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超载:每天都在修正想法,所以无所适从
上班路上,公交车和地铁拥挤不堪是一种常态,找到一个座位放下自己的屁股简直是让人惊喜的事情。但是,如果有许多空位呢?人们冲进空荡荡的地铁车厢时,经常会有些犹豫——我到底要坐哪一个呢?只有一个选择时,我们的想法非常简单:抓住机会,抢占空位!面对很多选择,人们却有些手足无措,茫然而无法选择。
今年32岁的劳恩·W.马修斯是出身于加州理工学院的高才生,2011年在伯克利创建了一家科技研发公司,从事人工智能领域的开发工作。2015年,他对公司做了一次深彻的变革,交出了约80%的日常权力,自己则把重心放在了思考如何保护环境上。马修斯说:“思考是一门技术活,好的计划不是随便做出的。”对此,他过去5年的经历便是教训。
他创业的想法来源于观看电影《黑客帝国》后的冲动,他对技术的未来有深切的危机感,常因机器的道德问题感到困惑。公司成立前的两个月内,马修斯和朋友、投资人等组成了一个团队,对未来的种种愿景展开讨论,列出了很多想法——事业的、生活的、人类未来的,他们深感重任在肩。
公司成立以后,马修斯就陷人了无休无止的思考和决策的困境中。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他感觉自己什么决定都做不了。难道是他比大部分人都要清醒,因此有别人没有意识到的绝妙的思维火花?也许是的。但在他聪明的大脑之下,则是笨拙的手脚。在他掌握公司4年的历史中,没有落实自己的理想。
信息的洪流让他身陷泥潭,从睁开眼睛的第一秒钟开始,他的选择就没有停止过:
·他要查看助理送过来的会议记录,上面记载着昨天与下属开会时吵架的成果;
·他的手机响了,免费订阅的电子刊物向他打招呼;
·早餐后要阅读无数的电子文档和表格,还要回复一大堆邮件;
·他要抽出半小时去自己常浏览的网站和论坛看一看,把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收藏起来,虽然他永远没有时间再回头去看;
·他要定时更新自己在社交媒体上的状态,告诉朋友们自己想做什么,和陌生网友探讨技术社会的未来;
·到了晚上临睡前,他必须再次查看邮件并且及时回复;
这些重复的“动作”让马修斯感到筋疲力尽。为什么想法落实不到行动上?为什么计划总是不能执行?是哪些因素在干扰自己决断?马修斯说:“罪魁祸首就是信息本身。这就是为何成功者都是一些‘大脑简单’的人,他们懂得如何屏蔽无用的思考,不被过多的信息干扰决策。'’
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有太多的选项会让我们朝三暮四,不停地修正想法——向左走,还是向右走?这个计划不错,那个想法也有道理,那么到底该怎么做?
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假如你有一天没有查阅邮箱,会感到内疚吗?假如你没有参考数据库提供的丰富信息就拟订了行动计划,会因此感到不安吗?如果精力总是被海量的信息牵制,我们的大脑就会被诸多思考填满,让人精神疲惫。日益超载的信息和应接不暇的资讯,反而让人无所适从。
为了检查自身信息过载的状况,你可以先回答下面三个问题:
问题一:在搜集和接受信息时,你是否有时间考虑这些来自不同渠道的信息到底有多大的价值?
为了解决问题,我们从不同的渠道、用不同的方式搜集信息。手机的、电脑的、朋友的、客户的、新闻媒体的,信息来源五花八门。但是,这些信息到底能带来多少收益?在评估信息的价值时,不要把金钱收益放在第一位,要重点评估它们产生的机会和能力价值。
问题二:你统计过自己在这些信息渠道上花费了多少时间吗?P14-17
推荐序
引子
让你失败的原因只有一个: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除了你自己,没人能偷走你的时间
Part 1 为什么我们不能让自己的想法落实?
