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规模空前的史学巨著,博大精深,通古今之变,有“网罗宏富、体大思精,为前古之所未有”的美誉,备受历代统治者及文人学士的青睐,被视为当今必读书目之一。
《资治通鉴故事(青少年彩绘版)》精选了原著中最为人所称道的故事,通过科学的体例和创新的形式,全方位、新视角、多层面地向读者呈现这部历史巨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资治通鉴故事(青少年彩绘版)/春雨经典中外文学精品廊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
作者 | (宋)司马光 |
出版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资治通鉴》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规模空前的史学巨著,博大精深,通古今之变,有“网罗宏富、体大思精,为前古之所未有”的美誉,备受历代统治者及文人学士的青睐,被视为当今必读书目之一。 《资治通鉴故事(青少年彩绘版)》精选了原著中最为人所称道的故事,通过科学的体例和创新的形式,全方位、新视角、多层面地向读者呈现这部历史巨著, 内容推荐 《资治通鉴》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规模空前的史学巨著,被奉为“第一必读治国教材”。 《资治通鉴故事(青少年彩绘版)》从《资治通鉴》中精选了一些经典且独立完整的故事,并且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的叙述,向读者生动展现了这部鸿篇巨著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阅读本书,你不仅可以快捷地掌握《资治通鉴》的精华,更可以从中感悟中华历史文化之神韵,从中汲取睿见卓识,深化、拓展人生阅历。 目录 鉴于往事,资于治道——走进《资治通鉴》的世界 三家分晋 魏文侯纳贤兴国 商鞅变法 孙膑、庞涓斗智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田单巧计复国 长平之战 鲁仲连义不帝秦 荆轲刺秦王 陈胜吴广起义 破釜沉舟 鸿门宴 陈平离间除范增 垓下之战 守义死节真壮士 张骞出使西域 苏武牧羊 王莽篡汉 昆阳大战 强项令董宣 端淑厚德的马皇后 杨震暮夜却金 黄巾起义 神医华佗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关云长大意失荆州 刘备托孤 司马氏夺权 阮籍和嵇康 八王之乱 书圣王羲之 淝水之战 陈后主亡国 开皇之治 玄武门之变 魏征与李世民 女皇武则天 安史之乱 江山易取守成难 试读章节 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 春秋时期,有一个晋国,这个诸侯国很强大,曾经,它的君主晋文公还坐上了霸主的位子呢。到了春秋末期,诸侯互相杀伐,兼并战争不断,有的诸侯国被消灭了,有的衰落了,也有些诸侯国,君王地位衰落,大夫的势力却逐渐强大起来,晋国就是这样。晋国,在晋出公时,君王已经名存实亡,实际权力则由韩氏、赵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六个世袭卿族把持着。六卿共同主持国政,专擅晋国。这六卿,以智氏的实力最为强大。后来,智氏联合韩、赵、魏消灭了范氏和中行氏,六卿就只剩下了四卿了。 智氏的族长是智宣子,智宣子有两儿子,一个叫瑶,一个叫宵。智宣子打算立智瑶为继承人。族人智果知道这件事后,就急忙劝说道:“我知道,智瑶确实有许多长处:他仪表堂堂,身材高大;他擅长驾车,精于射箭;他有才有艺,才艺超群;他聪明颖悟,能说会道;他性格刚毅,做事果决……智瑶有这样多的长处,却有一条最为致命的短处,那就是薄情寡义,缺乏仁德之心。”智果继续说道:“仁德是做人的根本,如果他用不仁之心去欺凌别人,他的优点就成了杀人的利器,如果这样,谁又能受得了他的肆虐呢?如果您执意要立智瑶为继承人的话,智氏种族就一定会遭遇灭门之祸的。我认为,不如立智宵为继承人。智宵虽然没有智瑶有本事,但他宅心仁厚。”智宣子根本听不进智果的话。为了躲避灾祸,智果便更改为“辅”姓。 赵姓的族长是赵简子,赵简子也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伯鲁,小儿子叫无恤。究竟立谁为继承人呢?赵简子一直拿不定主意。后来,他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找来两块竹简,分别刻上训诫的话,然后把它们分别交给两个儿子,并嘱咐说:“你们要记住竹简上的话,要好好领会它的意思!”三年过去了,赵简子把两个儿子叫到跟前,考问他们竹简上的内容。~JDT伯鲁支支吾吾,一句也想不起来。赵简子让他把竹简拿出来,他也拿不出。赵简子又问小儿子无恤,无恤熟练地背出了竹简上的话,还从袖子里取出竹简交给父亲。