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萨VS皇马(豪门足球俱乐部的巅峰对决)》旨在从基本的经济层面入手,抽丝剥茧,详细分析在这个充满激情的足球世界里巴萨和皇马这两家俱乐部是如何运作的,它们与其他俱乐部相比有些什么特质,它们之间又有何不同。然而在此之前,我们想先通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数据和资料来定义当今欧洲及西班牙的足球产业,从而获得一个全面的视角,能够较为充分地解读形成这种现状的各种因素,同时也看一看西班牙最大的两家俱乐部是如何进行管理的,而实际上无论从体育价值还是从经济效益来看,巴萨和皇马在世界足坛的地位都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本书由阿尔弗雷德·加蒂乌斯、何塞·马里亚·乌齐著。
从昔日叱咤风云的马拉多纳、罗纳尔多、罗纳尔迪尼奥、齐达内、菲戈、贝克汉姆,到如今光芒四射的梅西、内马尔、C罗、贝尔……巴萨与皇马,这两家世界上最强大的豪门俱乐部,从来都不缺少巨星,这里总是星光熠熠。但是,有谁知道,十年前,它们都曾濒临破产;然而,又有谁知道,十年后,它们双双华丽转身。巴萨和皇马,竞争从来不只是在绿茵场上,它们在球场外的角逐同样精彩纷呈。
《巴萨VS皇马(豪门足球俱乐部的巅峰对决)》从欧洲足球、西班牙足球的全景视角分析两家俱乐部崛起的秘密:它们如何由弱到强?它们为走出财政困境采用了怎样的战略战术?它们各自的明星策略为何都能卓有成效?它们的足球产业策略究竟能带给中国足球哪些启示?敬请翻开《巴萨VS皇马(豪门足球俱乐部的巅峰对决)》,了解巴萨与皇马两大豪门俱乐部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本书由阿尔弗雷德·加蒂乌斯、何塞·马里亚·乌齐著。
虽然足球俱乐部在股市上历尽艰辛,经营“惨淡”,但是有些专家仍持乐观态度,如德勤公司体育业务部负责人丹·琼斯就肯定地表示:有一类投资者将会选择重新上市,作为一种必要的融资方式。这是因为虽然目前他们拥有俱乐部的控股权,但是他们并不想长期持有,而是希望通过在适当的时机出售股份获得利润,通常在上市4年到6年后进行。还有一些专家持不同的看法,比如,英国考文垂大学体育商业战略与市场营销学教授西蒙·查德维克2009年在其博客中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写道:鉴于之前的投资者入股上市的足球俱乐部的惨痛经历,很难预期还会有俱乐部重返股市,至少在短时间内不会出现这种情况,除非它们找到了一种全新的经营模式。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企业一旦上市就应该为其股东创造经济价值,不过在查德维克教授看来,体育成绩和经济效益不会,也永远不可能齐头并进,事实真是这样吗?
