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你和战友们从北碚乘船顺流而下,经过古镇磁器口,到了千厮门,然后坐轮船到弹子石。晚上,你们到住地附近的亭子上观赏重庆市中区及江北夜景。只见长江与嘉陵江汇合在朝天门码头,万家灯火,照映在长江与嘉陵江之上,与天上的星光汇在一起,壮丽迷人。
当时,重庆是大西南的重镇,西南局的首府。邓小平、刘伯承、贺龙正领导西南地区和重庆人民建设着锦绣山川。
你还不知道,你的生活、工作、事业乃至生命,将同这座中外闻名的大都市连在一起了!但是,你还是在日记中记下了你当天的誓言:
从今天起,要把我们的生活紧张起来,活泼起来,尤其在互助友爱上,要特别留意……过去的生活是过去了,现在的生活更应好好把握,把今天作个新生活的开始!
刚到重庆不几天,你们就到裕华纱厂演出。上午,你同老赵去厂里打前站,并了解情况。当时,全国、全市、全厂最大的任务就是镇压反革命,肃清特务。工厂领导向你们介绍了运动和生产的情况。下午,全团都进厂了,一去就被引到楼上办公室,糖果一大堆,香烟不断牵,把你们当贵宾一样招待。下午演出,演员和观众都情绪高涨。你觉得,在观众雷鸣般的掌声中,你和演员们都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你写了一首较长的说唱诗《于瞎子诉苦》,于4月16日寄给重庆《大众文艺》。你在当天日记中写道:
我今天特别感到“虚心的学习和大胆的创造”是如何的必要!光学习不创造,会变成眼高手低;光创造不学习,那眼低手也低了。所以今后只有多写,同时多写给刊物杂志叫编辑多提供意见,对进步是有好处的。
十来天以后,你收到了大众文艺社退回的《于瞎子诉苦》一诗,并附带一个简单的意见:“有些地方写得比较形象,但有些地方又写得概念,故缺乏完整性。”这是你第一次听到的意见。
6月24日,你们文工团接受三一五工厂的邀请,为他们成立工厂管理委员会演出。你同陈萍组长先一天去该厂收集材料,创作快板。演出时,快板收效超过了你们的想象!你每念一段都得到热烈的掌声。但是你仍感到你与工人的感情实在还有相当距离,要写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作品,不是凭空可得,得经过长久的学习。
1951年7月14日,文工团的共青团支部召开团员扩大会议,发展陈平组长入团。你参加了这个会,受到不少启发。你检讨了自己斗争性不强,与群众联系不够,对组内事情不够关心等。认识到要想作个团员,就必须严格地要求自己!
二、访问老苏区
1951年8月,你随着以王维舟为团长的“中央老革命根据地访问团川陕边分团”的演出队到川北地区慰问采访。
8月9日,你同访问团同志搭乘十几辆汽车到南充,王维舟团长给你们做了报告。王维舟是川陕苏区的领导人之一,在群众中威望很高。他在报告中指出,这次慰问团的到来不仅是访问烈属、军属、残疾军人及坚持革命的老区人民,而且是一个有重大政治影响的工作,大家一定要克服困难,百分之百地完成任务,给当地百姓留下个好印象。在南充,时任川北行署主任的胡耀邦同志还设宴欢迎你们一行。
两天后,你和慰问团从南充抵达达县,到了已离开了八个月的家乡。当天,你就去看望了你中学最要好的朋友蒲新成的母亲——张如惠。她告诉你,蒲新成参加志愿军出国了。开初,她很担心儿子,但听了志愿军归国代表的报告,就觉得应该有个军属的样子,自己尽量多干活,并带领群众热情服务。当你问到蒲心玉,她说:不巧,她跟文工队下乡演出了!她还拿出一个很厚的歌本让你看,自豪地说:她唱会了很多歌子,还要教人唱哩!你听了很感动:像她那样一个穷苦的老妈妈,也只有在今天翻身后才能在文化、政治上得到提高啊!
回到达县,你去看望了李冰如先生,并同许多老同学见了面。同学们见了你的那种热情劲,太使你惊异,也太让你感动了!
