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闰编译的《傲慢与偏见(新课标必读名著)/中小学生必读丛书》是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小说以18世纪末19世纪初保守、闭塞的英国乡村生活为背景,通过几个中产阶级少女对终身大事的处理,表达了这一社会阶层的婚姻恋爱观为了财产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但结婚不考虑财产也是愚蠢的。小说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出生于平民阶层,却为富家子弟达西所心仪,向伊丽莎白求婚,却遭到拒绝。原来伊丽莎白误信了谗言。最后误会涣然冰释,达西又帮助伊丽莎白的一个私奔的妹妹完婚,终于赢得了她的爱情。同时,小说中还描写了伊丽莎白的几个姐妹和女友的婚事以此与主人公理想的婚姻相对照。作品语言清新洗练,风趣机智,情节曲折有致,极富戏剧色彩,是奥斯汀一生创作的六部小说中最受人们喜爱的一部。
奥斯汀著青闰编译的《傲慢与偏见》取材于日常生活,生动刻画了当时英国乡镇人民的世态人情,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极具戏剧性,文笔流畅,彰显睿智,是奥斯汀最受读者青睐的作品。时至今日,世界文坛上的一些作家仍然受到它的影响。
“只要能看到一个女儿在内瑟菲尔德庄园幸福安家,”贝内特太太对她的丈夫说,“看到其他几个也都同样门当户对,我就不盼什么了。”
没过几天,宾利先生就回访了贝内特先生,跟他在书房里坐了大约有十分钟。他早就多次听说过贝内特家小姐们的如花美貌,满怀希望能一睹芳容,但他只见到了她们的父亲。几位小姐有几分幸运,因为她们处在有利的位置,从楼上的窗口看清了他身穿一件蓝外套,骑着一匹黑骏马。
之后不久,贝内特一家就发出了邀他赴宴的请帖;贝内特太太已经计划好了几道菜,这些菜都会给她当家主事增光添彩,得到的回帖则是一切延期。第二天,宾利先生不得不进城去,因此不能接受他们的邀请云云。贝内特太太惶惑不安。她无法想象这个人刚到赫特福德郡不久怎么可能就要进城有事。于是,她开始担心,他现在可能是经常东奔西跑,根本居无定所,应该定居在内瑟菲尔德庄园才是。卢卡斯太太对她说,他到伦敦只是去邀请那一大群客人来参加舞会,这才稍微打消了她的一些顾虑。不久又传来报告说,宾利先生要带十二位女士和六位男士参加聚会。姑娘们对要来这么多女士大为伤心;但是,在舞会前一天,听说他从伦敦带来的女士只有六位,而不是十二位,五位是他的姐妹,一位是表姐妹,她们这才放心。而当参加舞会的人进场时,总共才五位;宾利先生、他的两个姐妹、他的姐夫和一名小伙子。
宾利先生模样英俊,举止高雅,和颜悦色,从容自然。他的姐妹美丽出色,落落大方。他的姐夫赫斯特先生只是看上去像绅士,但他的朋友达西先生很快就吸引了全屋人的注意,因为他身材高大,眉清目秀,举止高贵,而且进场后不到五分钟,大家都纷纷传说他每年有一万英镑收入。先生们都说他是美男子,女士们说他比宾利先生英俊得多,晚会上大约有一半时间人们都以大大赞赏的目光看着他,后来他的举止令人反感,这使他的声望急转直下,因为人们发现他妄自尊大,难以合群,谁都讨好不了他;他既然摆起一副令人生畏、难以相处的面貌,那无论他在德比郡有多大财产,也挽救不了他,也不配跟他的朋友相比。
宾利先生很快就已经熟悉了全场所有的主要人物;他充满活力,毫无保留,每场舞都要跳。他生气的是,舞会散场得这么早。他又谈起自己要在内瑟菲尔德庄园开一次舞会。他这些和蔼可亲的品质肯定不言而喻。他和他的朋友之间是多么鲜明的对比!达西先生只跟赫斯特太太和宾利小姐各跳过一次舞,拒绝被介绍给任何其他女士,整个晚上剩下的时间都在屋里走来走去,偶尔跟同来的人说说话。他的性格显而易见。他是世界上最高傲、更可厌的人,人人都希望他再也不要来了。其中对他最反感的是贝内特太太,她讨厌他的整个行为,而且这种讨厌越来越重,变成了一种特殊的怨恨,因为他怠慢了她的一个女儿。 舞会上男士们少,有两次跳舞时,伊丽莎白·贝内特只好坐下来。其中一段时间,达西先生一直站在距离她足够近的地方。他和宾利先生之间的谈话,她无意中都听到了。宾利先生离开了舞场几分钟,硬逼他的朋友一起跳。
“来吧,达西,”他说,“我一定让你跳。我不喜欢你一个人这样傻傻地站来站去。你最好还是去跳吧。”
“我肯定不会去。你知道我是多么憎恨跳舞,除非我跟舞伴特别熟悉。参加这样的舞会,真让人受不了。你的姐妹们都在跳,要是让舞场里的另一个女人跟我跳,那就没有一个不让我活受罪。”
“我绝不会像你这样挑剔!”宾利先生大声说道,“说实话,我这辈子从来没有见过今晚这么多讨人喜欢的姑娘;你看,其中好几个都美丽绝伦。”
