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普通青年回答不了的就问张公子吧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张佳玮
出版社 鹭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Q:父母干涉高考志愿填报.怎么办?

妹妹今年刚刚高考完,马上要填报志愿了。在高考前她就因为选择专业的问题和父母产生过分歧,我很担心过几天填报志愿时矛盾爆发。

在这个面临人生重要选择的时刻,我希望妹妹能真正学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在这一步不要留下遗憾。我见过很多因为专业没选好而荒废大学时光的,我自己当初也被调剂过专业,深知不管男人女人都不要入错行的道理。如果到时候爆发矛盾,我妹妹该怎么办?我能帮她些什么?根据我这几年看到、听到的事例,每年因高考填报志愿爆发家庭矛盾的不在少数,希望我的提问能给更多同学带来帮助。

A:我高三时,思谋将来写东西过活。我父母则让我去学电子商务,将来毕业了好找工作,当白领,坐办公室,朝九晚五。我跟父母关系挺好,于是我答应了,志愿就填了电子商务专业,去大学学了电子商务。

但我进人大学后,降低了对父母经济上的依赖性,自己私下里继续写东西。大二时,我出版了第一本书,开始在上海租房子住。我父母被我吓着了,我安慰他们说:“我不会退学的。”由此,他们便给了我一些自由,也不追着问了。

到大学毕业时,我出版了四本书,经济也完全独立许久了。毕业了,拿到了学位证,父母也不逼我去上班了,他们觉得我自己闯挺好的,未必非得去找工作。

29岁的时候,我攒够钱,自己到巴黎读书,他们就更不约束我了。

我女朋友读高三时,想到上海上大学。她父母本想让她去澳洲或者瑞士,因此不太乐意。许多亲戚上门解劝,被她一一拒绝了。最后,她自作主张填了志愿,来了上海,代价是跟家里几乎要吵起来。

之后,有那么两三年,每次我随她回家,场面都很尴尬。但几年过去,她学位也拿到了,自己学习也挺好,能够自力更生,我们也过得还好,她父母也看开了。

一切关于报志愿的争议,无非就是孩子的兴趣与父母的意见不合。世上有许多父母,并不太会换位思考,他们有控制欲,而且有固定的思维模式,无法接受其他可能性。你越是试图正面挑战他们的权威,他们的反应会越激烈。他们过去的荒唐事情见得多了,只相信事实,不相信大话。

所以,如果能与父母讲道理,是最好的;如果讲不通道理,索性就独立,凭事实说话。

换个角度想想,在要求父母换位思考前,孩子们也不妨尝试换位思考一下:父母是你大学经费的赞助人,他们当然有理由干涉你念哪个大学、学哪个专业。如果一个少年觉得“父母给我花钱是应当的”,说到选专业,就认为“这是我自已的选择,我有自己的理想,父母无权干涉”,这对父母也不算太公平吧?  自由从来不是凭空而来,而是靠光明正大地闹翻或者委曲求全地努力争来的。理想是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追求的,爹妈帮忙是感情,是权利,但不是义务。

这个道理不只适用于填志愿,其他许多事都是如此。

Q:静心搞学术.还是混圈子?

我在美国高中读11年级,TOEFL还未满90分,SAT也没考,学业轻松,假期还多。看到国內的同学一个个都拼出高分了,有时也会后悔没在国內读国际班。

现在周围的同学多半计划读完大学就回国打理自家企业。本人的父母是工薪阶层,花费了大半工资供我上学,我自己却毫无紧迫感,整天浑浑噩噩的,对大学、专业、将来的发展方向无目标无定位,自身英语基础又差,在校GPA也不高。我有时甚至觉得自己就是个一无是处的敗家子,一年花父母40多万元血汗钱出国吃吃喝喝,若要将来在美国站不住脚跟还得回国靠父母,就太窝囊了.

A:我和我女朋友一起在巴黎读书。

依照我的观察和了解,看法如下:

一一既然都出国了,自然该明白,过好自己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他人的生活是他人的,你的事情是你自己的,干吗非得攀比呢?

