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来后,他还以为自己不在溪岸边,而是身处另一个世界。所以,有那么一瞬,他甚至觉得自己仍在梦中。太阳已经落山,所有的光影都消失了。橡树黑色的树干不见了,绿得发亮的木兰叶不见了,野樱桃树枝上斑驳的金色光边,也不见了。眼前灰蒙蒙的,他躺在一片薄雾中。这雾好似瀑布氤氲出的水雾,弄得他痒痒的,却并不湿润,反而是温暖又干燥的。他翻了个身,头顶的天空宛如哀鸽柔软的灰色胸脯。
他平躺着,像株幼苗般汲取着濛濛细雨,直到脸和衬衫都已濡湿,才离开小窝。突然,他顿住了。他在泉边熟睡时,有头鹿来过这里。那串新鲜的脚印从东岸一直延伸到水边,尖尖的,正是母鹿的脚印。沙地上的脚印很深,看来是头体形颇大的成年母鹿。没准儿,它正怀着小鹿呢。它一路走到泉边,痛快地畅饮了一番,丝毫没发现睡在一旁的他。接着,它嗅到了他的气味,顿时慌乱地打起转来,然后便奔向对岸的沙地,留下了一长串凌乱的脚印。也许,它根本没喝到水,一闻到他的气味,就飞快地转身逃了,扬起一片沙尘。他想,但愿它现在别口干舌燥、大眼汪汪地躲在灌木丛中盯着自己。
他四下打量了会儿,寻找其他足迹。岸边有好几串松鼠的脚印,它们果然向来胆大。另一边还有只浣熊的脚印,看上去就像留着锋利长指甲的手掌印。虽判断出是浣熊的脚印,但他无法确定这串脚印是什么时候留下来的。只有爸爸能判断出这些野生动物经过的确切时间。不过,他确定,肯定来过一头母鹿,接着又被吓跑了。他再次转向小水车,它仍稳稳地转动着,仿佛一直都在那么转着。棕榈叶叶片虽然柔弱,却透出一股勇敢的力量,潺潺地扫过清浅的水面,在细雨中闪闪发亮。
乔迪望了望天,灰蒙蒙的,既看不出现在到底什么时候了,也说不清自己究竟睡了多久。他跃上西岸,那边很开阔,满满的全是光滑冬青 。正踌躇着要不要离开之际,雨悄然停歇,轻柔一如它之前的悠然而来。西南方飘来一阵微风,太阳出来了,白色的云朵翻卷着聚在一起,形成大团大团不住涌动的羽毛长垫枕。东边,一道优美绚烂的虹桥划破长空。乔迪觉得,只要看着它,就足以让他欣喜若狂。大地一片葱绿,澄澈碧蓝的天空被雨后的阳光染上一片金黄。所有的树木、青草和灌木丛都缀着雨珠,闪闪发亮。
一股喜悦之情就如那泉眼中涌出的溪流,无法控制地在乔迪心中翻腾。他抬起双臂,与肩齐平,像展翅的蛇鹈般旋转起来。他越转越快,直到心中喜悦的漩涡似乎就要炸开为止。晕眩中,他闭上眼睛倒了下去,四仰八叉地躺在洋苏草地上。身下的大地似乎也在跟着他一起旋转。他睁开眼,头顶四月的天空和棉花般的云朵,似乎也在旋转。男孩、大地、树木和天空,都在旋转。等到旋转停止,头脑终于清醒过来时,他站了起来。虽然仍旧头晕目眩,他却松了口气。如此美妙的四月天,还会像任何普通的一天那样,再次出现的。
P6-7
本书是一九三九年美国普利策奖获奖作品,名列美国一九三九年畅销书排行榜榜首。作者罗琳斯创建了佛罗里达边远林区的地方文学,先后荣获普利策文学奖、欧亨利文学奖、兰登书屋终身畅销奖。小说通过小主人公乔迪和他的小鹿的故事,生动地描写了美国南北战争后佛罗里达垦荒区普通人的劳动、斗争和悲欢离合。
任何一部优秀的作品都拥有能直击人心的力量,本书也不例外。孩子们可以从书中读到激动人心的狩猎,看见原野林莽、飞鸟起落、狼踪熊迹、暴雨狂风,进入乔迪的世界,与他共度那被爸爸精心呵护、无忧无虑的童年。成年人,尤其是经历过离合悲欢、人世艰难的人,都能从书中读出欢笑、甜蜜、惆怅和感伤。我想,一部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它的完整性和多面性。也许打动读者的细节不尽相同,但每个跟随书中人物经历过一番的人,都会找到为之动容的一刻。
