为有较多关注和研究的臧云鹏先生在本书的编辑出版过程中倾注了大量心血,提供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建议及精辟见解,对本书的顺利成文及出版帮助极大。在此,我特别对至今尚没谋面的臧云鹏先生及其同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程东升

2016年5月25日于广州淡然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1: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