P6-P7
2014年5月28日,上泉寄来了一封信:
久麟诗兄:
您好!辛苦了!历经一年半的艰苦劳动,五易其稿的顽强精神,终于成就了五十多万字的《评传》。传主虽然平凡,文章却笔下生花。十分感佩,并向您表示谢忱!
同时,他还寄来了写给出版社“同意出版”的亲笔签字。
至此,历时一年多的《梁上泉评传》的写作基本上告一段落。我完成了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我感到欣慰。
其实,评传的准备工作从2012年10月就开始了。那时,我正在筹备由重庆市作家协会、今四川外国语大学、今重庆人文科技学院、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和四川大学重庆校友会联合召开的“郭久麟文学研讨会”。我想请我们重庆走向全国的著名诗人梁上泉莅会。他接到电话以后,欣然同意莅会发言,他在电话中谈到他正在编辑六卷集的《梁上泉诗文集》。我听了非常高兴。我想到,这几年,我写了《雁翼传》《柯岩传》《张俊彪传》,他们都是外地人。我为什么不为我们巴山蜀水的诗人立传呢,为什么不给同我一起在重庆生活了六十多年的著名诗人梁上泉立传呢?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他后,他兴奋地反复问我:你是著名传记文学作家,我值得你写传吗?我说,你是我们重庆第一流的诗人、作家,为我们重庆文学增光添彩,我愿意为你写传。于是,我到他家进行了多次采访,并采访了他的夫人蒲心玉和儿子梁芒、梁果。他又为我准备了他的全部著作和对他的全部评论、报道,还找出了他从1950年开始记载的日记和记事本二十几本。
看了他的著作和日记,我受到深深的震撼!他是从中学时就受语文老师李冰如教导和熏陶,爱上了文学,这点同我受黎功殖老师教育和指导爱上了文学和写作,简直如出一辙!但是,他写出边疆生活的诗,是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血汗,经受了怎样的磨难啊!可是,他却从不把这些苦当作苦,而是当作对自己意志和性格的考验和锤炼,当作走进边疆军民心灵的阶梯,当作培育自己诗情和灵感的摇篮!他在冰雪风霜中孕育诗,在枪林弹雨中孕育诗,甚至在被造反派绑起来吊鸭儿浮水时都还在吟诗写诗!正是这种不怕一切艰难险阻、不怕一切磨难和挫折的奋斗精神,正是这种罕见的、强烈的、持续终生的对诗歌艺术的执着和追求,造就了今天的梁上泉,成就了梁上泉今天那高度的诗歌艺术成就!于是,我以此为纲,按时间线索,很快写出了初稿。梁上泉审阅了书稿后,我再作修改。
第三稿出来后,我同上泉在市作协找了一间办公室,一起讨论了一个星期稿子,从头到尾进行了补充修改。午餐后,我们在重庆人民大礼堂前的广场上散步,摆谈。他83岁了,还是那样健康、健谈、精神饱满,这与他年轻时在边疆生活的磨练分不开! 这以后,我又对书稿进行了两次修改,最后定稿。他看了定稿后给我写了上面那封信。
现在看《梁上泉评传》,我觉得有几点值得谈一下:
第一是对上泉及其诗歌的评价。我前几年在《大中华二十世纪文学史》中撰写“中国二十世纪诗歌史”时,就觉得文学史对上泉及其诗歌的评价不高,有的文学史甚至都不提他和他的诗。我当时就为他写了专节。这次写评传,我对他的抒情诗、传统诗词、叙事诗,给予了公允的、较高的评价,对他坚持民族化、群众化的诗歌道路给予了肯定和赞扬。我对他的每一部诗集(包括叙事诗和儿童诗)、歌曲集、歌剧影视集、古体诗词集、散文和散文诗集的代表作都做了分析和评论。特别对他的叙事诗、古体诗词和书法艺术,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第二是结构的创新。在修改第三稿时,我发现,用单线结构不太好处理他的文学历程、艺术成就同他的人生经历之间的矛盾,这个困惑在写《雁翼传》《柯岩传》时就出现了,但是没有很好地解决。