一一别根据“玩得是否high”来判断他人的财富背景。

我们周遭有家世极惊人的同学,也有家世极平常的同学。我见过家境寻常、到处蹭饭的姑娘,每天刷社交网络秀新手表、新手机;也见过把自家赛马寄存在巴黎附近,好趁周末去骑着玩的姑娘,每天在家自己开伙做饭。根据外在的一切判断一个人的背景,并不靠谱。

你出国是为了读书,只是恰好必须跟其他家庭条件或好或坏的同学在一起待一段时间罢了,做好自己分内的事一一读书一一才是首要任务。

P8-10

后记

我爸大我妈四岁,生日很近,所以生日经常潦草地在一起过。

我爸在无锡市乡郊长大。我小时候回老家看爷爷奶奶时。还能看到木结构房、鸡、鹅、河水、菜田、塞柴草的大灶和晒咸菜的场院。他是家里的长子,高中毕业后进无锡城闯天下,进了一个做土畜产进出口的公司工作,直到如今。他外语不好,但是对各类条例、航运、箱子规模、港口、运输路线等,像百晓生一样精通。

我妈长在无锡吴桥一带,离锡山、惠山、吟苑这些经典园林很近。外婆的父亲早丧,外婆带着我妈和舅舅改嫁。我的后外公退休前性格不好,妈妈少年时吃了许多苦,一路走了过来,进了纺织厂当工人。后来,她就认识了我爸。当时我爸主管吴桥一带某仓库。我小时候去,那里还排满油亮的大卡车。再后来他俩就结婚了。

所谓“严父慈母”,但我家里,一向是严母慈父。我爸性格随随便便,反而是我妈急性子,雷厉风行的。所以我从小就听他俩吵架,大多数时候是我妈抱怨我爸,我爸回嘴,然后我妈愤怒。他们吵了快三十年,还是神完气足。

自从我上了托儿所,我妈就开始教我认字。她先教我一些基本字的读音,然后教我“偏旁认字法”,比如“挡”这个字基本读“当”的音,就是多个提手旁,那就是要用手挡。到幼儿园时我开始爱看连环画和一些“字书”了。我妈那时在纺织厂工作,白天就骑车载我去,把我放在厂设的托儿所里,自己去上班。厂里的阿姨叔叔们喜欢逗我,跟我下五子棋、象棋,允许我在图书馆选一大堆书,拿去仓库看。仓库里布匹堆积如山,我就在软绵绵的“山顶”躺着看书,看累了就睡觉。那时候我看的评书比较多,《杨家将》《说唐》《呼家将》《兴唐传》《三国》,以及一些连环画我都看过。

我爸不算知识分子,但他是我见过的最爱看书的人之一,而且热情地鼓励我看书。上幼儿园时去逛菜市场,我看见一个孩子手捧一本《黑猫警长》,大馋,问他是在哪儿买的,他说是在两公里外一个桥旁的书店买的。我爸穿着拖鞋就去买了回来。我爸允许我看一切书。小学时,每逢我在期中、期末的所谓“大考”得全班第一,他就允许我买一套书。所以我们后来每次搬家,储藏室和书柜里的书都很累赘。

……

人是喜欢自我暗示的动物,自己选了一条路,总会想尽法子说服自己,说这条路如何璀璨伟大,是唯一靠谱且有意义的——不如此不能够埋着头,把苦处当锻炼,拼命活下去。

但如果换一条路,依然可以收获许多乐趣——至少我是这样的。世界那么大,有趣的事太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写字、做饭、踢球、画画、下棋、说相声、建筑房屋、拍电影、弹琴、吹单簧管、配音、做木匠活、划船……有趣的事说都说不完,每件事做好了都很了不起。

人的许多烦恼,在于许多“想拥有的东西”,实际上是“不太想拥有,只是希望别人知道我拥有”的东西。久而久之,在许多自我暗示之下,这两者会浑融为一。因为周遭的判断权衡太多,人为了自我保护,很容易给自己提前设一个状态栏,随时自我检查:我是怎样一个状态?我应该如何调整?而时间又在拖延中不断流逝,焦虑感不断加重。

在自己与他人的定义之间摇摆,自然有其好处:可以获得存在感。这个时代的绝大多数通信工具,都是在帮助人更方便地展示自己的状态、获取存在感。但这个状态本身得经过许多重滤镜。自己给自己定义的状态既不可靠,想象中的自己在他人眼中的状态更难免是镜花水月。

如果可以忘掉“在这个世界上进行精确的自我定位”这回事,人的焦虑感会缓解许多。小时候写作文,写到快乐的事时,经常会写“高兴得都忘了时间”,就是如此。小时候的快乐,差不多也在于此。