新一代俱乐部所有者的观念应该是有所不同的。他们对美式橄榄球如何赚钱了然于胸,而且是从风险投资的角度瞄准了那些经济效益不错或者有盈利潜能的欧洲足球俱乐部,把重点放在俱乐部的创收实力及其拥有的宝贵资产上,用银行贷款来支付很大一部分收购款。当俱乐部落入他们的手中后,他们就着手进行一系列的调整,主要目的就是开源节流,不必要的费用一律削减,能赚钱的机会一个也不放过,充分利用其各种资产的价值,以确保5年至7年内的投资收益。格雷泽家族从2005年收购曼联到其宣布要让曼联再度上市的消息恰好就用了差不多6年的时间,原本预期在2011年夏季过后就上市,但为了等待更好的上市时机而不得不暂时搁置。如果一切能按计划进行,曼联上市将会给格雷泽家族带来滚滚财源,当然这之后也还要看到了中期是否能让其他持有曼联股票的股民们从中获利。不过这回不再是英国的“粉丝”们赶来捧场了,而是亚洲那些义无反顾的追随者们更加给力,俱乐部宣称其亚洲球迷人数可达几千万。
由专业投资人掌控的俱乐部效益是否能令人满意,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其他的俱乐部如何处理球员的薪酬问题。如果想让投资者们愿意考虑再次把钱投入足球产业,能否长期抑制住薪酬上限可能会是其中的关键因素,也许只有这样才不是在浪费时间和金钱。无论如何,为俱乐部的总支出设定一个峰值是重中之重,并且应该按照欧足联的要求来平衡预算。这对那些大型俱乐部来说本不是什么难事,但它们中的大多数至今都不以为然,因为在它们的心目中赢得比赛的光荣梦想一直以来都是优先于经济效益的。如果这些接管了英国俱乐部的美国新主子们能够给球队整体和球员个人的薪酬规定出上限,就像美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和国家橄榄球联盟做的那样,那么其他俱乐部也不可能反对这样的举措。虽说还有些将信将疑,但不管怎么想,将之纳入《财政公平竞争原则》都是无可非议的。这些原则如果能够得以落实的话,将会为那些亏损的俱乐部有朝一日扭亏为盈奠定基础,而长期困扰欧洲足球的亏损“恶疾”也就根除有望了。
由此我们也许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有两种不同的足球俱乐部经营之道。一边是花钱如流水的土豪型老板,他们看上去并不那么在乎俱乐部是否能赚到钱,另一边则是精打细算的专业型投资人,他们试图要把经济效益作为足球产业的第一追求,然而前者的存在对后者来说无疑加大了商业运作的难度。面对这样互不相投的情势,球迷们也并不是毫无立场,走马上任的人不同,他们的反应也会有所不同。比如,切尔西和曼城的球迷对阿布拉莫维奇和曼苏尔酋长还是比较认同的,因为直到现在他们仍然有实力签最好的球员,只要认为俱乐部需要,再高的价码他们都愿意接受。不过球迷们或许也会担心,万一有一天他们的俱乐部“失宠”,再也得不到这些亿万富翁的庇护,那会是怎样一番情景呢?正如我们曾经提到过的,一旦欧足联制定的《财政公平竞争原则》付诸实施,富豪们慷慨解囊来填补俱乐部亏空的历史很快就会终结。
再看另一方面,那些偏企业管理型的投资者通常不太受球迷们欢迎,曼联的情况便是如此。球迷们并不看好这种有违俱乐部传统的收购方式,觉得他们不过是在借鸡生蛋,自家腰包里只掏出一点点,而大头则是靠押上俱乐部的资产和未来盈利换得银行贷款来支付,目的就是将来时机一到卷走大部分的收益。其实欧足联也不是特别喜欢这一类投资者,更确切地说是不欣赏他们收购俱乐部的运作方式,因为这样一来不仅俱乐部背上了沉重的还贷包袱,而且重要的家当也都押在了银行手中。
尽管如此,也还有其他一些英国俱乐部的球迷持不同的看法,比方说利物浦的球迷,他们对这些新来的美国投资者没有那么挑剔,因为当时利物浦的处境要比曼联糟糕得多,只要能有办法让自己心爱的俱乐部摆脱经济困境,就算用尽上面所说的操作手段也都无可厚非了。正如西班牙足协的一名代表最近所说的,随着这一类新型管理者的到来,传统型掌门人倾力打造的足球世界可能会渐渐地失去其原有的浪漫主义精髓和丰富的感情色彩。但是如果新人有本事让俱乐部扭亏为盈,月底能够发得出薪水,又有什么理由不给个笑脸呢?P26-28
