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立帝国新贵族制时,拿破仑对国内异议日渐无情。1807年8月9日,他召开参政院特别会议,提出废除保民院,“对君主政府来说,它的名称和目标听来像国外产物”。十天后,元老院令适时关闭了保民院。“针对《政教协定》、荣誉军团、《民法典》各章节与称帝,少数保民官曾发言抗议、投票反对。即便建立保民院的初衷恰恰是听取异议,拿破仑却愈发用军官眼光审视立法人员的不同意见,事实上,保民院这种机构在他治下存续八年之久已不同寻常。萨瓦里的回忆录解释道,只要人们是出于忠心私下提异议,拿破仑就不介意。“他从不憎恨坦率反对他的人,他乐意让人讨论自己的看法。”“拿破仑喜欢和康巴塞雷斯、参政院探讨他的观点,康斯坦、多努、谢尼埃等保民官也会发起这种讨论,但他对此的态度就没那么热情了。“盯着邦雅曼.康斯坦,”拿破仑和康巴塞雷斯提起这位臭名昭著的花花公子时说,“要是他插手任何事,我就送他去不伦瑞克见老婆。””元老院令废止保民院时,拿破仑也把进入立法机关的年龄下限一律定为40岁,而他自己当时仍然只有38岁。
拿破仑一回巴黎就能集中精力改善法国财政,近期的胜利帮了他非常大的忙。1807年9月,根据《蒂尔西特条约》部分安排,达吕详细列出22个普鲁士城市待交纳的现金和补给,其中现金共有.72474570法郎7分,补给总价值达30994491法郎53分,若算上其他地区,总额立刻就超出1.53亿法郎。”因为这些财物与和平宣言,巴黎证券交易所(Paris Bourse)对拿破仑政府的信心激增。1800年2月,利率为5%的政府公债交易价格为17.37法郎,1807年8月27日,它涨至93法郎,此后稳定在80-90法郎。
拿破仑所谓的波兰战争开始后,这段时间他并非一直工作。1807年10月4日,据记载他给了巴拉尔(Barral)伯爵夫人3万法郎。此人是波利娜的女侍长,其夫则是恶名昭彰的通奸之徒,在威斯特伐利亚给热罗姆当管家。“1807年9月,拿破仑也展示控制欲天性,下令逮捕美国驻热那亚领事库恩(Kuhn)先生,理由是他身佩英国颁发的马耳他勋章。当月,拿破仑要求获知哪些波尔多贵族抵制元老院成员拉马蒂利埃(Laamartilliere)的舞会及背后的原因。他甚至在一桩谋杀悬案中扮演业余侦探,指示富歇重新调查1805年5月的“某蒙彼利埃人士让一纪尧姆.帕斯卡尔(Jcan.Guillaume Pascal)”投毒案,“据说这个无赖杀了自己的妻子”。拿破仑命令警方盘问帕斯卡尔的妻舅。他怀疑这对夫妻的狗可能也被下毒了,要求警察对它进行尸检。”
很久没打仗了,拿破仑头一回享受了将近一年的家庭生活。他在埃及时,约瑟芬借钱买下美丽的马尔迈松城堡,该地位于巴黎以西7英里处,此后他俩有时住马尔迈松,有时住杜伊勒里宫。马尔迈松逐渐变成300英亩的花园与林野,其雕塑收藏也很丰富。园内主要景观是大鸟舍、种植珍奇花木的植物温室、夏日凉亭、高塔、爱神殿以及毗邻塞纳河的葡萄园与田野。
P467-468
的确是书籍界的拿破仑式胜利,典雅的辞藻、史诗式规模、小说般细节,置身卧室宛如置身疆场.很容易就会不能自己,愿随骑兵冲锋之势一道奔驰。终于,我们有了一本完整的传记。
一一西蒙·西拜格.蒙蒂菲奥里(Slmon Sebag Montefiore),《旗帜晚报》
杰作……这本传记篇幅浩大、内容丰富、见解深刻、语句风趣、观点人道,表达了无可辩驳的倾慕之情……罗伯茨之作当然是又一部杰出的叙述体拿破仑传,可它不止于此一一它也是关于治国经纶的论文以及对历史本身的反思……读来愉悦至极。
一一丹·琼斯(DanJones).《每日电讯报》
