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卡尔·荣格著张艳华译的《荣格自传(回忆梦思考)/西方心理学大师名著典藏系列》便是83岁的荣格对自己传奇一生的真情回首。内容丰富详实,既包含了荣格少年时期的经历,也记录了青年时期的见闻;既阐述了自己的思想、理论也介绍了与弗洛伊德合作前后的种种细节;是研究荣格一生及分析心理学的经典读物。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荣格自传(回忆梦思考)/西方心理学大师名著典藏系列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瑞士)卡尔·荣格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荣格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卡尔·荣格著张艳华译的《荣格自传(回忆梦思考)/西方心理学大师名著典藏系列》便是83岁的荣格对自己传奇一生的真情回首。内容丰富详实,既包含了荣格少年时期的经历,也记录了青年时期的见闻;既阐述了自己的思想、理论也介绍了与弗洛伊德合作前后的种种细节;是研究荣格一生及分析心理学的经典读物。 内容推荐 卡尔·荣格著张艳华译的《荣格自传(回忆梦思考)/西方心理学大师名著典藏系列》是分析心理大师荣格于83岁高龄之时回顾自己一生的作品,包含了荣格从青少年时代的经历到成年后的所见所闻;从作为医生所治疗过的症状到作为思考者所经历的梦境和幻觉;从与弗洛伊德相识相知到分道扬镳;从现世中的种种人事到对死后生活的见解等。 本书虽为自传,实际却是荣格毕生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在书中,荣格打开自己的心灵,以平实的语言跟人们一起探讨他丰富的人生和浩瀚的精神世界。 目录 童年时代 中学时代 大学时代 精神病治疗活动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正视潜意识 著述 塔楼 旅行 北非 美国:印第安人部落 肯尼亚和乌干达 印度 拉文纳和罗马 幻象 论死后的生活 后期思想 回顾 附录I 通信 弗洛伊德的来信 从美国写给艾玛·荣格的信(1909年) 从北非写给艾玛·荣格的信(1920年) 谈理查德·威廉 附录Ⅱ 术语诠释 附录Ⅲ 荣格著作目录 有关精神病学著述 实验研究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后期著作 附录Ⅳ 荣格年表 译后记 试读章节 每个孩子都可能对“黑衣人”产生恐惧感。这一点并不是我幼年时期最关键的体验,关键在于我形成了这样一种认知:“那就是耶稣。”这种意识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脑海里。因此,那个梦里具有象征意义的场景以及令人惊骇的含义非常重要。“那就是吃人的怪物。”那个吃人的怪物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并不是因为它被用来吓唬小孩,而是反映了这样的事实:那的确是个会吃人的怪物,不是吓唬人的,它高高地盘踞在地下的一个金色宝座上。在我幼稚的想象中,能够坐在宝座上的,首先是国王,只有国王才能坐在金色的宝座上;其次是上帝或耶稣,他戴着金冠,穿着白袍,坐在一个更美、更高、更金碧辉煌的宝座上,那个宝座在遥远的蓝天上;与这位耶稣有关的是“耶稣会会士”,他们戴着宽大的黑帽子,穿着黑色的女式服装,从长满树木的山坡上走来。我常常向着山坡那边张望,时刻防备着其他危险的靠近。在梦里,我走进地下的一个洞里,看到盘踞在宝座上的东西,却与我想象中的样子完全不同,那个东西完全不像人,它是属于阴间的,它目不转睛地盯着上面,以人肉为食。直到五十年后,我在一篇研究弥撒象征的宗教论文中看到了一段文字,很快被吸引住了。那段文字讲述了原始人吃人肉的习性。