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东天目山
早上七点三十分,包租的旅游车准时从临安城出发,沿着傍山脚的柏油路向东天目山行驶,两旁的青山、竹林,急速向车后消失。
上午九点整,到达东天目山旅游风景区。买好票后,改乘风景区旅游中巴,向东天目山驶去。
中巴车是风景区的旅游专车,车内还算干净,司机很有驾驶经验。越向前走,路面越崎岖,山势越陡峭,车子在呈之字形的沙石路上疾驶,心不由得紧缩起来,生怕车子掉下山,那可是万丈深渊啊。
上午九点半左右,中巴车便停在东天目山的西瀑景区了。
在西瀑底部稍事休息,集体摄影后,弃车向西瀑九段进发了。向上看,只见瀑布从头顶奔来,洒到岩石上,成茫茫的白雾,山风刮来,轻轻地远去了。
大家拾阶而上,小心翼翼地扶着钢制的扶梯,一步一步向上攀爬。越走越感到山势险峻了,我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向山上爬行。好不容易爬到三叠瀑,大多数人都坐下来休息了。为了等老伴(她也跟着爬上来了),我也只得坐在一块大岩上稍息。往上望,只得仰着头,石板路好似挂在山上,实在陡峻啊!向下看,只见茫茫林海,深不可测,只有瀑布的撞击声在山中作响(看不到瀑布),又消失在远处的林海中。
待老伴出现在脚下,我便继续向上攀登。约过半个小时,便爬到了七星亭,名日亭,却没有亭(实际上无处砌亭),只是在路的上方,有一块一尺平方的大理石碑,上面刻者简单的箭头图形,写着文字,曰:距昭明寺300米(箭头向上),距一天门观景30米(箭头向左)。看完路标指示碑,发现大多数人又落在后面了。他们有的用竹拐棍敲击着钢制的扶梯,有的在互相说着什么,有的瘫坐在石板路上动弹不得,有的发出喘气声:他们都在脚下,但路径起码有200多米,因为山路多弯曲、太陡峭了。
一步一步地爬着爬着,眼前一棵大柳杉出现在面前,越往前,柳杉越来越多,地势越来越平缓。平缓地面的尽头有几间矮小的房子,距离房子30米处,是修得讲究的男女洗手间;右边是一块平地(其实也是一边高,一边低),上有水泥做成的桌面,有的圆形,有的方形,旁有座墩;再上面,就是竖着几根竹竿,用绳串着,供人们爬玩;往左,便是三个吊篮,供人们坐在里面打秋千。平地上前方竖着一块木牌,上写沐浴场,并有说明文字,说此处海拔843米,从西瀑底到此地共计两公里,这里负氧离子丰富,达到两万个,一般城市只有两百到三百,云云。难怪取名沐浴场,看来不无道理。
人们陆陆续续地赶到了,有的坐在座墩上晒太阳,有的喘粗气,有的躺在草地上不动了,因为实在太累了。这时,老伴也跟着大部队上来了。大家都尽情地休息起来,有的喝矿泉水,有的吃干粮,有的到旁边矮小的房子里去买点心。点心品种不多,是东天目山旅游风景区专为游客服务的,挑选余地不大。其中有一种叫山药煮鸡蛋,说是吃了可以防寒舒胃,强身健体;还有一种竹筒饭,将竹子截断,装上米、火腿肠、佐料等,放在火中烧烤,待烧熟后,剖开竹子,香气扑鼻,很是好吃,价格也不贵,很多人争着买。