信息超载——每天都在修正想法,所以无所适从
消极思维——凡事妄加臆测,总往坏处想
追求完美——对自己要求太高,最后无法完成
坏习惯使然——拖延,懒惰,爱找借口
畏难退缩——内心脆弱,轻易放弃
Part 2 化繁为简:别让过多的信息干扰自己
从“海量信息”到“需求定位”
“断舍离”:舍弃多余的想法,脱离不必要的执着
思考的程度要随“环境”而定
克服多疑思想,不理会负面信息
确立一个方向后,就不要再考虑“值不值”
Part 3 思考简化:比起做“加法”,更难得的是做“减法”
罗列所有的想法,逐项修正“无用的思考”
借鸡生蛋:学会“不使用自己本领的本领”
不要做跟“成果”不相关的思考
把“无用的思考”和“行动”割离
简化多属性元素,迅速做出精确决策
做“减法”的四个执行步骤
Part 4 正面思维:克服“凡事总往坏处想”的思维
列出所有的好处——行动之前,不要想“最坏的结果”
忽略暂时的困难——把思考的精力放到如何实现目标上
立刻开始去做——扫除对于“开始”的恐惧
转换定义——用乐观的想象克服恐惧
总结已取得的成果——用积极的记忆去替换负面的记忆
积极暗示——放下无谓的担忧,告诉自己“我与众不同”
Part5 抛弃那些不现实的“完美主义”思想
学会满足于实现目标的95%而不是
接受“不完美的自我”,不要追求一步到位
不要把过多的时间花在完善计划上
寻找一件“完全有能力做的事”作为短期目标
先力求完成,再逐步进行细节的完善
立足自己的长处,用行动改进自己的短处
审视“理所当然”观念——没有什么事情是“必须做到”的
多思考自己的优点——没有谁是“完美无缺”的
思考的重点在于扬长避短,在于把自身优势最大化
Part 6 不要等到“条件都成熟”了才开始去做
认清现实:没有完美的环境,也没有完美的结果
先接受不完美的环境,再用行动去改善环境
做了决定就开始行动,不要考虑别的选择是否更好
条件基本满足后,就别再被旁枝末节的东西绑住手脚
让事情在做的过程中完美,而不是思考完美了再做
用“逼宫”的办法克服“不行动”的坏习惯
把工作分割成小单元,用小目标激励自己行动
为自己要做的事情设定一个“最后的期限”
不要太心急,先去摘“够得着的苹果”
懂得变通,适时调整和修正前进的方向
专注于眼前的目标,落实每个既定的步骤
Part 7 别让“时间窃贼”偷走你的想法
番茄时间管理法:切割时间,提高单位时间利用率
充分开发和利用时间的“边角料”
抓住“黄金时间”,把时间用在刀刃上
善用“倒数计时法”,强迫自己行动
找到“拉长”时间的关键
把“待办”变成“必办”
Part 8 告别畏难:无论状况如何,都要推动自己走下去
别把那些毫无根据的“能力”当借口
“这事儿没那么简单” → 扔掉
“这样真的万无一失吗”→ 扔掉
“暂且延迟”→ 扔掉
“如果当时那样就好了” → 扔掉
“如果再多给我点时间……”→ 扔掉
与成功者对比:“我可以做得比他更好!”
认清困难的本质——它是自己心理制造的“敌人”
扔掉暂时的“舒适”,克服“维持现状”的倾向
用对比的方法正视困难,看看别人是怎么解决的
每成功地解决一个问题,就自己奖励一下自己
Part 9 只需四步,从“想到”到“做到”
制订一份可以立刻展开行动的方案
关掉电话,集中精力,马上开始
必须克服任何事情都追求完美的习惯
必须克服在最后关头奋起超越的习惯
旅美华人,资深公共关系培训专家,畅销书作家
这并非一本教会你“如何在短期内迅速成功”的书——类似的书籍已经太多了,不是吗?问题是,当所有人都梦想成功时,你又怎样在如此残酷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呢?作者是潜能培训及自我提升领域的专家,他在书中为我们提出了几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并从“简化思考”和加强“行动效能”的角度告诉人们:与其坐在家里思考成功的捷径,不如鼓起勇气打破现状。作者认为,我们应该思考和调整自己实现目标和对待成功的方式,而非忙着制定那些宏伟的目标。
更为重要的是,本书强调且倡导:一个人应该具备最基本的行动力。如果你懂得很多,但却一事无成,你一定想知道原因:“为何别人成功了,我却不能?”人们辛苦地学习知识,掌握工作的技能,都希望能够改善生活,实现价值,并且在这个世界留下属于自己的独特印迹。这是属于所有人的理想。但多数人真正做起来后,却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虽然他们才华横溢并且充满梦想,却始终不能做成一些不平凡的事情,实现自己的目标。于是,他们发出上述疑问,并开始抱怨环境,推卸责任,把问题归咎于上司、同事、朋友、客户乃至亲人。
作者认为,这个问题已经成为今天社会的“主流病”。随着信息爆炸式增长,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越来越思考过度,但又懒得行动;不想安于现状,可又不采取行动做出真正的改变。对于这个群体,作者在书中定义为“居家思考的强者”。他们一直在思考诸如“怎样动动手指就能一夜富暴”的问题。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这本书要告诉我们的。你知道什么并不重要,你能做到什么才是最关键的。这也正是作者的“行动力课程”多年来所提倡的思考和行为模式,即究竟怎么做才能实现自己心中那些美好的想法呢?
大多数涉及行动力提升的书籍都会笼统地帮助你设定目标,也会告诉你如何实现目标。你总能从形形色色的励志书籍中找到一些行为上的改善计划,而我们也清楚地知道这些计划对自己是否有用。但是,我们也会发现,那些计划并不能起到长期的作用,因为很少有书会和你一起分析原因,告诉你为何长期以来无法解决问题。但是这本书不同,作者除了为我们制定了从“想到”转化为“行动”的原则,从“知道”变为“做到”的方法,还提供了一条对解决问题最有帮助的通道。书中会告诉你,你为何没有做到,而不是强制性地、不加以区别地建议你采取某种固定的模式。
我认为,这本书汇集了作者多年来的经验和非常实用的智慧,读者一定能从中找到自己需要的答案,充分地应用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
成功就是要敢想还要敢干,别总是把想法一直放在脑子里。高原著的《别把想法一直放在脑子里》从多个角度,深入挖掘了人们“只幻想、不行动”的深层病因,并对症下药、对症医治,给出了“治病”的多种方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本书写给那些想太多而裹足不前的人,5个心理病因,8个矫正处方,60多项要点,让你的人生立即改变。
《别把想法一直放在脑子里》是继《潜意识》《自制力》之后,潜能开发专家、百万畅销书作者高原又一力作。
在本书中,作者给出了8个矫正“光想不做”的处方、60多项培养行为习惯的要点,矫正不当行为,培养好的习惯,是你能否实现梦想的关键。这8个矫正处方、60多项要点,都源于美国哈佛大学,正被美国白宫、世界500强企业全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