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雪域红飘带(西藏文艺兵65年燃情岁月大写真)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臧正轩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入藏士兵的青春是狂沙、风雪、枪声、血泪——读懂西藏不为人知的一面。

数十年前的西藏,质朴得让人流泪。数十年前的西藏往事,纯真得让人感动。

《雪域红飘带(西藏文艺兵65年燃情岁月大写真)》作者臧正轩用图片、歌词与文字,讲述一段段不为人知的西藏往事。

真实还原一个容易被误解的团体——文艺兵。他们曾经跋山涉水,历经风霜;他们曾经在泥泞中翩翩起舞,在风雨中放声高唱。

内容推荐

掀开臧正轩所著的《雪域红飘带(西藏文艺兵65年燃情岁月大写真)》,闪动在眼前的是一张张青春的面孔,是一幅幅文艺战士用汗水、鲜血甚至生命凝结成的鲜活画面。无论是在艰难困苦的进藏征途中,还是在豪气冲天的筑路工地上;无论是在平叛制乱的激烈斗争中,还是在民主改革的激情岁月里;无论是在枪林弹雨的对敌作战中,还是在风雪弥漫的千里防线上……高原文艺兵用歌声和舞姿讲述着西藏的奇美壮丽、藏族同胞的淳朴淡然、驻藏官兵的忠勇豪迈。他们歌颂雪域的传奇!他们也是雪域的传奇!

目录

序章 从豫皖苏到 “天府之国”

第一章 将文艺旗帜插上康藏高原

 1.西藏!西藏!

 2.西进甘孜城

 3.生活高原化

 4.不一般的“娃娃班”

 5.赶着牦牛到昌都

 6.甘孜800文艺兵

 7.魂断达马拉

第二章 把毛主席的太阳带到圣城去

 1.归宿是江孜

 2.沸腾的日光城

 3.歌舞“江南”行

 4.要精神也要食粮

 5.江涛的艺术标准

 6.欢迎班禅大合唱

第三章 在军旗引领下永远向前

 1.奔忙的后方文工团

 2.打通雀儿山

 3.“一专三会八能”

 4.爱战士,爱高原1

 5.大胆怀疑,大胆揭发1

 6.走向民族化

第四章 平叛前后的峥嵘岁月

 1.仰望天安门

 2.走近“最可爱的人”

 3.置身平叛的硝烟

 4.枪林弹雨药王山

 5.彩虹万里耀北京

第五章  战斗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1.登临珠穆朗玛

 2.“棒槌”从这里开窍

 3.战地盛开文艺花

 4.一路凯歌进京师

 5.周总理的西藏情结

 6.汉藏母子情

第六章  从雪域高原走向世界各地

 1.他们从雪山走来

 2.鱼水深情《洗衣歌》

 3.出访尼泊尔

 4.毛主席的光辉

 5.三个话剧高潮

第七章 抹不去的 “文革”记忆

 1.“文革”狂飙上高原

 2.“两团一队”的“文革”命运

 3.巡演在边境一线

 4.丢人丢到兰州去

 5.首闻“雪域孤岛”

 6.不一样的“文革”遭遇

第八章 雪域军营的文艺之春

 1.首都再唱《洗衣歌》

 2.复苏的高原

 3.作风永远是保证

 4.重建军区宣传队

 5.舞台搭到边防线

第九章 站在新的文艺起点上

 1.宣传队升格为文工团

 2.愿为“嘎布叫”

 3.演兵就得当好兵

 4.从“雪域之恋”到“雪域军魂”

 5.冰峰雪莲艳香江

第十章 唱响跨世纪文艺之歌

 1.世纪“双拥”的西藏风

 2.激情的和平使者

 3.从“当兵走西藏”到“雪域边关情”

 4.“天下最美的女中音”

 5.为生命高度而歌

 6.军歌嘹亮唱边关

后记

试读章节

演出前,粟裕、宋任穷,还有其他几位首长作了简短讲话。大家压根儿也没想到,竟能在这次观摩中,亲眼目睹我军这么多著名将领的风采。特别是粟裕司令员,个头虽不高,但英姿勃勃,那从容镇定的神态,加之“战神”般的威名,使人不由得肃然起敬。

