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春风楼琐记》是一套难得的具有丰富史料性、知识性、趣味性,能给人以深刻启迪的笔记文学巨著。洋洋三百万言,状写了清末明初间五百余位各色各相人物,颇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掌故,弥足珍贵的重要文献和第一手资料。
本书为第七集,全著之文学、美学品位甚高,又于不经意问透出了相当浓郁的社会风情、民俗韵味,既可见五花八门的官场怪状,又可领略三教九流的世俗风。拜石先生治史态度严谨,褒贬严格,在流畅洗练的笔触中,道尽近世百年风云。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新编古春风楼琐记(第7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高拜石 |
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古春风楼琐记》是一套难得的具有丰富史料性、知识性、趣味性,能给人以深刻启迪的笔记文学巨著。洋洋三百万言,状写了清末明初间五百余位各色各相人物,颇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掌故,弥足珍贵的重要文献和第一手资料。 本书为第七集,全著之文学、美学品位甚高,又于不经意问透出了相当浓郁的社会风情、民俗韵味,既可见五花八门的官场怪状,又可领略三教九流的世俗风。拜石先生治史态度严谨,褒贬严格,在流畅洗练的笔触中,道尽近世百年风云。 内容推荐 《古春风楼琐记》是海峡两岸新闻界的前辈高拜石先生的著作,原文曾在台湾《新生报副刊》连载,历时十余年,先后两次结集出版,影响长久而巨大。全著洋洋三百万言,状写了清末明初间五百余位各色各相人特,颇多鲜为人知和历史掌故,弥足珍贵的重要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以人物而论:有贩夫走卒,草寇游侠,淑女名垦,王公大臣,以至义发志士;以记事而论:或涉香艳,或涉壮烈,或涉忠勇,或涉奇诡,或涉逸趣,读之使人爱,使人恨,使人怜,使人悲,使人悟,或使人热血沸腾不异一掷头颅,或使人感慨愤激而太息不已。高氏笔力雄放,酣畅舒展;学养深厚,纵横自如;所引诗、词、联、赋,亦多佳构;全著之文学、美学品位甚高。高氏治史态度严谨,褒贬严格,近百年间风起云涌的国事、家事、天下事,都囊括在这一本本的《锁记》中,绝对值得您细细品味。 本书台湾繁体字版新编三十二册,大陆简体字版计划合编十六册,分两次出齐。 本书为第七集。 目录 登高放眼“春风楼”——趣味盎然读历史 遇见高拜石——与芝翁谈《古春风楼琐记》 以经术饬吏治——赵惠甫才丰用靳 词人贵公子——大鹤山人郑叔问 文选专家——近代文豪李謇言 晚节不保——罗振玉与其治学之道 说客将军——何成溶生平 陈不倒与智多星——闲话政坛二“雪” 虚拟美人计——马君武的真性情 “和平·奋斗·救中国”——孙中山先生北上暨在京疗病经过 胡适推荐的中医——陆仲安“秋室研经图” 胡适与糖尿病——陆仲安与胡适之病 风流将种江湖亡——郭人漳参加革命始末 还乡衣不锦——郭人漳附袁与反袁 女革命家之死——同盟会女杰方君瑛 妹夫棒打鸳鸯——陈协之棠梨之恋 