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厦门人文记忆/厦门文史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陈志铭
出版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据厦门文物部门调查统计,至今为止,全市已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2136处,已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9处,市、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16处。陈志铭著的这本《厦门人文记忆》只择要述之,如芦山堂与苏颂、郑成功与厦门、万国建筑博物馆的印迹、横卧在海峡里的纪念碑等。

内容推荐

陈志铭著的这本《厦门人文记忆》的内容包括隋唐五代绝响、宋代遗韵、明清印迹、近现代流芳、两岸文脉等,不但有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包括过往的文化活动。本书侧重记述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不可移动文物,如厦门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刻、近现代建筑等,勾勒出厦门人文历史文化遗产在继承中薪火相传和繁荣景象。

目录

隋唐五代绝响

 大轮山山门,久远的历史之门

 唐与五代遗迹

宋代遗韵

 芦山堂与苏颂

 吴李与青礁慈济宫

 朱熹与同安

 紫阳过化

 厦门地区唯一的孔庙——同安孔庙

 汀溪窑及其他宋代遗迹

明清印迹

 一段古城墙半章明代史

 明代:那石那庙那宅

 郑成功与厦门

 明末清初,他们留下历史的印迹

 从一通残碑说起

 郑成功之后的两座高峰

近现代流芳

 虽非完篇,却字字连着台湾史

 追寻英雄和伟人的足迹

 历史记得他们

 万国建筑博物馆的印迹

 徘徊红砖古厝

 包容,城市的胸襟

 横卧在海峡里的纪念碑

 海防·炮声·港口的记忆

 厦门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南音

两岸文脉

 文物史迹,同根同源

 追宗奉先,血浓于水

 墓:文明长路边碑石

 隶属同安时的金门人文遗存

 门内门外

附录

 附录一 人文记忆的现代延伸——厦门市文化事业发展60年

 附录二 厦门文博信息琐记(1996—2008年

后记

试读章节

讲唐代遗迹前,先提一提一处传说的汉代遗迹——许滢墓。许滢,《汉书》里无载,但同安志书里记载,认为“未有同安,先有许淡”,是许氏人闽第一人和开疆同安第一人。此墓同安许姓子孙年年祭扫,尽管该墓地表结构系明代重修时风格。它被公布为厦门市涉台文物古迹。

唐代遗迹,厦门很少。寥寥无几的遗存中主要是墓葬。

陈忠、陈邕父子是开漳始祖。陈邕,官至太子太傅,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被谪入闽,建南院(今漳州南山寺)。陈夷则,系陈邕的长子,授金紫光禄大夫。因遭谤避祸,陈夷则和其弟陈夷锡于唐德宗二年(781年)“举家三百余口迁入嘉禾屿,始登岸,筑室未成,托第为舍,人称其处曰:陈寮,尝洗马于坑水间,俗号为‘洗马坑”’(《陈氏族谱·南陈实录》)。南院派陈氏三世祖,就这样成为厦门岛最早的开发者。他的墓位于江头百果山北麓,清道光年间和现代三次重修,现墓碑上镌刻行书:“唐金紫光禄大夫夷则陈公墓”。墓冢寿龟形,墓围“风”字形。此墓是目前厦门岛迄今为止所见的年代最早古墓葬。

陈夷则之子陈俦,官至著作郎。初唐时随父徙居厦门岛。其墓在乌石浦,也是文物保护单位。墓坐北朝南,总面积144平方米。墓冢花岗岩条石围砌,三合土封顶,寿龟形。墓围“风”字形,亦以花岗岩条石围砌。花岗岩墓碑上镌刻行书“唐著作郎陈公墓”。