那个时候我才明白,年幼时的那两次经历中,出现在我意识里的想法并不幼稚,反而过于复杂。究竟是谁在我的心里讲话?那些景象究竟是谁的意识创造的?一直在起作用的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超凡智力?我知道所有的笨蛋都会唠唠叨叨地说“黑衣人”和“吃人的怪物”,也会把它们说成是巧合,或者给予一些安慰之类的话,以便驱散可能污染孩子单纯心灵的那些不良思想。这些人看起来是多么的心地善良,讲求实际,头脑健全!这些人常常让我想起那些在雨水过后形成的洼地里晒太阳的泥鳅,它们挤在浅浅的水洼里,摇头摆尾,无比快乐,却忘了一旦第二天早上水洼干涸了,它们就会无处栖身了。 那么,是谁对我讲过这些事呢?谁提到过那些我完全不了解的问题呢?谁把天上和地下的世界同时放在我的心里,奠定了我后半生热血沸腾的生活的基石?除了那个既从天上来又在地下出现的陌生客人,还会有谁? 借由儿时的那个梦,我被大地的秘密牵涉进去了,那是一种地下的埋葬,过了很多年我才摆脱了它的阴影。直到今天,我才明白,那是为了尽最大可能地把光芒引入黑暗之中,那是进入黑暗王国的开始。当时,我的理智生活就是从它的潜意识的开端起步的。 1879年,我的家搬到了巴塞尔附近的惠宁根。搬家这件事我不记得了,但却记得搬家后的几年里发生的一些事。1883年的一天晚上,父亲把我从床上抱起来,走到房子西向的门廊里。他指着西边的天空让我看,时值黄昏,那里燃烧着一片耀眼的绿光。那是克拉卡托火山爆发之后的景象。 还有一次,父亲带我去看东边地平线上的一颗彗星。 后来,当地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洪水。维塞河流经许多村镇,河水暴涨,冲毁了大坝和上游的一座桥,淹死了十四个人,尸体被混浊的黄水冲进了莱茵河。洪水退后,一些尸体插在了泥沙里。我听说了这件事,立刻不顾一切地跑去看。我看见一个身穿黑色礼服的中年男子的尸体,他遇难时一定是刚从教堂里出来的。他的身体一半埋在沙子里,手臂挡住了眼睛。我还兴致勃勃地观看了一只猪被宰杀的场景,从头到尾的整个过程我都看得全神贯注。这件事把母亲给吓坏了,因为她觉得那场面实在是太可怕了,然而杀猪和死人的场景却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 我对艺术的最早记忆是从住在惠宁根的那些年开始的。那个时候,父母亲住的那幢房子是一座牧师住宅,建成于18世纪。房子里有一问光线暗淡的小屋子,屋子里陈设着做工考究的家具,墙上挂着许多古画。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一幅意大利的画作,作品中画着大卫和歌利亚①。那是一幅赝品,复制于基多.雷尼②的画室,而原作则保存在罗浮宫。至于这幅画是怎么到这个小屋子里来的,我就不知道了’。当时那间屋子还有另一幅古老的画作,画的是18世纪早期巴塞尔的风景,那幅画后来挂在了我儿子的屋子里。我经常溜进那间昏暗的、与其他房间隔离开的屋子里,长时间地坐在那些画作前,一动不动地欣赏着它们的美,那些画是我当时唯一懂得的美的事物。 我当时还不到六岁,大约就在那个时候,一个姨妈带着我去巴塞尔,看博物馆里那些用稻草填充的动物标本。我们在那里待了很长一段时间,因为我想仔细地端详每一件展品。Tff:I~t点,闭馆铃声响了,博物馆要关门。姨妈不停地抱怨,然而我却依然站在橱窗前,赖着不想走。这时展室的门已经锁了,我们只好走另一条路,穿过古代画廊走到楼梯那里。在往出口走的时候,我突然看见了一幅美得让人为之倾倒的画像,那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美妙作品。我睁大了眼睛,久久地盯着它看。姨妈拉着我的手,不由分说把我拖到了出口,尽管很不情愿,但我不得不离开。她一边走一边嚷着:“可恶的小鬼,闭上你的眼睛,讨厌的家伙,闭上你的眼睛!”那幅画像上是一个几乎全裸的人,只用几片叶子遮挡着部分身体,那是我最早见到的裸体人像。过去我从没注意到裸体的美,这就是我最初与艺术的交流。姨妈怒气冲冲,我就像被人从妓院里拖出来一样。 