在2010—2011赛季末,巴塞罗那(巴萨)和皇家马德里(皇马)吸引了它们各自的球迷和全世界电视观众的眼球,关注度空前。两队在不足一个月的时间里上演了4次巅峰对决:国王杯决赛、两场欧洲冠军杯半决赛,以及在踢爆了大半个赛季之后再次相遇伯纳乌的西甲联赛第二回合。一场紧接一场,简直就像是在打篮球比赛中的季后赛。最后巴萨获得了联赛及欧洲冠军杯的双料冠军,而皇马则摘得了国王杯的桂冠。之后在8月中旬两支球队再次聚首,激战西班牙超级杯,比赛以巴萨获胜而告终。同年巴萨又一并拿下了欧洲超级杯及俱乐部世界杯的冠军。在过去的4年里,巴萨所向披靡,取得了辉煌的战绩,它一共夺得了所参加赛事的16个冠军头衔中的13个,也因此荣获了2011年年度世界最佳足球俱乐部的称号。
巴萨在主帅瓜迪奥拉的带领下创造了赛场上的神话,不仅跻身于世界足球最佳球队的行列,而且俱乐部的经济效益排名也紧追皇马,两者之间的收入差距近些年来明显缩小。巴萨主席桑德罗·罗塞尔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他近期宣称他的俱乐部已经具备条件,将挑战皇马在欧洲足球俱乐部中的经济霸主地位。然而时至今日,有一点可以肯定:尽管在过去的4年时间里皇马赢得的冠军数量少于巴萨,但是其账面上的财务数据却远远优于巴萨的经济状况。这也表明,虽然比赛成绩与经济效益之间密切相关,但是否拥有良好的财政及商业管理模式却能决定当今足球这门“生意”的成败。
看起来皇马是毫无保留地选择了企业管理模式来经营俱乐部,旨在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但在赛场上收获佳绩仍然是它的首要目标。与此同时,巴萨的管理层也表示已经将工作重心放在积聚足够的资金上,以确保球队和俱乐部其他体育项目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最大化,但没有明说要以盈利为目的。
在最近的赛事中两支球队高歌猛进,战绩斐然,它们在球场上的表现只能用“精彩”两个字来形容,不是保持就是刷新自己创下的历史最好成绩,同时也远远地拉开了与其他球队的距离。有人认为这样难以逾越的鸿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近年来日渐突显的俱乐部经济实力之间的差距造成的。因此听到下面的消息也就不足为奇了,由38万名球迷在欧足联官网上投票评选出的2011年年度最佳球队阵容的11人名单中,有8名球员出自这两大豪门,其中5位在巴萨(梅西、哈维、伊涅斯塔、阿尔维斯和皮克)效力,3位来自皇马(C罗、阿隆索和卡西利亚斯),而评选出的最佳主教练也非执教巴萨的瓜迪奥拉莫属。
把足球俱乐部和足球本身看成是一种可以为所有者创造价值的商业行为,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新的观点,它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体育界,主张以商业化、企业化的理念来经营体育产业,随后传入欧洲足坛。但是在大洋此岸的很多球迷并不情愿接受这种将足球商业化的转变,这样的心态在一定程度上还在制约着欧洲足球产业的发展,使它难以适应美国体育商业的运作模式。私营电视台的出现为比赛转播权的买卖创造了条件。电视台转播比赛,付给俱乐部高昂的费用,至今此项交易的金额仍在不断刷新纪录。这一点对理解足球经济的转型至关重要,因为它不仅直接影响到俱乐部的收入,而且还让俱乐部能够拥有一个全球性的观众群,从而为自己的产品打开销路,如此广阔的营销范围在以前可是难以企及的。
