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金盾战士邵一萍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裘松涛//张良芳
出版社 宁波出版社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邵一萍(1921—1998),宁波鄞县人。他出身贫苦家庭,历任华野一纵二十军补训营副营长、宁波市公安局长、地区中级法院院长,直至宁波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为金盾奖章获得者。裘松涛、张良芳著的《金盾战士邵一萍》在仔细研究他的亲人和健在的老战友们的一些回忆、《宁波公安志》以及《宁波时报》的副刊特写《竹影萍踪》等史料的基础上,梳理了邵一萍同志的事迹,展示其传奇的一生。

内容推荐

裘松涛、张良芳著的《金盾战士邵一萍》主要是根据邵一萍的亲人们和还健在的他的老战友们的一些回忆、《宁波公安志》与他有关的一些记述、当年《宁波日报》副刊特写“竹影萍踪”的报道而写成。从邵一萍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看到了老一辈共产党人的优良品质和崇高精神。那种对党的无比忠贞和热爱,那种对信仰的坚守和执着,那种对人民群众无私的爱和赤诚奉献,那种恪尽职守、清正廉洁,那种严于律己、以身作则,那种艰苦朴素……这些品质和精神,在当今社会显得无比珍贵,永远值得我们珍视和赞颂。

目录

一、故乡蜜岩村

二、幼年丧父

三、生活无着投靠孤儿院

四、辛酸的孤儿院生活

五、学艺学个吹号手

六、高桥小学当校工

七、水田里面干苦活

八、宝岩农场实习生

九、患难邂逅结良缘

十、到街上演出

十一、梅园乡乡队副

十二、帮助县委找房子

十三、组建外五乡自卫中队

十四、杀掉汉奸翻译

十五、当了章水区中队长

十六、夺粮战斗

十七、痛葬李敏烈士

十八、积劳成疾

十九、协助开荒打野猪

二十、北撤

二十一、到上海找丈夫

二十二、转业宁波公安局

二十三、反轰炸

二十四、破获“反共救国军”

二十五、紧追炸桥老特务

二十六、破获黄金盗窃案

二十七、取缔反动会道门

二十八、制止迷信

二十九、抓获罪魁郭青白

三十、抓捕特务叶良益

三十一、武装剿匪

三十二、竹步山歼灭空特

三十三、搜寻派遣特务

三十四、反革命集团覆灭记

三十五、象山港畔智擒两尤

三十六、帮找失散的亲人

三十七、保护名医陆银华

三十八、保卫毛主席巡甬城

三十九、“文化大革命”遭冤屈

四十、严格教育子女们

四十一、破获哑巴凶杀案

四十二、平反冤假错案

四十三、访问日本

四十四、离休之后

四十五、他终于病倒了

四十六、干群痛悼邵一萍

附:

一、毛夹岙村四明亭邵一萍纪念碑碑文

二、参加四明亭(毛夹岙岭纪念碑)竣工祭扫仪式上邵公的子女

代表邵国成的发言

三、缅怀邵一萍同志

四、邵一萍生平事迹概括

五、回忆当年参加劳动

六、竹影萍踪

七、邵一萍自传

八、个人小结

九、《金盾战士邵一萍》阅后感(邵一萍同事、宁波市公安局

原局长徐全洪)

十、邵一萍年表

后记

试读章节

山高林密有好处也有坏处,水资源丰富,但也常带来水患。蜜岩村东的章水,发源于四明山心的华盖山东南侧,沿山势自西北向东南分流,一条由余姚斤岭东流,经大岚、白鹿乡折向南流人本地,称为小皎;一条由余姚北溪,西会白坑之水流经本县赤水,称为大皎。两皎流程百余里,在蜜岩村的东北鲸山前汇合,经村东,过章水,越龙观,注人鄞江。此条溪流因沿途山高岭陡,源远流长,每逢台风过境,常常暴发山洪,章水两岸田地村落有被淹之患,所以从前的蜜岩村自然灾害很多。

1969年秋,人民政府为使水患变为水利,委派浙江省水电建筑第三工程处,发动鄞西地区受益地域农民,在鲸山前的两皎汇合处筑坝拦水,工农同干五年多,截断章水溪流,建成容量为1.198亿立方米、以防洪灌溉为主,并结合发电、供水、养殖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库——皎口水库。皎口水库建成后,防洪保护田土面积达40万亩,年发电量1800万千瓦时,缓解了蜜岩和章水一带的水患,灌溉了鄞西平原22万亩良田,惠及50万人。后来又建成皎口水库上游的阶梯水库——周公宅水库,水面面积达2.5平方公里,相当于又一个皎口水库,年发电量达3587万千瓦时,下游受益面积也翻了一倍。

现在的蜜岩村由蜜岩和祝家2个自然村组成,村落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

蜜岩村是个古色古香、名人辈出的古村。据《道书》记载:“蜜岩山有石匣,盛仙蜜,曾动星象,内有石室,藏神仙秘典。”蜜岩村景致开阔,抬头见山,低头见水;村内街巷纵横,古朴有致。现在黛瓦粉墙的马头旧宅已没有几幢了,还有几间废弃的祠堂和堂屋,使人遥想此地古时辉煌的岁月。

