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米脂婆姨绥德汉(附光盘)(精)
分类
作者 阿莹
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音乐剧《米脂婆姨绥德汉》是陕西省倾力打造的优秀舞台作品,由陕西省作协副主席白阿莹任编剧。

《米脂婆姨绥德汉(附光盘)(精)》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继承了中国戏剧的表现形式,对中国音乐剧的发展起到了启示作用。以人性化的笔法、文学性的语言、充满韵味的陕北信天游,写透了米脂婆姨绥德汉的魂,写透了人性之美。

内容推荐

《米脂婆姨绥德汉(附光盘)(精)》是一本带着浓郁地域色彩的音乐剧,由陕西省作协副主席白阿莹任编剧。其中那悠长婉转的信天游和陕北文化的魅力,令观众们的心灵为之深深震撼。作者阿莹运用陕北民歌和民间传说为题材,将其作为一种尝试,去创作了一个新型的中国音乐剧,值得一读。

全书分为三辑:第一辑是《米脂婆姨绥德汉》剧本和创作谈;第二辑是《米脂婆姨绥德汉》评论;第三辑是《米脂婆姨绥德汉》经典唱段选和大事记。

目录

第一辑

 《米脂婆姨绥德汉》剧本

第一幕

第二幕

第三幕

第四幕

 《米脂婆姨绥德汉》创作谈

附一《米脂婆姨绥德汉》创作大纲

附二《米脂婆姨绥德汉》作者答记者问

第二辑

 《米脂婆姨绥德汉》评论

陈忠实:意料不及,又回嚼不尽的魅力

贾平凹:走向经典

白描:乡土资源与经典意识

陈建功:读《米脂婆姨绥德汉》

王道诚:从《米脂婆姨绥德汉》谈中国民族音乐剧的创作

廖向红:扎根于陕北民间艺术沃土的绚丽之花

何西来:一道明丽的朝霞

周明:黄土高原上的大美大爱

阎纲:《米脂婆姨绥德汉》的演出大放异彩

范咏戈:金相玉质的创新之作

白烨:陕北民俗文化的盛宴

黄维钧:高原上爱来黄河里喊

肖云儒:论《米脂婆姨绥德汉》创新的内在动力

陈彦:生生死死唱陕北

梁鸿鹰:为盛开在黄土地上的那些灿烂生命画魂

贺绍俊:为民间的爱情法则而歌

刘文祥:大爱无疆,西北的《原野》

钟艺兵:黄土地上绽放的一朵红山丹

孟繁华:地方文化资源的整合与重述

彭学明:满目民风醉太平

石江山:东方的美丽动人的传奇

吴义勤:醉人的乡土气息

李炳银:用个性的歌舞展示真诚的爱情

李星:一部雄浑、悠远的爱情神曲

张陵:苍凉高远意味深长

刘祯:西北风与西北情

张清华:比高原更高的

解玺璋:哥哥妹妹的歌与爱

刘彦君:大秧歌扭起来

李建军:对高原浪漫爱情的当代诠释

黎琦:陕北民歌的根性呈现和灵性演绎

孙豹隐:陕西文化的亮丽名片

慕羽:音乐剧的民族化与世界性

赵忱:在中国舞台艺术史上大写真善美

荷叶飘香弘雅韵陕北秧歌扬水乡

第三辑

 《米脂婆姨绥德汉》经典唱段选

 《米脂婆姨绥德汉》大事记

后记

试读章节

意料不及,又回嚼不尽的魅力

——《米脂婆姨绥德汉》观后

陕西是一块盛产又盛行民歌的天地,感时愤世的和咏叹生活的民歌,生动准确到令人一遍成记,尤其是表白男女情爱的民歌,不仅一遍成记,而且经久不忘。陕北民歌走出陕北走出陕西走向全国,本来属于交流障碍的方言却不构成局限,并为中国南北审美情趣差异很大的各方人群所乐于欣赏,确凿是一个奇迹,足以见出陕北民歌独禀的气质。随着陕北民歌的广泛传播,米脂出美女绥德出俊汉的佳话也流传到各地。榆林地区要搞一部民歌舞剧,把遍地流传的几成经典的爱情故事升华为一部代表性作品,无疑是适时而又适宜的富于创造性的思路。当年弄出来几部剧本,邀集西安多位评论家讨论,我也参加了,意见纷纭却都中肯,涉及这些剧本的基础性意见,要修改提高,几乎是脱胎换骨的难题。提罢意见和看法后各人回各家了,不知剧作者该费多大劲才能整出新的剧本来。然而确实意料不及的是,有年夏天遇见阿莹,说让我看看一个剧本。原来,那次讨论会后,他竟动了写这个剧本的念头,而且一挥而成了。