陈夷则的玄孙陈喜,南院派陈氏七世祖,赐进士出身,授开封仪同三司上柱国。据泉州东郊石井乡1973年出土的《唐许氏故陈夫人墓志》记载,陈喜的父亲陈丞“任福州长乐县令,秩满,家于福唐”。喜“爱仁好义,博施虚怀,俊义归之,鳞萃辐辏,故门有敢死之士,遂为闽之豪族。时闽侯有问鼎之意,欲引为谋,乃刳舟剡楫,罄家浮海,宵遁于清源之南界,海之中洲,日新城,即今之嘉禾里是也”。也就是说,陈喜不与闽侯同谋,就避到他太祖父当年避祸的孤岛——唐称新城、宋称嘉禾屿的厦门岛。“陈喜墓”为双冢双穴。前些年因仙岳路东段建设需迁移而考古发掘,得到两块墓志铭,才发现双穴中安葬的是陈喜的孙子陈元通夫妇。陈元通任婺源县令,其墓被盗过,但墓室保存完好。从陈元通夫人的墓里出土了许多珍贵文物。这次考古发掘,对研究晚唐墓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信息。为什么“陈喜墓”会变成陈元通夫妇墓?陈喜安葬何处?目前还是一个谜。

“南陈北薛”,陈氏居岛南,薛氏居岛北。清道光《厦门志序》写道:“厦门,宋曰‘嘉禾屿’,明曰‘中左所’。……惜边地狭隘,文物无多,自宋以上,唐有陈希儒、薛令之二人,余无概见。”薛令之,字珍君,长溪人,神龙二年进士。“闽人以诗赋登第自令之始。开元中,累迁左补阙兼太子侍读,与贺知章并侍东宫。时李林甫不惬于太子,官僚冷落,令之欲讽明皇,题壁云:‘朝旭上团团,照见先生盘。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明皇览不悦,援笔题日:‘啄木嘴距长,凤凰羽毛短。若嫌松桂寒,任逐桑榆暖。’令之遂谢病徒步归。明皇闻其贫,令有司资以岁赋,令之量口受赐。及肃宗即位,以旧德召令之。令之已逝矣。”(清道光《厦门志》)肃宗叹其廉洁高风,诏封其居住地为“廉村”、“廉溪”、“廉山”,这些地名沿用至今。廉洁自律,自古乃名士之高风。“薛令之墓”也是文物保护单位,不过,考古发掘与研究发现,墓中安葬的是其后代——“晚唐时期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薛瑜”。这是“南陈北薛”中的另一个谜。

陈黯为南院十世祖,字希孺,号昌晦,生卒年约为805—876年,晚唐厦门知名文人。他十岁能诗,十三岁携诗拜见清源牧(唐时泉州最高行政长官),十七岁作《苏武谒汉武帝陵庙赋》,著有《裨正书》三卷、《颍川陈先生文集》。《裨正书》朱熹作序,称其“洁身江海之上,不污世俗之垢”。《颍川陈先生文集》系唐著名文学家黄滔于天复二年汇编。《全唐书》中存有他的《御暴说》《华心》和《代黄河父老奏》等十篇名作。陈黯父早逝,事母甚孝,直到40岁后才赴京应试,一生十八次应试,屡考不第,遂自号“场老”。他先是在陕西终南山隐居,后回厦门隐居于金榜山,金榜山因此又称“场老山”。他读书垂钓,在金榜山渡过两年余生。今“陈黯隐居石室”尚存,是陈黯隐居时读书的地方,被公布为厦门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朱熹任同安县主簿时,曾到金榜山寻访陈黯遗迹,题诗云:“陈场老子读书处,金榜山前石室中。入去石存犹昨日,莺啼花落几春风。”他为石室所题的行书“钓隐”二字今清晰可见。石室附近崖壁上,镌刻有著名书法家罗丹一首《七绝》:“南陈北薛久流传,禾屿人文此最先。一样山川钟秀气,后贤岂必逊前贤。”金榜山还镌刻著名书法家谢澄光楷书的朱熹《金榜山记》:“金榜山在嘉禾廿三都北有岭日薛岭岭之南唐文士陈黯公居焉……”

石室是巨大花岗岩横覆形成的天然岩洞,位于金榜山北面山腰,洞口朝向西北,进深11米,面宽6.5米,顶高约4.5米,面积71.5平方米。

陈黯墓位于西林观音山北面山腰。墓坐西南朝东北,占地面积80平方米。墓冢寿龟形,三合土封顶,花岗岩条石围砌,冢高1.2米,横4.5米,纵5.5米。墓碑花岗岩质,上刻行书“唐场老陈先生茔”等字。墓围呈“风”字形,墓前有三合土墓坪。

P6-8

序言

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记忆。厦门人文记忆起于何时?

