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中国历史上有些知识分子是文武双全,不但能够下笔千言,而且是知兵善战。范仲淹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道出了范仲淹的文采;而“知庆州”则是范仲淹军事才能的重要体现,也是其政治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其后来的“庆历革新”奠定了基础。从此,范氏和庆州结下了不舍情缘。继范仲淹之后,他的次子范纯仁、四子范纯粹子承父业,兄弟相继三次知庆州,俱有惠政。张冀震编著的《范仲淹的陇右情结》详细描述了范仲淹在庆州的一些事迹,并配有大量图片。喜欢范仲淹和庆阳历史的读者可以一读,相信您会有所收获。
庆历元年五月至庆历五年正月,范仲淹知庆州共四年零九个月。主要负责对西夏的战争,针对西北地区地广人稀、山谷交错、地势险要的特点,范仲淹提出“积极防御”的守边方略,即在要害之地修筑城寨,加强防御工事,训练边塞军队,以达到以守为攻的目的,扭转了战局,得到了庆州民众的拥戴。张冀震编著的《范仲淹的陇右情结》主要记述范仲淹在庆州期间的政治、军事活动,展现其“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爱国主义精神。
刚正不阿,仕途多舛
范仲淹一生为官37年,历任广德军司理参军、大理寺丞、秘阁校理、太常博士、右司谏、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曾出任陕西宣抚史、陕西四路安抚史,又曾做过泰州、楚州、陈州、睦州、饶州、润州、越州、延州、耀州、彬州、邓州、青州等地地方官。
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正不阿,敢于直言,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但因才能出众、政绩斐然而又不断被重用,可谓是愈挫愈勇。其中流传很广的“三光”故事就很有代表性,它反映了范仲淹的为人做官之道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历来受到人们的称颂。颇似屈原所言:“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年),副宰相晏殊赏识范仲淹的才干,推荐他到京担任秘阁校理一职,专门负责皇家图书典籍的保管、编写、整理和校勘,属于皇上的文学侍从。此时正值刘太后垂帘听政。次年,年已二十的仁宗虽已亲政,但刘太后仍独揽大权,朝中军政大事,全由太后一手处置。范仲淹听说这年冬至之日,仁宗打算率百官在前殿给太后叩头庆寿。满朝文武慑于权势,皆不敢言,范仲淹却挺身而出,上书陈奏,请求予以废止。提出“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他认为天子在内宫侍奉母亲,自当有家人之礼,但是和百官站在一起,向南面朝拜太后,不能被后世所效法。“天子无北面,且开后世弱人主以强母后之渐。”他还担心天子若向着南面(太后)朝拜,就会打开君主赢弱,母后强悍的先河。这样做有损君威国体,混淆了家礼与国礼。在他的坚持下,仁宗终于放弃了这一想法。
范仲淹的奏疏,使曾推荐他的晏殊大为惊慌,担心连累到自己。他把范仲淹叫去严加责备。范仲淹却理直气壮地说:“您举荐了我,我常担心不能尽职,让您替我难堪,却没想到会因忠直而惹您愤怒。”回到家中,范仲淹又给晏殊写了封长信,详细申辩。信中写道:“我官职虽很小,每年也有三百贯铜钱的俸禄,相当于两千亩地一年的收成。如果我只是坐食俸禄粮米,不去为国、为民出力分忧,那么和专门糟蹋粮食的害虫有什么区别?”信中还写道:“事君有犯无隐,有谏无讪。杀其身,有益于君则为之。”“发必危言,立必危行”,以使“致君与无过,致民与无怨”“政教不坠,祸患不起,太平之下,浩然无忧”。他认为一个臣子应当做到对君主采取直言进谏的态度,即使有所冒犯,也不应该隐讳不言,有意见、建议就应当面提出,而不是在背后讥讽、嘲笑,只要对君主有好处的事,即便自己招来杀身之祸也应当去做。要说就说最危险的话,要做就做最危险的事,这样就可以使君主不犯错误,使百姓没有怨恨,使政治教化不会堕落,使灾祸不会产生,那么天下就会太平无事,臣子和君主也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想到这些,范仲淹便又上了一封奏章,请刘太后撤帘罢政,将大权交还仁宗,但是,奏章如泥牛人海,朝廷默不作答,却降下诏令,贬范仲淹赴河中府任通判(今山西省永济县蒲州镇)。这是他第一次被贬,临行时亲友们把他送到城外,大家举酒饯别,勉慰他说:“此行极光。”
明道二年(1033年)三月,刘太后去世。仁宗亲政,朝政焕然一新。原先上疏“忤逆”刘太后的官员相继得到提拔重用。四月,范仲淹被召回京师,任右司谏,成了专门评议朝事的言官。宋代的台谏官员可以风闻言事,即可根据传闻上疏提出自己的意见,即使失实,也不治罪。这是历代封建王朝中最大限度的言论自由和批评朝政的权力。范仲淹利用言官的身份直言极谏、恪尽职守。这一年年末,在宰相吕夷简的支持下,仁宗决定降诏废黜郭皇后,且明令禁止百官参议此事。范仲淹深知在这后宫纠纷的背后,掩藏着深刻而复杂的政治角逐。台谏官员在孔道辅和范仲淹的率领下,径趋垂拱殿,群起力争。吕夷简被责问得张口结舌、理屈词穷,便玩弄阴谋,请台谏次日上朝力争,随后立刻面见仁宗,仁宗连夜下诏,分贬台谏领袖孔道辅、范仲淹出知泰州(今江苏泰州)、睦州(今浙江桐庐县),天明即押出国门。尽管台谏官员相继上疏救援,但都没有得到任何答复。这是他第二次被贬。这次到城郊送别的人,已不是很多,但仍有人举酒赞许说:“此行愈光!”P11-13