演出一开始,台上那好几排小提琴、大提琴等各式的乐器,一下就把大家给镇住了。对于军区文工团的同志们来说,这真是太稀罕了,大家都羡慕得不得了。恨不能跑上台去摸一摸。

再就是人家的化妆,一个个化得好看极了,粉扑扑的脸蛋儿,黑黑的眉毛,红红的唇……合唱队穿着整洁的草绿色军装,打着花样的绑腿,每人手捧一个紫红色封面的歌谱夹,按高中低分声部专业地演唱……更不用说丰富多彩的节目形式了。想着自己演出时化得黑一片红一片的花猫脸,身着自染的灰布军装,齐声唱到底的“合唱”……大家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儿。

很快,文工团迎来了一个极富挑战性的创演任务。

这天上午。朱子铮被通知到王幼平的办公室。

“我记得不错的话,歌剧表演是你的拿手戏啊!”望着局促不安的朱子铮,王主任率先打开了话题。

“我在华野政治部文工团时,是演了一些歌剧节目,像《军民一家》《白毛女》,还望首长……”朱子铮连连点头,对王主任说。

“我可是你的忠实观众啊!不过你的重头戏,还得算《血泪仇》。我看你演的王老汉就不错,让人很受教育。”王主任接着说,“《血泪仇》是一部反映土地改革的好歌剧,它在解放区的土改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文艺是为政治服务的,你们团也要上演《血泪仇》这样有分量的节目啊!”

朱子铮愣住了!上演《血泪仇》这样的大型歌剧,谈何容易!就文工团眼下这些演员的基础——

“没想到吧?”王主任一眼便看透了朱子铮的心思,“困难肯定是有的,但困难再大也得上.这是斗争的需要!”

看到朱子铮沉默不语,王主任的语气缓和了一些:“眼下主要有什么困难,我尽力帮你们解决。”

“我想从一分区文工队要3名演员,不知主任同意不?”朱子铮情急之下,脱口而出。

“只要你看上的,别说3人,就是10人我也让你们调。”王主任爽快地答应了。

“还有什么困难吗?”王主任又问。

“没有了。”从此,“文艺是为政治服务的”这句话,便深深地印在了朱子铮的脑海里。

从王主任那里一回来,朱子铮就开始酝酿歌剧《血泪仇》的排演。他首先确定了扮演王仁厚夫妇、儿子儿媳、孙子以及田保长、特务医生等角色的演员.他自己仍然在剧中扮演王仁厚老汉。

紧张的排练工作开始了。《血泪仇》情节简练有趣,曲子也轻快动听。饰演王仁厚妻子的歌唱演员陈翠,仅用了三天的时间,就掌握了全部词曲。但等到正式排练的时候,她却怎么也找不到感觉了。在饰演王仁厚妻子带着“儿媳”控诉田保长这一节,没走几步就被朱子铮叫“停”了!

“怎么了?”陈翠不解地望着他。

“演戏怎么能像平常那样走!要这样,瞧,这样,这样……”朱子铮边说边示范着,嘴里还唱开了。

“太美了!”看到朱子铮走得那么有节奏、那么有韵味儿,陈翠情不自禁地喊出了声。

“你学呀,跟着我走步子!”朱子铮回头招呼陈翠。

陈翠当即甩开手,迈开步子,笨拙地跟着朱子铮走了起来。

“哎呀,咋这么别扭呀!我不练了!”陈翠见自己总是做不好,气得直嚷嚷。

“为什么?”朱子铮瞪圆了一双大眼睛。

“我身上没有戏剧细胞!”陈翠回答道。

“细胞?啥叫细胞?谁生来就会演戏?不都是学的吗?”朱子铮像哄小妹妹似的说:“别生气,来,我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教你。”