舞剧塑造了一个米脂的貂蝉青青,长得漂亮自不必说,却不是弄得吕布昏头晕脑的那个貂蝉,而是爽快泼辣透亮开朗的乡间民女。在她周围,紧盯着她的三个性格各异却有一架俊骨的年轻汉子,展开了痴情的追逐,戏剧冲突和冲突中的情趣十分抓人。同样在这冲突中,把三个迥然不同的青年的个性演绎得十分生动鲜明。当这场爱的追求激烈到不可开交时,我真不知如何归属,如何收场,达不到爱的追求目的的虎子会发生什么暴烈行为,因为按他的性情和当时的生活位置,很容易让人做出这种猜断。我的这种猜断无疑是最愚笨的庸常的思路,剧作家总是以超凡脱俗的构想出奇制胜,制造惊心动魄的戏剧效果,给观众以始料不及的心灵冲击。阿莹在这里完成堪称绝妙的一笔,虎子把青青和石娃送进了拜婚结亲的福地,不仅观者的我料想不到,乡间参与婚礼的乡亲也惊诧不已,尤其是拜婚双方也如同梦里相逢。我读到这里,不由“噢呀”一声慨叹,一个顶天立地仗义不羁的虎子的形象挺拔起来,透出熠熠的心灵之光。没有说教也没有表白,惊心动魄的一幕就发生在人物最合理的性格行为之必然,让作为读者的我在这一刻充分回嚼人物的魅力。阿莹完成了一种美的心灵的揭示,也完成了一个陕北汉子的形象塑造。

这部歌舞剧的唱词也是几近完美的。阿莹在剧中穿插了大量的陕北民歌歌词,这些歌词有些是经历了不知多少年的传唱和不断的锤炼而完成了经典化的过程,又经过了不知多少年和多少人的传唱,完成了一个扬弃和筛选的过程,留下来被当代人有滋有味歌唱着的,无疑都是最具生命活力和艺术魅力的唱段。这些经典歌词被剧作家改编后穿插在唱段里,不仅具备原生态的魅力,而且进入具体的人物对象的心理,也进入具体的情节推进过程中人物的情感波浪之中,把一种泛化的情感变成活生生的单指的人物情感,不仅如鲜活的血液注入人物,而且因人物的具体化使这些歌词顿添活力,这也是我始料不及的艺术效果。剧中绝大部分的歌词是阿莹自己精心创作的,紧紧把握着人物的个性,紧紧切脉着人物在不同情景下的心灵情感,准确而又鲜活;依着陕北民歌的格律和语言习惯,多是生活化的民间表述方式,生动自然,或豪迈,或诙谐,或柔情,或细腻,几乎让我分辨不出自创和借用,浑然天成,功夫匪浅。我印象里的阿莹的创作,以小说散文为主,这部歌舞剧的成功创作,真是让我刮目相看,也切实体会到阿莹创作的多样性活力。

认识阿莹有许多年头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初识阿莹时,他是一家国防工业大厂的领导,指挥着军品生产,业余时间却写着抒情散文,我那时就颇感费解,被那种冷冰冰的钢铁家伙充塞着的脑子,如何转换出诗样的优柔情怀来。我为他的散文集《绿地》作序时,就在心头悬着这个问号。几年后,阿莹调到陕西省委宣传部做领导,分管文艺,应该说与他的特长和爱好接上弦了,确凿也显示出内行的效应,陕西文学创作和艺术创作呈现勃勃生机。过了几年,阿莹又调到陕西国有企业管理部门当领导去了,作为外行我都可以想象事务的繁杂和压力之沉重。这人的出众之处在于,不仅把担子挑得悠然,事项有条不紊,创造性思路显示着活力,业余时间仍能进入形象思维,弄出一部陕北特色的歌舞剧来,在我就不仅是刮目相看了。