从这个新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俱乐部的创收渠道变得越来越多样化。而在过去,俱乐部的收入几乎仅限于出售比赛球票和会员年票,最多再卖一点自己的纪念品,而且一般只在本地销售,哪儿球迷多就在哪儿卖,那时候的球迷大多没出过远门,对当今的全球化进程一无所知。1995年《博斯曼法案》通过之后,解除了相关限制,大量外援涌入欧洲的足球俱乐部,而且媒体对他们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虽然有些人认为非本土球员过量,但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使得这些欧洲足球俱乐部在全球范围内的受众和支持者越来越多。很多外籍球员,如当今的C罗和梅西,或者之前的齐达内和小罗,除了他们在绿茵场上的精彩表现,对俱乐部来说,他们也是市场营销的强大推手。听到他们的天价薪酬我们也不会感到惊讶,这不仅取决于他们赛场上的实力和赛场外的魅力,也要看能够吸引多少受众的眼球,所以有些球员收到的商业赞助费甚至比俱乐部发的薪水还要高。
欧洲几大豪门俱乐部正在逐步接受足球向企业化转型的经营理念。这种日益深入人心的理念让大家意识到必须建立新的俱乐部管理机制:一方面继续秉承体育竞技精神,努力提高比赛成绩,另一方面引入现代管理模式,聘用专业人才来负责行政、财务和市场等各部门的工作,两者并重。比如,巴萨的现任领导层在最近一次俱乐部董事会选举之前曾明确表示:“对于任何一个组织机构来说,专业化、高效、符合规范的管理都是最基本的要求……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体育战绩的优劣和资产的多少最终都是以经济效益作为先决条件的。”
巴萨、皇马,连同曼联、阿森纳以及拜仁慕尼黑这几家俱乐部,无论从收入还是从经济效益来看,都处在世界足球金字塔的顶端,目前是它们在引领足球产业的转型浪潮,但是置身于整个产业的大环境中,也很难摆脱一切束缚。球员的薪金与转会费都取决于转会市场,而这个市场既不透明,相对也不够灵活,每年只有两次转会机会,这成为球员签约的一大瓶颈,到最后除了一些球员受益之外,似乎只有经纪人和几个中介能从中获利。由此造成的后果就是,尽管大多数欧洲一线俱乐部因为收入增加了,创收渠道也更加多样化,看似效益不错的样子,但实际上它们的经济管理方式仍然局限于以比赛成绩为主旨,签约的球员身价常常超出自己的承受能力。这样一来,非但没有盈利,还会债台高筑,财政状况堪忧。欧足联和各国足协都试图通过《财政公平竞争原则》来制约负债问题,但这些原则对于一些俱乐部来说恐怕为时已晚。
近几年来,经营亏损的俱乐部数量大幅上升。目前,整个欧洲大陆共有738家俱乐部参加55个国家的甲级或超级联赛,在2010—2011赛季亏损额高达16亿欧元,是2008—2009赛季的2.5倍。在这个大背景下,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俱乐部试图另辟蹊径,它们坚信如果不能建立良好的经济管理模式,就不可能长期保持良好的战绩。然而,求索的道路困难重重,俱乐部直到现在仍然是举步维艰,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一些俱乐部的老板愿意出高价购买球星,以期获得骄人的战绩,若之后给俱乐部造成了严重损失,他们也不惜用自家的财产来填补亏空,这样就导致了球员价格的持续飞涨。
20世纪90年代初,英国和意大利的足球俱乐部争先恐后地在伦敦和米兰上市,由于一些投资银行和理财顾问高估了俱乐部为其股东创造财富的能力,他们鼓动许多投资者和球迷去购买俱乐部的股票。之后股民们的惨痛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从那种片面追求比赛成绩而置经济效益于不顾的经营模式中得到解释。体育比赛的结果是难以预料的,几场失利就可能让俱乐部的收入化为乌有。足球比赛的电视转播给俱乐部带来了丰厚的回报,收入的增加似乎预示着足球经济发展的美好前景。那时候谁也没有想到俱乐部的管理者们会不假思索地将这些收入全部投在价格越来越高的球员和教练身上,有时还要追加投资,这多少显得有些不够理智。结果是一旦球队未能赢得足够场次的胜利,俱乐部的利润就会一落千丈。事实上,除了曼联之外,英超其他俱乐部的效益在上市之后的几年里都是越来越差。
