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与贫儿》是一篇著名的讽刺小说。故事以16世纪英国社会状况为背景,以童话体的形式描述了一个衣衫褛的贫儿汤姆,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戏剧性地和王子爱德华互换了身份,登上皇帝宝座的故事。汤姆当了一国之主后,废除了一些残酷法律赦免了一些无辜的“犯人”,颁布了一些合乎情理的命令,而王子爱德华则经历了种种苦难。小说通过一个虚构的故事,生动地反映了英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劳动人民生活的穷困和悲惨,反映了统治者的豪奢和凶残。作品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对受苦受难人民的深切同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王子与贫儿(全译插图本)/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美)马克·吐温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王子与贫儿》是一篇著名的讽刺小说。故事以16世纪英国社会状况为背景,以童话体的形式描述了一个衣衫褛的贫儿汤姆,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戏剧性地和王子爱德华互换了身份,登上皇帝宝座的故事。汤姆当了一国之主后,废除了一些残酷法律赦免了一些无辜的“犯人”,颁布了一些合乎情理的命令,而王子爱德华则经历了种种苦难。小说通过一个虚构的故事,生动地反映了英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劳动人民生活的穷困和悲惨,反映了统治者的豪奢和凶残。作品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对受苦受难人民的深切同情。 内容推荐 《王子与贫儿》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它描写王子爱德华和贫儿汤姆通过一个阴差阳错的偶在机会互相换了位置,王子变成了贫儿,贫儿成了王子。贫儿汤姆穿着王子的衣服在王宫里尽享荣华富贵,还当上了英国的新国王。而真正的王子爱德华却在外四处流浪,不得不忍受贫穷和乞丐们的欺凌和嘲讽。在好人霍顿的帮助下,爱德华王子经历了重重劫难,改正了自己的坏习惯,最后终于回到了王宫。而贫儿汤姆在良心的谴责下,将不属于自己的王位还给了真正的王子。此后,爱德华成了一位仁慈的君主,和他的子民一起过着幸福的生活。故事的想像极其丰富、语言幽默风趣,在带给儿童快乐的同时,能极大地激发儿童的想像力和对纯洁、善良、美好事物的向往。 目录 导读 第一章 王子和贫儿出生 第二章 汤姆的童年生活 第三章 汤姆见到王子 第四章 王子开始受难 第五章 汤姆成了贵人 第六章 汤姆受教 第七章 汤姆初次进御餐 第八章 玉玺问题 第九章 河上的盛典 第十章 王子受苦 第十一章 在市政厅 第十二章 王子和他的救星 第十三章 王子失踪 第十四章 “国王驾崩——国王万岁” 第十五章 汤姆做国王 第十六章 御餐 第十七章 糊涂一世 第十八章 王子在游民中 第十九章 王子在农家 第二十章 王子与隐士 第二十一章 亨顿救主 第二十二章 诡计的受害者 第二十三章 王子成了囚犯 第二十四章 脱逃 第二十五章 亨顿庄园 第二十六章 不被承认 第二十七章 在狱中 第二十八章 牺牲 第二十九章 去伦敦 第三十章 汤姆的进步 第三十一章 出巡受贺 第三十二章 加冕日 第三十三章 爱德华当国王 尾声 善恶皆有报 试读章节 很快他就来到一群男孩中间,他们跑步跳跃,玩球和学跳蛙,或者做别的游戏,正玩得热闹。