每个普通人的存在,到最后都独一无二,没有模式可循。供自己支配的、不需要算计和定位的时间又那么屈指可数。概念是为了方便人理解而存在的。如果能忘掉时间、不自我定位、不假思索、把许多定义和概念抛开的话,应该会幸福许多。

范仲淹说:“人世都无百岁。少痴□、老成□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如是,人能够吃喝、玩乐、看书、相爱的时间,真是短得不得了。而世上又已经有那么多美好的东西——那么多好书、那么多好曲子、那么多好画、那么多好游戏、那么多好吃的陈放在你眼前。在21世纪,一个普通人能享有的物质与精神财富之丰沛,胜过17世纪欧洲任何国家的君王。这种乐趣丰溢对人生苦短的对比,可以用《美国丽人》中男主角垂死时的想法做结:

我猜我该为自己遭遇的事儿生气,但世上有太多美

丽的事物了,我恨不起来……

世上有许多值得爱、值得欣赏、足以让人快乐的事,但到最后,开关依然在自己手上。有幸福感受的无非两种时刻:忘记了权衡自己是否幸福的时刻(于是连烦恼也一起忘记),以及意识到自己很幸福的时刻。外物只能诱导感官,而钥匙在自己的心里。虽然世事无常,人总难免患得患失,但这个星球经历了无数时光,发展出了高度的人类文明,其实也无非在试图给人更多的选择:无论世事如何,你总还是有权利选择自己是否在生活中汲取快乐。

目录

Ch1.今天也要用心过生活

 那些每天起早贪黑刻苦努力的人就不困吗?

 早起床有哪些好处?

 父母干涉高考志愿填报,怎么办?

 静心搞学术,还是混圈子?

 出国的意义在哪里?

 身边的人跟我已经完全不在同一个圈子,该如何处理?

 品位高的人是否会感到孤独?

 感到失败时,如何找回自信?

 为什么现代社会分工明确,效率提升,人的生活压力却在不断变大?

 自己时而自卑敏感,时而自信淡然,该怎么办?

 做事不专心、喜欢胡思乱想怎么办?

 为什么我们总是想干涉其他人的生活?

 为什么我书读得越多,越看不起周围的人?

 如何在“上等人”面前做到不卑不亢?

 为什么有人愿意用喝酒、吹牛、看综艺节目来消磨时间,有人却选择看书?

 做一个自由职业者是怎样一番体验?

 为什么很多人满足于仅拿一份工资,做一份朝九晚六的工作?

 一个放弃了自我和原则的人,还能获得幸福吗?

 为什么很多年轻人愿意到北上广深打拼,即使异常艰苦,仍然义无反顾?

 认真但不够优秀的女生是否很难找到工作?

 我大学本科马上毕业,一心想成为专职作家,现实吗?

 读过那些伟大的作品之后,要怎么鼓起勇气写作?

 贫穷是怎样一种感受?如何才能摆脱贫穷对心灵的困扰?

 如何在经济状况很窘迫的情况下优雅地生活?

 人为什么宁愿花钱去健身房流汗而不去劳动?

 20岁时做什么,可以在5年后受益匪浅?

 理想或者梦想这种东西有存在的意义吗?

 什么叫作精彩的一生?如何才能度过精彩的一生?

 是什么事情让你觉得自己从男孩变成了男人?

 你为了什么才这么努力?

Ch2.知之为知之在乎不在乎

 如何看待网络上那些看起来很有道理的话?

 在这个提倡知识与个人能力的时代,为什么网络上却充斥着“这是一个看脸的世界”的观点?

 如何看待“女神”一词的泛滥?

 为什么当下的年轻人喜欢自嘲?

 如何反驳“没心没肺,做人不累”这种说法?

 也许有一天我们都会变成自己当初所讨厌的样子吗?

 为什么孔子、孟子懂得那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依然不得志?

 年轻人就得多走点弯路,多吃点亏,以后才能少走点弯路吗?

 如何看待“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这种说法?

 如何看待为孩子而维系婚姻的做法?

 为什么互联网越来越发达、沟通越来越容易,人们却仍然感到孤独?

 人是否天生好战?

 如何看待“字太多不看”的现象?

 读书是否可以让你摆脱眼前的困境?

 真有一生顺遂没有挫折苦难的人生吗?

 为什么说“人无癖不可与交”?

 如何看待“不抽烟不喝酒的男人不可托付终身”这种说法?

 什么是真名士?

 如果大众是不理性的,那民主的意义是什么?