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甘肃作为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不仅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而且参与谱写了华夏文明辉煌灿烂的篇章,为华夏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甘肃长廊作为古代西北丝绸之路的枢纽地,历史上一直是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交汇的锋面和前沿地带,是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历史舞台,不仅如此,这里还是世界古代四大文明的交汇、融合之地。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言:“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因此,甘肃不仅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华夏的“民族走廊”(费孝通)和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而且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国防安全的重要战略通道。
自古就有“羲里”、“娲乡”之称的甘肃,是相传中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的诞生地。距今8000年的大地湾文化,拥有6项中国考古之最:中国最早的旱作农业标本、中国最早的彩陶、中国文字最早的雏形、中国最早的宫殿式建筑、中国最早的“混凝土”地面、中国最早的绘画,被称为“黄土高原上的文化奇迹”。兴盛于距今4000—5000年之间的马家窑彩陶文化,以其出土数量最多、造型最为独特、色彩绚丽、纹饰精美,代表了中国彩陶艺术的最高成就,达到了世界彩陶艺术的巅峰。马家窑文化林家遗址出土的青铜刀,被誉为“中华第一刀”,将我国使用青铜器的时间提早到距今5000年。从马家窑文化到齐家文化,甘肃成为中国最早从事冶金生产的重要地区之一。不仅如此,大地湾文化遗址和马家窑文化遗址的考古还证明了甘肃是中国旱作农业的重要起源地,是中亚、西亚农业文明的交流和扩散区。“西北多民族共同融合和发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甘肃的史前时期”,甘肃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四坝文化、沙井文化等,是“氐族、西戎等西部族群的文化遗存,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在此交融互动,形成了多族群文化汇聚融合的格局,为华夏文明不断注入新鲜血液”(田澍、雍际春)。周、秦王朝的先祖在甘肃创业兴邦,最终得以问鼎中原。周先祖以农耕发迹于庆阳,创制了以农耕文化和礼乐文化为特征的周文化;秦人崛起于陇南山地,将中原农耕文化与西戎、北狄等族群文化交融,形成了农牧并举、华戎交汇为特征的早期秦文化。对此,历史学家李学勤认为,前者“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礼仪与道德传统”,后者“铸就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两者都为华夏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自汉代张骞通西域以来,横贯甘肃的“丝绸之路”成为中原联系西域和欧、亚、非的重要通道,在很长一个时期承担着华夏文明与域外文明交汇、融合的历史使命。东晋十六国时期,地处甘肃中西部的河西走廊地区曾先后有五个独立的地方政权交相更替,凉州(今武威)成为汉文化的三个中心之一,“这一时期形成的五凉文化不仅对甘肃文化产生过深刻影响,而且对南北朝文化的兴盛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张兵),并成为隋唐制度文化的源头之一。甘肃的历史地位还充分体现在它对华夏文明存续的历史贡献上,历史学家陈寅恪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慨叹道:“西晋永嘉之乱,中原魏晋以降之文化转移保存于凉州一隅,至北魏取凉州,而河西文化遂输入于魏,其后北魏孝文宣武两代所制定之典章制度遂深受其影响,故此(北)魏、(北)齐之源其中亦有河西之一支派,斯则前人所未深措意,而今日不可不详论者也。”“秦凉诸州西北一隅之地,其文化上续汉、魏、西晋之学风,下开(北)魏、(北)齐、隋、唐之制度,承前启后,继绝扶衰,五百年间延绵一脉”,“实吾国文化史之一大业”。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时期,中原魏晋以降的文化转移保存于江东和河西(此处的河西指河西走廊,重点在河西,覆盖甘肃全省——引者注),后来的河西文化为北魏、北齐所接纳、吸收,遂成为隋唐文化的重要来源。因此,在华夏文明曾出现断裂的危机之时,河西文化上承秦汉下启隋唐,使华夏文明得以延续,实为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链条。隋唐时期,武威、张掖、敦煌成为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国际化都市,中西方文明交汇达到顶峰。自宋代以降,海上丝绸之路兴起,全国经济重心遂向东、向南转移,西北丝绸之路逐渐走过了它的繁盛期。
