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亲自领导六部,事务非常繁忙,因此到明成祖时,就从翰林院翰林学士中挑选一些亲信来帮助自己处理政务。因为这些人在宫内中极殿、建极殿、文华殿、武英殿和文渊阁、东阁内办公,所以叫“殿阁大学士”,又因为在宫廷之内,所以又叫“内阁大学士”。他们办事的机构就叫“内阁”。
内阁制度确立之后,内阁大学士便奉命处理诸如征调或减免赋税,参加审判刑狱以及处理有关人事、军政等重要国政,掌握了票拟权。
所谓票拟,也叫作票旨、条旨。对于来自全国各方面的奏章,在呈递皇帝批示以前,由内阁大学士“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以进”。这实际上就是“票拟批答”,代拟好“御批”的稿本供皇帝采纳。在君主专制政体下,这样掌握代替皇帝起草批示意见的职权,其重要意义是可想而知的。所谓“代言之司”,所代表的乃是具有绝对权威的“皇言”。“各衙门章奏留送阁下票旨,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随着权势的加重,内阁大学士中也顺序划分为首辅、次辅、群辅,而首辅“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虽然是这样说,但内阁与汉唐辅政制度仍有本质上的区别。
首先,内阁是奉旨办事,只有得到皇帝的批示后才能办理。当时“人尝谓辅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实际上,皇帝对辅臣所拟谕旨有全权的批改权力,明世宗朱厚璁在位时,对于所委用的大学士多持戒备之心,为表示自己大权独揽,故在辅臣拟旨以后,“帝一一省览窜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则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当时,内阁大学士们只有听命拟旨,没有建议决定权。在汉唐时期,宰相对皇帝的旨意有封驳权,如果皇帝发布的谕旨有违祖制,宰相除谏诤之外,还可以拒绝发布。封驳皇帝的谕旨,在明清两代是绝不可能的。
其次,内阁只是拟旨,不能直接指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而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也没有向内阁汇报政务的义务,而汉唐的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上报事务的副本都要交宰相处存查。这种不能直接插手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事务,乃是宰相听命拟旨辅政制不同于前三种辅政制的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内阁作为皇帝的贴身秘书和助手,对当时的政治曾有一定的影响,但在宣德(1426-1435年)以后,大多数皇帝躲进深宫,与内阁大学士们商讨政务的情况越来越少,渐渐地与内阁疏远起来,后来甚至出现内阁大学士多年见不到皇帝的现象,他们已经不再是贴身秘书,实际地位和权势便向两个极端方向发展,一部分首席大学士(俗称首辅),例如嘉靖时期的严嵩窥测皇帝意图,掌握过较大的权柄,又如隆庆时期的高拱、张居正借皇帝懒怠、不问朝政的空隙,控制内阁以推进改革;万历初期,张居正以师相之尊,内恃万历母亲李太后的信任,外因皇帝幼小,竟然独擅大权达十年之久,开拓出大改革的壮阔局面。但另一极端是,不少内阁大学士在未能时聆皇言的情况下,不敢有为,但知保官守禄,尸位素餐,坐视朝政紊乱,国势颓危,而无所作为。宦官势力因而崛起。
皇帝不见内阁成员,而内阁又不能代替皇帝统治帝国,皇帝又不能没有贴身秘书,在这种情况下,明朝皇帝们选中在深宫陪伴他们的太监来充当贴身秘书,这就是宦官组织中的司礼监秉笔太监。
P10-11
华夏文明是历史留给华夏子孙永不磨灭的光辉以及生生不息的源泉和力量。然而,文明总是历经磨难始光明,黎明的前夜是黑暗和风雨,文明的前奏却伴随着血雨腥风的洗礼。熠熠闪耀的文明新星划过长空,冉冉升起。明代也是如此,在推翻了前朝昏暗的统治后,建立了新秩序。
元朝末期,官员贪污,蒙古贵族靡烂,朝政腐败。1351年元顺帝派贾鲁治理黄河,征调各地百姓二十万人。同年五月,白莲教韩山童与刘福通煽动饱受天灾与督工苛待的百姓叛元起事。他自称明王,建立红巾军,据有河南与安徽等地。红巾军与各地义军陆续起事,势力扩张到华中、华南地区。
从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到1644年也就是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农民军攻人北京,明朝灭亡。明朝共历经十二世、十六帝,276年。这200多年问,以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代表的最高统治集团,在总结历史经验,特别是在吸取元朝亡国的历史教训中,形成了一套具有封建社会后期时代特点的立法思想。相继开创了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弘治中兴等盛世。期间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和雇佣经济,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文学创作辉煌,艺术流派纷呈,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是中国历史的黄金时期。
在明朝时期,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出现平民化与世俗化趋势,文学艺术空前繁荣。宋明理学也在明朝达到完善。文学方面,比较有特色的,表现在诗文、小说、戏曲三方面。
明朝调动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从多方面对中国古典文化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包括类书、政书、丛书、文集、总集、字典、词典、书目等等。其中尤以类书和丛书为最,其规模宏大、编制精密,不仅在中国属于空前,即使是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屈指可数的。
明代地理学著作与史学近似,前期多官修,后期多私修,这与明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强弱以及王学的兴起有一定的关联。方志的纂修在明后期也成为一种风尚。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明代继续发展,农学、医药学、金属冶炼等方面都居世界领先地位。
明朝推翻了元朝残暴的民族压迫统治,重建了一批政治文化制度,把中华文化发扬到一个新的高度,是明朝第一次向西方世界全面展示中华文明辉煌灿烂的程度。明朝文化灿烂繁荣,不仅在中国国内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在周边国家和地区也深受明朝文化的影响。
因此,有明一代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文明足迹,是作为21世纪的青年一代不可不去领略的风景。本书将明代完备的法制、繁荣的经济、盛世的陶瓷、瞩目的航海、特色的建筑、巅峰的文学创作、兴盛的绘画、经典的戏剧以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等方面进行了横向与纵向的论述。
“踏雪寻梅”是自然与心灵的遥相呼应,编辑此书的目的就是要引领大家循着历史的芳踪,重温并传承中华文明的味道。
明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值得我们深深回味。漫步历史,品读人生,纵使笔下有洋洋洒洒百万言,也无法描绘出一个时代的波澜壮阔。以史为鉴,才能知兴衰,明事理。
“踏雪寻梅”是自然与心灵的遥相呼应,姜越编著的《细说明朝(一本书读懂明代文明)/全民阅读中华文明史系列》目的就是要引领大家循着历史的芳踪,传承并重温经典。
明代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文明足迹,是作为21世纪的青年一代不可不去领略的风景。姜越编著的《细说明朝(一本书读懂明代文明)/全民阅读中华文明史系列》将明代完备的法制、繁荣的经济、盛世的陶瓷、瞩目的航海、特色的建筑、巅峰的文学创作、兴盛的绘画、经典的戏剧以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等方面进行了横向与纵向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