 人真的可能做到不依赖任何人吗?

 自律就是压抑欲望吗?

 为什么在今天简约成为一种奢侈?

 什么叫“见过大世面”?

 怎样评价“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

 为什么大家总是相信民间有隐藏的高手?

 为什么多数人会喜欢低俗的事物?

 知识可以传授,智慧却不能吗?

 人为什么喜欢比惨?

 为什么很多人觉得过去的时光比较好?

 “性格决定命运”究竟是不是谬论?

 什么样的性格缺点是致命的?

 作为现代社会的人,最重要的三个优秀品质是什么?

Ch3.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如何拥有爱一个人的能力?

 谈恋爱一定要有技巧吗?

 有女朋友是什么样的感觉?单身状态下最棒的一两件事儿是什么?

 爱情中心动的感觉是自我暗示产生的吗?

 如何知道女生是否有男朋友,以及他们处于什么交往状况?

 如何追求一个比自己出色的女孩?

 和女生约会、吃饭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

 怎样才能第一次牵起妹子的手?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认识一周就被牵手了,这好吗?

 为什么说一个妹子像猫多半没什么,但说她像狗立马就跟你急了?

 什么样的花言巧语会令女人开心?

 怎样做才算是和女朋友“贴心地交流”?

 男人是否该和自己的女人分享自己的秘密?

 被最亲近的人泼冷水怎么办?

 我和女朋友是异地恋,忽然不想继续了,怎么办?

 为什么有时候我们明明知道一段感情没有结果,却还是要走下去?

 如何对付情场老手?

 如果最终还是会分手,怎样让刻骨铭心的初恋结束得不那么痛苦?

 为什么大多数人要基于爱情,而不是基于友情、基于乐趣组成家庭?

 结婚后我发现,老公每天睡觉前都要看很长时间书,搞得和我缠绵的时间少了很多,我都

 快吃他的书的醋了,怎么办?

 那些后宫佳丽三千的男人,需要爱情吗?

 子女是否很容易重复父母的婚姻模式?

 怎样的人或行为会被认为是家教好?

 家庭聚会时聊什么合适?

 感觉父母“变得”平凡,如何正视?

 怎样才能更好地让父母了解现在的世界?

 如何更好地与父母沟通?

 如果父母拒绝进步,该怎么和他们交流?

 敬老的真义是什么?

 为什么一些生活中很外向开朗的人会喜欢独处?

Ch4.在路上

 看闲书有用吗?

 当你解决了哪些问题以后突然发现读书真的有用?

 为什么要读小说?如何读小说?

 电影、戏剧、动漫、小说等究竟带给了我们什么?

 四五岁的小孩子可以开始培养阅读习惯了吗?

 写文章时,如何像张佳玮一样,对读过的书或经历过的事信手拈来?

 如何找到好书?有什么技巧或建议?

 如果把读书比作吃饭的话,什么书是米饭?

 什么书是菜?什么书又是点心呢?

 读书应注重量的积累还是深度的挖掘?

 想看的书很多,但时间有限,有什么好方法提升阅读和学习的效率?

 读书越多会越孤独吗?

 不读书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的?

 看不懂好书怎么办?

 你看过文笔最美的书是什么?

 文笔好且有趣的作者有哪些?

 了解文学流派的知识对阅读和欣赏文学作

 品有什么帮助?

 怎么区分优秀作家与平庸作家?

 花钱买大量的原版书值得吗?

 翻译中最容易流失的是什么?

 如何挑选中译的西方文学作品?

 《论语》中,最让你有切身体会的是哪一段?

 怎样区分艺术和粗俗?

 艺术是给艺术家看的,还是给普通人看的?

 艺术是否越来越“友好”?

 一个艺术家的道德水平是否必然会影响其艺术高度?

 听不懂音乐怎么办?

 怎么样才能让旅行更有意义,而不只是简单地看风景?

 有哪些方法可以大概判断一个西方人的国籍、种族或背景?

 如何克服度假旅行归来的失落感?

Ch5.桃李春风一碗面

 你曾经在哪儿吃过什么东西终生难忘?

 在寒冬的夜晚,哪种食物会让你身心俱暖?

 夏天可以吃哪些清淡的菜?

 做饭是浪费时间吗?

 红烧肉有哪些逆天的配菜?

 热米饭,怎样才最好吃呢?

 豆腐有哪些又好吃又简单的做法?