“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这是甘肃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生动写照,也是对甘肃历史文化地位和特色的最好诠释。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这里的历史文化累积深厚,和政古动物化石群和永靖恐龙足印群堪称世界瑰宝,还有距今8000年的大地湾文化、世界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被誉为“东方雕塑馆”的天水麦积山石窟、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宗主寺之一的拉卜楞寺、“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道教名山”崆峒山以及西藏归属中央政府直接管理历史见证的武威白塔寺、中国旅游标志——武威出土的铜奔马、中国邮政标志——嘉峪关出土的“驿使”等等。这里的民族民俗文化绚烂多彩,红色文化星罗棋布,是国家12个重点红色旅游省区之一。现代文化闪耀夺目,《读者》杂志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成为中华民族舞剧的“双子星座”。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甘肃境内蜿蜒900多公里,孕育了以农耕和民俗文化为核心的黄河文化。甘肃的历史遗产、经典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观光文化等四类文化资源丰度排名全国第五位,堪称中华民族文化瑰宝。总之,在甘肃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上,孕育形成的始祖文化、黄河文化、丝绸之路文化、敦煌文化、民族文化和红色文化等,以其文化上的混融性、多元性、包容性、渗透性,承载着华夏文明的博大精髓,融汇着古今中外多种文化元素的丰富内涵,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传承和精神财富。
甘肃历史的辉煌和文化积淀之深厚是毋庸置疑的,但同时也要看到,甘肃仍然是一个地处内陆的西部欠发达省份。如何肩负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国家战略、担当好向西开放前沿的国家使命?如何充分利用国家批复的甘肃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这一文化发展战略平台,推动甘肃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和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成为甘肃面临的新的挑战和机遇。目前,甘肃已经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与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统筹布局,作为探索经济欠发达但文化资源富集地区的发展新路。如何通过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使华夏的优秀文化传统在现代语境中得以激活,成为融人现代化进程的“活的文化”,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指出,华夏文明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实际上是我国在走向现代化过程中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能够缓冲迅猛的社会转型对于传统文化的冲击,使传统文化在保护区内完成传承、发展和对现代化的适应,最终让传统文化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活的文化”。因此,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原则应该是文化与生活、传统与现代的深度融合,是传承与创新、保护与利用的有机统一。要激发各族群众的文化主体性和文化创造热情,抓住激活文化精神内涵这个关键,真正把传承与创新、保护与发展体现在整个华夏文明的挖掘、整理、传承、展示和发展的全过程,实现文化、生态、经济、社会、政治等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华夏文化是由我国各族人民创造的“一体多元”的文化,形式是多样的,文化发展的谱系是多样的,文化的表现形式也是多样的,因此,要在理论上深入研究华夏文化与现代文化、与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华夏文化现代化的自身逻辑,让各族文化在符合自身逻辑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文化生态保护的问题,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中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实现文化传承保护的生态化,避免文化发展的“异化”和过度开发。坚决反对文化保护上的两种极端倾向:为了保护而保护的“文化保护主义”和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忽视文化价值实现的“文化经济主义”。