蜜岩村曾有许多银杏树,清代史学家全祖望有诗吟:“何时来津逮,渴饮琼浆余。”相传蜜岩村金鸡山下,放养大量蜜蜂,因此蜜源充足,蜂蜜竟溢满山岩,渗入山溪,秋日里溪水在阳光照射下似乎有些温润的清甜,故当地人称该村为蜜岩村。

据史书记载和老人们回忆,古代蜜岩村,还是书香之地。最早落户蜜岩的是唐代明州刺史应彪的后代,应彪就是著名的古灵桥建造者。宁波灵桥在唐代就有了,不过那时的灵桥是用船筏搁木板搭成的。村民们为纪念这位先祖,还建立了蜜岩庙。北宋户部尚书陈显辞官后就在此隐居。全祖望也在这里建造了住宅“双韭山房”。

近代以来,蜜岩村先后涌现一批名人。应秉君,是孙中山在南京任临时大总统时,沪军都督陈英士部下的侦察科科长,后出任江苏巡查总长。应梅圃、应伯虞,均为抗击八国联军和推翻清王朝的著名人士。

还有亨得利钟表店创始人之一应启霖,村中充满书香气的安贞吉老墙门,据说就是应启霖的故居。

村里原来的崇义学堂中有两幢风格别致的主建筑,一为中式,一为西式,看起来很古旧,却依然可见中西合璧的风韵。一块镶嵌在墙壁上的石碑据说是当时鄞县县长陈宝麟在1937年所立。碑上的字迹已经看不大清。可以想象当年仁人志士豪情激荡、激情燃烧的岁月。

这所中西合璧的旧校舍,在抗日战争年代,是蜜岩乡中心小学,1945年5月2日,鄞县民主政府就在这所学校成立,县长严式轮就在这里就职。当时四明专署专员罗白桦、县委书记朱光亲临指导并致词。新中国成立后这所学校一度还成为干部和速成师范培训学校。

P2-3

序言

敬爱的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十七年了。十七年来,编写一本像样的传记,尽可能将父亲不平凡的一生简练地记录下来,以教育我们邵家的子孙后代,一直是我们作为子女的一个心愿。如今,在鄞州区委党史办原副主任裘松涛同志和老作家张良芳先生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经过多年的努力,父亲的传记终于完成,我们的夙愿终于得以实现。

父亲出身贫寒,偏又逢乱世,尝尽人间苦难。但是,他早年受先进思想的影响,积极探索真理,追求进步,一生爱国爱民,信仰坚定,克己奉公,是一个大写的人,被家乡父老誉为“无私无畏、无怨无悔、尽心尽责、尽忠尽孝”的典范。他八岁丧父,因无力还债,母亲只好背井离乡去做佣工,他与弟弟德华被送往孤儿院,一直在孤儿院里长大。抗日战争爆发后,父亲受中国共产党宁波鄞西地下党的影响,积极参加抗日活动,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一条伟大的救国救民的人间正道。他不怕牺牲,坚持鄞西敌后游击斗争,为保卫中共鄞县县委,为创建、巩固和发展壮大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打败日本侵略者立下了功勋;抗战胜利后,部队北撤,他舍生忘死,英勇作战,先后参加了鲁南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上海战役等著名战役,为推翻国民党反动政府,解放全中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他带着二级伤残的身体奉命转业回到家乡,长期从事繁重的公安工作,并长时间担任宁波市公安局领导职务。剿匪、肃特、管治安,他经常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工作;他视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殚精竭虑,侦破了许多大案疑案,为宁波的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文革”期间,他遭受残酷迫害,被隔离关押,在造反派的批斗中多次休克甚至昏迷,一度半身不遂,子女的上学就业也因此受到严重影响。“九一三事件”后,父亲终于得以解除隔离,1972年恢复工作,先后任宁波地区公安局副局长、宁波地区外事办副主任、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宁波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其间还随团访日并参加宁波市与日本长冈京市结成友好城市的签字仪式。1983年,经组织批准,父亲离职休养。离休后他仍积极发挥余热,尽其所能地参加社会活动,为宁波公安事业的发展,为家乡的建设做了许多好事和实事。1984年,父亲被聘任为浙江省公安厅咨询委员会委员,1991年被国家公安部授予人民警察“一级金盾”荣誉章。

父亲从一个孤儿到市级领导干部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从父亲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看到了老一辈共产党人的优良品质和崇高精神。那种对党的无比忠贞和热爱,那种对信仰的坚守和执着,那种对人民群众无私的爱和赤诚奉献,那种恪尽职守、清正廉洁,那种严于律己、以身作则,那种艰苦朴素……这些品质和精神,在当今社会显得无比珍贵,永远值得我们珍视和赞颂。

还记得,1970年我到萧山浙江生产建设兵团工作的时候,有一次用印有“宁波市公安局”字样的信纸给家里写信,父亲在回信中毫不客气地批评了我:“下次你不能再用公安局的信纸写信了,这些信纸是我办公用的,你要用信纸你自己去买。”从此,我再也没有去占公家的“便宜”了。