怎么办好呢?突然,我想到了我在写作课上给学生讲过的“双线结构”!对,评传必须用双线结构(复式结构),即把全书分上下篇:上篇写他的创作生涯,写他的诗歌创作,歌词创作,传统诗词创作,歌剧影视创作,散文与散文诗创作;下篇写他的人生经历和感情世界(家乡情、爱情、父子情、友情、山水情、艺术才情)。上篇中又使用纵横交织的结构,即对他的主要创作——抒情诗创作用纵式结构来梳理和论述,按时间顺序来分析和评价;而对他的歌词、歌剧、传统诗词、书法和散文诗、散文,则用横向排列,按体裁进行分析和评价。想到这里,我顿感纲举目张,思路豁然开朗。于是,我把结构改过,材料重新组合,丰富的内容就很顺畅、很充分地表现出来了。我既对上泉的艺术创作的心路历程和成就地位作了充分的描述和高度的评价;同时,也对他的故乡情怀,他与蒲心玉的幸福美好的爱情,他对儿子的慈爱和精心引导,他的朋友情、山水情,他的艺术才情,作了详尽而生动的描写。这是结构创新带来的好处。
第三是再次大胆地使用第二人称。在几十年的大学写作、文学理论和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中,经常涉及人称问题。第一、第二、第三人称都各有优势和局限。第一人称特别自然可信,但只能写自己的亲见亲闻;第三人称是全知全能,写起来无拘无束,最自由,但易给人不可信的感觉;第二人称可以推倒作者同读者的距离,特别亲切,但只能写较亲近的或去世的人,所以使用很少,长篇作品更是没人用过。我在采访张俊彪时,倾心交谈,非常惬意,就萌生了大胆使用第二人称来一个创新的想法。写出来后,虽然一些读者觉得有点别扭,不习惯,但多数读者和评论家都说好,阅读时如面对传主,亲切,自然。写《梁上泉评传》,我与上泉更熟,更亲近,所以决定再次使用第二人称。我想,既是开创,难免有人不习惯,甚至有人反对,但可能多数人会接受或逐步接受。希望读者能理解我的苦心。
把书稿送出版社后,我又请诗评家刘扬烈和斯原写了序。刘扬烈毕生从事诗歌研究,卓有成效,应当称得上是重庆第一流的诗歌理论家,我最欣赏他论七月派、公刘和雁翼的诗歌艺术的专著和他的新诗史。他在序言中对《梁上泉评传》给予了好评。斯原长期在部队院校担任领导工作,又是一位杰出的作家和诗评家,给上泉写过评论。他在序言中对评传的纵横交织的结构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和精辟的分析。这里,我要深深感谢刘扬烈和斯原先生为我撰写序言,为评传增色不少。同时,还要感谢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米加德、总编辑李远毅、总编室主任任剑乔等先生对评传出版的支持和厚爱。还要感谢重庆作协党组书记王明凯和主席陈川对《梁上泉评传》和我的传记文学创作及研究工作的一贯的大力支持!
虽然修改了几遍,但错误和缺点肯定不少,敬请各位方家和读者不吝赐教!
在重庆新诗学会的一次每月例会上,郭久麟把我拉到一边,说他最近写完了《梁上泉评传》,想请我作序。并说之所以请我,是因为在写这部书时看到了我关于梁上泉的几篇文章。郭久麟是重庆大名鼎鼎的教授、学者、作家、诗人。在传记文学方面,他不但写过周恩来、陈毅、罗世文、雁翼、柯岩、张俊彪等人的传记共九部,而且有《传记文学写作论》《传记文学写作与鉴赏》《中国二十世纪传记文学史》等专业理论著作问世,可以说是既有丰富创作业绩和经验,又有系统史论概括,是传记文学领域不多见的里手和专家,我有什么资格给他作序?转念一想,他那么多著作我一本都未得到,这次是个机会,就说,那我要敲您一竹杠,把您那些大作给我几本,看了才能写。他说当然。