他们穿得都一样,式样是当时仆人和学徒中十分流行的——就是说,每个人头顶上戴一顶茶碟大小的黑色扁帽,它尺寸很小,远不能遮住整个头部,也起不了什么装饰作用;头发也不分开,从帽檐垂到额头中央,四周剪得又短又齐;脖子上系一条牧师式的宽领带;一条紧身的蓝色长袍垂到膝盖或更低一些;宽大的袖子,宽宽的红腰带;浅黄色的长袜,袜带在膝盖以上;浅口鞋,钉有大金属鞋扣。这样的服装可真够难看的了。 男孩们停止了游戏,围拢到王子身边,王子以天然的高贵气派说: “好孩子们,去对你们的院长说,威尔士王子爱德华要和他讲话。” 话音刚落,响起一片喧闹,一个粗俗的男孩说: “哎呀,你是给殿下跑腿的吗,叫花子?” 王子气得满脸通红,手不禁向腰下摸去,可是那儿什么也没有。又爆发出一阵嘲笑,一个男孩说: “瞧见没有!他以为他有把剑——大概他就是王子本人哪。” 这句俏皮话又引出一阵哄笑。可怜的爱德华骄傲地挺起身说: “我就是王子,你们靠我父王的施舍度日,这样对待我,实在太不应该。” 又一次的哄笑说明他的话使大家都感到好玩。第一个讲话的男孩对同伴们嚷道: “喂,你们这些猪,奴隶,靠殿下的父王施舍过活的家伙,你们的礼貌上哪儿去了?全都跪下吧,向殿下的威仪和他那身王室的破烂衣裳行礼吧!” 在一阵狂笑中他们一齐跪下,揶揄地向他们的猎物行礼。王子一脚踢开最近的男孩,厉声说: “先吃我一脚,等明天我给你们搭个绞架起来!” 啊,这可不是玩笑……这超出玩笑的范围了。笑声立即停止了,变成了愤怒。十来个男孩叫起来: “把他拉走!拉到洗马池去,到洗马池去!狗在哪儿?嘿,上,狮子!上,尖牙!” 随后的事是英国从未见过的——王位继承者的御体被平民的手粗暴地殴打,被狗撕咬着。 那天天快黑的时候,王子发觉自己到了城内的房屋密集区。他身上带伤,手在流血,身上的破衣服沾满泥巴。他不停地走着,越来越惶惑,他头昏脑涨,四肢无力,难以支持。他不再向任何人询问,因为他们给他的只是侮辱,而不是情况。他不住地低声自语:“垃圾大院——就是这个名字;只要我能在筋疲力尽倒下去之前找到它,那就得救了——他家的人会送我回宫,证明我不是他家的人,而是真正的王子,那样我就可以恢复身份了。”时不时地,他又想到基督教养院那些粗鲁的男孩对待他的情形,便说:“等我当了国王,他们将不仅有面包和住所,还要读书;因为精神与心灵饥饿时,饱着的肚子是没什么用的。我要随时牢记这一点,不忘记今天的教训,以免我的百姓因之受苦;因为学习会净化心灵、培养温文与仁慈。” 渐渐有灯光闪烁,又下起雨,刮起风来,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开始了。无家可归的王子、孤苦伶仃的英国王位继承人还在走着,越来越深入那些迷宫似的肮脏小巷,那里穷苦人家像蜂窝似的挤在一起。 突然一个高大的醉汉一把抓住他说: “又是一出去就晃到晚上这个时候,我敢说你连一个铜子儿也没拿回来!要是这样,我不把你这身瘦骨头全打断,就不算是约翰·坎第了。” 王子挣开身子,下意识地拍了拍被亵渎的肩膀,迫切地说: “噢,你就是他父亲,真的?上帝保佑如此——那么去把他带回来,送我回去吧!” “他的父亲?我不懂你在说什么;可我知道我是你的父亲,待会儿你就——” “啊,别开玩笑,别胡扯,别耽搁!……我累了,受了伤,再也受不了了。送我去父王那儿,他会让你富贵,你做梦都想不到的。相信我,啊,相信我!——我决不撒谎,全是真的!——伸出手救救我吧!我真是威尔士王子!” 那人低头望着这孩子,呆住了,然后他摇摇头,咕哝道: “疯到家了,和疯人院里的人一样!”——接着他又抓住他,骂了一句,又粗声笑道:“不管你疯不疯,我和你坎第奶奶很快就会找到你这身骨头哪儿最软,不然算不了男子汉!” 说完他拖着气得发疯、死命挣扎的王子前行,进了一座大院,后面跟着一群哄笑取乐的闲人。 汤姆成了贵人 单独留在王子私室的汤姆·坎第充分利用了这个机会。他在大镜子前扭来扭去,欣赏自己的华贵,又后退几步,模仿王子那高贵的气度,同时注意着镜子里的效果。然后他抽出那把漂亮的剑,鞠了一躬,吻了吻剑刃,将它横放在胸前,这是他从一位高贵的爵士那儿学来的,五六个星期以前,那爵士押送诺福克和索雷两个大贵族去伦敦塔囚禁时,就是这样向那里的副官行礼的。汤姆还玩弄着悬在大腿旁的镶着宝石的短刀;他打量着室内昂贵而又奇特的装饰;在每一张豪华的椅子上都坐一坐,想像着要是垃圾大院的那一群玩伴能偷看一眼他现在的辉煌,那他会是多么得意啊。