还记得,“文革”结束后,父亲担任宁波市级领导期间,宁波市政府机关正缺司机。当时做机关司机不但体面而且很实惠,个人发展空间也很大。由于我三哥邵军在黑龙江农场返回宁波后学过开车,市政府机关有意招录邵军。父亲知道后对三哥说:“你不要待在机关里,你应该到企业生产一线去锻炼。”三哥只好另谋职业,后来去了一家房地产公司做普通职员。我五哥邵国胜下乡插队回来,进了宁波长途汽车运输公司。由于他是100多个知识青年中唯一的一名共产党员,单位想培养他,想让他做驾驶员。但是父亲跟他说:“你不要与人去争驾驶员,你一个共产党员应当去干苦一些累一些的工作。”于是,五哥去宁波汽车运输公司客运部做装卸工,一直干到退休。

还记得,1998年5月父亲在宁波市第二医院做完肺癌病灶切除手术后,医生按规定安排他住高干病房。可他认为“太特殊化”了,坚持住普通病房,并说“我这一点小病手术动过就没事了,没有必要住这么好的病房,让别的更需要的病人去住吧”。医生拗不过父亲,只好安排他住嘈杂的普通病房。

还记得,父亲去世前,宁波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等几套班子和市各部门领导陆续前来医院看望他,问他家里还有什么困难。他没向组织提任何要求,他说:“我走了以后,请领导和同志们不用多关心我的家属。孩子们已经大了,都有工作,可以自食其力。只是四明山革命老区人民的生活还很苦,如果有可能请多关心老区人民……”

还记得……

在父亲长期严格教育和熏陶下,我们六个兄弟一个姐姐,低调做人,脚踏实地,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发光发热。我们兄弟姐妹之间团结和睦,相亲相爱,互帮互助,全家多次被评为宁波市“五好家庭”“最美家庭”。老母亲一直住在大哥家里,每逢周末,其他兄弟姐妹都会去看望母亲,二大家子相聚在一起,其乐融融。母亲生活很有规律,心态很好,今年已是95岁高龄,身体还很硬朗。我们都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没有给父亲丢脸。父亲虽然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物质财富,但他给我们留下了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把它一代代传承下去。 在这本书即将付印的时候,我谨代表我的父亲和邵氏家族的每一个成员,由衷地感谢本书的编写者——裘松涛同志和张良芳先生。由于年代久远和父亲工作的特殊性质,父亲留下的关于自己的文字记录少之又少,许多事迹至今难以具体知晓,是张良芳先生以其特有的执着与专注,多方搜罗,集腋成裘;是裘松涛同志以其多年编撰党史的严谨作风,逐字斟酌,修改润色,才使这本书的问世成为可能。没有他们的辛勤劳动和智慧匠心,父亲的传记能够成书出版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还要特别感谢父亲的老战友、老同事,感谢宁波市人大常委会、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宁波市公安局、宁波市档案局、鄞州区委党史办等有关部门和单位,感谢所有参与父亲传记编写工作的人。我相信,给父亲写传记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不仅是为邵氏家族留下一部有形有质的家史,也是为社会提供一本了解地方历史的史料。

是为序。

2015年12月10日

(注:邵国明是邵一萍的第六子)

后记

邵一萍同志逝世已经17年了,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拼命工作的一生。从一个孤儿院里的苦孩子成长为一个勇敢的抗日战士、解放军营长、宁波市公安局局长、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直到宁波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金盾奖章获得者。这是个传奇式的人物。在他生前,有些事迹已经在民间和报纸上传颂。邵一萍逝世3年以后,毛夹岙村乡亲们为缅怀他生前关心家乡人民,为老区人民做过许多好事,又是宁波市的老领导,特地在毛夹岙岭上为他造一个纪念亭,名“四名亭”。纪念亭上树了一块纪念碑,碑上写着:“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光明磊落,耿直不阿,清正廉明,家教甚严。”他是一位光辉的老革命家,但是要写他的传记,要详细了解他的生平事迹却很难。不仅因为时间久远还因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在四明山战斗五年,详细知道他事迹的人不多了;在解放战争中,他转战山东、江苏、上海等地战斗,参加过多次著名战役,但我们也无从了解他在这些战斗中的详细情形。要了解解放后他在公安部门的工作,大多是隐蔽战斗,我们也不知详情。现在我们写出来的这些章节,主要是根据他的亲人们和还健在的他的老战友们的一些回忆、《宁波公安志》与他有关的一些记述、当年《宁波日报》副刊特写“竹影萍踪”的报道而写成。特别是《宁波公安志》,我们摘抄了不少案例。此外,我们在鄞县党史办编写的《鄞县抗日武装》《鄞县革命英烈》等书籍里找到一些与邵一萍有关的事迹。在此,对上述这些书刊的有关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没有这些素材我们无法完成这本传记。同时也向为我们提供邵一萍生平事迹材料的老同志表示感谢!因为年代久远、材料缺乏、东摘西抄,错误在所难免,还请读者谅解。

裘松涛张良芳

201 5年12月25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4: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