然而,陈翠不是乱了脚步,就是忘了演唱;不是忘了跳,就是忘了比。

朱子铮可真够耐心,不厌其烦地做着示范,纠正着陈翠的动作……

几个小时下来,陈翠累得气喘吁吁、满头大汗。朱子铮更是喊哑了嗓子,汗水渗透了背心。

P8-P9

序言

西藏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然而,由于解放前长期政教合一的封建专制统治,以及近代帝国主义的入侵践踏,这个雄伟广袤、美丽神奇的地方,一度处于社会落后、政治黑暗、民众贫苦、边防空虚的状况。二战结束后,世界局势趋向总体安定,但西藏并未随之获得安宁和新生。早就觊觎这一战略要地的西方帝国主义势力,为使西藏成为其遏制社会主义阵营的战略前沿,加紧策划和推动“西藏独立”。西藏再次面临被外敌染指、从祖国分离的危险,及时、彻底解决西藏问题,历史地摆在了中国共产党人面前。

1950年初,党中央、毛主席审时度势,果断做出进军西藏、经营西藏的重大决策,以原二野十八军为主力的十万大军奉命向西藏挺进,拉开了全面解决西藏问题的序幕。在英雄的进藏驻藏部队中,在长期的解放西藏、建设西藏、保卫西藏的伟大而艰苦的征途上,一个特殊的群体,成百上千的文艺工作者,和其他指战员一道行军战斗、开荒生产、参训执勤,和各族群众同吃同住、坦诚相交、真情互助,在积极投身西藏解放和建设伟大事业的进程中,创造并弘扬了伟大的“老西藏”精神。他们用高昂的革命激情和多彩的文艺作品,生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我军的性质宗旨本色,广泛传播党的声音和党中央对西藏人民的深切关怀,充分展示我军的良好形象和作风,热情讴歌英模事迹和军民情谊,极大地丰富了部队生活,鼓舞了官兵斗志,密切了军民关系,促进了民族团结,为推动西藏发展、维护西藏稳定作出了独特的重要贡献。无论是在艰难困苦的进藏征途中,还是在豪气冲天的筑路工地上;无论是在平叛制乱的激烈斗争中,还是在民主改革的激情岁月里;无论是在枪林弹雨的对敌作战中,还是在风雪弥漫的千里边防线……到处都有他们活跃的身影和激情的演出,有他们不懈的奋斗和执着的坚守,有他们对青春年华、生命健康的牺牲奉献和对炽烈爱情、揪心亲情的隐忍克制。他们既是用激越铿锵、优美质朴的部队文艺,激励广大官兵面对险恶环境艰苦奋斗、英勇战斗的活性因子,又是用党的先进思想和社会主义进步文艺,开启藏族群众心灵之窗,荡涤旧西藏腐朽思想的文明使者;既是我党我军巩固西藏边防、推动西藏发展伟大进程的亲历者、见证者,又是自觉从丰厚的现实生活和藏族文化中汲取营养,积极推动部队文艺工作创新发展的开拓者、创造者。他们用高度的政治热情、执着的艺术追求和艰辛的工作实践,书写了这份独特的驻藏部队文艺史,是波澜壮阔的西藏现当代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倍加珍惜、传承弘扬!

《雪域红飘带》一书,就是这样一部忠实记录十八军暨西藏军区历代文艺工作者,65年薪火相传、团结奋斗之光辉历程的纪实作品。作者历时9年,遍寻第一代进藏部队文艺老战士及其亲属,深入西藏军区部队并联系有关整编部队和退役人员进行调查采访,广泛收集资料,反复征求意见,五易其稿,终于成书。打开此书,杨星火、罗念一、李俊琛、翟俊杰……一个个熟悉的名字便跃入眼帘;《叫我们怎能不歌唱》《洗衣歌》《一个妈妈的女儿》……一曲曲经典的旋律便回响耳畔;官兵用皮大衣铺成的雪地舞台、毛主席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香港维多利亚港湾的世纪联欢……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便震撼心灵。掩卷凝思,牛粪火堆旁的埋头创作,官兵簇拥中的激情高歌,冰冻土台上的翩翩起舞……一个个涌动的形象纷至沓来、挥之不去。那一支支精干的文艺小分队,犹如飘飘红绸,穿梭于冰山雪岭,唤醒那千年沉寂,点染这如画江山;一场场精彩的慰问演出,有如星星之火,闪耀在亘古荒原,温暖着高寒极地,点燃了现代之光。可以说,《雪域红飘带》既是一份重要的边疆部队文艺工作史料,更是一部新一代西藏边防军人立身履职的德育教材。阅读此书,或为西藏奇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风情所惊叹,或为历代驻藏官兵忠诚豪迈、英勇无畏、坚毅乐观的精神意志所感佩,或为藏族群众的淳朴淡然、哨所官兵的单纯可爱、文艺战士的激情四射所感染,都将不枉费时、大有裨益!