他怀疑回家后向他们讲这件奇妙的事时,他们会不会相信,也许他们会摇头,说他那过度的想像终于颠倒了他的理智。 半个小时过去了,他突然想到王子出去很久了;他马上觉得孤独起来;很快他就倾听并且盼望,不再玩弄周围的好东西了;他渐感不安,接着烦闷、苦恼起来。要是有人进来,看到他穿着王子的衣服,而王子又不在场解释,可怎么办?他们不会先立即将他吊死,再来调查这件案子吧?他曾听说大人物处理小事情是干脆利索的。他越来越害怕;哆嗦着打开通往前室的门,决心跑出去找王子,从他那儿得到保护和宽心。六个衣着华丽的御侍和两个穿得像蝴蝶似的高等侍童一下子站起来,向他深深地鞠躬。他连忙退了回来,关上门。他说: “啊,他们在嘲笑我?他们会去报告的。啊!我为什么要到这儿来送命?” 他在地板上走来走去,内心充满莫名的恐惧,他倾听着,每一个细小的声音都会吓他一跳。突然门开了,一个穿绸衣的侍童说: “简·格雷公主驾到。” 门关上了,一位衣着华丽、十分可爱的年轻姑娘步履轻快地向他走来。但她突然停住了,声音焦虑地说: “啊,殿下,您不舒服吗?” 汤姆差一点没了气,但他勉强结结巴巴地说: “啊,请您开恩!我实在不是殿下,只是城里垃圾大院可怜的汤姆·坎第。请让我见到王子,他会宽容地把我的破衣服还给我,还会保护我。啊,请您开恩,救救我!” 此刻这孩子已是双膝跪在地上,除了动嘴之外,还用双眼和举起的手宋恳求。那年轻姑娘像是吓坏了。她叫道: “噢,殿下,您怎么跪下了?——向我跪下!” 接着她恐惧地逃走了;汤姆绝望地瘫倒,痴痴地说:“没办法了,没希望了。他们要来抓我了。”(P16-21) 序言 马克·吐温是美国杰出的小说家,他站在民主主义立场上,用幽默、诙谐和滑稽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19世纪末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五光十色的社会图景和风土人情,并由此透视了人性的某些普遍特点与境遇。他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个用纯粹的美国口语进行写作的作家,开创了一代文风,被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小说家福克纳称为“美国文学之父”,又被著名诗人托马斯·艾略特称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他原名塞缪尔·朗荷恩·克莱门斯,1835年11月30日出生于密苏里州的小镇弗罗里达。父亲约翰·马歇尔·克莱门斯原是小镇上的法官,受人尊敬,但收入微薄,负担繁重。马克·吐温12岁时,父亲去世,家中一贫如洗,他就不得不弃学,外出独立谋生。他曾先后当过印刷所学徒、报童、排字工人、水手、轮船驾驶员和报馆记者等,四处奔波,生活经历丰富。1865年,他发表了短篇小说成名作《加利维拉县声名狼藉的跳蛙》,凭借那种美国西部幽默故事贏得了读者的喜爱,从此用心于文学创作。他的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镀金时代》、《汤姆·索亚历险记》、《王子与贫儿》、《在密西西比河上》、《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以及中短篇小说《竞选州长》、《百万英镑》、《神秘的陌生人》等。马克·吐温诞生那年,哈雷彗星划过长空,该彗星于1910年返回,他预言自己将随这颗彗星而去。1910年4月19日,哈雷彗星闪现天际,四天后,马克·吐温果然离开了人间。 《王子与贫儿》创作于1881年,马克·吐温在小说中虚构了一个极富戏剧性的故事。贫儿汤姆·坎第出生于伦敦的一个贫苦家庭中,父亲游手好闲,酗酒成习,对待家人极为凶狠。汤姆从小就生活凄苦,常常四处乞食,还得领受父亲和奶奶的辱骂和殴打,只有母亲能够给予一点温暖。虽然如此,汤姆却有幸得到同样穷困的安德鲁神父的教诲,不但从他那儿听到了许多故事和传说,还学会了一点拉丁文和各种知识。