不久,我收到他快递的A4纸打印本《梁上泉评传》,五号字三百多页,估算有四十多万字;又收到他邮寄的《中国二十世纪传记文学史》《柯岩传》《张俊彪传》和《大中华二十世纪文学史》。后者前不久刚出版,我尚不知晓,给了我一个惊喜。他告诉我,《大中华二十世纪文学史》由张俊彪和他任主编,全书一百七十万字,2012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分上中下三卷出版,2014年又由中华书局香港分局和新加坡分局分五卷在海外出版发行。其中“中国二十世纪诗歌发展史”和“中国二十世纪传记文学发展史”系他执笔,约五十万字。
初读《梁上泉评传》,眼前一亮的是该书的独特结构。传记作品,由于是“特定的人的生平的历史”,因此一般按时间先后为序,记述、展示、评介传主的一生或一定阶段,称为纵向结构。但有的传主由于功德、事业等同时向几个方向发散,以时间先后为序,不便于集中记述其某些侧面,因此有些传记作品以传主的功德、事业等为序,称为横向结构。《梁上泉评传》结构的独特表现在既有纵向生命历程的抒写(作为诗人、作家,主要是其创作生活的始终),又有横向人生功业的阐述(主要是其在不同艺术门类所取得的成就),还有纵横交错的对其人生况味的提炼和陈颂(主要是其人生境界和艺术真谛)。
具体来说,全书分为篇幅大体相当的上下两篇,上篇“创作生涯”,下篇“诗意人生”。上篇突出一个“评”字,写梁上泉的创作道路和艺术成就;下篇突出一个“情”字,写梁上泉的人生经历和亲情、爱情、友情、山水情、艺术才情。这种双线结构的安排,是郭久麟在多年作家传记创作实践中总结提炼出的一种新写法,它可以充分地展示传主的艺术成就和人生道路。
在这种双重复式平列结构之中,又贯穿着纵横排列的结构。上篇共十二章,先纵后横。第一至六章纵向叙述梁的创作道路:出生,成长;参军当上文艺兵,创作最初一批作品;在《人民文学》发表诗作,参加全国青创会;“文革”逆境,奋斗不止;新的长征,出席全国诗歌座谈会和第四次文代会;新的探索,新的创造。第七至十二章横向论列梁在叙事诗、儿童诗、歌词、传统诗词、书法、影视剧本和散文诗与散文创作上的成就。
说到这里,本文题目中的第一个字——“网”,自然就浮现出来。郭久麟是一个织网高手,他先纵后横编织了一张博大精深、疏密有致的梁上泉创作生涯之网。其中除了纵向横向各六条粗线(章)以外,还有纵向九十九条、横向二十五条细线(节),当然其下的段落层次以及纵横交错形成的网结、网目等等多到不可胜数。
打鱼的人都知道,要打到鱼光有渔网还不行,必须有拉动渔网的大绳,称作网纲。所谓纲举目张,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郭久麟不但是织网高手,也是打鱼能手,他当然不会忘掉渔网必须加上一条又粗又长的网纲。本文题目中的第二个字——“纲”,就是谈这个问题。
不用仔细阅读就会发现,《梁上泉评传》下篇的“诗意人生”,突出了一个字——“情”。全篇共七章,第十三章,乡情;第十四章,乡情;第十五章,爱情;第十六章,亲情;第十七章,恩情和友情;第十八章,山水之情;第十九章,才情。这些内容分门别类排列,大体上是横向结构;但仔细审视会发现每章也有纵向的结构,所以实际上是纵横交织的。在“诗意人生”之下突出一个“情”字,道出了诗歌乃至广义的诗亦即全部文学艺术的本质。无论司马迁的“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严羽的“诗者,吟咏性情也”,还是鲁迅的“诗歌是本以抒发自己的热情的”,郭沫若的“诗歌的本职专在抒情”,闻一多的“诗家的主人是情绪”等古今大家的论述均说明了此点。情对于文艺创作具有决定意义,就好比网纲对于网的意义。这样,《梁上泉评传》中“诗意人生”中的“情”就成为其“创作生涯”之网的网纲。事实上也正是这样,梁之所以甘苦与共、矢志不渝,投身文艺创作事业凡六十六年,至今仍笔耕不止、吟哦未停,并取得多方面彪炳于世的骄人业绩,不就是根源于、成就于他一腔火热的赤子之情吗!