“你正在跟屋里唯一漂亮的姑娘跳舞,”达西先生望着贝内特家的大小姐说。
“噢!她是我见过的最漂亮的姑娘!不过,她有一个妹妹也非常漂亮,就坐在你的身后,我敢说人见人爱。请让我的舞伴介绍你认识吧。”
“你说的是哪一个?”说着,他转过身,看了伊丽莎白一会儿,直到跟她的目光相遇,才收回了自己的目光,冷冷地说道: “她还算可以,但并不是漂亮得足以吸引我;目前我没有心情去重视那些受到别的男人怠慢的小姐。你最好回到舞伴的身边欣赏她的笑脸吧,因为你跟我在一起是在浪费时间。”
宾利先生听从他的建议。达西先生走开了;伊丽莎白仍然没有对他有什么好感。然而,她兴致勃勃地把这件事告诉了朋友们,因为她性情活泼,爱开玩笑,对一切可笑之事都津津乐道。
总体来说,这天晚上贝内特全家人过得非常开心。贝内特太太看见那些去内瑟菲尔德庄园的人都非常喜欢她的大女儿。宾利先生跟她跳了两次舞,宾利先生的两个姐妹也对她刮目相看。简像她的妈妈一样满心欢喜,但又比较文静。伊丽莎白为简感到高兴。
P6-7
简·奥斯汀(1775~1817),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英国著名女作家,英国文学史上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
她出生在英格兰南部汉普郡文化底蕴深厚的牧师家庭。她的父亲毕业于牛津大学,兼任两个教区的主管牧师。奥斯汀没有受过太多正规教育,但受到了良好家庭教育,主要教材就是她父亲的文学藏书,所以她从小酷爱读书和写作,在父母亲的指导下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十六岁时对小说写作产生了浓厚兴趣。
简·奥斯汀生活和写作的年代正是英国小说青黄不接的时期。从十八世纪七十年代到十九世纪前十年,没有产生过任何重要作品。直至1811年,简·奥斯汀出版了她的第一部小说《理智与情感》,才打破了这种令人窒息的沉闷局面。接着,她继续以自己熟悉的乡间生活为素材,以那个时代的女性最关心的婚姻爱情为主题,相继创作发表了《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诺桑觉寺》和《劝导》五部小说。因为居住在乡村小镇,接触到的是中小地主、牧师等人物及其恬静舒适的生活环境,所以她的作品里没有重大的社会矛盾。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致观察真实描绘了周围的世界,尤其是绅士淑女间的婚姻和爱情风波。她的作品格调轻松诙谐,富有喜剧性冲突,深受读者欢迎。
此外,奥斯汀的小说明显区别于感伤派小说和哥特式小说,其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早就得到了文学界和评论界的认可和推崇,在女性作家备受关注的今天更是这样。经过一个多世纪的考验,奥斯汀的小说受到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欢迎。而最令读者喜爱的便是《傲慢与偏见》。令人遗憾的是,正当她声誉鹊起时,健康状况突然恶化,1817年7月18日离别人世,终年四十一岁,终身未婚。
《傲慢与偏见》是奥斯汀发表的第二部小说。初稿写于1796年10月到1797年8月,取名《初次印象》。遗憾的是,当时的出版商卡德尔正热衷于出版拉德克利夫夫人的哥特小说,回绝了奥斯汀。大约在1811年冬天到1812年秋天,简·奥斯汀将《初次印象》修改之后,更名为《傲慢与偏见》,才最终获得了出版商的认可,并于1813年出版。与作者的其他五部小说一样,《傲慢与偏见》以男女青年的恋爱婚姻为题材。然而,与其他作品不同的是,这部小说以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纠葛为主线,共描写了四起姻缘,文笔辛辣滑稽,发人深省,是作者最富有喜剧色彩,也最引人人胜的一部作品。
奥斯汀将这部小说的初稿取名《初次印象》,显然是受到拉德克利夫夫人的小说《尤多尔弗的奥秘》的启发。在《尤多尔弗的奥秘》这部小说最后一章的开头处,圣勃特告诫自己的女儿: “不要相信初次印象,只有养成沉稳端庄的心性,才能抵消强烈情感的作用。”这本来非常符合《傲慢与偏见》的道德说教意义,但有研究者指出,很可能是因为霍尔福德夫人1801年“抢先”使用了《初次印象》作她的小说的名字,所以奥斯汀决定放弃这个书名,后来将书名改为《傲慢与偏见》,很可能是受范妮·勃尼的小说《西西丽亚》的启发。在小说结尾处, “傲慢与偏见”被用大写字母在一段里重复了三次。在《西西丽亚》中, “傲慢与偏见”都集中在男主角的身上,而女主角却无可指摘。但是,在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中,“傲慢”属于男主角达西,“偏见”则来自女主角伊丽莎白。著名奥斯汀研究专家查普曼和麦金农爵士经过考察发现,作者使用1811~1812年的日历构思《傲慢与偏见》的故事情节,因而一个个事件发生的时间,从几号到星期几,写得既精确又前后一致。在创作《曼斯菲尔德庄园》时,奥斯汀采取了同样的方法。