六岁的时候,父母带我到阿尔勒谢姆去旅行。尽管其他的细节已经不记得了,但我永远记得母亲那次穿的衣服,我能记住的也只有她的衣服:黑色的底子,上面印满了绿色的月牙。在我的记忆里,母亲最开始是一个穿着这件衣服的年轻苗条的女郎,后来她就变得衰老、肥胖了。 P6-7 序言 我的一生是一个潜意识自我充分展现的故事。潜意识里的一切竭力表现在外,而潜在的人格也强烈要求逐渐成长起来,并成为一个可以体现自身的整体。我无法用科学的语言来追溯自己成长的过程,因为我无法把自己当作一个科学问题来体验。 我们想象中的自己是什么样的,永生不灭的人又是什么样的,他们或许都只能存在于神话表述中。神话是富于个性的,而且它对生活的表现远比科学精确:科学的概念永远是大众的,过于普遍化,而个人生活是主观的、多样化的,所以科学根本无法对个人生活做出公正的判断。 于是,已经八十三岁高龄的我,便承担起了讲述我的个人“神话”的任务了。我足能进行直接的表述,只能“讲讲故事”。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这些故事是真的还是假的,而在于我所讲的是否是我的寓言,我的神话。 自传的写作确实很困难,因为我们并没有什么标准或客观的基础,来作为判断自己的依据。事实上,的确不存在什么合适的基础以作为比较。我知道,自己在许多事情上与其他人有所不同,然而我并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人根本无法拿自己与任何其他的生物进行比较,他既不是猴子,也不是牛,更不是木头,而是一个人。但是人到底是什么呢?像其他所有的存在一样,每个人都是无穷的神性的一小部分,却又不能将自身与其他任何动物、植物或石头进行对比。只有神一样的存在,才拥有比人的圈子更大的活动范围。那么,一个人对于自身的每一确定的看法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我们是一种精神过程,完全无法控制或只能在能力极其有限的范围内加以引导。因此,我们无法对自己或自己的生命做出任何最终的判断。如果我们真的具备这种能力,那我们的确是无所不知,然而这只不过是一种自以为是的借口而已。在内心,我们根本不会知道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一个人的生命的故事从特定的某一点开始,这一点我们恰好记得。而甚至就在那个时候,它就已经极为复杂了。我们并不知道生命的结果,最终会是什么样子的。所以,这个故事是没有开头的,而结局也不过是一个模糊的暗示而已。 人生是一种令人怀疑的实验。只有从总体上来看,它才是一种宏观的印象,而从个人的角度来看,生命是如此短暂,一生的时间如此稀少。在这样的前提下,它竟然还能够存在和发展,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实在是一种奇迹。在很早以前,也就是我还是医科大学的学生的时候,这个事实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我竟然逃过了过早夭折的厄运,在我看来,这实在是一个奇迹。 我一直认为,人的生命就像那些依靠根茎来维持生命的植物一样。真正的生命本身是看不见的,它像埋藏在地下的根茎一样隐藏在深处。露出地面的那一部分生命,持续的时间只有一个夏天,然后就凋谢了,真是一个短命的家伙。当我们想到生命永不停歇的荣枯,以及文明永无休止地繁荣又衰落时,我们难免不会产生人生如梦的感觉。然而,我却从来没有放弃过这种信念,即在那永恒的循环往复中存在着某些永恒的事物。能够被我们的肉眼看到的花,它是会消失的,而根茎,却仍然存在。 最后,我的一生中唯一值得讲述的事情,就是那永远不会毁灭的世界闯进了这个变化世界的那些事。其中还包括我的各种梦境和幻觉,这就是为什么我主要讲述内心体验的原因。这些因素构成了我的科学研究的主要材料。它们就像火红的岩浆,对石头进行加工,从而赋予石头形状。 与这些内心的体验相比,旅行、遇见过的人以及我的环境等所有其他的记忆都显得黯然失色。