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雷正法的流行是从北宋末年开始的,以后一下子兴旺起来,凡学道法,必讲雷法。因此雷祖殿的兴建也就很寻常了。上海地区,同样不难见到雷祖殿。在五雷正法最兴旺的南宋和元代,上海的松江地区就已经有了行雷法的高明之士,此人名叫王惟一,曾写过一本《道法心传》,专讲雷法,同时又编了一本《明道篇》,讲内丹学。原来,雷法以内丹的修炼为基础,自己内炁充盈,才有行法的基础。这两本书,都收入了明《道藏》,是上海地区的作者所著而收入道藏的仅有的两本书。王惟一的著作,是理论,而这一理论的成熟,当然少不了雷法在这些地区传播的基础。事实上早在南宋时期,上海所属的江南地区,包括浙江的杭州、嘉兴,江苏的苏州、无锡,都是雷法流传广泛的地区。雷祖殿在这些地方分布也很普遍。或者独立建立,或者在大型宫观中设专殿,雷祖的供奉随处可见。近代著名的音乐家、《二泉映月》最初的演奏者瞎子阿炳,原来就是雷尊殿的道士。雷尊殿,也就是雷祖殿。
那么雷祖究竟是哪一路神仙,为什么会受到那么普遍的供奉呢?
五雷正法初出现时,道门中对于管雷法的最高祖有两种叫法,一种是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一种是九天雷祖大帝,以至于科仪的编制者不知如何取舍,干脆将两者同列在一起。其实,大帝就是天尊,不同的称呼,指向同一个对象:雷法的最高神。
这一位神明,在南宋白玉蟾等人的《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集注》中做了介绍。这位神明是元始祖劫,一炁分真,为神霄玉清真王应元之体。意思是他为天地历劫中最早的那劫元始之炁分化而出神霄玉清真王,雷祖就是玉清真王的分身。九为阳数,九天也是天的最高处,雷祖前冠以九天之号,是表示他为至阳之熏。雷祖的权威非同凡响,他管理着全部雷部神将神司,率领他们主掌天之祸福,万物之权衡,一切人、物的生杀,并且有纠察人间的大权。无论是皇天,还是地上的后土皇地祗,都必须依雷霆来行政。所以说,雷祖之体,就是三清道祖之体,雷祖之本,就是十方至极的高真。他接受玉皇大帝的号令,代行天政。北极紫微大帝,是他的直接指挥掌管者。按:中国人以九为至阳之数,以五为至中之数,雷祖合九五之尊,是至阳至中之罴的代表。因为他的这一特殊地位,便成为宫观普遍供奉之神。民间也围绕他而形成种种习俗。据说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是九天雷祖大帝的生日,道观例行法事,而民间也有吃雷斋、雷素的风俗:到那一天吃素斋,以悔过积德。
这大约也就是上海建立雷祖殿的信仰前提吧。
当时那座雷祖殿,建在上海城的北门外,一个叫作东新桥的地方,离北门外一里多路。这地方,处于现今的浙江路、湖北路一带。只是城市变化迅速,早已找不到原来的风貌了。
而建这座庙的全真道士王明真,也要交代上几句。
这位王明真,是从杭州来到上海的。杭州的全真道脉,历史悠久,然而清代的兴盛,却是自金鼓洞始。这一系,传的是以丘处机为始祖的龙门派。王明真的“明”字,说明他是全真龙门的第二十代传人。这位全真道士,为什么跑到上海来创建一座雷祖殿呢?须知,雷祖的出现在北宋,而盛于南宋,在北方的黄河流域,当时在金占领下的地域创教,并没有涉及雷祖大帝以及他所表征的五雷正法。他来创建这样一所道观,是否有些奇怪?