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傲慢与偏见》中,爱情故事也是小说的主线。小说中涉及的四桩婚姻各具特点。他们的故事成了英国文学中的经典爱情故事。奥斯汀擅长人物刻画,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在她的笔下栩栩如生:聪慧理性的伊丽莎白,真诚执著的达西,温柔宽容的简,轻浮浅薄的丽迪雅,没有头脑的贝内特太太,比较无能的贝内特先生,自私势利的宾利小姐,不可一世的凯瑟琳夫人,无聊透顶的柯林斯等。他们当中,有的令人佩服,有的令人同情,有的令人鄙夷,有的令人发笑。此外,小说中的人物对话也是小说的一大特色。伊丽莎白的机智话语,贝内特先生对太太的讽刺挖苦,威克汉姆的花言巧语,柯林斯的鼓舌如簧,无不让读者大饱眼福。从小说中,我们还可以看出,英国摄政时期社会各阶层的界限泾渭分明。贝内特一家属于中产阶级。虽然他们可以跟上流社会的宾利一家和达西一家来往,但和这些人在一起,他们显然低人一等。上流社会的人瞧不起中产阶级,中产阶级又瞧不起社会地位比他们更低的人。小说中,大多数人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都很在意。达西出身于上流社会,一开始就对出身于中产阶级的伊丽莎白抱有成见,也瞧不起她经商的舅舅,因为在那个年代,经商被认为是下等职业。宾利小姐虽然跟可爱迷人的简交好,但也从骨子里瞧不起她的出身。表现最露骨的就是凯瑟琳夫人。她对所有社会地位比她低的人都表现出一种恩主似的态度,总是居高临下傲视众人。相反,社会地位较低的人则想方设法巴结接近上流社会的人,希望自己也能成为其中的一员。贝内特太太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家产有限的她总是希望女儿们能寻到属于上流社会的富有女婿。当看到宾利和大女儿互相倾慕时,她得意忘形,自以为这对爱侣由相爱到结婚会水到渠成。遗憾的是,宾利一家突然无缘无故地离开了。结婚的愿望似乎成了泡影。贝内特太太谴责宾利的行为,为大女儿失去良缘而大为遗憾。
在《傲慢与偏见》描述的社会中,女性的地位低下,她们没有工作的机会,不能靠经济收入养活自己。有产者还可以依靠财产聊以度日,无产者找不到合适的丈夫,极有可能陷人饥寒交迫的境地。所以,找一个有钱男人出嫁,似乎成了无产女性唯一的出路。虽然贝内特太太无知可笑,但从这个角度来说,她为五个女儿的婚事担忧也合情合理。夏洛特无才无貌,没有寻觅如意郎君的资本。为了避免沦为老处女,只好嫁给无聊透顶的柯林斯。贝内特家的财产因为限定了继承权,自己家的五个女儿都不能继承,只能传给表侄柯林斯。这也是女.1生地位低下的一个证明。
总之,无论是故事内容,还是叙述技巧,《傲慢与偏见》都不失为一部经典力作。从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 “感伤小说’’和“哥特小说’’充斥英l习文坛,奥斯汀的小说则破旧立新,展现了当时尚未受到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冲击的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往往通过喜剧性的场面嘲讽人们的愚蠢、自私、势利和盲目自信。奥斯汀的小说出现在十九世纪初,横扫风行一时的假浪漫主义潮流,继承和发展了英国十八世纪优秀的现萝主义传统,为十九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高潮作了准备。同时,《傲慢与偏见》也告诉我们,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一定要坚定自己的信念,不要因金钱、名利或其他缘故而草率决定,要坚持寻找真爱;如果对方的某些缺点自己无法容忍,自己也无法改变,那就应该果断选择放弃;当然也应该珍视彼此的真爱,不要因别人的一些话而改变自己的决定,幸福需要自己去经营。
焦作大学青闰
一百多年来,英国文学史上出现过几次趣味革命,文学口味的翻新影响了几乎所有作家的声誉,唯独莎士比亚和简·奥斯汀经久不衰。
——埃德蒙·威尔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