欧洲足球俱乐部的老板们最具代表性的特征就是他们在进入体育界之前都是从其他行业起家,比如,房地产、媒体、燃气或是石油,并且已经积聚了大量财富。相较之下,大多数俱乐部效益却如此之差,以至于不禁让人去猜想,这些老板们涉足足球难道只是为了在媒体上多露露脸?或是提升一下社会地位?还是想扩大自己在经济甚至政治方面的影响力?最后一点倒是在足球经济最大程度国际化上得到了体现。如今,很多欧洲俱乐部实际上都是几个俄罗斯富豪或者阿拉伯酋长的财产。球员的天价转会费已经让整个足球产业的经济环境变得扑朔迷离,而这些财大气粗的老板们还要“推波助澜”,只要是想签约的球员,多高的价格他们都会在所不惜,至少现在还是这样,好像他们的钱永远也花不完似的。
与此同时,从大西洋彼岸来了一类新财团,如曼联的大股东格雷泽家族。他们是以金融投资者的标准来操作资金的,如果球员的转会不能给俱乐部带来实际的利好,他们好像不会去迁就我们这里豪赌的惯例。这类企业家在欧洲俱乐部会员的眼中印象分不高,亲和力远不如切尔西的阿布拉莫维奇和曼城的曼苏尔酋长,因为他们是将自己在其他行业打拼赚到的家底投入俱乐部的经营中,而格雷泽家族则是凭借其风险投资操盘手的能力把俱乐部的资产抵押给银行以获得贷款,再来购买俱乐部。
西班牙足球之所以能在世界足坛处于领头羊的位置,要归功于取得了优异战绩的西班牙国家队和竞争力超强的俱乐部及其球员们。然而,西班牙的足球经济也折射出欧洲足球经济的一个普遍现象,或许西班牙的情况更为严重,那就是豪门俱乐部与其他俱乐部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经济鸿沟,而且从整个产业来看,其财政状况亦不容乐观。
在之后的章节中我们还会看到,其实足球和房地产在很多情况下也是有交集的,比方说一些或多或少带有投机成分的项目运作,把球场作为交易主角,这还会受到当地政府的赞誉,因为他们只需要重新评估一下这块地产的价值,就可以静待财源广进了。
总之,当我们置身于足球产业这个大舞台上时,会发现虽然足球赛场上的规则基本上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但是在赛场之外,近些年来却发生着戏剧性的变化,而对此的看法也是众说纷纭,最终是福是祸还需拭目以待。本书旨在从基本的经济层面入手,抽丝剥茧,详细分析在这个充满激情的足球世界里巴萨和皇马这两家俱乐部是如何运作的,它们与其他俱乐部相比有些什么特质,它们之间又有何不同。然而在此之前,我们想先通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数据和资料来定义当今欧洲及西班牙的足球产业,从而获得一个全面的视角,能够较为充分地解读形成这种现状的各种因素,同时也看一看西班牙最大的两家俱乐部是如何进行管理的,而实际上无论从体育价值还是从经济效益来看,巴萨和皇马在世界足坛的地位都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
一般认为,1863年10月26日是现代足球的诞生日,因为从那天开始艾伯内泽尔·科博·莫雷在伦敦弗雷马森酒店先后组织了6次聚会,召集12家校园足球俱乐部商议制定足球赛程的通用规则。从那以后,这项运动就没有再发生多少实质性的变化,只不过是在战术上有所调整,球队的名字,或是一些比赛的名称有所不同,比赛规则基本上没什么特别的改变,每支球队11名球员上场比赛,用脚踢一个球,90分钟内踢进对方球门次数多的队获胜。在这些基本的规则之下,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至真至美与激情澎湃,使足球成为运动之王,足球比赛成为全球的视觉盛宴,让无数球迷紧追不舍。