于是,赵简子便立无恤做了继承人。 赵简子派家臣尹铎去治理晋阳,尹铎问:“您是想让我为您敛财呢,还是让我为您日后修筑一条后路呢?”赵简子说:“还是修筑一条后路吧!”尹铎到了晋阳,便整理户籍,减轻赋税,尽量减轻老百姓的负担。他对晋阳的百姓说,是赵简子吩咐我这样做的。晋阳百姓都非常感谢赵简子。 临死前,赵简子对小儿子无恤说:“如果晋国发生祸乱,你要立刻到晋阳去。到晋阳以后,你不要嫌弃尹铎,一定要重用他,依靠他。你一定要记住我的话。”无恤连连点头,答应了赵简子。 智宣子去世后,智瑶继位,执掌了智氏大权,人称智襄子。有一天,智襄子约请韩康子、魏桓子喝酒。在酒席间,智襄子不断戏弄韩康子,还羞辱了韩国相段规。智襄子有一个家臣.叫智国,他听说这事后,便劝诫智瑶说:“您羞辱了别人,要提防别人报复啊;不然,灾祸就一定不远了!”智瑶听了,不以为然,说道:“我执掌着晋国生死祸福的权力,谁还能降灾祸给我呢?”智国又劝道:“不像您说的那样。《夏书》上说:‘一个人多次犯错误,就会结下许多怨恨;这些怨恨在暗处,不能因为看不见它就不提防啊!’能谨慎处理小事的人,才能避免灾祸的到来。您得罪了人家的国君和国相,如果不加以戒备,这是绝对要出乱子的!蚊子、蚂蚁、蜜蜂、蝎子尚且能够害人,何况人家是国君、国相呢!”智瑶不听。 不久,智瑶要求韩康子拿出居有一万户人家的土地,韩康子不同意。段规劝说道:“智瑶这个人您是知道的,他贪财好利,又非常固执,我们如果不答应他,他就一定会报复我们,我看不如满足他的要求。他轻易获得了土地,就一定会更加自高自大,更骄横,更狂妄。他一定会再向别人索要;别人如果不给他,他就一定会兴兵讨伐。这样一来,我们不仅可以避免灾祸,还可以寻找机会报仇。”韩康子听从了段规的建议,把一块居有万户人家的土地割让给了智瑶。 P1-3 序言 鉴于往事,资于治道——走进《资治通釜》的世界 《资治通鉴》为编年体通史,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1019—1086)主编的,历时19年而成。它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6个朝代1362年的史实,全书有294卷,约300多万字。《资治通鉴》原名为《通志》,在送给朝廷阅览时,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于是,司马光就根据御批把它更名为《资治通鉴》。这部书,以政治、军事史实为主线,展示了历代社稷治乱、君臣成败的事迹,旨在为统治者提供治理国家的借鉴。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巨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也很值得我们去读。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用了19年时间,从其体例编排到内容选编,从其修改眷抄到删削定稿,他都要亲力亲为。《资治通鉴》编成后,在洛阳,司马光留下了两屋子的草稿,而这些草稿都出自司马光的笔下;更令人惊叹的是它们竟然没有一个草字,每个字都工工整整!司马光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臣今筋骨癯瘁(瘦弱憔悴),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谓,旋踵(转动脚跟,比喻时间短促)而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为了编写《资治通鉴》,司马光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在成书不到2年,便因积劳成疾而撒手人寰。当走近司马光、走进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时,我们能不为他坚忍不拔的意志而震撼吗?能不为他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而感动吗? 阅读《资治通鉴》,不仅能使我们走进司马光的生命精神,还能使我们了解并记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从而获得美好道德精神的滋养。司马光认为,一个人的成败,道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资治通鉴》共294卷,第一卷写“韩赵魏三家分晋”,这篇文字特别详细地述说了智氏家族兴衰的故事。在春秋晚期,晋国权力旁落,六卿专权。后来,韩氏、赵氏、魏氏、智氏四家瓜分了范氏、中行氏的土地。在这四家中,智伯是最为强大的。智伯极有才智,却贪婪无德。他先后向韩、魏、赵三家索要土地,结果遭到了赵国的拒绝。于是,三家便联合起来消灭了智伯。司马光为什么要详细记述智伯兴衰的故事呢?