在文化的传承创新中要清醒地认识到,华夏传统文化具有不同层次、形式各样的价值,建立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不是在中华民族现代化的洪流中开辟一个“文化孤岛”,而是通过传承创新的方式争取文化发展的有利条件,使华夏文化能够在自身特性的基础上,按照自身的文化发展逻辑实现现代化。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总摄、整合和发展华夏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观念,使华夏的优秀文化传统在现代语境中得到激活,尤其是文化精神内涵得到激活。这是对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的理性、科学的文化认知与文化发展观,这是历史意识、未来眼光和对现实方位准确把握的充分彰显。我们相信,立足传承文明、创新发展的新起点,随着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战略的推进,甘肃一定会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黄金段”,再次肩负起中国向西开放前沿的国家使命,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创新与传播谱写新的壮美篇章。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策划出版了这套《华夏文明之源·历史文化丛书》。“丛书”以全新的文化视角和全球化的文化视野,深入把握甘肃与华夏文明史密切相关的历史脉络,充分挖掘甘肃历史进程中与华夏文明史有密切关联的亮点、节点,以此探寻文化发展的脉络、民族交融的驳杂色彩、宗教文化流布的轨迹、历史演进的关联,多视角呈现甘肃作为华夏文明之源的文化独特性和杂糅性,生动展示绚丽甘肃作为华夏文明之源的深厚历史文化积淀和异彩纷呈的文化图景,形象地书写甘肃在华夏文明史上的历史地位和突出贡献,将一个多元、开放、包容、神奇的甘肃呈现给世人。
按照甘肃历史文化的特质和演进规律以及与华夏文明史之间的关联,“丛书”规划了“陇文化的历史面孔、民族与宗教、河西故事、敦煌文化、丝绸之路、石窟艺术、考古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河陇人物、陇右风情、自然物语、红色文化、现代文明”等13个板块,以展示和传播甘肃丰富多彩、积淀深厚的优秀文化。“丛书”将以陇右创世神话与古史传说开篇,让读者追寻先周文化和秦早期文明的遗迹,纵览史不绝书的五凉文化,云游神秘的河陇西夏文化,在历史的记忆中描绘华夏文明之源的全景。随“凿空”西域第一人张骞,开启“丝绸之路”文明,踏人梦想的边疆,流连于丝路上的佛光塔影、古道西风,感受奔驰的马蹄声,与行进在丝绸古道上的商旅、使团、贬谪的官员、移民擦肩而过。走进“敦煌文化”的历史画卷,随着飞天花雨下的佛陀微笑在沙漠绿洲起舞,在佛光照耀下的三危山,一起进行千佛洞的千年营建,一同解开藏经洞封闭的千年之谜。打捞“河西故事”的碎片,明月边关的诗歌情怀让人沉醉,遥望远去的塞上烽烟,点染公主和亲中那历史深处的一抹胭脂红,更觉岁月沧桑。在“考古发现”系列里,竹简的惊世表情、黑水国遗址、长城烽燧和地下画廊,历史的密码让心灵震撼;寻迹石上,在碑刻摩崖、彩陶艺术、青铜艺术面前流连忘返。走进莫高窟、马蹄寺石窟、天梯山石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北石窟寺、南石窟寺,沿着中国的“石窟艺术”长廊,发现和感知石窟艺术的独特魅力。从天境——祁连山走人“自然物语”系列,感受大地的呼吸——沙的世界、丹霞地貌、七一冰川,阅读湿地生态笔记,倾听水的故事。要品味“陇右风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神奇,必须一路乘坐羊皮筏子,观看黄河水车与河道桥梁,品尝牛肉面的兰州味道,然后再去神秘的西部古城探幽,欣赏古朴的陇右民居和绮丽的服饰艺术;另一路则要去仔细聆听来自民间的秘密,探寻多彩风情的民俗、流光溢彩的民间美术、妙手巧工的传统技艺、箫管曲长的传统音乐、霓裳羽衣的传统舞蹈。最后的乐章属于现代,在“红色文化”里,回望南梁政权、哈达铺与榜罗镇、三军会师、西路军血战河西的历史,再一次感受解放区妇女封芝琴(刘巧儿原型)争取婚姻自由的传奇:“现代文明”系列记录了共和国长子——中国石化工业的成长记忆、中国人的航天梦、中国重离子之光、镍都传奇以及从书院学堂到现代教育,还有中国舞剧的“双子星座”。总之,“丛书”沿着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探究华夏文明演变的轨迹,力图实现细节透视和历史全貌展示的完美结合。
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以积累多年的文化和出版资源为基础,集省内外文化精英之力量,立足学术背景,采用叙述体的写作风格和讲故事的书写方式,力求使“丛书”做到历史真实、叙述生动、图文并茂,融学术性、故事性、趣味性、可读性为一体,真正成为一套书写“华夏文明之源”暨甘肃历史文化的精品人文读本。同时,为保证图书内容的准确性和严谨性,编委会邀请了甘肃省丝绸之路与华夏文明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兰州大学以及敦煌研究院等多家单位的专家和学者参与审稿,以确保图书的学术质量。
《华夏文明之源·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
2014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