红花岗烈士——钟明光屠龙遗恨 猪仔议长——吴大头棋差一着 炮轰总统府——陈炯明之叛 军官与护士——贺耀祖仙逝燕郊 白衣弘法——祗桓精舍与仁山居士 库兵搬运大法——从西什库谈到清代仓库 雍正家藏欢喜佛——雍和宫打鬼与喇嘛庙五怖畏像 光荣充军行——勇赴边陲的两个满洲世仆 鸳鸯折翼——杨瑟君、顾伯彤夫妇 旗人,好警察的材料——从载铨说到毓朗 眼盲心不瞎——朱瞎子清刚廉肃 鹿皮讲学——皮锡瑞抱古忧天 元史专家——屠敬山史学及生平 试读章节 说客将军——何成溶生平 这是一个阴暗的暮春下午。 中心诊所特等房的病床上,躺着一个八十岁的老人,神识昏沉地进入弥留状态,医师给他安上的氧气筒里,不时起着微弱的泡沫。 床前,站着许多故旧亲友,各带着悲怆的神情或悲悼的叹息,看着这老人走完他人生的途程,终于“咯”了一声,便天人永隔了。 这老人便是国民党的元老,与陈调元(雪轩)、刘镇华(雪亚),同称“政界三雪”的何成溶(雪竹)先生也。 雪老是湖北随县人,家世赡裕,自幼过着很好的生活,只是生当满清末造,那时国内外情势,如史家所述之: 女后骄侈,枢臣顽劣,法敝而不知变,计拙而不知改,割膏腴要害之地而不惜,竭百姓膏血而不顾,但求保其尊荣佚乐,罔恤亡国灭种…… 有志气的青年人,对于国事,岂有不关心的?他在十四岁那年,便赴武昌报考新设的“武备学堂”,却因年龄不够,体格瘦弱,没有录取,怏怏而归。 十九岁,考取随县案首,进了秀才,学使蒋式菜把他保送到省城经心书院肄业。不久,废科举,兴学校,经心书院与两湖书院合并为两湖大学堂,两省英才,荟萃一堂,新潮澎湃,同学中多数主张革命反清,黄克强即其中之一。 那时,克强名黄轸,号廑午,原在两湖书院肄业,奉派留日习师范,因曾秘密回国参加唐才常等“萍、浏之役”失败,又再东渡,被清吏察觉,把他电召回鄂,指定居住两湖大学堂,实等于监视。黄在校中,每和同学纵谈国事,并借着机会灌输革命主义,提倡尚武精神。年余之后,两湖大学堂改组,同学多赴日本留学,何与黄也先后东渡。黄克强劝他习陆军,遂进振武学校。 这时,湖北学生如吴禄贞、戢翼翠、刘成禺、程家柽、蓝天蔚、万声扬、李书城、但焘等,都在日本,办有《湖北学生界》月刊(后改《汉声》),以世界知识及民族主义,唤起学界觉醒,戢、程最先倾向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主张。 黄克强在日和两湖学生时常晤谈,同盟会建立,克强便介绍何雪竹加盟。当时,何和同学孔庚、耿觐文、朱绶光、李俊、王家驹、刘一清、蒋作宾、徐家珞、周斌、雷寿荣、范熙绩、陈裕时、黄恺元;及河北杨曾蔚、姜登选、陈之骥、刘炳初;山西阎锡山、温寿泉、何澄;江西李烈钧、俞应麓、彭程万;云南李根源、殷承瑞、罗佩金、叶荃;浙江黄郛(fu,外城)、王凯成;湖南赵恒惕、程潜、仇亮;河南曾昭文;福建王孝缜;陕西张凤岁羽(hui,飞声);四川尹昌衡等,分组革命团体:名称有“丈夫团”、“革命本团”、“死友”三种,成为同盟会内军人核心特别组织。 何雪竹在振武学校毕业后,即往名古屋军队中实习,时中山先生已赴美,克强先生也返国进行革命工作,半年后得李书城函,转述克强殷殷属望之意,略谓革命应不忘读书,军事学识尤应更求深造,将来对国家始有更大贡献。雪竹深为感动,乃进入日本士官学校第五期深造。 