好了,郭久麟给了我们一张网,又给了我们一条网纲,接下来顺理成章该我们撒网拉纲打鱼了,也该谈谈本文题目中的第三个字——“鱼”了。如果说网和纲是《梁上泉评传》的结构的话,那么撒网拉纲打到的鱼就是它的内容。鱼可真多呀,大大小小、不同体型、不同品种的都有。但不同的人用同样的网和纲打出的鱼的多少和种类可能是不同的,这根源于打鱼人的功夫和技巧。就我初步打了一遍的感觉来说,至少打到了以下一些:
第一条大鱼是梁上泉这个人一生的经历。梁作为名家大家,他一生的经历不论对研究者、仿效者的需求,还是对一般人满足好奇心理来说,都是很有意义的。《梁上泉评传》详细追述了梁上泉从出生至今长达八十三年的人生轨迹,在我们面前树立起一座宏伟而光辉的纪念碑。碑上镌刻着他成长的道路和业绩,他对待祖国、人民、家乡、亲人、师长、朋友、事业和对待自己的态度,他的喜怒哀乐、成败得失、幸运遭遇、人生感悟等等,是我们人生教科书有价值的参阅读本。从作品与人品一致性原则的角度考察,这条大鱼也是我们理解、把握梁上泉的作品的一个内在根源。
第二条大鱼是梁上泉的许多作品。梁一生创作歌词近千首,诗歌近万首,出版诗集三十二部。另有歌词、散文、散文诗、戏剧、影视、书法等作品专著面世,或被多家文艺团体采用演出,或被多家电影制片厂、电视台摄制播放。要想全部看到几乎是不可能的。《梁上泉评传》引用了梁的大量作品,仅诗歌一项,据我不完全统计,就有三百五十多首。尽管这在他全部诗歌作品中只占到约3.5%,但可以起到以斑窥豹的作用。由于所引均系梁的优秀作品或代表作品,因此通过这条大鱼,不熟悉梁的作品的人可以领略其风采,熟悉的则可以重新感受其艺术魅力。
第三条大鱼是郭久麟的评和论。评传和一般传记的区别,在于前者多了评的元素,这在该书中随处可见。无论梁上泉,他的妻、儿,还是所涉及的别的人的为人处事;无论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还是生活中的细枝末节;无论梁的优秀作品,还是不成熟的有缺陷的作品,凡有需要都会加上作者的评述。而且这种评述尽力做到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看待,实事求是,不人为拔高也不刻意隐讳。如在引入《哈达和鲜花》这首诗后,肯定了其质朴、亲切,同时批评它推敲不足、稚嫩。
适时加入作者的见解和论断是该书的特点之一。当然这样的内容不能离开传主和评传太远,而应当有助于读者对所谈问题的理解和接受。如在横向论及梁叙事诗创作之始,加上了作者对叙事诗文体的认识。不少的诗歌理论家认为,叙事诗的冠名不够科学,因为叙事不是诗歌的长处,它只是作为抒情的线索或载体而存在。笔者以前也持这样观点。郭久麟指出,这是把叙事诗的叙事功能看轻看低了,实际上在叙事诗里叙事和抒情都很重要,没有叙事就没有叙事诗。然后结合梁上泉叙事诗作品,分析了其在人物刻画、环境描写、故事讲述等方面的成就。指出有的研究梁上泉的专家由于受叙事诗观念的影响,在评价梁的叙事诗时只强调了抒情写意、节奏韵律、精练和谐等诗的部分,而忽视了叙事部分,是不够的。他的这个论断不能说没有道理。
第四条大鱼是郭久麟的写作风格。这条大鱼是顺便逮到的。其风格特征在该书中明显的有五点:一是尽量多地占有和运用第一手事实材料。为写好评传,作者在以前研究梁上泉诗歌的基础上,又专门系统全面地阅读了梁上泉的全部著作和有关他的评论和报道,并多次到上泉家对上泉本人及其妻子和儿子进行了采访;为修改书稿,作者又曾与传主在重庆作协办公室连续摆谈一个星期,每天中饭后都在大礼堂广场边散步边交谈(无独有偶,郭久麟写作《柯岩传》时曾与贺敬之、柯岩夫妇在北戴河一同生活了一个多星期)。这些,都是为了获取、运用准确的材料,深入了解上泉的人生、生活、思想和创作。书中除引用梁的诗歌作品三百多首外,还引用梁上泉的领导、老师、家人、朋友的原话、文章、书信等数百处,很有说服力。二是尽量增加传记的文学色彩。