尽管有很多的球队曾经因为在赛场的赫赫战绩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了足球史册上,但是近些年来,如果一家俱乐部没有与其球员在球场上展现的才华相匹配的经济实力,想要赢得比赛、保住自己在足球界的领先地位就会越来越难。这是因为,如果你没有一定的财力,就得眼睁睁地看着那些资金雄厚的俱乐部一个接一个地带走市场上最好的球员,也包括你自己队里的。现如今,即使你认为足球比赛和五六十年前没什么差别,但是在赛场之外,很多东西都已经改变了。
从一项区域运动过渡到全球性的赛事,以及付给俱乐部的巨额电视转播费使许多球员变成了媒体上炙手可热的大明星,而只有那些富有的俱乐部才有可能签下这些球星,并把他们留在球队效力,也只有这样才能具备足够的竞争力去赢得比赛。一场接一场的足球比赛一如既往地在体育场上演,然而每家俱乐部的经济实力对其比赛能力的影响却与日俱增。足球界一如企业界,如果不能及时跟进,适应当前的舞台和游戏规则,那么能够留在这个舞台上的机会就会越来越小,只有那些能够未雨绸缪的俱乐部才会不断探索新的经营模式,创造更多的利润,让自己的球队立于不败之地。
而今,从俱乐部的收入情况来排名的话,皇马和巴萨名列前茅。它们的经济实力让对手们羡慕,而谁又能说它们对球场的掌控不是得益于此呢!皇马在2010—2011赛季创下高达1.48亿欧元的EBITDA值,负债水平相对平稳,无可争议地成为当今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的足球俱乐部。巴萨虽然与皇马还有~些差距,利润额落后曼联,但其融资能力也令人叹服。我们认为如今能够与皇马抗衡,甚至超过皇马的俱乐部可能唯此一家,主要是因为这里高手云集,世界各地对它的关注度持续攀升,球迷也势必会越来越多。
皇马和巴萨正值发展的大好时机,虽然两家俱乐部都具备优越的条件,但要想长期保住它们在足球界的领先地位,必须作出一系列的重大决策,这就要看它们的会员如何去把握了。从两家俱乐部的财务报表来看,特别是巴萨,除了足球以外,它还要经营其他的体育项目,这是其欧洲其他国家的竞争对手们不必投入的,但对于皇马和巴萨来说,这是其文化和历史的组成部分,要放弃不那么容易,或许它们也不愿意放弃。
正如我们之前所看到的,巴萨目前的比赛模式继续发展下去也需要更高的投入和支出,和皇马的情况没有什么区别,都需要重金签约大牌球星作为立身之本。优于对手的经济实力虽说不是赢得比赛的充分条件,但也越来越被视为必要条件。多年来欧洲主要的足球俱乐部一直在比拼的其实就是经济实力,比拼的结果将会决定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谁能在赛场上称雄。
欧洲足球或许会决定采纳一些美国团体运动的规则,以期像它们那样能确保财政稳定以及俱乐部之间竞争力水平相当,抑或欧足联的《财政公平竞争原则》得以扭转这种趋势。球迷们的兴趣可能会转向欧洲大型联赛的三四家最有实力的俱乐部,因此我们也不排除会看到一种新的欧洲冠军联赛,由这几家豪门俱乐部主打,每个周末都会大战一场,而英超、西甲以及其他的国内联赛就交给中游球队去比拼吧。
基于这样一个想象的平台,冠军杯将有可能采用一种新赛制:欧洲、美洲和亚洲的最佳球队进行比赛,而所有这些球队都将拥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接受挑战。
恒大夺得亚冠,一举奠定王朝地位,但“土豪”两字依旧是它挥之不去的标签。其实,成立之初,皇马和巴萨才是恒大心仪的目标。西甲联赛由他们奏响最华美的乐章,放眼世界足坛,这两家俱乐部同属峰巅之上的明珠。不过任何一家豪门都少不得曾经土豪的历史。这本书将揭示这两家国际大豪门是怎样养成的。
CCTV5主持人 刘建宏
巴萨和皇马两大豪门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它们现在是世界足坛潮流的引领者。巴萨的“拉玛西亚模式”备受推崇,皇马的“巨星政策”也不遑多让,梅西和C罗两大巨星在绿茵场上总是能给球迷带来无与伦比的视觉盛宴,他们同时也是镁光灯下的宠儿。两家俱乐部球场内和球场外的博弈都有着说不完的故事。
《体坛周报》副总编辑 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