有文字记载,古代厦门,都隶属于同安。现在同安,隶属于厦门。厦门人文记忆应该从同安人文记忆算起。

本书所讲的人文记忆,大致以时间为顺序,之所以说“大致”,是因为有的章节对相似的题材进行归类,就不完全拘泥于全书整体的时间顺序。所写的“记忆”,侧重于至今看得见摸得着的文物古迹名胜,并以此为依据。据厦门文物部门调查统计,至今为止,全市已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2136处,已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9处,市、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16处。本书只择要述之。虽择要述之,但不乏有全景式的视角。

人文记忆,包涵很广,不但包括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包括过往的文化活动。本书侧重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仅仅写了厦门南音,希望读者能够窥斑见豹,品味出厦门地方文化遗存的瑰丽与多姿。

在古代,金门隶属于同安县,所以本丛书给隶属于同安时的金门文物遗存留了一席之地。按文物部门《文物地图集》划分文物惯例排列: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刻、近现代建筑和其他进行分述。扎实的涉台文物古迹调查积累,丰富的“三亲”史料对比与研究,处处印证着海峡两岸文脉的同根同源,从文物古迹调查角度切入,将厦门人文之传承娓娓道来,让这本文史丛书与众不同,亮点纷呈。

新中国成立后,厦门的地方文化不断发展繁荣,本书也只在最后一个章节,展示改革开放30年来厦门对外对台的文化交流,它应是这座美丽城市人文记忆的有机组成部分,抑或说是厦门人文记忆的自然延伸。

编辑此书,旨在挖掘和保留厦门这座城市的历史文脉,保护文化遗产和一份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传承优秀的厦门文化,旨在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用前辈的光荣传统和精神,启迪和激励人们,不断开拓进取,勇往直前,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建设五大发展示范市做出更大的贡献。

厦门文史丛书,已经出版过不少专题。从不可移动文物的角度出发,侧重文物保护,这是我们的一次新尝试,希望其不可替代的价值能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

编者

2016年11月

后记

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工作关系,笔者有幸参与了厦门地方史讲习班。当时主讲的是市方志办两位副主任:洪卜仁、方文图。讲习所到之处,颇受听众欢迎。带有厦门泥土芳香和人文温度的地方史,深深打动了我,相关资料的收集大约自那时开始。后来笔者到厦门市文化局工作,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打交道,后又参与文博行政管理工作,与物质文化遗产结下不解之缘,一干就是20年。

20年间,笔者有个爱好,就是用散文的笔调写文物古迹,也许是写出了特色吧,慢慢地,在《中国文物报》上竞发表了中外文化遗产为题材的散文30多篇,在其他报刊上的相关文字累计起来也不少。2014年冬,萌生撰写这本书的强烈意愿,马上动笔,笔耕不懈,进度缓慢但力图有所创意。

厦门市政协对本书的出版给予鼎力支持,洪卜仁先生、厦门市政协文史学宣委、厦门大学出版社给予了直接的指导和鼓励,并提出不少建设性意见建议,借此谨致以真诚的谢意。由于自己学识肤浅,差错和纰漏在所难免,真诚地希望得到批评指正。

在此,也对本书附录做一些说明。2009年文化部拟出版《文化事业发展60年》,厦门部分由笔者和同事张典撰写,审阅后上报文化部,本书将其作为“附录一”,这是厦门人文记忆的现代延伸。文物工作是文化事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厦门市博物馆、郑成功纪念馆和华侨博物院等文博单位的支持下,我整理了《厦门文博信息琐记》,作为本书“附录二”。

书中照片,除特别标注摄影者外,均系笔者所摄。笔耕之余,最喜欢直接和文物古迹面对面对话,“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201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将对鼓浪屿申遗进行审议。所以本书特意多采用鼓浪屿照片,也算是一个热爱地方传统文化的市民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吧。

作者

2016年11月

于鹭岛面壁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5:3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