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的回声》是依迪丝·汉密尔顿于90高龄写的最后一部作品。为了她与古希腊的那段末世情缘,汉密尔顿的用意和用力是显而易见的,她铺排纪事,周览泛观,或吊慰、或审问、或质直、或曲笔,把世上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你看,将那段风云际会的时代绝唱变成了绕梁不绝的历史回响。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希腊的回声(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作者 | (美)依迪丝·汉密尔顿 |
出版社 | 华夏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希腊的回声》是依迪丝·汉密尔顿于90高龄写的最后一部作品。为了她与古希腊的那段末世情缘,汉密尔顿的用意和用力是显而易见的,她铺排纪事,周览泛观,或吊慰、或审问、或质直、或曲笔,把世上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你看,将那段风云际会的时代绝唱变成了绕梁不绝的历史回响。 内容推荐 《希腊的回声》是一本你不忍心读完的书。在文明的起点,曙光初露,大地和人都那么明亮、那么自由,人人热爱理性、追求美德、崇尚勇敢、喜欢运动、落落大方、尽情尽兴,连粗俗也显得亲切,平凡里显露的智慧简单又深刻。 作为一个古典文学家,对历史事实和古典文学作品的熟稔让依迪丝·汉密尔顿的行文自由自在,她一边讲述希腊人的故事,一边引证了希腊伟大作家的大量文字,然后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对比我们的“进步”和“异化”,做出评论。她的有些观点,或许个人色彩浓了一些,那没有关系,由此而来的思考,正是我们读她的理由。 《希腊的回声》由华夏出版社发行。 目录 编者导言 前言 第一章 自由 第二章 雅典的失落 第三章 雅典的学校 第四章 学园师门 第五章 狄摩西尼 第六章 亚历山大大帝 第七章 米南德 第八章 斯多葛派 第九章 普卢塔克 第十章 希腊之路与罗马之路 译后记 译名对照表 试读章节 公元前五世纪初,伯里克利时代尚未到来,西方文明已走到十字路口。希腊面临着迫在眉睫的危险。一个东方强国在不断进犯希腊。对于希腊人而言,东方是一个长久的威胁。这可以追溯到那个古老的故事:海伦被拐到特洛伊,希腊舰队为她而远征。希腊人认为,西方对东方的入侵所引发的东西方的对决是一场无休止的悲剧的序幕。东方和西方是天然的对手,可是,西方不可能最终战胜地缘广袤、财帛丰盈和人丁兴旺的东方。 现在,历史的下一幕开演了。荷马史诗中的角色被颠倒了,东方正在进攻西方。东方强国波斯正在向一个后援空虚的小国逼进。 所谓西方文明,即指当时的希腊。此时,埃及王朝已陷入无救的衰落;罗马正在蚕食意大利而无暇东顾。当时的第三大强国,迦太基及其属地扼守亚洲的前哨阵地,在本质上,他们的精神不属于西方,而属于东方。那时的希腊和波斯成了担纲历史的主角。希腊与东方,就像一个侏儒与一个巨人,但是,这个侏儒打败了巨人。每个希腊人都知道,这是希腊英雄主义所创造的奇迹。人们无须担心,在马拉松和萨拉米斯的战士决不会否认精神力量而求助于物质。当萨拉米斯的希腊人看到波斯舰队在溃逃时,地米斯托克利说道:“赢得胜利的不是我们。”精神力量战胜了一切最强大的物质力量,伯里克利时代的雅典佐证了精神的凯旋。 在那个时代的希腊人看来,最珍贵的财富就是自由,这是东西方之间的唯一差异。东方实行的是专制统治。所有的东方暴君们——在希腊世界不存在——的行为方式如出一辙,为了扫清通向王座之路,他们不惜流血丹陛,弑父杀子。不择手段的杀戮会收到篡权窃国的功效。他们的臣民生来就是任人宰割的羔羊,当然无需再被降格为奴隶。亚里士多德曾代言希腊,把亚洲人说成天生的奴隶。据希罗多德的记述,一个希腊人对一个波斯人说:“你们不知自由为何物,一旦你们懂得了,即便手无寸铁,也会为自由而战的。” 在埃及、巴比伦、亚述、波斯漫漫数千年的帝国史中,自由是一个不明之物。直到盛业崩溃之时,自由的名字才能被他们所领悟。而希腊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与东方有本质的区别,这个孕育了自由的国度必将在西方世界留下永久印迹。 不用说,在拒绝服从制约这一点上,古老文明是相似的。夸张与无视分寸感是它们的特征。亚述鸟兽巨雕、埃及神庙、肖像和金字塔以及巴比伦空中花园,所有这些艺术品就是明证。