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作为国家软实力文化的核心体现,作为传统和文化的凝结载体,有必要深化其在青年群体中的影响力与感染力。“节节向上”是个别出心裁的题目,一语双关。一方面是对内容的很好凝练,因为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有一个节日主题;另一方面又是对特质的很好定位,因为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振奋人心和向善向上的力量。从节日的追根溯源,到节日的意义求索,到节日的价值评判,徐川同志用节日新解的形式积极地引导着当代青年的价值导向,受到热烈追捧,培养了众多青年粉丝,设置了独特的节日议题,形成了较强的节日期待,在新一代青年群体中潜移默化文化节日的概念。
《节节向上(怎样把节日过得有点意义)(精)》由徐川著。
徐川著的《节节向上(怎样把节日过得有点意义)(精)》由33篇意旨深远、风格迥异的文章组成。有的重新解读传统节日,用大量耳熟能详的典故指引青年一代在物欲横流的新生活下回归传统、重温文化;有的回顾重大事件,在纪念日的隆重氛围里再现历史事件的真实与意义;有的是经典书籍和时事热点的鲜活还原,以别开生面的视角审视传统价值观在当下生活流淌出的新鲜血液……作者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和深入浅出的逻辑,阐释着一个个与我们息息相关的节日,让大家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遗忘的传统,在异化的节日氛围中探寻蕴藏的文化,在中西文化的交融中感受自信的力量。
曾几何时,我们都有梦想,甚至不止有一个梦想,我们曾经为自己的梦想激动不已,难以入睡,也曾经笑着从梦中醒来。无论那时的梦想是什么,都弥足珍贵,都蕴含了最美好的期盼和最热诚的等待。如今,在我们伴随着青春的步伐走向成熟的时候,梦想却已经显得泛黄而陈旧。说起“梦想”,我们竟然开始扭捏,开始羞涩,开始底气不足,开始焦躁不安。曾经的梦想变得可笑,曾经的美好变得幼稚,是我们变得成熟,还是我们变得世故?
梦想曾经鲜活地闪耀在我们儿时的记忆里。我们梦想着拥有一间可以边卖边吃甚至是只吃不卖的零食店;我们梦想着做一名行侠仗义的正义使者,“小舟从此逝,江海任纵横”;我们梦想着能够拥有看不完的小人书和童话故事,从此以后再也不用东奔西跑求人借阅;我们梦想着将来也能当一名教师,把青春和岁月用粉笔留在那方斑驳的黑板上……
梦想曾经浪漫地跳跃在我们的懵懂的青春里。我们梦想着有一天能够衣锦还乡,荣归故里,光耀门庭;我们梦想着未来可以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浪遏飞舟;我们梦想着行吟泽畔,众里寻她,在晓风残月的岸边看杨柳青青……
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也曾有梦,只不过这个梦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忘却、淡化甚至丢弃,在经济飞速发展和国家逐步富强的过程中,在疲于奔命和竭力奔跑的过程中,我们忘记了目标,迷失了方向,忘记了应该慢一点,再慢一点,至少要让灵魂跟上来,让精神跟上来,也让梦想跟上来。
如今,举国谈梦,公民梦,民族梦,中国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旗帜鲜明,梦想的底色又一次被擦亮,梦想的火焰又一次被点燃。“中国梦”看似命题宏大,却绝非虚无缥缈、高高在上,因为只有而且必须是每个中国人具体的、色彩斑斓、五彩缤纷的个人梦想,才能共筑与托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宏大而绚丽的“中国梦”;只有而且必须是人民的共同努力与奋斗,才能实现国家的强盛、民族的振兴、社会的进步、人民的幸福安康。离开了个人的梦想,离开了全民的奋斗,“中国梦”就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也终于幡然醒悟:梦想从来就不是那些花团锦簇的浮躁喧哗,梦想从来不是那些冰冷枯燥的报告纸张,梦想从来不是那些繁复空洞的统计数字,梦想从来不是那些错综相连的经济逻辑,梦想存在于社会个体的日常悲欢里,梦想存在于有血有肉的现实生活里,梦想存在于柴米油盐的一日三餐里……