沐浴场向上再爬30米,就是著名的昭明寺。昭明寺是佛教圣地,自晋以来,高僧辈出,香客云集。特别需要提及的是昭明太子曾隐居于此,披星戴月,夜以继日,著书分经。由于劳作过度,双目翳障,后鞠清泉洗眼,复明,至今仍有洗眼池等名胜遗存。后来唐代的李白、宋代的苏东坡、明代的徐渭、近代的郁达夫、现代的梅兰芳等鸿儒都曾经进山访佛。他们留下的诗文墨迹,就是佐证。不过寺庙曾几度兴建、几度焚毁。最后一次焚毁是1959年,一位药师在寺内烘烤山药,不慎失火,烧了三天三夜,全部毁与火灾。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寺庙是1984年有关部门集资再度重修的。目前已有几栋修好,有几栋正在修建,还有好几栋未修建。寺庙虽未修好,但香火不断,人们叩头膜拜,那虔诚可爱的样子,实在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沐浴场向右上方走100米,就是地藏殿。说是殿,也只是一间房子,修缮尚好,供有观音菩萨,香火不断。殿里有两女子(50多岁),她们是从黑龙江大庆市赶来做义工的,照管殿堂。殿堂头顶上,有一口大钟,每天早上三点,晚上十点,都有敲钟人敲钟半小时,钟声洪亮,响彻山谷,经经不息,余音萦绕。
下午三点,大家准时从沐浴场往回走,沿着东瀑下山,山路较西瀑平缓。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但东天目山例外,要倒转过来,上山难,下山容易。约走了四十多分钟,便回到了早上开始爬山的地方。乘坐事先安排的风景旅游区中巴,向山下驶去。
东天目山,再见。
P261-263
我岳父刘旭先生一生笔耕不止,这本集子所收集的是我岳父的部分文稿:其中著作一概未收;论文只有一半入选;散文、游记只收入了极小部分;年谱从初中时起严格按日记中所记以口述的方式整理,但也只到75岁止。此外,评论我岳父著作的评论文章也只选录了6篇。因此,今后如果有机会,只有出版全集,才能将岳父的全部著作、论文、散文收齐,年谱也将更全面,年代时间更长。
书稿在编辑出版过程中,中国青年出版社原总编郑一奇先生为本书作序,责任编辑李志红出力不少,在此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书中错误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方家批评指正。
李光辉
2015年羊年孟秋于江南大学
中国古代兵器
试论中国古代火炮
中国古代火炮发明时间初探
中国古代火炮射程初探
中国古代管形火器发射火药初探
中国明清时代火炮制造探析
中国火炮名称沿革辨析
“火射连石”辨析
中国最早的火器部队
明代火器创新历史背景探析
戚继光依持火器抗击浙江沿海倭寇初探
清代严禁私藏私造私贩火器
明清之际西方火器引进初探
大足北山佛湾神像所持非手铳说——兼与李约瑟博士商榷
关于大足石窟文化的通信
我国烟花发明时间初探
烟花外传及国外燃放烟花习俗初探
浅谈烟花诗词
湖湘古代医药科学初探
湖湘古代科学技术初探
湖湘古代矿冶业初探
杜甫人湘时代背景探析
湖湘文化经济价值开发初探
蔡锷裁减薪俸比较研究
尹仲容
堆头刘氏的历史
中国曹雪芹研究会成立三五事
一封介绍信
韩国人重视中国传统文化
永远的怀念,
在天安门广场散步
买瓜记
买鳖记
抓牛要抓牛鼻子
蜂蜜的启示
小孩跌跤的启示
捉稻苞虫的启示
游东天目山
游青山湖
游神龙川
千岛湖游记
附一:部分著作报刊评论选粹 李光辉整理
附二:点滴斋主人年谱 刘旭口述 李光辉整理
后记
湖南湘潭大学刘旭教授是我多年的文友。他是国内著名的研究中国古代兵器、火药发明、火器制造的专家。我是中国青年出版社的老编辑(中国青年出版社总编——编者注),我们是如何相识,成为好友的呢?