俗不可耐的珠贝与黄金充盈了帝王的府库,不可思议的豪华与同样不可思议的污秽比邻而居,堆积如山的珍宝和破灭无助的众生判若云泥,东方式的生存总是被两极分化。 简直无法想象,一个人会指望在这样的环境中掌握自己的命运。而在另一端,不受约束的自由势必会酿成一场毁灭人类的暴乱。无论如何,遵循有序法则才更可取。东方的专制之所以承袭不绝,在于它从不顾及理性与秩序。西方世界找到了从自由走向秩序的路径。这应归功于希腊人的发现。令人感到惊异的是,为什么这一理念首先植根于一个贫瘠而人口稀少的小国,却不是威赫一时的埃及或伟大的巴比伦?其原因就在于人的自由本性。希腊人宣扬自由,同时也稳妥地界定了自由的边线。 把握限度和分寸感就是善,这是希腊人的基本常识。言过其实则不是他们的本性。他们憎恶极端的事物,无序的状态会令他们感到不快。在希腊语中,诸如漫无边际和无穷无尽之类的词汇都内含着不良的义项。不仅凡人,还包括所有的思想家和艺术家都在紧紧把握着生命的真实。荷马史诗的神不是超自然的灵异,而是以希腊方式愉快生活的凡人。希腊人不需要玄虚与超智的东西。他们需要真理,从不认为逃避现实就能发现真理。希腊艺术中最优秀和几乎最全部的特征就在于从不超出现实的范畴。希腊的胜利女神没有翅膀,她是现实的化身。拒斥怪诞是希腊艺术家的天性,他们不断追求永恒,与一切反常或不测之物保持距离。不论是一座神庙、一尊雕像还是一只希腊瓶,他们的艺术创作极力要表达的要素是本质与普遍。亚述的艺术家只生产他们所喜欢的东西,而对本质与普遍置之不理。他们的那些可怕的肖像似天马行空,将适度感弃置一旁。而希腊艺术家从不渴求这种自由。他们遵从法则的约束。孟德斯鸠说过:“法则是一种必要的关联,它源自于事物的本质。”这才是希腊人的语言。他们受本能驱使去寻找那个必然的关联,那个将混沌引向秩序的线索,这是希腊人最大的特征。P3-6 序言 在公元前五世纪的光环下,公元前四世纪的雅典颇显得黯然失色,几乎不被世人看重。公元前404年,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的失败完成了古希腊历史最后的谢幕。那个时代将不得不淡出人们的视线。世人对希腊的关注随着斯巴达击败雅典而终止。尽管,曾经煊赫一时的狄摩西尼、马其顿的腓力王和亚历山大大帝无法令人忘怀。但漂泊中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似乎不再被视为希腊人,只不过是永恒哲学王国里的智者。 人们特别关注的不再是生活于那个时代的伟人,而是那个孕育过伟人的时代。公元前四世纪拉开了希腊衰落的序幕,这不仅是希腊荣耀的丧失,同时也是希腊生活方式的终结。但是,希腊人的才华并没有枯竭,而是重又找到了新生之地。在希腊的属地,科学和数学继续着她们的辉煌,而这些异域城市中曾跟随亚历山大大帝远离家园的希腊人却没能回到希腊,重归雅典,也未曾听到再有真正的伟人来打破雅典的寂寞。 公元前四世纪预示了世界的悲剧命运,这个时代的到来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希腊的创造力对西方世界的价值是其他许多时代无法比拟的。而这种创造力在希腊消失了。曾在雅典繁盛数百年的艺术与哲学也走向衰微,给世界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在其后的一百年里,雅典从历史中隐退。可是,有两个著名的希腊学派在这里诞生,斯多葛学派和爱比克泰德学派。这是希腊天才之火的最后进发,直到三百多年之后普卢塔克的出现,值此,古代世界已行将就木。 普卢塔克是一位十分多产的作家,他的大量著述不仅丰富了史料,同时也透露了他的处世经验、私人经历和他的那个非希腊人的社交圈。但愿我们也能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私人生活填补空白。作为一个纯粹的希腊人,普卢塔克的确有助于我们结识公元前四世纪各色各样的雅典伟人。通过普卢塔克、柏拉图以及米南德,我们更加理解了希腊。 希腊精神的一次短暂复兴起始于普卢塔克,终结于两位斯葛多派的著名人物:奴隶出身的爱比克泰德与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他们中的一位在罗马长大,另一位是土生土长的罗马人。这两人都使用希腊文来写作。尽管,当时希腊语已被罗马人引为时尚,但这并不是爱比克泰德与马可·奥勒留的刻意追求。他们是希腊思想最后的践行者,他们使用希腊文只是要表达希腊的思想。早期的希腊基督教父们被卷入了教义纷争,这些争执与希腊的思维方式毫不相干。黑暗时代的阴霾已经袭来,教父们无法领悟希腊的思维方式,他们在世俗面前怅然若失。去亲近希腊思想的人只有早期教会领袖中独树一帜的圣·奥古斯丁。希腊的思维方式继他之后已然死去,数百年间不曾再有复兴的迹象。