弗里德曼在著作《世界是平的》中写到:评价社会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要“看看你的社会是回忆比梦想多,还是梦想比回忆多”。一个社会需要正面的和肯定生命的梦想,“梦想比回忆多的一代,每天早晨醒来时不仅想象世界会更好,也每天努力实现那份梦想。”因此,梦想就是一种力量,就是一种勇敢的探索精神。 一个没有梦想的人永远是一个平庸的人。一个没有梦想的民族也永远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人需要梦想,一个家庭需要梦想,一个集体需要梦想,一个城市、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都需要有自己的梦想。而我们的梦想不是彼此疏离,而是互相温暖,彼此包容。
我们无法想象未来的生活没有梦想、没有希望,就如同我们无法想象未来的生活没有温暖、没有阳光。梦想从来不偏爱哪一个人,希望也从来不抛弃弱者。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与生俱来的天赋和特长,只不过我们慢慢活成了大多数,慢慢忘记了每个人都不一样,也应该不一样。其实,梦想就是寻找自己,寻找最美的自己,寻找最好的自己,寻找最快乐的自己,让自己变成独一无二,让自己变成举世无双。无论你是何种角色,都不要被历史的大潮淹没,或者冲刷去你的独立存在。
P2-P3
当前,新媒体迅猛发展,青年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思维价值取向、聚集交流行为习惯正发生着重大改变。当代青年学生作为伴随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个性特征更加鲜明,视野思路更加开阔,每时每刻都面临着扑面而来的海量信息。这是好事,也是幸事,因为有比较才有甄别,有困惑才有思考,不过信息渠道的多元也带来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现实问题,这对青年工作传统意义上的工作阵地、工作方式、工作思维和工作手段带来了巨大冲击,青年思想引领王作面临着许多新特点、新规律、新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中明确指出,网络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那么,在纷杂的“思想市场”和“价值超市”里,如何保持和增强对青年学子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引领?“向网络进军”,用新媒体的思维做思想引领的事,用产品供给的思维做思想引领的事,这是时代逻辑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很多党团干部、青年教师运用和借助新媒体创作了一大批优秀文化产品,徐川同志就是当中涌现出的突出代表,《节节向上——怎样把节日过得有点意义》就是其中脱颖而出的精。
节日作为国家软实力文化的核心体现,作为传统和文化的凝结载体,有必要深化其在青年群体中的影响力与感染力。“节节向上”是个别出心裁的题目,一语双关。一方面是对内容的很好凝练,因为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有一个节日主题;另一方面又是对特质的很好定位,因为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振奋人心和向善向上的力量。《节节向上——怎样把节日过得有点意义》由34篇意旨深远、风格迥异的文章组成.有的重新解读传统节日,用大量耳熱能详的典故指引青年一代在物欲横流的新生活下回归传统、重温文化;有的回顾重大事件,在纪念日的隆重氛围里再现历史事件的真实与意义;有的是经典书籍和时事热点的鲜活还原,以别开生面的视角审视传统价值观在当下生活流淌出的新鲜血液……徐川同志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和深入浅出的逻辑,阐释着一个个与我们息息相关的节日,让大家茬平淡的生活中发现遗忘的传统,在异化的节日氛围中探寻蕴藏的文化,在中西文化的交融中感受自信的力量。从节日的追根溯源,到节日的意义求索,到节日的价值评判,徐川同志用节日新解的形式积极地引导着当代青年的价值导向,受到热烈追捧,培养了众多青年粉丝,设置了独特的节日议题,形成了较强的节日期待,在新一代青年群体中潜移默化文化节日的概念。