我们这个时代所发生过的故事,许多人都是参与者,他们也写到过。如果读者想知道这方面的事情,那么可以读其他人写的那些故事,或者找一个亲历者来讲一下就行了。我这一生所经历过的外在的事情,在我的记忆里已经模糊了,或者干脆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但是我所遇到的“另一种”现实,我与潜意识的较量,却深深印刻在我的记忆里,难以磨灭。在内心世界这个王国里,往往储藏着丰富的宝藏,与它相比,其他的一切都变得不再重要。 与这种情形相似的是,其他人的名字只有从一开始就被写进了我的书卷,他们才不会成为我的陌生记忆,因此,遇见他们的同时便也就等于记忆在此开启。 内心体验也给我所遇到的所有外在事件都打上了印记,并在我青年时代及以后都扮演着重要角色。我很早就已经领悟到:如果我们不能在内心找到关于生活的各种问题及复杂性的答案,那么这些问题所具有的意义终究是很小的。外在的经历根本替代不了内心的体验。因此,我一生关于外在经历的记忆始终都是极为贫乏的。那些外在的事情,使我觉得空洞和抽象,因此我对它们没什么可说的。我只能依据内心的体验来理解自己。我的独一无二的一生,正是由这些体验构成的,而我汶本自传所写的,也正是它们。 后记 与其说这是一部关于荣格的自传,倒不如说是一位心理学家对自己的心理成长及思想形成过程的剖析。全文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叙,从童年时期开始回忆,一直讲到了他对死亡的看法,可以说写尽了他的一生。但正如荣格自己所说,他讲述的主要是内在的世界,而经历过的那些外在的事情,都已经遗忘了。 很多心理学家一生中都会利用自身所学观察、审视、帮助他人;然而却很少有心理学家认真、全面地审视、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无论是弗洛伊德,还是阿德勒,都没有像荣格这样细致地剖析自己。有趣的是,荣格在分析自己时,用到了其他心理学家的一些观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阿德勒对儿童厌学症的分析等)。荣格的剖析非常有意思,他回忆自己年少时对数学里那些他认为自相矛盾的说法的厌恶,平行线既然是两条平行的线,就根本不可能相交,老师却说它们在无穷大时相交。类似的疑惑在我们学习数学时都曾经一闪而过,不过最终我们都接受了。荣格产生了怀疑,终其一生都在怀疑,所以他没有成为数学家,成了心理学家。 每个人的一生中,相处时间最长的人,都是自己,所以最需要认真相处的人也是自己。了解自己、正视自己、不盲目自大、不妄自菲薄,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课题。大多数人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或者理解他人,很少人能够真正了解自己,因为我们很少或几乎从没有像荣格一样审视、剖析自己的内心,我们更关注外在的世界,急于了解和融人外界。 凡走过处必有足迹,心灵成长走过的那些足迹,是否都已模糊?曾经给过你触动的一花一草、一木一叶、一人一事,都已消逝,当时的感觉是否还在?某些不经意的行为,是否真的无意?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是否真的荒诞无来由?在已经感觉到的意识的“自我”之外,是否还有另一个“我”存在? 樊捷、高秀荣、熊亚辉、张凯、朱杰、李瑞敏、张丽、周蕾、张君桂、潘超、郑娟、李璇、陈晓斐、杜梅、陈杰义、李效利、杨海亮、孔艳莉、高帆、杨漫、张静、张立场、马延庭、李东春、元玉祥、袁长有、朱强、程素瑜、袁红、肖彦臣、马翊钧、王巍、郭洁、李向文、李瑶参与了本书的翻译。囿于时间和所学有限,翻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纰漏,敬请方家不吝赐教。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