在那些年代里,教会逐渐成为至高无上的力量,一向心境平和的希腊人没有被卷入这些重大的历史流变。罗马成为当时的主宰,苏格拉底、柏拉图和普卢塔克的精神已不复存在。在这三位巨人看来,可憎的神学数百年来给基督教国家带来的精神混乱是难以想象的。 神学施展了它对人的心灵与精神的专横,这正是苏格拉底所憎恶的。在他看来,希腊的自由精神是头等重要的。希腊人之所以能取得惊人的成就,最重要的就是他们深信:唯有人是自由的,他们的躯体、心灵、精神都是自由的,唯有每个人自觉地界定个体自由,人类的至善才有可能。唯有通过自由人的克己与自制,一个文明之邦、一件艺术品和思想集大成者才可能出世。 后记 举凡读史的人何尝不知兴衰无常的况味?但我们还是不大愿意看到古希腊文明的命运竟然如此蹇滞:荷马、伯里克利和苏格拉底之后的雅典政治已无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立锥之地;先以教书报国,后而理乱兴废的伊索克拉底到头来壮心零落,踽踽独行;孤勇可嘉的狄摩西尼最终一败涂地,身陷囹圄;图王霸之业的亚历山大大帝只为希腊化时代的记忆留下了伫立着希腊式柱廊的七十座城池;不做马其顿顺民的新喜剧大师米南德违心做了打诨说笑的趣人;品行高洁,皇权在握的马可·奥勒留也脱情捐累,口诵戒律追随着斯多葛派入定去了…… 为了古希腊的那段末世情缘,汉密尔顿可谓铺排纪事,周览泛观,或吊慰、或审问、或质直、或曲笔,把世上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你看,将那段风云际会的世纪绝唱(swansong)变成了绕梁不绝的历史回响。读罢,如云中发雷,隆隆不绝。 至于这场精神突变发生的原因,没有人知道。或许能被解释的就不是真实,因为真实是没有解释空间的。难怪“上帝见到思考的人就会发笑”。 还是修昔底德说的好:“由于人性使然,曾经发生的事件将会重演。” 汉密尔顿写道:“他(苏格拉底)从不告诉什么是智慧和真理。他所做的一切就是向人们发问,把人们领进了他们的内心深处,他知道,火种可以在那里被发现和点燃。” 作者又说:“在这二人(苏格拉底和基督)看来,真理不是通过经文和说教来表达的。让一个人幡然醒悟进而追求真理,这就够了。只有孤独的探索才可能找到真理。”“苏格拉底从未给后世留下任何文字;基督也只是在沙土上留下了唯一的手迹。”不仅如此,作者还多次引用基督的话“你要凭它们的果实来认识它们”。 面对不可言说的东西,不立文字的圣哲,或者高于语言、高于逻辑而秘不可传的东西,我们最好保持沉默。 “寡言”是美德,可是,人情究竟不甘寂寞。《圣经》载,巴比伦人想在示拿建造一座“塔顶通天”的高塔以扬名,巴比伦人要升到高云之上,要与至上者同等。上帝打乱了工匠的语言,使之互不相通,结果工程夭折,人类被分散到世界各地。巴别塔的神话似在解释语言纷杂的缘起。而实际上是在说,至上者已将智慧的奥秘指示你,你还能做什么呢?在上帝面前贸然开口的巴比伦人想让他们的语言通行天下,操控人心,实在是一宗大患。 隐匿的神话能够被读懂和记取吗?而眼下衮衮诸公的新说新学已闹得沸反盈天,就像巴别塔的营造。“我们在资讯里面失去的知识,到哪里去了?我们在知识里面失去的智慧,到哪里去了?”(艾略特)与神话时代相比,一代代人更傲慢、更乏味,也更迷茫,以致“集体失语”。此时,上帝想必在“俯视着大地上的侏儒们”,看他们如何在下一个巴别塔式的蠢行(但愿不是现代性的思想狂热)中出丑。 回声者,如光之反射,水之回波;也另含“以声应和”的释义;倾听回声也罢,应声作和也罢。总之,古希腊文明终结了,人类度过了她的恩宠期,“悲回风之摇蕙”,不管我们对倏忽即逝的多么留恋,人类将准备回应——一个漫长的审判期。“良久有回味,始觉甘如饴。”在领受神话启示和温良圣诫之后,人类或许才能重拾天赦,等到另一个怜悯期的降临。 依迪丝·汉密尔顿生逢两个世纪,活到九十六岁。我不认为人的长寿是没有原因的,她的这部八十高龄写成的封笔之作证明,一个被伟大精神所支撑的人是多么幸福而强健。她没有赶上e时代和全球化浪潮,但她似乎深知我们的脆弱,早在半个世纪前为我们备好了要读的书。尽管她的坦诚会流露出西方中心论的观点。然而,热爱生活.也热爱先哲,她的心愿是明白无误的。正如书中说:一位亚历山大的崇拜者对米南德做出了透辟的总结,“啊,生活,啊,米南德,你们两个到底谁剽窃了谁?” 很不幸,黑格尔说过:“我们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我们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我们只有我们能失去的。心灵需要重新回归原点,这样就有重新出发的机会。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