到学成归国时,士官同学前辈吴禄贞,正充延吉边防督办,王遇甲任第四镇统制,蓝天蔚为驻奉之新军协统,应龙翔为驻豫之新军协统,易遁谦为高级参谋,都是鄂籍健者;其中有雄才大略者,首推吴禄贞,在日时,何和吴极相得,颇拟往投,只因当时留学生任用之权,操于各省督抚,何雪竹是鄂籍官费生,由鄂省当局指定在湖北督练公所服务。 宣统二年庚戌(公元一九一。年),吴禄贞由练兵处监督,辗转升调第六镇统制,驻扎保定,何正拟去电自荐,而吴邀约之电已至,因请假前往。 第六镇本属袁世凯嫡系,原由段祺瑞统率,与陆军部亦有结纳。 禄贞接任后,想刷新所属,最先把“协统”周符麟撤职了,要保荐李书城接充,而陆军部改派吴鸿昌,禄贞再请撤第二十三标标统吴金彪,保何雪竹接充,而又因吴金彪为淮军旧人,陆军部不准。禄贞愤极,据理力争,时易适谦已接军制司长,经他转圜,遂把雪竹派在军制司搜简科当科员。 禄贞以陆军部为军事最高机关,多一同志任职其间,也是好的,遂嘱雪竹到北京任职。 辛亥(宣统三年)“三二九之役”,陆军部接张鸣岐告变之电,搜简科科长蒋作宾,读至“匪徒围攻督署,正调兵围剿”,及“匪首黄兴当场被击毙”等句,司员数十人,半属同志,多有流泪的。接第二次来电,报告党人死事姓名,知黄并未及于难,才又私相庆慰。 辛亥秋间,陆军方忙于“永平秋操”,八月十九日武昌起义,清廷惊惶失措。二十日,军机处开紧急会议,决定陆军大臣蘸昌(午桥)为统军大臣,易遁谦为参谋长,派何雪竹为一等参谋。当晚,蘑昌召见他,说:“现在正举行秋操,抽调大兵,还得要相当时日,本人不能即时出发,你是湖北人,可先带李伟章、马继增两标先去。” 何雪竹辞以责任太重,兵力太单,请先指示机宜,以免临事有失。 蘑昌迟疑了半晌,便说:“这样,你带了两标打前站,第一要保住黄河铁桥,如黄河铁桥无事,便进一步扼守武胜关,果如守得住武胜关,其他方面,我再分派别人去担任了。” 雪竹听了,心中甚为喜慰,因为单把武胜关守住,则鄂省方面革命军便可从容设防了。于是当晚便率了第一镇第一标,及第六镇第二十四标,乘京汉车南下,过黄河铁桥,抵武胜关,一路平安无事。 辛亥八月二十一日下午,何雪竹所带两标人马,开抵黄陂县属的祁家湾,在附近觅地宿营,并面谕李伟章、马继增两标统:静候蘑大臣的命令,再定进止,在未得命令前,不许妄动。 这祁家湾,距离汉口仅八九十里,清方有战舰五艘泊刘家庙,由海军提督萨镇冰统率,鄂督瑞潋(莘儒)躲在楚豫舰上,第八镇统制张彪也和瑞潋在一起,听见何雪竹带两标先到,即派中军官李泽湘来迎,雪老便和瑞、张二人在萨镇冰所乘的旗舰海圻号上见面。 首先,瑞问:带有多少兵来? 何答:仅有两标。 瑞一愣,颇表失望,但却强作镇定,说:“有两标生力军,也还勉强够了。说起武昌方面,革命党本属乌合之众,呼啸而起,一切茫无头绪,现在他们虽拥黎元洪做都督,黎还不敢答应,哗变军队不过工程营一小部分,其余步兵第三十二标、炮兵第八标,以及骑兵营、辎重营,都还在观望。老兄如带了这两标劲旅,由萨提督派兵船掩护,自阳逻地方渡江猛攻,平定乱党,实易如反掌。” 雪竹答道:“孤军深入,本为兵家所忌,出发之时,督师大臣已有切嘱,不敢违令渡江进攻。” 瑞潋道:“这点老兄却不必顾虑,一切责任由兄弟来负好了。” 雪竹还未答话,萨镇冰在旁也不敢插嘴,那张彪却结结巴巴地极力怂恿渡江进攻,并极言武昌城内军队,多数未变。 雪老见这“丫姑爷”居然有这嘴脸,便正色对张道:“既是张统制知道武昌之兵多数未变,何以不留在武昌指挥定乱,而离开防地,避到兵舰来呢?” 张彪不意遭此反唇相讥,脸孔涨成紫色,瑞激却仍端着官架子,把两撇胡子一抹,面带怒容,朗声道:“老兄果然不肯渡江,兄弟只好电告蘑大臣了,那时只怕老兄逃不了畏葸不前、贻误戎机之咎的!” 