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的聚居之地,也是民族文化相互交融、民风习俗特色鲜明的地域。本书通过梳理古代东北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演进与历史逻辑,完整再现我国东北地区古代先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灿烂的体育文明,掀开这段尘封的历史之神秘的面纱,去进一步探寻体育的衍变和文化的传承路径,从而为我国古代东北民族传统体育和地方古文化的研究和发展开辟新的视角,展现了古代东北民族独特的体育文化,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隋东旭,男,汉族,1980年1月生,黑龙江双城人,哈尔滨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历史学博士,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人文科学学院访问学者,福建师范大学体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站博士后,主要从事民族体育历史与文化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其中主持并完成青年项目1项,在研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和国别史研究专项项目1项;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1项、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项、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面上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西部项目1项。出版学术著作2部,发表论文10余篇,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项。
绪论/001
一研究内容、方法与价值/001
二学术史回顾/005
三概念的界定/011
四古代东北民族文化发展概述/018
第一章东胡族系各民族的体育文化发展/022
第一节东胡的体育文化/022
第二节鲜卑的体育文化/024
第三节乌桓与乌洛浑的体育文化/041
第四节奚族的体育文化/045
第五节契丹的体育文化/048
第六节室韦的体育文化/076
第七节蒙古族的体育文化/080
第八节东胡族系各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总体特征/110
第二章秽貊族系各民族的体育文化发展/113
第一节秽、貊的体育文化/113
第二节夫余的体育文化/114
第三节沃沮的体育文化/117
第四节豆莫娄的体育文化/120
第五节秽貊族系各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总体特征/121
第三章肃慎族系各民族的体育文化发展/123
第一节肃慎的体育文化/123
第二节挹娄的体育文化/125
第三节勿吉的体育文化/128
第四节黑水靺鞨的体育文化/130
第五节粟末靺鞨与渤海国的体育文化/135
第六节女真的体育文化/154
第七节满族的体育文化/171
第八节肃慎族系各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总体特征/195
第四章古代东北其他民族的体育文化发展/198
第一节孤竹族的体育文化/198
第二节古燕族的体育文化/199
第三节《逸周书》所见古代东北民族的体育文化/201
第五章古代东北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总体特征/203
第一节古代东北民族体育文化的融合性和继承性/203
第二节古代东北民族体育文化的地域性/211
第三节古代东北民族体育文化的互动性/215
结语/219
参考文献/221
附录/242
后记/255
《中国古代东北民族体育文化研究》:
民族文化继承性表现在其民族性和传统性的继承,就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而言,民族性意味着民族传统体育在内容、形式与文化内涵上具有独特性。它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表达形式,往往体现了特定民族的独特文化,其具体的运动方式、规则、肢体语言、习俗乃至礼仪,往往都具有唯一性甚至不可再生性,而其所蕴含着的思想、情感、意识和价值观也往往是难以被模仿和再生的。所谓传统的,意味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往往有着比较明显的传承性,它作为某一民族的重要文化内容,是在长期的社会历史中被这一民族的成员自觉加以继承的,这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以发展延续的内在依据。不同民族的传统体育,是各民族在其社会生活中的某些行为技艺的凝练,也是各民族传统社会文化在体能、智能表现形态中的结果。任何一个民族的体育项目,在发展中其行为模式和精神内涵得到人们的共识之后,就会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现象,逐渐独立于其他的社会文化,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得以存在和发展。因此,我们发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往往带有鲜明的本民族历史背景,也往往有着固定的形式与内容,在一段历史时期内并不发生变化。一个我们不得不注意的问题就是,随着历史潮流和时代背景的不断变迁,如果某一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在变化了的时代背景之中却拒绝做出改变,其生存环境就会逐步趋向恶化,甚至走向衰亡。在改变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将其民族的和传统的精髓以一种新的方式和载体保存下来,则是对民族传统文化最理智的继承。这种理智就是要消除由其民族性而带来的地域性和排他性,也要消除由其传统性而带来的原始性和保守性。