在这个故事结束时,司马光写道:“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灭亡)者多矣,岂特(哪里只是)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司马光认为:做人做事,德行比才能更重要,智伯有才而无德,所以最终失败了。现实也正是这样,一些有才无德的人,他们对别人的伤害、对社会的危害往往更大;他们也往往是以损人开始而以害己告终。司马光还认为,修身养德,能做到“慎独”最为重要,也最为难做;因为在独处时,一个人的言行,他人是无法看到、无法听到,也是难以传示外人的,这就容易使人放松对道德、法律的持守,容易使人虚言躁行,甚或妄言妄行。为了理解“慎独”的意义,司马光为我们讲述了东汉“杨震密室拒金”的故事。杨震到东莱郡赴任,途径昌邑县,县令王密受到过杨震的荐举提拔,于是王密便在夜间到旅馆去拜见杨震这位恩人。到了旅馆,王密拿出十斤黄金送给杨震,用以报答杨震的知遇之恩,杨震拒绝了王密的馈赠。王密说,恩公,现在是夜晚,只有我们两个,是不会有人知晓的,您就放心收下吧。杨震回答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能说无人知晓呢?听了杨震的话,王密羞愧地告辞走了。王密很受教育,就把这十斤黄金拿出来建造了个殿堂,取名为“四知堂”。司马光以此来警醒世人,真正的君子,在独处时更要坚守道德和法纪;独处时能否坚守道德和法纪,这也正是区分一个人是不是真正具备美德懿行的标准。阅读《资治通鉴》,不仅能让我们的精神得以滋养,还能让我们懂得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它不仅有助于我们修身养性,还教会我们如何察人识人;它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与他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能力,还给我们提供了处理事务和治家理政的方法。当然,阅读《资治通鉴》,还可以丰富我们的文史知识,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提升我们的阅读尤其是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以上是说我们为什么要读《资治通鉴》,下面说一说怎样读的问题。怎样读《资治通鉴》呢?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对我们中学生来讲,《资治通鉴》比较难读,一是它洋洋300多万字,一时难以读完;二是它用文言写成,文字、文法障碍较多,难以一下子读懂。鉴于这两方面的困难,根据我自己的阅读经历,对此,我想提三点看法。 首先,我们可以读选本。《资治通鉴》篇幅浩大,选取比较好的选本来读应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这样读,既能节省时间,又可不失原书的精要。下面向大家推荐两个比较好的选本。一是三秦出版社出版的《文白对照资治通鉴精华(上下)》。该书保留了原书的纪传体特色,撷取了原书的精华内容,而字数仅为原书的三分之一,便于我们携带和阅读。二是由岳麓书社出版的吴光兴先生的《资治通鉴选评》。该书编选注重文学价值,篇章选取精要,且配以切合内容的标题和注疏,较为适合我们阅读。 其次,是反复去读。《资治通鉴》为文言文,我们读起来较为困难,可采取反复阅读的方法。譬如:第一遍,可挑选一些重点篇章来读,以求大致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第二遍,可着眼于历史事件的整体性来读,以理清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及其因果关系,了解作者对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基本评价;第三遍,细细品读,注意批注,并写出自己的看法,形成自己的一些粗浅见解。当然,我们还可以读第四遍,第五遍……甚至更多的遍数,大家知道,毛泽东读《资治通鉴》,整整读了17遍呢! 第三,借助他人的阅读成果。读书,要读得深刻,领会得全面,还要注意吸收并借鉴他人的阅读成果,切不可坐井观天,囿于一己之见。如柴德赓教授的《资治通鉴介绍》,本书是柴先生为党校学员上课的讲稿,深入浅出,可以作为我们阅读《资治通鉴》的入门之作。又如史学家姜鹏的《德政之要》,本书从修身、齐家、治国三个方面,剖析了《资治通鉴》的基本内容,解说了千余年间历史的沿袭因革之迹和兴衰成败之理,阅读它,可以使我们对《资治通鉴》和中国古代历史有一个较为深刻的领悟。 阅读《资治通鉴》,方法多多,诸如批注法、笔记法,诸如熟读精思法、先易后难法,等等;但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需要沉下心来,都需要坚持下去,都需要心无旁骛。如此,才能真正读进去,才能广知识、补精神。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