雪竹说:“这个但凭莘帅便了,本人所奉的是蘸督师大臣的命令,蘑大臣叫怎么办便怎么办,其他便非所敢闻知了。” 说罢,便告辞下船,回到祁家湾车站,即用急电报告给蘑昌: 革命军声势浩大,所率两标兵力单薄,不敢轻进,瑞督责难严苛,请示如何处置? 电发之后,第二早,微服到汉口,遍访故旧,多以移址,记起以前在督练公所时,曾和一班同志往来于范明山寓及某客栈,前往找寻,亦均不遇;而一江之隔,却无法与武昌方面通消息,至为怅惘,夜晚回祁家湾时,蘑昌复电已到,嘱仍按原定计划办理。 有此一电,雪竹屯兵保障义军之计已遂,尽可不理瑞、张的哕嗦了。因为当时武昌军心未固,如临以节制之师,必不能守,革命大业,或将隳(hui,毁坏)于垂成的。 过了十余日,蘑昌督同前敌军总统冯国璋,率了第二镇统制马龙标,协统王占元、鲍贵卿、李纯、陈光远等部队,陆续南下。河南巡抚宝芬,也派张锡元带兵三营援鄂,与张彪残余队伍会合,这时革命军已渡江布防。 阴昌命王占元带同第二镇第三协全部,及炮兵一标,进攻汉口。 这王占元便乘火车一列前进,既不搜索,又无警戒,车过三道桥,被革命军埋伏稻田里的百余人及铁路工人多名,起而毁路,顷刻毁了十余丈。清军将至刘家庙,加速火力而进,革命军炮队齐放,车头被毁,清军慌乱,有跳车逃的,有高呼后退的。司机为清兵所迫,将火车倒开,因路轨破坏,轰的一声,列车尽倒,革命军跃出围攻,清军狼狈奔窜,死伤四五百人,王占元几为所擒,幸萨镇冰发炮救援,才免全军覆没。 王占元恼羞成怒,在附近捕去农民数十人,诬为革命军侦探,押解到总部参谋处,一面报请军法处法办。军法处遂向参谋处提人,参谋长易适谦交何雪竹照办,而这些农民,早由雪竹把他们放了。易恐军法处报告蘑昌,必不答应,果然蘑昌追究起责任,召雪竹到部,厉声诘责,雪竹说:“王协统临阵败退,不自引咎,而迁怒到老百姓,诬为乱党,这岂是应该的?” 蘑昌听了默然,挥手命退,但怒气不息,之后,宪兵营长张垄便时常注意到雪老了。 那前敌军之冯国璋部队,反较蘸昌后到。因为老冯过彰德时,袁世凯授以“慢慢走,等等看”六字要诀,所以行军慢吞吞地。王占元出师不利,蘸昌深感“尾大不掉”,只好屯兵黄陂、孝感间,不敢前进,武昌革命军乃得从容布置,且因各地纷纷响应,革命声势日张,蘸昌急得满头大汗,清廷也慌了手脚,庆亲王奕助乘机人奏:“请起用袁世凯”,摄政王载沣只好照准,解除蘑昌督师一职,第一军交冯国璋总统,第二军由段祺瑞总统,命袁以“钦差大臣”节制水陆各军。 冯国璋听到消息,便对军头们喊着:“袁宫保出山了,咱们得好好地替他捧捧场!”发动牛劲,猛攻汉口,革命军势不能敌,汉口、汉阳先后失守。 蘑昌见袁复出,便请准回京,何雪竹当时拟以“返里省亲”为词,向参谋长易适谦请假。话方出口,易突然变色,把他拉到后面,附耳道:“雪竹,我们是老朋友啦!湖北这时遍地动乱,你这时请假回乡,不就等于明白告诉人家你要参加革命吗?那张垄时刻在侦你动静,你不是不晓得,这不是自找麻烦?你惟一办法就是跟着我们一起北返,再作计议。” 雪竹恍然大悟,遂和易等随同蘸昌北行。 到了北京之后,雪竹仍回到陆军部。蒋作宾告诉他,吴禄贞已由清廷授以山西巡抚,蓝天蔚在滦州,与驻石家庄的吴部息息相关,传吴曾单骑人娘子关与阎锡山见面,必有动作。便问雪竹从南方回来,何不到那边看看?雪竹也认为吴如以六镇兵力联合蓝部二十镇及山西民军,三路并举,北方局面不难一鼓而平;届时再分出一部兵力,以二十镇截断京奉、津浦交通,六镇截断京汉交通,局面便大定了。 