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所要的,不是足够多,是足够欢喜。
《心有欢喜过生活(林清玄经典散文精选)》围绕“欢喜心”,集结林清玄备受好评的经典作品53篇。在清雅文字和禅意插图的引领中,重探生活原味,启发心灵的敏锐。
欢喜心是敢于超越自我,虽在尘网中生活,但永远不忘想飞的心,不忘飞翔的姿势;是坦然承担此刻,生活不在别处,当下的每一刻都活得饱满、有力量,自己亦是风景;是懂得转化苦乐,人生的境遇不可捉摸,心智却可以扭转,心有正念,一切欢喜;是积极融入外境,保持着对世界新鲜而有希望的心情,时时发射和接受幸福的信号。归根结底,欢喜心是一种敏感,一种韧性,使我们能享受好的生活,也能承受坏的际遇。
本书还是畅销50万册的口碑佳作《你心柔软,却有力量》系列书,世事维艰,以柔软心除挂碍,以欢喜心过生活。
《心有欢喜过生活(林清玄经典散文精选)》是著名作家林清玄,经典散文精选。特别收录各时期代表作品《欢喜心过生活》《生命的酸甜苦辣》《清欢》《常想一二》等53篇,更选编了《光之四书》《心田上的百合花开》《和时间赛跑》等被选人中小学课本的经典文章;亲自写作长序推荐,全新装帧,图文四色。
林清玄的文字,能够像清泉一样,沁人心脾。特别适合修身养性时看。启发心智,转变观念,在阅读中找到生活的智慧和力量。
清欢
少年时代读到苏轼的一阕词,非常喜欢,到现在还能背诵: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这阕词,苏轼在旁边写着“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原来是苏轼和朋友到郊外去玩,在南山里喝了浮着雪沫乳花的小酒,配着春日山野里的蓼菜、茼蒿、新笋以及野草的嫩芽等等,然后自己赞叹着:“人间有味是清欢!”
当时所以能深记这阕词,最主要的是爱极了后面那一句,因为试吃野菜这种平凡的清欢,才使人间更有滋味。
“清欢”是什么呢?
清欢几乎是难以翻译的,可以说是“清淡的欢愉”,这种清淡的欢愉不是来自别处,正是来自对平静疏淡简朴生活的一种热爱。当一个人可以品味出野菜的清香胜过了山珍海味,或者一个人在路边的石头里看出了比钻石更引人的滋味,或者一个人听林间鸟鸣的声音能感受到比提笼遛鸟更多的感动,或者体会了静静品一壶乌龙茶比起参加喧闹的晚宴更能清洗心灵……这就是“清欢”。
清欢之所以好,是因为它对生活的无求,是因为它不讲求物质的条件,只讲究心灵的品味。“清欢”的境界很高,它不同于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那样的自我放逐,或者“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尽情欢乐;也不同于杜甫的“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这样悲痛的心事,或者“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那种无奈的感叹。
活在这个世界上,有干百种人生,文天祥的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很容易体会到他的壮怀激烈;欧阳修的是“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我们很能体会到他的绵绵情恨;纳兰性德的是“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我们也不难意会到他无奈的哀伤。甚至于像王国维的“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那种对人生无常所发出的刻骨感触,我们也依然能够知悉。
可是“清欢”就难了!尤其是生活在现代的人,差不多是没有清欢的。
什么样是清欢呢?
我们想在路边好好地散个步,可是人声车声不断地呼吼而过,一天里,几乎没有纯然安静的一刻。
我们到馆子里,想要吃一些清淡的小菜,几乎杳不可得。过多的油、过多的酱、过多的盐和味精已经成为中国菜最大的特色。有时害怕了那样的油腻,特别嘱咐厨子白水煮一个菜,菜端出来时让人吓一跳,因为菜上挤的沙拉比菜还多。
有时没有什么事,心情上只适合和朋友去啜一盅茶、饮一杯咖啡,可惜的是,心情也有了,朋友也有了,就是找不到地方,有茶有咖啡的地方总是嘈杂的。
俗世里没有清欢了,那么到山里去吧!到海边去吧!但是,山边和海湄也不纯净了,凡是人的足迹可以到的地方,就有了垃圾,就有了臭秽,就有了吵闹!
