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墨香满楼著作《仁义之君刘备(历史原来这么有趣)》以诙谐搞笑的语调,清晰的思路,描述了三国时期蜀国先主刘备的一生经历。刘备出生于东汉末年,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宦官专权,国内大乱,群雄并起。刘备本就是汉高祖刘邦的后代,中山靖王之后,他家庭寒微,以卖草鞋、织席子为生。但是他人穷志不短,抱着兴复汉室、匡扶社稷的雄心,结识了一大批有勇有谋的人才,最终扫荡群雄,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同时,他和关羽张飞的兄弟情,和诸葛亮的君臣义,在本书里都进行重点解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仁义之君刘备(历史原来这么有趣)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墨香满楼 |
出版社 | 中国铁道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由墨香满楼著作《仁义之君刘备(历史原来这么有趣)》以诙谐搞笑的语调,清晰的思路,描述了三国时期蜀国先主刘备的一生经历。刘备出生于东汉末年,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宦官专权,国内大乱,群雄并起。刘备本就是汉高祖刘邦的后代,中山靖王之后,他家庭寒微,以卖草鞋、织席子为生。但是他人穷志不短,抱着兴复汉室、匡扶社稷的雄心,结识了一大批有勇有谋的人才,最终扫荡群雄,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同时,他和关羽张飞的兄弟情,和诸葛亮的君臣义,在本书里都进行重点解析。 内容推荐 虽是汉朝的皇室,然年少家贫,早年曾卖过草鞋,织过草席,后来起兵于乱世,争霸于群雄,最终建立了蜀汉政权,成为一代开国皇帝。从一无所有到三分天下,他完成了那个时代最华丽的转身。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乱世中的刘备,并非人们所传的好哭胆小之辈,也不是假仁假义之辈,而是一个有梦想、有担当、有家国大义的好男儿。 英雄辈出的三国历史,因为有了刘备,更觉精彩。 《仁义之君刘备(历史原来这么有趣)》由墨香满楼著作。 目录 第一章 英雄不问出处 有志不在年高 爷爷当过县太爷 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 恰同学少年 路是走出来的 桃园三结义 黄巾起义 第二章 只待沧海横流 方显男儿本色 初战黄巾 与曹操擦肩而过 黄巾起义的影响 东汉死亡的原因 刘备鞭打督邮 老同学公孙瓒的发迹史 平原县衙里的刺客 何进引狼入室 诛杀“十常侍” 第三章 四海为家 浪迹天涯 是谁斩杀了华雄 董卓迁都洛阳 挂着英雄面纱的小人 “生于露,死于影”的貂蝉 曹操全家被杀 徐州之围 捡来的徐州牧 曹操的阴谋 吕布辕门射戟 好色的代价 大事不与女人谋 吕布之死 第四章 韬光养晦 逃脱牢笼 不可一世的曹操 煮酒论英雄 袁绍伐曹 狂人祢衡 关羽在曹营 千里走单骑 第五章 寄人篱下 反客为主 刘皇叔臧否人物 孔融之死 火烧博望 跃马过檀溪 水镜先生司马徽 身在曹营心在汉 三顾茅庐 曹操挥军南下 赵子龙大战长坂坡 曹操得荆州 真实的赤壁之战 刘备“借”荆州 曹操与马超的恩怨 张松献益州 第六章 霸业所在 天府之国 不得不砸烂的仁义招牌 早晚都得打 老将严颜 凤雏遇难,卧龙进川 幽默的简雍 封赏是个技术活 不想还荆州 究竟是谁单刀赴会 暂时的协议 黄忠大战定军山 赵子龙一身是胆 第七章 登基称帝 痛失关羽 不得不称王 关云长刮骨疗毒 关羽的致命弱点 庞德抬棺死战 关云长水淹七军 吕蒙的计策 荆州丢了 妇人之仁害死人 麦城外的英魂 第八章 英雄末路 白帝托孤 刘备的痛苦 奸雄的末日 为了大汉而称帝 报仇雪恨 旧恨未消 又添新仇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火烧连营七百里 白帝城托孤 试读章节 据正史《三国志》记载,刘备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刘胜的儿子刘贞,当年被封为涿县的陆城亭侯,后来因为犯事被免除了爵位,但他这一支却在涿县繁衍下来。等到东汉末年的时候,已经算不清有多少子孙了。这导致刘备虽然是帝室之胄,但是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因为放眼望去,遍地都是他这样的刘姓族人。帝室之胄这个称号,只有政治意义,而没有经济意义;只在他打天下的时候有用,解决不了当前的贫困问题。 刘备的爷爷叫刘雄,曾被举为孝廉,后来官至东郡范令,做到了一个县的最高长官。爷爷的官能做到这种地步,说明刘备家虽然谈不上是显赫的皇室,但也是官宦家庭,按照现在的标准划分,刘备是个标准的官三代啊。包括刘备的爹爹刘弘,也在政府里任职,虽说官不大,史书上没有明说,但是那个年代的公职人员,大小都是个官,与现在的公务员不能比。只不过刘弘死得太早,刘备出生不久,他就离开了人世,所以刘备才沦落到卖草鞋的地步。 在此,要跟大家说明一下,刘备爷爷那个东郡范令是怎么得来的。 举孝廉是汉武帝时期确定下来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所谓孝,就是孝顺,所谓廉,就是廉洁。