小说的前半部分是忙碌而甜蜜的,勤劳敦厚、渴望安宁的彭尼来到垦地,为妻儿建起温暖的家。贫瘠艰难的垦地生活,也有悠闲恬淡的时刻——西班牙骑士的幻影、猎狐、猎熊、猎狼的惊险刺激,都让垦地生活显得忙碌又欢欣。彭尼用自己质朴而善良的人生观潜移默化地引导着乔迪。他反对为取乐而猎杀,认为在“吃或被吃、杀戮或挨饿”的无尽循环中,每一只野猫、每一头熊、每一只猞猁、每一条狼或每一头豹拼尽全力的杀戮,都是为了生存。彭尼是悲悯的,这种悲悯总能让他原谅生活的不公,在磨难和打击面前,一次又一次地重新站起来。因此,他同意乔迪养小鹿,并竭尽全力地保护小鹿,保护乔迪纯真的童年。然而,在那样一个艰难而又迷人的世界里,无论是人,还是动物,都有自己的无奈和坚持。我看到了彭尼的无奈,离家流浪后深切体会到世事艰难的乔迪,也看到了他的无奈。
故事的结尾是悲伤的。失去小鹿的乔迪,也失去了一种被某个生命全然依赖和信任的满足感。所以,任何事,也无法取代他对小鹿的爱。于是,小鹿不见了,乔迪的童年也不见了。我想,那些生命中特定的符号,总会让我们想起某个人、某件事,在某个恰当时机到来之时,忽然长大。因此,也可以说,回不去的不是童年,而是曾经烂漫无忧的心境。苦难和责任让人成长,也许心底的那道伤疤永远不会结痂,但乔迪终究知道了人心都是一样的——悲伤随处可见,只是在不同的地方,表现形式不同罢了。每个生命都弥足珍贵。小鹿是弥足珍贵的,家人更是。于是,回归家庭,挑起生活重担的乔迪,选择了原谅。
罗琳斯的文字细腻生动,饱含深情。译书六载,这是最让我动容的一本书。我相信,能感动读者的译著,必先感动译者。字斟句酌,数月踟蹰,惟愿读者也能借我之手,读出属于自己的感动。
玛·金·罗琳斯著梅静译N.C.韦思绘的《鹿苑长春》讲述在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的垦荒时代,一个同父母生活在佛罗里达岛地的男孩乔迪与一岁小鹿间的故事。爸爸在牧师家庭长大,正直善良,因经历战争后厌倦了与人相处的世俗,带着妻子奥拉远离城镇,选择佛罗里达的巴克斯特岛地,过着狩猎农耕的生活。家中的生计依赖于自然选择,时常受到岛地周围野兽的威胁,尤其是经常出没偷食家畜的棕熊“大笨脚”。因为自然环境的严酷,夫妻两人连续夭折了3个孩子,以至于乔迪诞生后,妈妈奥拉因为遭遇太多次失去,对儿子不抱有太多疼爱,也许是向现实的冷酷低头,看待事物抱有异常冷漠的清醒。爸爸彭尼从小在家中担起大梁,了解天真无邪的珍贵,反而给乔迪加倍的疼爱,试图延长乔迪无忧无虑的童年。在丛林里,有变幻的迷人风光,也有让人惊叹的动物奇观。乔迪一直喜欢听猎人讲在狩猎途中的奇遇,期待自己能与动物亲近。他跟着爸爸狩猎,追踪“大笨脚”,爬在树上看鹿妈妈带着小鹿啃食树叶,与爸爸抓到罕见的白色浣熊、在克拉克莎草丛中钓鱼,遇到高鸣鹤跳沙龙舞;他跟着巴克.福利斯特在月光下的玉米地里猎狐,去松树干掏蜂蜜;与好友“草翅膀”喂养小浣熊、欧洲灰雀,一起看西班牙人后裔穿过古栈道,一起数天上米诺鱼般的星星……生活就像他给自己在灰岩坑水塘边造的小水车,随着时间的流水,悠然转动,奏出欢快的乐章,似乎没有停下来的理由。
玛·金·罗琳斯著梅静译N.C.韦思绘的《鹿苑长春》讲述美国南北战争后佛罗里达垦荒区普通人的劳动、斗争和悲欢离合。主人公巴克斯特一家生活在佛罗里达岛地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狩猎生活,所处的自然美景中是一幅生动绚丽的丛林画卷,该作品后被誉为描绘少年时代的经典童年诗歌。然而,它却是一本全年龄段读本,书中透出的森林清新气息和舒缓节奏,与当代都市生活迥然不同。其中有惊险的狩猎、奇妙的自然景观、悠然的乡村美景,还有风趣幽默的人物对话,以及充满泥土气息的方言。书中人们为了生存这一简单目的,持有着质朴的勇气和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