该书运用了大量文学描写的手法,而且多用细节,注重具体刻画和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目睹其人,耳闻其声之感。如,在写梁上泉同战友们的雪山草地行军时,运用了环境描写、人物对话等方式,感觉和读小说别无二致;在写梁上泉与妻子蒲心玉的恋爱过程时,弓l用了蒲写给梁的情书十多封,阅读中那位被称作“巴山一枝花”的女主人公形象一直活跃在我脑海中。三是尽量运用优美形象生动的文学语言,运用抒情和议论,营造一种亲切融洽的文学氛围。四是全书以第二人称贯彻始终,读来亲切自然,这在数十万字的大部头著作中是极少见的,应该说是久麟的一个创新。五是对梁上泉作品的全面、系统、深入的评价。《梁上泉评传》对梁上泉的创作历程作了系统梳理,对梁上泉的全部著作做了公正客观的分析和评论。在评传的二、三、四、五、六章,久麟对梁上泉的二十多部抒情诗集的创作经过、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进行了论述和分析,对其代表作给予了评论;在评传的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章,更是分别对梁上泉的叙事诗、儿童诗、歌词、传统诗词、书法、歌剧影视及散文和散文诗进行了分析和评论。对谈到历史上一些是非曲直时,能够公允而论,绝少愤青式的偏颇。
除以上四条大鱼外,还有一大批中鱼。其中最引人眼目的是,蒲心玉与梁相识相恋结婚生活工作的情景以及她本人的理想、事业、情操,他们的长子梁钢几经坎坷进入空政歌剧团以及发生天大不幸的情景,梁上泉对双胞胎儿子梁芒、梁果的培养和梁芒所取得的杰出成就,梁上泉的家乡及他与家乡交往的情景,对梁上泉的文艺成就及其作品思想内涵与艺术魅力的概括(全书铺垫,末章论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文艺工作、文艺政策曲折发展的情况(顺便逮到)等等。
当然,还有无计其数的小鱼。在阅读过程中时不时就会捕到几条。我感兴趣的如梁上泉家乡的民谣和红色歌谣,他被团鱼咬住,包办婚姻始末,当年的成渝铁路工地,参加全国青创会,到抗美援越第一线,“文化大革命”中被捆绑反吊起来,在西沙群岛写诗,《红云崖》三十年的波折起伏,《茶山新歌》的争议,《小白杨》的故事,熊猫儿童艺术剧团的成立,出访新加坡,见到毛、刘、周、朱并当面向毛请教了两个问题,与挚友蒲新成的友谊,感恩启蒙老师李冰如,怀念恩师沙鸥,会见巴金并交谈,随曹禺访朝,与施光南、士心、阎维文、陆柴、彭斯远、赵心宪、赵太国、苗长江、金斯堡等人的交往等等。
大中小鱼打到了不少,还未来得及饲养观看和烹饪品尝。待以后不时观赏、佐餐,有客到来一同把玩、咀嚼,想来定是营养丰富,其乐无穷。
是为序。
郭久麟所著的《梁上泉评传》对梁上泉的创作历程作了系统梳理,对梁上泉的全部著作做了公正客观的分析和评论。在评传的二、三、四、五、六章,久麟对梁上泉的二十多部抒情诗集的创作经过、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进行了论述和分析,对其代表作给予了评论;在评传的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章,更是分别对梁上泉的叙事诗、儿童诗、歌词、传统诗词、书法、歌剧影视及散文和散文诗进行了分析和评论。对谈到历史上一些是非曲直时,能够公允而论,绝少愤青式的偏颇。
郭久麟所著的《梁上泉评传》以四十多万字的篇幅,生动形象地描写展示了梁上泉在大巴山农村土地的孕育和解放军熔炉的培养下,经过艰苦努力,成长为重庆乃至中国的著名诗人、歌词作家和戏剧家的人生经历和创作历程,描写了梁上泉的爱情婚姻以及亲情友情人情故乡情,展示了他六十多年的艺术生活和诗意人生。传记还对其诗歌和戏剧影视创作给予了客观公正而精当的评价,提出了“梁上泉现象”并给予了正面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