1986年,那时刘旭先生还是40多岁的中年学者,来京为写书查找资料,住在中国青年出版社招待所。我得知他在研究古代兵器史,看到他有《干戈春秋》一书出版,要约请他为中青社写《中国古代兵器》一书。我们都是学历史专业的,年岁也差不多,比较谈得来。但是后来由于社里选题计划调整,《中国古代兵器》的编写工作就搁置了。但刘旭先生搜集的一批图文资料一直存放在编辑室。
刘旭先生待人宽厚。中青社虽然未为他出书,但他在1989年出版了专著《中国古代火炮史》(上海人民出版社)后,曾寄赠给我一本。我读后为朋友的研究成果感到高兴,写了一篇书评《古代“第一神器”登上学术殿堂——评(中国古代火炮史)》,发表在1990年6月10日的《湖南日报》上。我认为他的这部专著,填补了古代火炮史研究的空白。
1993年,他又出版了《湖南烟花文化》一书,寄赠给我。1996年他来信,提到为我们未能合作成功“一直感到遗憾”,并提出“寄放在贵社的几包资料,如果方便,请邮寄给我”。我从事编辑工作,对作者很尊重,即使未出书,交来的原稿、资料也都仔细保管。收到信后,我就把这几包资料寄还给他。这时刘旭先生已是著名教授了。
2004年,刘旭先生出版了一部更重要的著作《中国古代火药火器史》(大象出版社),为这部书作序的有著名史学家李学勤先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齐生先生,可见此书分量之重。我读后又写了一篇书评《中国古代火药火器探源》发表在2004年10月28日《光明日报》上。认为刘旭先生全面推进了古代火药发明与火器制造方面的研究,十分赞佩。
回想起来,刘旭先生多年治学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方向明确,持之以恒。他从研究中国古代兵器入手,深入到古代火药的发明、火器的制造方面的研究,并拓展到火药的民间运用研究,可谓专深。二是坚持实事求是,独立裁断。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他每研究一个课题,都广泛搜集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加以梳理,并认真研究原始史料,进行调查考证,作出独立裁断。在科学史研究上逐点突破,逐步达到汇通论述,自成一家。研究成果扎实可靠。
让我印象最深的事例是:1987年年初,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巴黎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通讯院士潘吉星先生告知刘旭先生,他曾陪同国际上著名的中国古代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先生去四川大足。李约瑟先生认为第149窟中两个神鬼手持的是世界上最早的手铳等兵器,并提供相关资料,希望刘旭先生采用此说。刘旭先生对此非常重视,于同年7月前往大足实地考察,并请四川社科院与大足文物保管所的同志一起研究,最后认为第149窟中浮雕中的神是风神,该神像双手所抱之物为风袋,而不是手铳等兵器。刘旭先生治学朴实严谨,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李学勤先生认为这是“刘旭著作的优长”。
现在出版的这部《点滴斋文稿选集》是刘旭先生部分文稿选集。其中收录研究中国古代兵器、古代火炮、烟花发明等方面论文18篇,研究湖湘文化的论文7篇,文化随笔16篇。附录刘旭先生著作的书评6篇,刘旭年谱1篇。
这本文稿选集体现了刘旭先生多年来一贯坚持的朴实严谨、持之以恒的治学精神。可以清楚地看到他每一研究课题都是从逐点突破入手,在此基础上再作通论。治学是艰辛的,成果是丰硕的。
作为刘旭先生多年的文友,我祝贺他这本文集的出版,也赞佩他科学的治学精神与学者风范。我想读了这本文集,不仅让读者知道许多中国文化的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刘旭先生的治学精神与方法,这对培养新一代的学问家是有重要启示的。中国要建成文化强国,需要出现更多一流学术成果,需要坚守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
2013年我出版了一本书评集《读书的风雅》,曾寄送给刘旭先生一本。一年后他来电话说,他逐篇读过了。老友的认真,实在令人感动。在此我谨祝刘旭先生健康长寿,全家幸福。是为序。
郑一奇
2015年7月18日夜
李光辉整理的这本《点滴斋文稿选集》是刘旭先生部分文稿选集。其中收录研究中国古代兵器、古代火炮、烟花发明等方面论文18篇,研究湖湘文化的论文7篇,文化随笔16篇。附录刘旭先生著作的书评6篇,刘旭年谱1篇。
这本文稿选集体现了刘旭先生多年来一贯坚持的朴实严谨、持之以恒的治学精神。
李光辉整理的这本《点滴斋文稿选集》收录整理了湘潭大学历史系刘旭教授即点滴斋主人的个人部分文稿,包括学术论文25篇、散文12篇、游记4篇,附录部分著作报刊评论选粹6篇,点滴斋主人年谱1篇。此次结集出版,彰显了刘旭教授一生笔耕不辍,为攀登学术高峰奋斗不止的可贵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