 涮羊肉应该怎么做?

 中式牛肉汤怎么做最好吃?

 日本拉面有哪些分类?区别是什么?

 说起一个省份、一座城市,立马能想起的美食有哪些?

 中国菜是不是被夸大了?

 有哪些诗词是关于饮食文化的?

 哪些作家对美食的描写比较好?

 越是缺乏食物的地区越重视调味料的使用吗?

 哪些瞬间会让你觉得“世界如此美好”?

后记:我这个普通人的生活

序言

序知道得多些,总会开心些

2012年冬天,巴黎已经冷得呵气成霜。我一般早上5点起床,发完几封邮件出门,乘7号线到Jussieu,转10号线,再坐一站,上地面就是圣日耳曼大道。走一段,向右一转,就看见远远的巴黎圣母院侧脸了。索邦的一个校区在路的左手边,我去那里上口语课。初次去时,到早了,看见门口有位秃顶老先生,坐在一叠报纸上,边低头看书,边啃棍子面包。我想这年纪,一定是老师,于是怯生生地喊:“老师?”

那位一抬头,看看我:“啊,我也是学生!”

后来上了几次课,课间聊过三五遭。这位叫古斯塔夫。

我:“古斯塔夫-福楼拜的古斯塔夫?”

他:“对对,我爸爸很爱福楼拜,我也是。”

于是,我后来就叫他福楼拜先生。福楼拜先生做了二十七年的汽车销售,儿子在里昂。

为什么来上课呢?他说自己读书少,是懵懂无知先生

(MonsieurInnocent),“不想把这点无知带进坟墓去”。

有一次我们发阅读材料,是保罗-默朗写香奈尔的文章。古斯塔夫下课就跟我说,他在苏利-默朗地铁站坐了半辈子车,从来不知道原来默朗跟香奈尔还有一腿。我安慰他说,时装界的事嘛,男人不知道正常,他听了点头,挠挠头顶上的几根头发:

“但我又少一点懵懂无知了。”

上完课,向巴黎圣母院走,到塞纳河边左转(左手边就是著名的莎士比亚书店),一路走到C线,下去,一直坐到大学城。下车的地方,总有一个何塞-圣马丁的骑像面着我们。穿过大学城的草坪——无数人在跑步——去到教室,上语言课。

班里有两个有趣的人。一位是朱黛哈忒,泰国人,自我介绍时说三她十八岁,与所有泰国女人一样,妆化得浓而且美,说话声音嗡嗡的,常带微笑,她的职业是一个很长的词,似乎跟香熏理疗有关。

另一位叫柳德米拉,俄罗斯人。她说她快五十了,来法国时,她故乡那片大地还没分裂呢。她在故国时,从事跟火箭科技沾边的职业——班里一位小她三十岁的波兰姑娘惊叹道:“天哪!”

“为什么要来上课呢?”

“我先生嫌我口音太重了!”

还有位同学,也是俄罗斯人,叫安杰利娜,说自己三十七岁了。在俄罗斯,她是唱花腔女高音的,理所当然,长了一副花腔女高音的魁伟体格,比我还壮一圈。但她的声音极温柔,说话时声音如棉絮,细细碎碎得。每次谈话,她便多愁善感起来,明明体格魁梧,还微笑着,却爱说忧伤的话题,眨着蓝玻璃般的眼睛,神情小鸟依人,翻来覆去,用她断断续续的法语说:

“我来学唱歌,因为老师说我天赋好,但许多东西,俄罗斯学不到,到这里,或者意大利,如果可以学习一下,还有机会。啊,我到巴黎,也是想找到真爱的……可是真爱很难找……男人大多数,都只想跟你玩儿,但不想娶你……但我还是觉得,我能找到真爱……”

另一位同学,委内瑞拉人,他的名字按读音念叫列奥诺尔,本身是作品不少的建筑师,有一位跟她熟的同学相信她一定超过四十五岁。她很热情,在课堂上很活泼。

她说来巴黎,除了修建筑方面的课程,就是来看蓬皮杜中心那几尊耶稣-拉斐尔-索达的涂色钢管作品。她说:“看了这个,怎么都值回票价了。”

意大利姑娘弗朗切斯卡是2013年秋天来巴黎的,1992年生的女孩子,办事特没溜,出门现金揣一大包,晃荡着走。米兰人,但有两年没在米兰住了——之前的夏天在印度度过,再之前是在佛罗伦萨,再之前是在柏林……她做什么的?唱歌的,有歌剧或群唱表演时她就去,好的时候一个月唱六次,糟糕的时候一年唱两次;收入差的时候,唱一晚上累岔气了,也只能挣15欧元。她承认自己做这行很麻烦,因为意大利唱歌的人太多,而她父亲是工程师,与艺术界并无瓜葛,想帮忙也帮不上。她现在每周要去外地(近来常去匈牙利)唱歌,然后赶回巴黎上课。

我问她对巴黎的感受,她说:“很自在,这里有许多跟我一样的人!”