我们处于伟大的中国梦时代,伟大的时代呼唤着充沛的思想张力。思想引领是每个有担当的教育工作者的责任,而结合时代主题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想引领的做法更是值得提倡与鼓励的。新媒体的平台是一个多元复杂的空间,如何做一个有良心、有担当的引领者,如何做一个有智慧、有勇气的思想者,需要非凡的魄力、知识以及面对舆论裹挟、娱乐诱惑的定力。文字只是一件“外衣”,究竟这层“外衣”下该包着什么样的文化,藏着什么样的思想,含着什么样的感情,才是对每个人的最大的考验。这些文字的背后当是青年智慧的坚守,当是青年思想的山峰,当是一代青年无畏地说出内心中国的勇气!应该说,徐川同志做到了,而且做得相当出色。《节节向上——怎样把节日过得有点意义》这种形式是一种有益的创新尝试,值得褒扬和提倡。
徐川同志经历丰富,曾任校团委副书记,现在是学院党委副书记,也拥有一段在团中央工作的经历。他的这段经历既为在团中央历练和学习的同志们带来不同的视角和参照,也一定会是他个人成长路上的独特记忆,相信读过《再见,团中央》一文的同志们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本书的部分文章已经广为传播,产生了上千万的浏览量,像《青年节里谈中国》《一二.九里谈青年》等文章还参评“全国百篇网络正能量文章”,徐川同志本人也被推荐参评“全国百名网络正能量榜样”,这都是对他长期坚持和不懈努力的最好肯定和必然结果。
青年节如约而至,青年节里谈青年。祝愿徐川同志的“节日谈”越谈越好,越谈越火,希望这本书能激发更多人思考,能给予更多青年学生宝贵的启迪,能带动更多有志者一起去照亮和守护莘莘学子成长的蔚蓝星空。
是为序。
文字流淌到这一页的时候,我在南航也已经走过了七年。
七年磨一剑。
然而我并没有磨剑,也没有不平之事,我只是想送份礼物。
用我的七年写本书,送给收留我的南航和宽容我的南航师生。
一切都不可预知,一切都命中注定。
当我在南航落下第一个字符的时候,我没想过要写到十万字,十五万字以及将来的二十万和五十万。
当我们开始人生旅程的时候,谁也不知道会停靠在哪一个驿站
当我们开始扬帆远航的时候,谁也不知道会停留在哪一个沙洲;
当我们开始跋山涉水的时候,谁也不知道会写下什么样的曲线。
只要我们够用心,够努力,就够了。
说说七年。
七,确然是有故事的。
魏晋有竹林七贤,山上有武当七侠,水乡有江南七怪,天上有北斗七星,地上有全真七子,从天上跑到地上的还有七仙女。
龙珠必须是七龙珠,葫芦娃也要凑成七个。
不光是东方,西方陪伴白雪公主的好像也是七个小矮人。
当然,感情到了第七年,似乎也要生出点儿事端,才有资格叫做七年之痒。
所以,七确然是有故事的。
南航七年,我的南航故事肯定也能写一本书。
七年的时光,不长不短;七年的时光,有泪有欢。
七年的时光,有太多难忘的人,难忘的事,难忘的南航故事。
可惜,没法写。
写身边的人和写身边的事儿都是危险的。
因为那些人还在,明天还可能吃饭,后天还可能翻脸,大后天还可能翻完脸再吃饭。
如果写得太好,身边那些人估计会很扭捏这特么写的是我么?
如果写得不好,身边那些人估计会很愤怒这特么写的是我么!
在南航太多人对我很好,写我就免不了要写他们,当然也包括我的领导。
写自己的领导肯定也是忌讳的。
如果写得太好,会有人骂你拍马屁。
如果写得不好,会有人骂你连马屁都拍不好。
但是,又不能不写。
今天,我只感谢下和这本书相关的几个人。
其余的后面再逐个感谢,因为我将来还会写书。
四 第一个人,感谢陈夏初。
他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在我的七年里有两个一直陪伴的关键词,一个是学生,一个是陈夏初。