因此依着蒋作宾的话,决定自行投效。 正在摒挡行装,有从石家庄来的,对雪竹透个消息,说吴已发表他做参谋长,因通讯困难,希望即时前往。雪竹听了非常高兴,不料到车站时,到石家庄的班车不开,不卖车票,在车站等候了一整天,还是停止售票。正疑讶间,车站里报童叫卖“号外”,买了一份来看,吴禄贞于九月十七日在正太车站被人刺杀了,才颓然返寓。 P57-63 序言 登高放眼“春风楼”——趣味盎然读历史 王宝生 2002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台湾正中书局郑重而强力推出了《新编古春风楼琐记》系列丛书,引起内地诸多出版业人士的关注。在周浩正先生的热情介绍和帮助下,我们有幸取得该书的大陆简体字版权。 这是一套难得的具有丰富史料性、知识性、趣味性,能给人以深刻启迪的笔记文学巨著。作者高拜石先生,字嫩云,又字般若,浙江镇海人,寄籍福州。斋堂名古春风楼,自号古春风楼主人。生于清末,毕业于民国年间北京平民大学文科,毕生从事新闻、文化事业,偏好历史研究。早年浪迹大江南北,与各地名宿耆老交游,寻访搜集了非常丰富的名人轶事,对于清末民初掌故尤其熟悉。其间曾在各报章杂志撰文,出手不凡。返闽后及至迁台,历任《福建民报》、《新生晚报》、《华报》、《寰宇新闻》及《中央日报》等报记者、编辑及主笔,台湾省新闻处主任秘书等职。 拜石先生善属文,工诗词,长于近代史笔,《古春风楼琐记》洋洋三百万言,状写了自清末至民国年间的近五百位各色各相人物,颇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掌故,弥足珍贵的重要文献和第一手资料,“论人记事,补史家之失,尽艺事之能”。拜石先生笔力雄放,酣畅舒展;学养深厚,纵横自如;屡现精妙之思,生花之笔,所引诗、词、联、赋,亦颇多佳构。全著之文学、美学品位甚高,又于不经意问透出了相当浓郁的社会风情、民俗韵味,既可见五花八门的官场怪状,又可领略三教九流的世俗风。拜石先生治史态度严谨,褒贬严格,在流畅洗练的笔触中,道尽近世百年风云。 《古春风楼琐记》原是其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九年,在台湾《新生报副刊》的连载专栏,后应读者要求,结集出书,曾两次重新编排印行。新生报社第一次编辑成书十九册,出版后反响热烈,一时洛阳纸贵。一位细心读者将十余年收集的剪报一一比对,发现遗漏二十二篇,遂寄出版社,出版社喜出望外,旋即补编一册,合二十册出齐。去年正中书局对此书进行重新编排,对版式及内文进行了修订,新编三十二册,并对文中个别古僻字词加了注音及注释,俾便于现代人阅读。 此次我们出版此书,除在内容上做了调整,还将繁体字竖排改为简体字横排,节省了版面,计划编排十六册,分两批推出。在材料使用上,力求使用目前国内最好的纯质木浆纸,以期此书可长久存阅。 由于作者是上一时代的旧式文人,文中多有书面语、半文半白之处,一些引文已不太好理解,标点亦不甚规范、严整,我们除了对少数极明显的错讹予以校正,余皆任之。此书经过几次重排,可能会多有纰漏不当之处。编完之后,心甚惴惴。祈望读者谅察,亦请对所有不确不当之处不吝赐教,以期再版时补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