学当代艺术的克莱赫是英国姑娘,在大连住过两年,会说“彪呼呼”,会背诵《行路难》。我跟她聊天,说谢灵运推崇曹植,took80%talentoftheworld,hehimselftook10%(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她表示谢公goodatpraisinghimself(善于自夸)。

她听我念过一次“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大感兴味,摸出手机调出录音功能,“再来一遍!”隔两天又问我:“什么叫‘吃俺老孙’?”我问她:“你是听谁说‘吃俺老孙一棒’了吧?”她又高兴了,“你再说一遍!”

2013年大多数周一上午,我们须去罗浮宫,听一位拉瓦勒先生讲课。老先生脾气很好,而且富有八卦精神。比如,讲完一幅保罗-乌切洛的画如何借长矛构图后,一转身看见一幅波提切利的肖像作品,搁在菲利浦·诺作品的旁边。他问我们:“知道为什么罗浮宫把这幅画搁这里,不跟波提切利的其他作品搁一起吗?”

大家摇头。

“因为有说法认为,这画其实是菲利浦·诺给波提切利做助手时完成了主要部分。”

他又跟了一句,“我的看法不一样。我认为波提切利只署了名,这画完全是菲利浦·诺画的。”  我们这堆人里也有几位,常腹诽“达·芬奇其他方面确实吹得很神,画作本身不过如此”。待提出这茬时,老先生考虑了一下,然后把我们拽去佩鲁吉诺的画前。

“这个人你们知道吧?”“知道。拉斐尔的老师。”

“他的特色是什么?”“塑造理想美,匀整构图。”

“他画得写实吗?”“不写实。”

“那么卡拉瓦乔除了明暗对比之外,还有什么明显特色?”“有现实主义倾向,很写实。”

“那么,拉斐尔做到理想美了,但做到写实了吗?”“并没有。”

“那么,达·芬奇的《圣安妮》,做到理想美构图了吗?”“做到了。”

“写实吗?”“写实。”

“写实和理想美都兼具了吗?”

于是我们服气了。

另一位老先生上课,老派法国人的调子:讲一个看法,能发散出去三五百个例子。看我们笔记记得勤,就摇头:“别记笔记!这些书上都查得到的!我也不考这个!你们最后考试交篇论文就行!你们要听的是方法和思维方式!!”然后一摆手,“上回我们说到凡·高1886年来到巴黎之前……”

这位老先生,很喜欢一个中国画家——“抽搭”。我跟他交流了好几次后,确认他说的是“朱耷”。

我在巴黎待着,乱七八糟地上课,学了很多可能并无实际用途的东西。

比如:菲利浦·利皮是波提切利的老师,他儿子菲利浦·诺给波提切利当过助手;波提切利还拜过韦罗基奥为师,韦罗基奥教过达·芬奇、佩鲁吉诺,影响过米开朗琪罗,佩鲁吉诺又教过拉斐尔。

比如:关于梵蒂冈那尊著名的拉奥孔雕像,那只右胳膊是弯是直,拉斐尔和米开朗琪罗有过不同意见——米开朗琪罗赌对了。

比如:喜多川歌麿当时受了东洲斋写乐的役者绘影响,开始玩儿那套“当时全盛美人揃”,断句法该是:“美人们在她们容貌极盛时的留影。”