七年里,我先做辅导员,后到学生处,再到校团委,再到学院,没有一天离开过学生工作。七年里,我做辅导员,陈书记分管学生工佩我到学生处,他分管学生工作;我到校团委,他分管学生工作;我到学院,他还分管学生工作……他对学生的爱春风化雨,始终如一,他会把学困生带回自己家过中秋节,然后给别人介绍说这是我的外孙,他会为挽救迷途的学生多方奔走……他说教育就是功德,他说教育就是爱,他说教师就是要做园丁。
如果说七年里,有一个人或者一个人的精神指导和陪伴了我,那就只能是陈书记。
五
多说一句,我希望我能一辈子跟学生在一起。
其实一直以来,我对自己的定位都十分明确。
我愿意终生与学生为伴,我不羡慕任何的所谓升迁,没想过任何的所谓跳板。
有的人向往机关,甚至希望跳进政府,彻底变身。我的观点是,有的人适合,去了挺好;有的人不适合,去了挺难。永远不要想你自己希望去哪儿,而要想你能够去哪儿。
适合你,就是天堂;不适合你,就是地狱。
人必须有自知之明。
我有两样最爱,学生和书。
我愿意终生与学生为伴,这是我的信念,也是我的祈愿。
我是不可以离开学生的,没有学生我就是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学生就是我工作的生命和我工作的全部,我认为学生也需要我。我所追求的目标也从来没有变过,我一直追求有尽可能多的空间和自由跟学生在一起,聊聊传统,说说文化,讲讲礼仪,谈谈表达,侃侃规划。
这就够了。
这就好了。
这就够好了。
我现在就很好。
六
特别感谢团中央傅振邦书记,我们的邦哥。
他能记得我就应该是我的荣幸,尤其还能为这本书欣然作序。
欣然,这是邦哥自己说的。
他说的,我肯定当真。
没有他的关照和嘱咐,这本书里的很多文章出不来,也就谈不上所谓的影响力。
我们的生命里总是需要贵人的,邦哥就是。
在邦哥的序言里,有很多很多溢美之词。
让人羞涩不已,每次读我都忍不住笑靥如花。 无以为报,唯有继续砥砺前行,继续做好我自己。
从北京回到南航的时候,陈书记谆谆告诫我,要懂得感恩。
感恩每一个成就我们的平台,感恩生命里每一个贵人。
我会的。
七
感谢的人还有很多。
感谢学生处处长王晖。南航七年,我有三年时间和她朝夕相伴,她是处长,我是处长助理,私下我们以师徒相称。虽然她的勤奋和拼命我一直学不到位,却永远忘不了那些言传身教,那些耳濡目染,那些谆谆教诲,那些殷殷期盼,那些相依为命,那些通宵达旦……
感谢校团委书记侍旭。我和他一起在学生处共事,又一起到校团委战斗,肝胆相照,守望相助,同甘共苦,风雨同舟。感谢承载我两年记忆的校团委,那里有曲折的楼梯,狭小的房间,有匆忙的节奏,跳跃的语言,有志愿者的红帽,青奥会的绿衫,有止不住的流泪,抹不去的温暖……
感谢学校党委宣传部部长石勇和教务处处长王成华,他们是让这本书从梦想变成现实的关键,一个不遗余力为我搭桥铺路,一个耳提面命催我集结成稿,也让我平添了许多信心和力量。
感谢著名书法家、中国书协副主席孙晓云先生,先生风范高雅,提携后学,欣然挥毫,让文稿陡然增色,令小书倍添风采。感谢南航校友、书法家薛治洲,治洲兄为人豪气干云,处事心怀坦荡,交谈如坐春风,每每觉获益匪浅。
感谢我的博士生导师赵玲,在我学业步履维艰的时候,在我不务正业的时候,导师始终是我坚定的支持者,因材施教,量身定做,鼓励我触类旁通,让我没有太多的后顾之忧,可以野蛮生长。
感谢我所在的能源与动力学院,感谢党委书记薛忠云和院长宋迎东等班子成员在我借调期间为我担责分忧,让我心无旁骛。感谢杨杰、张瀚文、万千、张鹤千等同事在文稿整理和校改润色方面的付出和努力。
感谢校工会的“三育人”课题立项,全票通过的结果给了我底气,也给了我矢志前行的勇气。
感谢我的家人,感谢妻子昌晶和儿子徐清源,这本书的大部分文字成稿都不是在上班时间,因此为这本书而付出的成本,是和他们欢聚的时光,是我作为家庭成员的责任,是我对他们的亏欠与不安。
再强调一句,这并不是我在南航的感谢词,也并不是我在南航的故事。
我只是谈谈和这本书相关的人。
八
晨曦晓行客,子非蓬萬人。 既然已经开始,我们就要携手上路。
我所有的公众社交平台,都是一个名称:南航徐川。
南航是徐川永远的靠山;
徐川是南航唯一的徐川。
七年时光,一段成长。
樓下来,继续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