有几个地方是我以前常去的,像阳明山的白云山庄,叫一壶兰花茶,俯望着台北盆地里堆叠着的高楼与人欲,自己饮着茶,可以品到茶中有清欢。像在北投和阳明山间的山路边有一个小湖,湖畔有小贩卖功夫茶,小小的茶几,藤制的躺椅。独自开车去,走过石板的小路,叫一壶茶,在躺椅上静静地靠着。有时湖中的荷花开了,真是惊艳一山的沉默。有一次和朋友去,在躺椅上静静喝茶,一下午竟说不到几句话。那时我想,这大概是“人间有味是清欢”了。
现在这两个地方也不能去了,去了只有伤心。湖里的不是荷花了,是飘荡着的汽水罐子;池畔也无法静静躺着,因为人比草多;石板也被踏损了,到假日的时候,走路都很难不和别人推挤,更别说坐下来喝口茶了。如果运气更坏,会遇到呼啸而过的飞车党,还有带伴唱机来跳舞的青年,那时所有的感官全部电路走火,不要说清欢,连欢也不剩了。
要找清欢一目比一日困难了。
当学生的时候,有一位朋友住在中和圆通寺的山下,我常常坐着颠簸的公交车去找她。两个人沿着上山的石阶,漫无目的地,走走、坐坐、停停、看看。那时圆通寺山道石阶的两旁,杂乱地长着朱槿花。我们一路走,顺手拈下一朵熟透的朱槿花,吸着花朵底部的花露,其甜如蜜,而清香胜蜜。轻轻地含着一朵花的滋味,心里遂有一种只有春天才会有的欢愉。
圆通寺是一座由坚固的石头砌成的寺院,那些黑而坚硬的石头坐在山里仿佛一座不朽的城堡。绿树掩映,清风徐徐,站在用石板铺成的前院里,看着正在生长的小市镇。那时的寺院是澄明而安静的,让人感觉走了那样陡的山路,能在那平台上看着远方,就是人生里的清欢了。
P6-8
作家的幸福
今年夏天,高考山东卷用我的文章《无风絮自飞》当作文考题,意外地引发了热烈的讨论。这使我想起,二〇〇六年,我的文章《阳光的味道》被作为全国卷的高考题,也一样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朋友总叫我也发表一点意见,谈谈对自己的文章被延引的感想。
我也总是说:“感谢命题的老师用我的文章当考题,但就像种菜的农夫只想种出最好吃、最有营养的菜,至于被煮成了什么菜肴,吃的人有什么评价,种菜的人是无能为力的。”
不只是高考,中考更多。广东有一位资深的高中教师,曾寄给我一些中考的试卷,说“每年全国的中考试题,林老师的文章最少会出现一百次。”
这使我感到惶恐和汗颜,因为我写文章时从未想到考试,没想到最后竟影响了学生的升学。何况,好的阅读应该是怀着轻松、喜乐、无为的心情的,如果时时记挂分数,又怎能欣赏美好的创作呢?
作品成为考试的试题,我的心情是很复杂的,使我想到长达四十五年的写作生涯。
有人问我:当一位作家,最辛苦又最幸福的是什么?
最辛苦的是走向了一个孤独的旅程,人生不论欢喜或苦痛,都是自己在孤灯下完成。纵使有人分享,也是很长时日以后的事,不像歌者在舞台上唱歌,立刻能得到欣赏和掌声。
因为孤独,所以要鼓舞自己的热情,要坚持自己的意志,要怀抱自己的理想。
我想起,青年时代,曾在一家杂志社写了一年的专栏,年终的时候,老板送给我两本稿纸,说:“我们的杂志一直在赔钱,所以没有钱付给你!”第二年,我继续给他们写专栏。这样的热情与坚持,现在很少有作家做得到,能努力超过四十年的,就更少了。
幸好,作家不是只有辛苦,还有很深的幸福。
作家为了什么幸福而努力呢?
首先,是不断地寻找思想的更高境界。就像爬山一样,从山谷到山腰,再从山腰到山顶,每一阶段的体悟与风景都是不同的。一般人的思想锻炼都是到学校毕业就结束了,作家不同,他可以一直向上攀登,直上高峰。
——这正是禅说的“高高山顶立”。
其次,作家的幸福来自不断探索心灵更深的可能。特别是散文作家,因为写作,必须每天面对、整理、回观自己的心,一点一点地深入,如实地看见自己的心。由于每天静视自心,所以能自反而缩,一往无悔,在众声寂寂之时,维持自己的高音;在众声喧哗之时,还努力唱出清明之音。
——这正是禅说的“深深海底行”。
作家的第三种幸福,是能与有缘的人分享人生。
我有许多作品被收入小学的语文课本,像《和时间赛跑》《桃花心木》《鞋匠的儿子》《心田上的百合花开》……收入中学课本的就更多了,像《生命的化妆》《梅香》《清净之莲》……二十年来,读过我文章的孩子何止亿万?这些作品,有些是三十年前写的,有些是一二十年前写的,现在却能和无数的人分享,长夜思及,每每令我感动不已!这世界上还有什么工作,会比作家幸福呢?
——这正是诗人所言“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
这三种深刻的幸福,使我能不懈地创作,希望不仅自己有正能量,也能为读者提供正能量,使读者在崎岖的人生路上,有欢喜的心去生活、去闯荡。
长江文艺出版社曾出版过我的选集《你心柔软,却有力量》,最近又编了《心有欢喜过生活》与读者分享。我想到四十几年来的写作生涯,深深感受到作为作家的幸福。此作为序言,并祝福读者能有更欢喜、更圆满的生活。
林清玄
二〇一五年冬天
于台北双溪清淳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