比如:在使用黑檀木嵌面之前,法国人用杉木和橡木做实木家具。

比如:法国人做墙纸绘画时,一度把伊特鲁里亚风格误以为是土耳其风格。

比如:土耳其开始出烟斗,是因为他们那里发现海泡石比石楠树根更靠谱。

比如:群青和佛金的昂贵导致了木板油画的历史无形中被延长。

比如:挂毯艺术的兴盛是因为城堡的大量建造,用以避寒;挂毯艺术的凋零是因为城堡时代结束了,补壁的功能遂成绘画……

比如:圣埃蒂安教堂里一幅名为《守护天使》的画其实是弗朗切斯科-马菲在威尼斯一幅同样5米乘3米作品的复刻版……

这些东西,说起来真是没一样有用的,只是当时学起来,好玩,又好看。

这个时代,其实已经给予了我们大量“不用学习”的权利。我们不一定需要学外语,因为世上有无数译者和字幕组,会把外语译好了给我们;我们不一定需要学做饭,因为世上有无数餐馆,可以把饭做地道了给我们吃;我们不一定需要读书,因为总有无数的《一周教你读懂黑格尔瓦格纳波提切利韦伯以赛亚柏林昆德拉》会出来,让我们一目十行。

但是呢——

你吃一碗回锅肉,可以觉得“这青蒜苗很好,这肉一定是臀尖的,肉煮得火候稍过,但这样一来豆瓣酱就不至于太齁……”,也可以单纯觉得“这碗肉真好吃”。后一种看法其实也可以,除非你是专业美食评论家;但你也有另一种选择:你的感受,可以比“真好吃”,多一点其他可能。

你读一部小说,可以觉得“这个结构真是精美,这个视角真是绝妙,这个高潮点设置真是好,这段长句的使用真有韵律美……”,也可以单纯觉得“这本书真好读”。后一种观感其实也可以,除非你是专业文学评论家或者小说家,但你也有另一种选择:你的感受,可以比“真好读”多一点其他可能。

你看一场球赛,可以觉得“这个战术落位很恰当,这次防守战术变换很及时,这个换人太聪明了,这一连串的反击路线跑得好……”,也可以单纯觉得“这场球赛真好看”。后一种心情其实也可以,除非你是专业球评人或者教练,但你也有一种选择:你的感受,可以比“真好看”,多一点其他可能。

就像长久以来,每当提及“听古典音乐的耳朵需要训练”,这话总显得有点政治不正确;当然,全然不懂配器和结构的人也能从音乐中获取快感,但也有些美感要通过学习才能领略。事实是:想欣赏任何东西,都需要一点学习成本。《西游记》多好看,可是你不花几年学汉语,还看不懂呢——克莱赫就跟我抱怨:“他们都说相声很好听,可是我听不懂!”

如果她的中文听力再好一点,大概听相声时就会更高兴些吧。

世上有许多东西值得学,不一定因为它们有用,但因为它们是好的。

人生在世,乐趣的感受和制造,都来自于大脑活动,而大脑活动,其实就是在分析各类已知的信息(包括幻想,也是从已知信息中扩散出去的),然后从中汲取快感。从这个角度讲,可以这么说:

世上有许多东西值得学,不一定因为它们能立刻起到作用,还因为绝大多数知识,可以提供给你乐趣——有些能够立刻兑现,有些却不知道什么时候,但早早晚晚,你总会觉得:知道了这些,生活比原来,更有意思些。

内容推荐

《普通青年回答不了的就问张公子吧》根据作者张佳玮的生活经历、写作风格和在豆瓣、知乎等社群的影响力,为那些对世界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年轻人,解答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并以问答的形式清晰地呈现出来,方便读者查阅和翻看。

《普通青年回答不了的就问张公子吧》中所提到的困惑,可能学校里的老师、同学或者职场中的领导、同事都无法给出切中要害的回答,作者以他自身的经历和见解,以一个知心朋友的语气,为年轻人解答这些困惑。

在书中,作者也间或讲一些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有梦想、有勇气的年轻读者展示生命的一种可能性,给“普通人”以鲜活的范例和扎实的力量,颇具励志意义。

编辑推荐

豆瓣红人、知乎大神——张佳玮呕心沥血之作,一枚暖男的诚意尽显笔端,即便呕出一颗心来,也要解答你那些挠破头皮也想不明白的困惑!

《普通青年回答不了的就问张公子吧》中内容涉及生活以及人生的各个方面,关于学校和社会,关于书和美食,关于代沟和爱……众多问题多角度、立体化地呈现了多数普通青年遇到的普遍问题,张佳玮的回答,因此也具有现实意义。

不讲段子,非关吐槽,在一个个问题中,张佳玮用他自己的故事,带你发现更多生活的可能性。我们避免崇拜所谓“成功”的人生,而是力求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去过自己丰富完满的人生。

张家玮的语言诙谐幽默,轻松易读,实为阅读佳品。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14: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