不可思议的可读、陸、精妙绝伦的例证……扣人心弦……罗伯茨不知疲倦地追踪其言行记录,造访战场、宮殿和流放地遗迹,所有这一切经充分描绘后融入口吻冷静如资深历史讲述者的叙述……只要人们争论信仰、财产、国王与欧洲的未来.拿破仑就是重要人物。而且仍将是重要人物。关于他究竟为何有此特性,此书开辟了新时代。
一一马克·马佐韦尔(Mark Mazower),《卫报》
在翻译本书的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多前辈和同人的帮助,在此谨向他们致以由衷的谢意。我尤其要感谢《鏖战欧罗巴一一俄国与拿破仑的决战》译者吴畋的悉心指导以及中国拿破仑论坛版主黎炜健在资料查询和译稿审阅上的长期支持。
由于个人水平有限,译文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读者谅解并批评指正。
补充一点,国内曾翻译不少拿破仑时代的作品,其中一些译名存在争议。本书译名主要依照新华社标准,与常见译名有一定区别,故列出对照,供读者参考。
1944年10月,正当荷兰从纳粹手中获得解放之际,伟大的荷兰历史学家彼得。海尔(Pieter Geyl)写完了他的拿破仑相关作品①。此前215年间有数万本关于拿破仑的书出版,海尔的这本是其中最富有创意的之一。此书的独创性不在于海尔自己对拿破仑的看法(尽管他肯定在书中明确阐述了对拿破仑的见解),而在于它复述了其他人的观点,并追溯了在1815年和他所处的时代之间拿破仑名声的不同变化阶段。整个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拿破仑既是历史风云人物,又是如此重要的政治巨人,他的这两个身份都经历了很多浪漫化或诽谤,所以海尔摘录的观点(不出意外地)经常激烈对立,它们一般都反映了作者自身的政治立场。海尔写完这本书后,二战期间的欧洲历史影响了人们对拿破仑时代欧洲大陆上的事件的观点,而且有时仍让它们黯然失色。这一点也不出意外,但我认为这是错误的。
写作本书时,我努力不让自己被之前的阐释过度影响,而是尽量回溯到拿破仑本人和私下认识他的人的言论。当然,对他的本能分歧也延伸到了这里,几乎所有同时代人的叙述都立足于拿破仑生前或死后作者所处情境,具有严重的倾向性。数十个例子表明,在那些他逊位后不久写出来的文字中,工作的诱惑、津贴的诱惑,抑或仅仅是在波旁王朝治下出版的权利都损害了其内容的客观性。举个例子,1803-1814年,拿破仑的廷臣之妻克莱尔·德·雷米萨(Claire dc R6musat·)在写给丈夫的信中对皇帝满怀情意,但1818年时,她在回忆录中说他是“不懂慷慨”的怪物,此外他挂着“撒旦般的”笑容。这两个时期之间发生了什么?那是其夫想在波旁王朝谋得省长的差事。1815年,克莱尔烧掉了她的实时文字,设法恢复夏多布里昂所谓的“回忆中的回忆”(memories of memories)。
或者再看这个例子。我们接受的对拿破仑的很多理解其实受其同学路易一安托万。布列纳的回忆录的影响,但那本书相当可疑。1797年拿破仑在莱奥本与奥地利议和时,布列纳任其私人秘书。布列纳已经不能亲昵地称拿破仑为“你”,他说比起荣升拿破仑的私人办公室之首,这不过是个“小损失”,但因为他贪污,拿破仑只好两度将他解职,他们最终不欢而散。历史学家普遍认为布列纳的回忆录比较客观,哪怕它其实只是包括幻想家夏尔·马克西姆·德·维尔马雷(Char·1esMaxime de Villemaresl·)在内的很多人写的。1830年,拿破仑的哥哥约瑟夫等熟识拿破仑的人出版了共有800页的两卷本著作,用论辩语句粉碎了布列纳的很多说法。因此,我在引用布列纳的文字时存疑,只有他本人据信在场时,我才用他的文字来例证我的叙述。