愿《雪域红飘带》同读者早日见面!

后记

这部叙写十八军暨西藏军区文艺工作者,半个多世纪艰苦奋斗光辉历程的长篇纪实文学《雪域红飘带》,历时九年,终于付梓出版,与读者见面了!

此书由彭文山和罗洪忠合作完成,看似偶然却缘于特定的渊源。两位作者均在西藏军区宣传战线工作多年,对军区部队宣传文化工作有着较为全面的了解,并深为十八军暨西藏军区历代文艺工作者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所感动,深感这些感人的事迹和可贵的精神理当为史所载、为世所传,于是不谋而合形成了写作此书的初衷。

时间跨度之大,世事变迁之巨,资料散佚之重,给作品采写带来了极大困难。1948年6月至1966年5月期间,文艺老兵的回忆文章较多,后面47年的历史,则仅有零星的几篇回忆文章和新闻报道,必须及时进行广泛深入地采访。

2007年9月,作者从拉萨出发,飞赴成都、北京、郑州、重庆等地,开始了两个多月的集中采访。许多老文艺兵听说要写作此书。都表示十分欣慰,并对采访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退休成都的老十八军文艺工作者陈继章刚动手术不久,一边服药一边接受采访;退休上海的老十八军文艺工作者吴寿桐,专程从上海坐火车来成都接受采访;曾在文工团工作过的解放军艺术学院韩玉春教授不仅为作者提供住宿条件,还负责接送五名上了年纪的老十八军文艺工作者前来接受采访;在北京的西藏军区老文艺工作者王勉之、李玉玲、刘玉英、初燕玲、原燕生等考虑到作者对北京不熟,主动到作者住地接受采访;在北京创办阳光艺术团的原西藏军区文工团副团长曹军生为作者免费提供食宿,给采访工作带来极大便利……对此,作者深表谢意。

在采访过程中,作者一次次被老文艺战士们的事迹所深深地震撼。黄崇德跟随十万大军进藏,被誉为“西藏的郭兰英”,可她的小孩却因发育不全终身残疾;留在西藏的最后一名十八军女战士严琦华女儿遇车祸丧生,可她同另外两个孩子感情生疏,自己因胃癌动手术时都没有一个亲人陪在身边;纪晓红和丈夫曾在文工团工作二十多年,丈夫回到内地没能度过三年危险期.她中年丧夫,却又因车祸老年丧子;独唱演员倪永斌好几年因工作忙没能回家.母亲思念儿子以至痴呆,最终儿子用歌声唤醒了母亲;在经典舞蹈《洗衣歌》中饰演班长的彭德湘不幸亡于车祸,他的爱人白德辉在该舞蹈中饰演小卓嘎,复员后到制鞋厂当工人,受不了丈夫因车祸去世的打击,患精神病后抑郁而终……最令人难忘的是老十八军文艺战士何楚平,这位最早跳《洗衣歌》的舞蹈演员,特别希望能早日看到这本书,却在接受采访后不久因病去世.给作者留下了深深的遗憾。他们的种种遭遇,折射着历代西藏文艺战士对西藏部队文艺事业的无私奉献,也给予了作者矢志完成此书的极大动力。

写作该书.作者参阅了《高原文艺战士》《首批进军西藏的女兵》《喜马拉雅的女儿》等书籍,并从王勉之、徐永亮、李俊琛、初燕玲、吴寿桐、黄鹂、张俊等西藏老文艺战士那里得到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图文资料以及采写此书的宝贵意见,在此一并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由于水平和精力所限,书中粗疏错漏、援引不明等在所难免,敬请指正和谅解。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14:4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