在梦想中,汤姆就把自己想象为王子,还和小伙伴们扮演王宫里的分封游戏。谁知苍天不负有心人,贫儿汤姆真的有机会当一次王子。一次,他被爱德华王子领进王宫,王子出于对外面世界和汤姆的自由生活的向往,和汤姆互换了衣装,而他们本是同一天出生,相貌、身材、声音和表情几乎都一样,换装后连他们自己都分辨不出来。就这样,贫儿汤姆在王宫里当上了王子,而爱德华王子则到贫民窟里去受难。汤姆当上王子后,一开始更多是恐惧,唯恐自己被发觉要处以死刑,但是没有人发觉,包括老国王都认为王子只是神志不清,患了疯病,需要好好护理。随后,汤姆渐渐摆脱了恐惧,慢慢地适应了宫廷生活,甚至喜欢上那种前呼后拥、穷奢极欲的气派;在老国王死后,汤姆甚至能尽其所能地施行仁政,体恤下情。而爱德华王子则没有这么幸运,到了贫民窟,他还坚持自己的王子身份,于是很自然地被认为是患了疯病,并受到汤姆父亲的狠狠管教。后来,爱德华王子不得不穿着破衣烂衫,食不果腹,四处流浪,他加人流民队伍,差点被隐修士谋杀,还被迫做小偷,幸好遇上了落魄的迈尔斯·亨顿爵士,得蒙照顾,才最终回到伦敦。在新国王的加冕典礼上,爱德华王子及时证明了自己才是真王子,是应当加冕的国王,而汤姆则心甘情愿地帮助他恢复王子身份。最终,好人得报,恶人受罚,皆大欢喜。 这部小说以贫儿汤姆在王宫中的生活经历和爱德华王子的流浪生活为两条线索,采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叙述手法,在整体上具有马克·吐温所热衷的流浪汉小说的特色,其中对汤姆和爱德华的各自喜剧性经历的叙述具有马克·吐温特有的幽默色彩。 在小说中,马克·吐温鲜明地展示当时社会中两幅截然不同的生活画面。上层社会生活,尤其是以王宫生活为代表,豪华气派,穷奢极欲,礼仪纷繁。小说中,汤姆到王宫后初次进御餐,“他被气派地引入一个宽大豪华的屋里,那里已经摆好了专为他一个人准备的筵席。屋里的摆设都是大块纯金制成,饰有美丽的图案,都是贝文努托的作品,因而成了无价之宝。高贵的仆从站了半个屋子,”“这顿御餐吃完后,一位大臣端来一个浅浅的大金盆,里面盛着芳香的玫瑰水,供他漱口洗手,世袭大司巾站在一旁,拿着一条餐巾供他使用。”而与之相对的是以垃圾大院为代表的下层民众生活,穷愁潦倒,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精神颓废。爱德华王子到了垃圾大院,“就着一支插在瓶里的蜡烛的微光,他看出了这可厌的狗窝的大致情况和里面的人。两个邋遢的女孩和一个中年妇女畏缩地呆在墙角,那样子就像几头惯受虐待的畜牲,正抖抖索索地等着挨打。另一个角落里,一个瘦骨嶙峋披散着灰头发的人,瞪着恶狠狠的眼睛,轻轻走过来。”这两种生活画面对比如此鲜明,让人触目惊心。马克·吐温要指出的是,这种社会的两重世界表面上看来不相关,其实是互为因果的。正是有了上层社会的特权、奢侈、腐化和繁文缛节,才必然导致下层社会的贫穷、可怜、可悲与堕落颓废。 小说中,上层社会与下层社会更多的是彼此隔膜,不通音讯。要说有联系,那就是上层社会通过严刑峻法向下层社会横征暴敛,整顿下层社会秩序。爱德华王子在流民队伍里才第一次了解到下层民众的悲惨生活。那么多农民被夺去田地,无以为生,连讨饭也难逃法网。那个名叫约克尔的农民特别悲惨,老娘被当做巫婆烧死,因为讨饭,妻子也被打死,他游街示众时,孩子被饿死,两只耳朵也因为讨饭被割掉。在监狱中,爱德华王子更是看到下层人们的可悲处境。一个智力不全的妇女从织布匠那儿偷了一匹布就被处以绞刑,一个男人在皇家猎苑里打了一只鹿也要上绞刑架,一位青年因为把一只从主人家逃出的鹰带回家就要被判处死刑。当权者的愚昧和严刑峻法直接导致了下层民众生活的水深火热,他们承受着那么多痛苦,心灵不得不渐趋麻木,死亡才是他们唯一的解脱之道。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联系的另一方式就是上层社会炫耀性的游行和仪式,小说专门叙写了王子出巡和国王加冕典礼那种辉煌隆重、万众狂欢的场面。这种种礼仪更多的意义是上层社会向下层社会的炫耀、威胁、利诱和征服。