通过对古代东北民族体育文化发展过程的梳理,我们发现,如鲜卑、契丹、蒙古、靺鞨、女真等民族,在历史上曾经比较好地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我们清晰地看到,在这些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他们并没有固守所谓的民族骄傲,而拒绝对自己民族的传统体育形式做出改变;他们并没有顽固地将所谓的民族传统视为禁脔从而排斥其他民族的体育文化,而是以开放的心态去迎接、吸收汉族体育的优秀项目与理念,使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展现出全新的面貌。如鲜卑族骑射体育活动,在充分吸收汉族射艺的精华之后,在文化内涵与竞技性、娱乐性上都得到了显著的增强,流传也越来越广,社会参与度逐步提高,源于游牧文化的骑射活动非但没有在农耕文化的传人后逐渐衰退,反而更加流行了。北朝时期,骑射活动已经不仅仅是鲜卑人的专利,而是在整个北朝社会中推行开来,从而打破了地域的桎梏。再如女真族的乐舞体育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同样在继承女真民族文化的同时,积极融合了中原儒家思想和宗教舞蹈表现形式。在具体内容上,既有与敦煌乐舞、印度舞十分相似的中原宫廷乐舞,也有全真道教形式的乐舞,从而呈现了兼收并蓄、多元并存的发展姿态;蒙古族的宫廷乐舞则既有“征用旧乐于西夏”的记载,也有“征金太常遗乐于燕京”的过程,同样融合了多种风格,可谓继承传统风俗,兼容仪礼典制,从而呈现了互纳包容的审美特征。还有摔跤活动,历史上女真族的“拔里速”、蒙古族的“搏克”、满族的“布库”,都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特点和传统风格,但这些活动无一不是吸收了中原角抵的技术风格而对本民族的体育文化加以改造,进而使民族体育文化大放异彩,这些都足以说明古代东北民族体育文化在融合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的显著特点。
其次,通过与汉民族先进文化的深入接触,这些民族对于体育活动的文化意义开始重视起来,统治阶层迅速地转变了其对待体育活动的观念,开始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其传统体育文化进行开拓与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这些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从日常的生产、生活中被独立出来,成为一种承载了社会文化功能的竞技性活动,其娱乐性、竞技性也得到了极大的增强。也正因为如此,这些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才愈加受到人们的欢迎,并最终打破了民族的界限。体育观念的转变,使这些民族的传统体育开始顺应当时历史发展和文化发展的潮流,将自身顺畅而从容地与当时的流行文化融合在了一起,在这一点上,鲜卑、契丹、渤海莫不如是。更为突出的表现则是到了后金社会和清王朝,在清入关以前,骑射、冰上活动等主要表现为军事和生产性质,是生活在冰天雪地、沃野林海的渔猎民族常见的生活方式,而当满族入主中原后,骑射和冰上活动非但没有因汉文化的介入而呈衰退势头,反倒被统治者作为大清国俗和国家恒制予以强力推行。其原因在于,当社会环境和经济生活趋于稳定和安逸,体育与政治、军事的联姻,赋予了体育以全新的社会价值和功能,从而使民族体育文化在进步的社会中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而从民族体育文化本身而言,则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为顽强的生命力,内生了自身的建设和完善的动力。
……
序
东旭博士的新著《中国古代东北民族体育文化研究》即将付梓。书中所言的“体育”,系指体育活动,也就是指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开展起来的有意识地对自己身体素质的培养或娱乐的各种活动,而“体育文化”则是指人类在开展这些体育活动中所形成的精神文明或观念文化。东旭博士将这些体育活动和体育文化置于古代东北民族的大背景下加以研究探讨,意义深远,价值重大。
第一,现代意义上的东北史研究,已经历时120余年。中外学者对东北史各个领域的探索,却呈现一定的不平衡性。具体地说,政治层面,论述和研究东北边疆民族及民族政权与中央王朝关系的论著多,研究东北边疆民族起源、发展、演变、影响的论著多,等等。经济层面,论述和研究东北地域经济和民族经济特点的论著多,研究经济类型与社会变迁的论著多,等等。文化层面,论述和研究东北地域整体性特点的论著多,研究东北古代民族个案文化面貌的论著多,等等。毋庸讳言,对东北体育及体育文化、音乐及音乐文化以及文学及大学样式等的研究,就明显不足,特别是通史性质的综合系统性的研究,尤其薄弱。东旭博士此著,对东北古代民族体育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文化进行了历史性的综合研究,庶几弥补了这一领域研究的不足。这对丰富东北史的研究内容,以及东北史的学科建设都是大有贡献的。
第二,祖国的东北地区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区,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东北地区的汉族和少数民族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这些地域文化特征鲜明,博大精深,并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和有机组成部分。而东北民族的体育及体育文化,则是东北地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些源远流长的体育活动和体育文化,也是东北地域文化最重要的表征之一。仅就体育文化而言,其中就蕴含了东北少数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团结友善的集体精神,敢于斗争的勇武精神,开放包容的合作精神等。所以,研究古代东北民族所创造的东北地域文化,体育活动及体育文化是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