愿阿莹的事业兴旺发达,也愿他的创作活力持久鲜活,过无疑是最充实的人毕。P81-84

序言

坚守大爱

认识阿莹是从叫白部长开始的,那是2005年。

那年初夏的一个夜晚,赵季平突然给我打电话说:老姐,你娘家陕西想搞作品了,老姐得出山呀!我说:行,必须你作曲!就这样,我飞回西安住进丈八宾馆从前省上的一个“秘密”招待所。在我住房里放着一个剧本,等读完剧本,经季平介绍,在晚饭时与阿莹认识,在座的还有薛宝忠、齐雅丽等人,当时就要跟我签约,被我婉言谢绝了。我说这个剧本肯定是不行的,咱以后再合作吧。阿莹急了,也像季平那样叫了我一声:老姐,你不答应不能走。他居然还说不行你也得弄,你也是咱家里人嘛。他倒跟我不见外,我说弄砸了咋办,他说你和季平出马不会砸。这时季平说阿莹也能写,刚出了本散文集。我觉得这人挺逗,就半开玩笑说除非你部长亲自动笔写个剧本。阿莹抬眼看着我,我说你就写陕北人的人性、爱情和淳朴的感情,写个全新的人物、全新的故事,不要再是兰花花、四妹子、三十里铺了,这都弄得太多,都弄了六七十年了,你就重写一个吧。阿莹无语,又看我一眼。季平说:老姐说得对着呢,咱要弄就弄一个全新的。有了季平的支持,我便步步紧逼:为什么我这么讲呢,我从13岁开始就认识陕北人,有许许多多陕北“拜识”(陕北称结拜认识的兄弟姐妹为“拜识”)。我太熟悉陕北了,1958年我就去陕北宣传“大跃进”,每一年都会去,每一个县都走遍了,每一个重要阶段、每一个大的政治阶段艺术家需要体验生活,我都会去,对陕北和陕北人有一种特殊感情,早就想搞陕北秧歌剧。我当时激将阿莹,我说你叫我老姐,我就称你老弟,像对待季平一样对待你,你写,季平作曲,我导,咱三驾马车拉出一个新的陕北秧歌剧来……阿莹仍无语。季平激励说,你能行,大家也在旁边助阵。我拿出阿莹刚送我的散文集《俄罗斯日记》说,我翻过你这本书了,你肯定能行,你一周之内写一个提纲来,最好今晚写个梗概,明天我11点的飞机,8点半早餐时交稿。季平笑了:老姐呀,你这不是给人出难题嘛,明儿早晨就要?……阿莹看着我仍是无语。我接着说:两张纸就行;要有人文精神,要表现人性美。陕北民歌中蕴含着多美的人性啊!那都是谁写的?都是老百姓在山沟沟里唱出来的。“想亲亲想得我手腕腕软,拿起筷子端不起碗”,这就是陕北的生活。就是这样一方土地孕育了这样一群男女,别的什么都不要,碰杯吧。阿莹仍然无语,但举起酒杯一饮而尽。

第二天早上8点半,我准时到餐厅,阿莹不在,大约9点钟他到了,递给我一摞纸,十多页!他竟然真的拿出一个提纲来……我无语了,心底里生出敬佩,好一个阿莹,一夜没睡吧,脸都绿了,可是一个生动活泼的虎子的雏形依稀可见。他写了一个土匪,敢于这样切入,这是文学家的切人角度,这样的故事我国舞台上还没出现过,我没有想到他对人性的立场这样淳朴!

我们三个人的合作就从那天开始。2008年4月15日开排,将近三年修改剧本数十稿,打坏了一个电脑,我的助理换了三位,阿莹的工作转换三次,写那份提纲的时候他是在陕西省委宣传部工作,开排前已在陕西省国资委了,现在又到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工作,一路公务繁忙可想,却能这样关注人性,难得!

形成剧本的过程是艰苦的,虎子的形象最初有争议,但我们这“三驾马车”在虎子的塑造方向上始终一致,不过“三突出”仍影响着一些人,甚至曾经有人提出应该让石娃做主角,因为石娃没有缺点。虎子为什么不能做主角?为什么不能让有缺点的人做主角?阿莹写了一个当“土匪”的哥哥回来了,解剖了一个被逼上梁山的青年人,阿莹把爱投给了他,这是这部戏最有价值之处。我们就这个问题开了数次创作会,后来我急了,搬出毛泽东20世纪40年代在延安策划以“逼上梁山”为主题的《三打祝家庄》时的指示做我们的大旗。所以我几次在研讨会上说,《米脂婆姨绥德汉》里虎子的形象是中国戏剧舞台上的一个新形象。

阿莹坚守住他对虎子的理解和爱。

语言问题是文学创作的核心,用普通话唱陕北民歌坚决不行,因为绥德米脂的语言像我们安徽安庆话,美极了,尤其是米脂话,你就觉得说话像唱歌,特别迷人而且特别贴切。但阿莹对陕北语言不熟悉,别说绥米话了,所以阿莹得从头学之习之,非常艰苦。经过漫长的三年,《米脂婆姨绥德汉》终于孕育诞生了……