P5-6
殷商时期,道祖降临神州大地。他所倡导的致虚守静、少私寡欲、无为而治、道法自然、返朴归真、和光同尘等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哲学;他所著《道德经》,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等著名的哲学概念,成为中国哲学的基石之作。
两汉之际,中国又出现了一位真人张陵,他奉老子为道祖(太上老君道德天尊),以老子《道德经》为祖经,以道为宗本,创立道教,融合传统宗教习俗,追求天人和谐、家国太平,倡导真正、积善成功、福臻家国,相信修道积德行善定能平安幸福、长生久视。
魏晋南北朝,道教人士秉承老子思想,光大张陵道风,建立弘扬道教文化的宫观,从此道教文化有了自己的文化宣传窗口,向世人展示着自己独特的魅力。
宫观发展至今,已成为道教信仰和修道者的圣地。成千上万的道教徒们在宫观内过着如法如仪的宗教生活,成万上亿的道教信徒们到宫观开示解惑、朝拜神灵、祈福禳灾。许多高道依托宫观实现了他们致道成仙的人生目标,如张道陵在大邑鹤鸣山驾鹤飞仙,许逊在南昌西山白日飞升,张三丰在武当山得道成仙。
宫观传衍至今,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每一个宫观都有着它的历史传承、人物故事、文物胜迹、经典书籍和建筑艺术等等,这些均构成了本宫观的文化,这些文化又是宫观所在地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是宫观的,也是道教的,更是社会的传统文化:如张道陵祖师依托二十四治创立天师道,形成了天师道文化;杨羲、许谧依托茅山的靖庐创立了道教上清派,形成了茅山文化;许逊依靠万寿宫,形成了净明道忠孝文化;邱处机凭借白云观推动了全真龙门派的发展,形成了龙门祖庭文化。
宫观传承至今,已成为了道德伦理教化的场所。道教宫观中供奉的神灵,有古代神话中的人物,还有山川河岳等自然界的神灵,更有有功于社稷、有惠于黎民而为民众所敬仰的地方神灵。道教崇奉神灵的原则是“尊道贵德”,倡导崇尚德行、敬仰贤能。如道士孙思邈是古今医德医术堪称一流的名家,尤其对医德的强调,为后世的习医、业医者传为佳话。他的名著《千金方》中,也把“大医精诚”的医德规范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来专门立题,重点讨论。而他本人,也是以德养性、以德养身、德艺双馨的代表人物之一,成为历代医家和百姓尊崇倍至的伟大人物,被道教崇奉为“药王”。又如道教崇拜的城隍神,皆为世间人之正直者,有“功施于民则祀之”的说法。他们有的是地方的“清官”,正直无私,秉公办事,能为民消灾解难者;有的是有功于国于民的“功臣”,生前曾对某地乃至全国作出过一定贡献,人们牢记其功绩,奉之为神灵;还有人间正直者,他们生前为人正直,与人们所希望的城隍神形象较为接近;更有世问乐善好施者,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积功行善,乐善好施者,往往受到人们的崇敬;当然也有神能者,生前有异能,造福乡民,人们相信他死后可以充当城隍之职;还有善鬼,人们认为,人死后进人阴问而为鬼,但只要积德行善也能提升。可见,城隍信仰中“人之正直,死而为神”的观点,正是人们把美好理想和愿望寄托于神灵,希望他们能像生前一样公正无私,造福于民。同时,也鼓励人们积极向上,崇尚德行,讲求孝道,对人们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又构成了伦理道德体系。
同时,道教的宫观还是济世利人的基地,是服务社会、利益人群的场所。道教宫观导人向善的教化功能本身就发挥着净化社会的崇高精神。从历史上看,道教宫观曾经发挥过济世救人的功能。如张鲁行宽厚仁慈之政,以道教化世人,设立义合于路边,放置米肉于其中,让过路的人量腹而食;邱处机在北京白云观创立十方丛林,收容遭战乱无家可归的人,多达数以万计,清乾隆皇帝赞扬说:“万古长春不用餐霞求秘诀,一言止杀始知济世有奇功。”清代道士闵一得,主持金盖山纯阳观,大振玄风,乐善好施,奖掖后进。当代道教宫观,不忘祖训,更加积极投入到社会慈善公益事业中。道教宫观植树造林、美化环境;赈穷补急、兴利除害;积功累德、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如道教官观在甘肃的生态林建设,九八洪灾捐款,四川地震灾害捐献等等,均彰显出道教官观济世利物的高尚品德,由此清楚地看到宫观在道教传承中的地位和作用。
为了打造道教文化精品,提升道教品位;繁荣文化市场,满足群众需求;整合道教宫观资源,形成道教文化合力;推动对外文化交流,促进道教健康发展,响应“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号召,中国道协文化研究室以道教宫观为研究对象,推出“中国道教文化发现之旅”大型文化研究项目,把道教官观文化承载的道教义理、建筑、绘画、生态等智慧和道教生动感人的故事展现出来,通过一座座宫观的文化之旅,探索发现出道教许多不为人知的价值内涵,从而彰显道教的人文精神。这样可以向社会人群提供优秀的道教精神产品、凸现道教文化魅力、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从而提升道教形象,扩大道教影响,增强道教的亲和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积极有益的贡献。
感谢国家宗教局领导对《中国道教文化之旅》的大力支持,感谢各省道教协会、各宫观高道大德的积极参与,感谢今日集成广告有限公司张东升先生的热情襄助,感谢华夏出版社编辑的辛苦付出,我相信,道教的文化魅力与人文精神一定会通过本套丛书的出版而弘大显扬。
张继禹
2011年1月谨识于北京
宫观发展至今,已成为道教信仰和修道者的圣地;宫观传衍至今,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宫观传承至今,已成为了道德伦理教化的场所。在现代化的大都市,有一个不算大的官观。它如同一块彩云,带着仙家紫气,冉冉飘来,落在中江之畔。
它虽小,却曾是上海唯一的一座全真丛林,从而吸引着诸多的道友,来参访,来挂单。在不算太长的历史中,却曾联结了许多高道。
在它不大的殿堂里,却曾藏着奇珍——一部增补完整的明《道藏》和众多的明代铜质神像。在数十年的时间里,它是上海道教界的活动中心,又是上海道教界的重要文化舞台。
它,就是海上白云观。现在,打开姚树良主编的《道映申江(海上白云观)》,让我们走进这一道炁覆映之处,一睹其丰采。
游览人文景点,知道那里的人文知识非常重要,否则,游了也白游,一点营养都吸收不了。
由姚树良主编的《道映申江(海上白云观)》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了上海白云观这一中国道教文化名胜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既介绍有道教人物、事件,也介绍有发生于此的道教以外的历史名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