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公共体育场馆布局合理的内涵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
2 公共体育场馆供求与合理布局
2.1 供求理论下公共体育场地合理布局的衡量
2.2 体现公共体育场地需求群体的特征差异
2.3 公共体育场地使用率变化隐藏的供求关系
2.4 公共体育场馆合理规划布局的实施思路与步骤
3 全民健身场馆多元构成与优化配置
3.1 全民健身场馆的多元构成
3.2 我国多元体育场馆资源配置现状
3.3 全民体育场馆优化配置实施策略
4 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4.1 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协调度定量分析
4.2 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协调度偏离成因
5 公共体育设施空间的分布特征与形成机制
5.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5.2 公共体育设施空间分布集聚程度与空间分布分析
5.3 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空间布局形成机制
6 公共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发展
6.1 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的生存现状
6.2 我国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的障碍性问题
6.3 我国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建议
7 农村公共体育场地现状与布局
7.1 农村体育场地布局相关概念辨析
7.2 农村体育场地建设的历史阶段与当前背景
7.3 农村公共体育场地布局
8 中小学体育场地资源失衡现状与非均衡发展
8.1 资源失衡与非均衡发展
8.2 中小学体育场地资源的失衡现状
8.3 中小学体育场地资源的非均衡发展模式
9 高校公共体育场馆现状与布局
9.1 加权泰森多边形释义及模型建构,
9.2 加权泰森多边形视角下的高校体育场馆影响力范围界定
9.3 加权泰森多边形视角下的高校体育场馆影响力分析
10 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与场馆布局
10.1 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相关概念界定
10.2 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特征与构成要素
10.3 社区体育场馆设施布局的失衡现状
10.4 社区体育场馆设施布局的失衡发展
10.5 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现状——以大连为例
10.6 社区体育场馆布局发展的未来展望
11 竞技体育赛事场馆现状与布局
11.1 竞技体育赛事场馆现状
11.2 以全运会为例的辽宁省竞技体育场馆微观布局
12 结论与建议
12.1 结论
12.2 对策与建议
13 辽宁省十二运场馆简介
13.1 大连赛区新建场馆
13.2 沈阳赛区新建场馆
13.3 鞍山赛区新建场馆
13.4 丹东赛区新建场馆
13.5 锦州赛区新建场馆
13.6 盘锦赛区新建场馆
13.7 铁岭赛区新建场馆
13.8 营口赛区新建场馆
13.9 葫芦岛赛区新建场馆
14 我国标志性场馆简介(除“水立方”体育馆与国家体育场外按座位数排名)
14.1 国家体育场
14.2 国家游泳中心
14.3 国家体育馆
14.4 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
14.5 杭州奥体中心
14.6 天河体育场
14.7 青岛体育中心
14.8 武汉体育中心
14.9 贺龙体育文化中心
14.10 重庆奥林匹克体育中心
14.11 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
14.12 合肥奥林匹克体育中心
14.13 呼和浩特市体育场
14.14 天津奥林匹克中心体育场
14.15 济南奥体中心体育场
14.16 广西体育中心
14.17 山西省体育中心
14.18 深圳大运中心
14.19 南昌国际体育中心
14.20 温州奥体中心主体育场
14.21 福州海峡奥林匹克体育中心
14.22 河北奥林匹克体育中心
14.23 上海体育场
14.24 河南省体育中心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