这部戏的整个创作过程,从2005年开始到2008年演出是三年,2008年到现在又是三年,阿莹又出书了,我这里祝贺了。

2011年12月17日于上海家中

后记

这本书要再版了,我挺欣慰。当这本书正在印刷的时候,获得了第二十届曹禺戏剧文学奖,在湖北潜江人民会堂,我捧过奖杯就想过很多……

我确实没想到一个偶然为之的剧作《米脂婆姨绥德汉》会产生这样持久的反响,有时自娱地翻阅前前后后的剧本或评论,自己似乎也感觉这部戏产生的气场直要将我裹挟进去,进而便会“沾沾自喜”地以为正在“走向经典”了。其实静下心来细细地想想这部剧作,固然可圈可点的地方不少,但专家学者们的评论也常常让我羞涩和深思。

也许这个戏能得到一些掌声真的是个偶然。从2006年秋天首演到今天,已经先后在国家大剧院、中国剧院、保利剧院、全国政协礼堂等一系列国内顶级的剧场上演亮相,还在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上获得文华大奖特别奖和文华优秀编剧奖。圈里的朋友告诉我这台戏还是那届艺术节唯一囊括全部七个奖项的剧作,我为此很是兴奋了些日子。现在想来,这部戏的成功,可能还因为剧作表现了那个“永恒的主题”,那个被无数文学和戏剧作品表现了几千年的主题,在今天依然容易燃起火样的激情和持久的热度,以至于《米脂婆姨绥德汉》一上演便受到追捧和关注。然而,由于我瞻前顾后的私虑,纷至沓来的专家学者们的评论和宣传稿件基本上被我“压制”了,使得许多朋友很是费解,甚至打来电话诘问,特别是为这部戏直接付出了心血的主创们更是颇有微词,使得我也很是懊恼呢。

其实,我是一直爱好创作小说散文的,但笔下流走的那些文字从没有这样集中地被关注过,而这偶然为之的“跨界”创作,却给我以鼓舞与收获。我以为这是深入生活的一个收获。而且我感觉剧本创作有一个别于其他文学门类的特点,就是剧作的最终呈现不仅可以获得观众直接的掌声,还能结识很多执迷舞台艺术的朋友,从而给自己的生活增添许多的情趣。而那些专家学者们的评论更从不同侧面给了我许多的肯定,那每一条批评和每一段赞誉我都会铭记于心细细品味,积累为我的精神财富。所以,为弥补我的“私虑”,有朋友提议将剧本和评论汇集成册,既给专家朋友们以尊重,又能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这部剧作的创作过程,也算对自己是个总结。我以为这里更多的是以此方式向关注此剧的朋友们鞠躬致谢。

这里要说明的是,这部戏首演的时候,定名为“陕北秧歌剧”,这样的定位是有其道理的,可以让人们更直接地感受到鲜明的地域特色,而且导演也巧妙地用这方舞台集中展示了陕北的民俗,作曲也选择了信天游的音韵风格。但是201 1年7月在京召开的“《米脂婆姨绥德汉》与中国原创音乐剧发展”研讨会上,众多专家学者认为这部戏就是中国式的音乐剧,符合音乐剧的各种要素,还有些专家则认为这应归类为歌剧,而且这部戏将来是要走出去的,翻译成音乐剧或歌剧都好理解,若定位为陕北秧歌剧恐怕会影响受众面;而且陕北秧歌剧只是流行于陕北地区的一个小型地方戏曲剧种,远没有这么大的容量,也没有形成自己的曲牌和程式。所以在准备出版这本书的时候,我们就按多数专家们的意见将其定名为“中国音乐剧”了。

这部戏从草创到演出,得到过许多的鼓励和支持,这里我要真诚地向有关领导和同志们表示由衷的谢意,特别要感谢陕西省委和榆林市委的领导以及质朴热情的演员们,正是他们的坚持和努力才使得这部戏能够站立到舞台上。记得在西安首演结束后,我把省委书记的贺词宣读给演职人员,大家兴奋与激动的掌声经久不息。而且每每看到榆林市后来授予的“荣誉市民”的奖杯,总是让我感慨万端。所以这本书应该是我献给陕西、献给榆林的一个礼物了。

我想,陕西人民出版社读懂了我的心思,操持出版又再版这本《米脂婆姨绥德汉》剧本和评论,我相信这部戏会在岁月的磨砺中走得更远。也有许多朋友期待我能创作出新的作品,我还是说,努力争取吧……

2014年6月22日修改于长安新城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0:3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