因为汉朝以“孝”治天下,汉朝的统治者认为,只有对爹妈孝顺的人,才会对国家忠诚,一个人只有孝顺了,才具备做官的资格,才可以为民之父母。汉文帝和汉景帝都是有名的大孝子,整个汉代四百年,除了两汉的开国皇帝刘邦和刘秀之外,所有皇帝的谥号前都加上一个“孝”字,比如汉文帝就叫孝文帝,汉武帝就叫孝武帝。可见汉朝对于孝是多么重视。 但是光孝顺不行,还得廉洁,否则你以孝之名,把国家的东西都搬回家给爹妈用,那还了得。所以廉洁也是很重要的。孝,是为了让你忠于朝廷;廉,是为了让你不祸害朝廷。有了这两个标准,其他的就不重要了。至于能不能干,还在其次。 要说这个制度的出发点是好的,许多在当地有名的大孝子都因此入朝为官,不仅为官场注入了正气,也引导了百姓们孝顺父母的风气。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也有许多官员把持着这个选拔制度,相互推举。比如你为太守,我是御史,咱俩关系好,你今年推举我儿子为孝廉,我明年推举你儿子。官与官之间相互勾结。也有官商勾结的,比如某个大商人,有钱,但是没有政治地位,就贿赂负责选拔人才的郡国长官,把自己儿子给推举上去。当然,这种社会乱象一直存在,并不是古人的独特发明。 还有一些人丑态毕露,平时根本不是孝子,因为家里势力大,察举官不得不去他家察看,他就在那天把老母亲抬到院子里,当着察举官的面,给母亲洗脚。但是等人一走,就不管了。 在桓帝、灵帝时社会上流行这样一首童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一群不识字的秀才、把自己爹赶出家门的儿子、像一只鸡一样瑟瑟发抖的将军,这便是东汉末年举孝廉所举出的人才。也怪不得大汉帝国要灭亡了。 当然,我们要相信,刘备的爷爷不是这样的人,他是一个真正的大孝子,一个廉洁奉公的人。只不过,他这个县官,并没有给刘备带来什么。 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 刘备出生以后不久,父亲就死了。这个做小官的爹,给刘备留下的印象并不深。父亲有时候下班路过集市,会给他买个小玩具,或者带点好吃的零食;有时候趁着休假,让他骑在自己脖子上,父子俩一起去野外看远处的风景,父亲教他认识鸡鸭鹅牛,车马船舟。刘备觉得,爹爹这个高大男人,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是世界上最厉害的人。 但是突然有一天,这个世界上最厉害的人躺在了地上,不会说话了。他不知道自己的爹死了,也不知道害怕和无助,他只是非常想念这个人说话的样子,他希望可以再次趴到他的背上,感受那种温暖,看远处的风景。 他呆呆地站着,看着正坐在地上痛哭的母亲,突然感到无比失落。像是仅有的一件玩具被人夺走了。 P2-P3 序言 由于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创建者刘备,在后世获得了很高的知名度。同样是蜀国之主,五代时期的前蜀王建和后蜀孟昶等人却被埋没于史籍中,鲜为人知。这说明文学的力量是很强大的。 然而,人世间的事,有一利则有一弊。刘备虽然托了《三国演义》的福,出了大名,但同时,也被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给艺术化了,失去了原来的真面目。原本一个乱世中的英雄人物,却被描绘成一个动不动就哭、一打仗就跑的形象。民间甚至经常用“哭刘备”来形容爱哭的小孩子。 试想,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一个爱哭的懦弱之人,怎么可能有魅力聚拢起一大批文武贤才,从一个卖草鞋的穷小子成为一个三分天下成就霸业的帝王? 当然,这事也不能全怪罗贯中。毕竟小说不是历史,文学家不是史官。史官写史,要实事求是,如实记述。而文学家的创作,就没有这么严格的限制,基本上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正好罗贯中本人的政治立场是拥戴刘备反对曹操的,因此就在《三国志》的基础上随意发挥了起来。结果就出现了这样的失误——“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意思是,罗贯中本来是想显现刘备的忠厚仁义,结果用力过猛,让人觉得有点假了。本来是想刻画诸葛亮足智多谋的,结果把别人的计策和呼风唤雨的事都安在了诸葛亮头上,导致诸葛亮像个妖人。 也正因为如此,后来的很多学者,在跟风翻历史案的时候,都把刘备说成是个假仁假义的政治骗子。 这无疑是对刘备的又一次歪曲。因为自古文学家搞创作,多会移花接木,会借题发挥,但很少会颠倒黑白。因为想把一个白的说成黑的,就得进行大量的抹黑工作。而想把一个黑的说成白的,更需要大量的洗白工作。这些工作都是吃力不讨好的,是很容易就会被拆穿的,所以文学家们不会自讨苦吃。他们只会顺着人物原型的方向去创作。罗贯中虽然夸大了刘备的仁义,但至少说明,相比其他人来说,刘备是仁义的,他有被夸的资本。 是的,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我们会发现: 真实的刘备,不是一个爱哭鼻子的胆小鬼,而是一个百折不挠、意志坚定、知人善任的英雄。 真实的刘备,不是一个假仁假义的政治骗子,而是一个待人忠厚、以天下为己任的君子。 真实的刘备,不是被人任意涂抹的画像,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正站在历史的迷雾中,目光炯炯,等着我们穿过去,和他对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