拿破仑时代的经典著作中,到处是这类需要谨慎对待的“同时代”材料。蒙托隆伯爵曾在圣赫勒拿岛陪伴拿破仑,离岛二十年后,此人写下了他所谓的关于岛上生活的“自述”,但他甚至都没有那个时期的笔记。蒙托隆的回忆录其实是小说家大仲马(Alexandre Dumas)代笔的,拿破仑最喜欢的演员塔尔马的回忆录也是他代写的。1813年,拿破仑禁止阿布朗泰斯公爵夫人进入巴黎。19世纪30年代,她的回忆录问世,彼时她是吸食鸦片的瘾君子,可她仍声称自己记得与皇帝的私下长谈。阿布朗泰斯公爵夫人的18卷本回忆录有不少是巴尔扎克(Balzac)代笔的,其写作目的是摆脱债主纠缠。拿破仑的警务部长富歇的回忆录其实是受人雇佣的穷酸文人阿方斯·德·博尚(Alphonse de Beauchamp)写的。拿破仑宠爱的情妇乔治小姐的回忆录也是代笔的,但她觉得内容太无聊了,于是在书里添油加醋,写了拿破仑把一卷钞票塞进她的胸衣的故事。
在著作权法出现之前的年代,人们甚至可以出版约瑟夫·波拿巴、马尔蒙元帅、拿破仑的外交部长阿尔芒·德·科兰古等尚在人世的有关人员的回忆录,而后者没有任何诉诸法律的权利。1837年,有个叫夏洛特·德·索尔(Charlotte dc Sor)的骗子出版了她所谓的科兰古回忆录,创作此书的基础是1826年他俩的一次简单会面(直到1934年,真正的科兰古回忆录才出版。)19世纪20年代,塔列朗写了回忆录中关于拿破仑的部分,但是19世纪60年代,激烈的反拿破仑主义者阿道夫·德·巴古(Adolphe dc Bacoun)全面重写了塔列朗回忆录。梅特涅亲王的回忆录亦是代笔的,它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自私的。约瑟芬曾经的爱人保罗。巴拉斯的回忆录则是恶意与自怜的典范,旨在报复拿破仑。拿破仑在雾月政变中推翻了路易·戈耶,此人在回忆录序言中承诺道,他将是“公正的作者”,给予拿破仑“完全的公道”。可事实上,戈耶的两卷本回忆录几乎都是愤愤不平的咆哮。大臣拉扎尔。卡诺与格鲁希元帅都没写回忆录,但是他们根据自己留下的文件拟出了稿子,其中有的是实时的,有的则不然。外交官安德烈一弗朗索瓦·米奥·德·梅利托的所谓回忆录其实是其女婿写的。在梅利托的女婿动笔时,书中描述的事件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
无论如何,因为有那么多人想要记下自己对这位非凡人物的印象,也有些亲近拿破仑的人做了实时记录,他们既没有靠诋毁他在即将建立的政权下谋职,也不曾靠夸大自己与他的亲密关系谋财。举个例子,科兰古侯爵描写的1812—1814年、亨利·贝特朗写的关于圣赫勒拿岛上事件的日记,以及康巴塞雷斯的回忆录,直到20世纪30年代、50年代、70年代才分别问世,不是为了马上出版而写这一点就大大增强了它们的可信度。身为拿破仑的宫廷总管,不太知名的路易·德·博塞一罗克福比布列纳更亲近他。波旁王朝统治时期,博塞勇敢地出版了回忆录。克洛德一弗朗索瓦·德·梅纳瓦尔和阿加顿·费恩担任过拿破仑的秘书,他俩刻画的拿破仑形象与博塞描写的达成相称与均衡。当然,我们需要把这三本书和所知的其他资料核对,此外它们也要经历互相核对。然而,核对工作完成后,比起皇帝的敌人与其代笔者在他死后描绘的“黑色传奇”,这三本书描述的他往往更具一致性与可信度。