在这种仪式中,人是被充分物化的,下层社会看到的是上层社会的豪奢和气派,上层社会看到的是下层社会的肮脏与鄙俗,双方都看不到对方的人性,也无法同情与了解对方的人生处境,人心与人心的距离将因这种种仪式更为遥远。马克·吐温通过展示这种对比鲜明的社会生活,严厉地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对所有人的异化,呼唤着人性更高的可能性。 这种更高的可能性一定程度在互换位置的贫儿汤姆和王子爱德华身上有所体现。汤姆刚开始是个爱幻想的小男孩,对王子生活的幻想使他几乎不能忍受自己的可悲处境,因此只能逃到梦想中寻觅片刻满足。但是当他真的进入王宫当上王子时,他发现事情远比想象的复杂。刚进入王宫时,他感到自己成了一个俘虏,也许会永远被关在这金饰的笼中,做一个孤零无亲的王子,除非上帝开恩,让他自由。不过,随着他渐渐地熟悉王宫中的各种礼仪,品尝到了特权的甜蜜滋味,他就慢慢地忘了那种不自由,转而享受起王子和国王生活的“光明面”了。“他渐渐喜欢晚上被十分隆重地引去睡觉,早上让别人精心仔细地穿衣打扮。由一大队服饰鲜明的大臣和近侍陪伴着去进餐,这很使他自豪快乐,他甚至把近侍卫队扩大了一倍,使人数达到一百。他喜欢听号角顺着长廊传去,远处的声音应道:‘给皇上让路!’……他喜欢那些华丽的衣服,又订制了一些新的;他发现为了够得上应有的排场,那四百个仆人还远远不够,于是又增加了两倍。廷臣们的阿谀献媚对他成了美妙的音乐。”这是汤姆的人性慢慢地被特权异化的表现。幸好,他的禀性淳良,良心未泯。小说特别安排了汤姆当国王断案一节,他的善良和仁慈使得被控用毒药毒死人的那个勇敢男子,还有被控因与魔鬼打交道、脱掉袜子引起风暴的母女俩得免死刑。这也反衬出了当权者的残暴、愚昧和草菅人命。他当王子和国王自得其乐,可是也没有遗忘王子爱德华,他一直难过地思念着失踪的王子,真诚地盼望他回来,愉快地恢复他原来的权力与荣耀,有些时候遗忘了王子,他又觉得愧疚不安。他还惦念母亲和姐姐们,但是想到她们会使他原形毕露,从高位上跌下来,回到贫民窟中去过那种贫困下贱的生活,他又不寒而栗。他努力不去想她们时,只要她们那悲哀的责备的面孔出现在他眼前,就会使他觉得自己要比地上的蛆虫还要低贱。这种矛盾的心情就把汤姆性格的复杂性展示了出来。小说写得最精彩的还是汤姆骑马出巡遇上母亲一节,此时汤姆已经沉醉于那种奢华特权的生活,母亲看到了他,呼唤他,他竟然拒不承认母亲。但当他看到母亲看他的那种委屈伤心的目光时,他又忽然感到羞耻,他的骄傲得意化为灰烬,偷来的帝王威风也枯萎凋谢,眼前的荣华一下子变得分文不值,悔恨使他良心备受煎熬。最后他向摄政的公爵说那个疯讨饭婆就是他的母亲。在那种颐指气使的特权场所,汤姆的善良本性随时都受到严厉的挑战,但是他最后还是保住了,尤其是他主动帮助王子爱德华恢复国王位置,这表明了他并没有迷失本性,也证明了人性的高贵和尊严。 至于爱德华王子在小说中更是一个任性、固执的形象。他穿上了破衣烂衫到了贫民窟,还拒不承认身份的改变,一直坚称自己为王子。即使流落街头,受到众人奚落,好不容易得到迈尔斯·亨顿爵士的保护时,他吃饭时还呵斥试图与他同坐的迈尔斯。特权和等级意识已经深深地烙入了爱德华王子的灵魂,他看不到在特权和等级之后的人的纷繁复杂的心魂,也不试图去理解芸芸众生的生活。虽是如此,他从那伙流民和囚犯的身上还是深深地感受到了下层民众生活的艰难,并慢慢地知道同情下层民众。他的贫儿流浪经历最终最大的成果就是同情心的获得,他那从小被特权和等级意识弄得麻木和坚硬的心灵也就恢复了柔软,变得丰盈,并使他日后成为一个比较仁慈的国王。 当然,马克·吐温最欣赏的无疑是迈尔斯·亨顿形象,他代表着马克·吐温对人的理想。迈尔斯·亨顿原本有着幸福的家庭,但因受兄弟陷害,被父亲赶出家门,流落民间,生活清苦。虽然如此,当他遇上爱德华王子时,还是义无反顾地帮助王子,在监狱中甚至代替王子受鞭刑。他代表着人性中正直、勇敢、忠诚的一面。迈尔斯·亨顿最后被爱德华国王封为肯特伯爵,而陷害他的兄弟则受到国王严厉的惩处,善恶有报,这也许就是马克·吐温对人世的理想期望,也是马克·吐温对儿童们的善意抚爱。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