循着引线走出这座迷宫时,2014年拿破仑传的作者有个胜过所有前辈的巨大优势:从2004·年开始,巴黎拿破仑基金会开始对拿破仑现存的33000封信件进行卓越的编辑与出版工作,其中多达三分之一的信要么没出版过,要么经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删减后在19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通信集旧版中露面。这一内容浩大的新版本使人们可以重新评价拿破仑,它也是本书的基石。
自从200年前拿破仑在滑铁卢战败后,其生活的每个方面都被记录、研究、挑拣过,这些工作细致到了最惊人的程度。比如说,1804年7月19日,他在皮卡第(Picardic)比尼圣马克卢(Buigny-St-Maclou)附近的铁匠家停下,喝了杯加牛奶的咖啡,然后他分了些金币给惊讶喜悦的住户。为了这区区一件事,就有人写了一篇15页的论文。关于他的事实内容上极其精细,数量上多如牛毛,但它们并未导出对其人格、政策、动机乃至成就的一致结论。正如我在第一章里所说,拿破仑未满30岁时,他的第一本传记就出版了。从那以后,关于他的争论成了长期传统,本书显然也是其组成部分。1817年,瑞士历史学家弗雷德里克·吕兰。德·沙托维厄(Frederic Lullinde Chateauvieux)写道:“像强烈的飓风一般,他扫清前进路上的僵化障碍,为民族铸就业绩——它们盖过统治了800年的哈布斯堡和统治了600年的波旁。”1818年,斯塔埃尔夫人死后出版的作品管拿破仑叫“没有礼貌、没有祖国、没有道德的雇佣兵,他是东方暴君、新阿提拉,只知道如何破坏与毁灭的士兵”。1808年,德意志最伟大的文学家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与拿破仑会面,他说对方“永远处于开明状态”。拿破仑是摧毁者还是建设者?是解放者还是专制者?是政治家还是冒险家?“争论继续进行。”海尔之书的最后一句话如是说。在本书结尾,我希望读者能完全明白为何我用的标题是“拿破仑大帝”。
拿破仑·波拿巴度过了较之所有世人的最不同寻常的一生。从1795年10月时扫荡巴黎街头造反者的年轻炮兵军官,到1815年6月由于严重的指挥失误而遭遇滑铁卢之败,他在短短的二十年之内成功改造了法国和欧洲。在雾月政变成功掌权之后,他涤荡了法国大革命之后政府的腐败与无能。在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战争中,他革新了战争的艺术;在和平时期,他再造了法国的法律,让教育和行政体系现代化,并促进了“帝国风格”艺术的繁荣发展,此外还有种种贡献。为了打败它最顽固的敌人英国,他穷兵黩武发动对西班牙和沙俄的致命远征,不仅葬送了近五十万法国男儿,更使得他缔造的帝国开始瓦解,最终遭遇滑铁卢之败并被流放至圣赫勒拿岛,最终因为胃癌去世。考察完他的一生,作者认为拿破仑不是一位极权独裁者,尽管他行使非常庞大的权力,但他也没有变得暴虐无道、报复心切。他虽算不上伟大征服者,但仍是近代史巨人,从很多方面看他都称得上最后的也是最伟大的开明独裁者,一位马背上的启蒙者。拿破仑曾自夸,他扔下“花岗巨岩”,支撑法国社会。看完本书你会觉得确实如此,他也确实当担得起“大帝”的称号。
《拿破仑大帝(上下)(精)》由安德鲁·罗伯茨著。
由安德鲁·罗伯茨著的《拿破仑大帝(上下)(精)》这本传记篇幅浩大、内容丰富、见解深刻、语句风趣、观点人道,表达了无可辩驳的倾慕之情……罗伯茨之作当然是又一部杰出的叙述体拿破仑传,可它不止于此一一它也是关于治国经纶的论文以及对历史本身的反思……读来愉悦至极。
本书共分发奋为雄、文治武功、尘埃落定三部分,内容涉及科西嘉、大革命、和平、阿克、正法直度、受阻、瓦格拉姆、俄国、莱比锡、滑铁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