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人间天堂/菲茨杰拉德小说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菲茨杰拉德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篇小说的主人公阿莫瑞·布莱恩——外表俊美、家境富裕、娇生惯养,他考入普林斯顿大学成为那里的一名学生。小说以菲茨杰拉德自己的求学、海外经历为原型,描述了布莱恩从预备学校到大学,再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历,精彩再现了“迷惘的一代”的精神面貌。三十岁的时候,布莱恩变得愤世嫉俗、厌世,他也成为菲茨杰拉德笔下“崭新的一代”的代表,那个时代的人“不相信上帝,身处战争频发、信仰动摇的时代”。

内容推荐

这是作者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小说的主人公阿莫瑞·布莱恩,外表俊美、家境富裕、娇生惯养。他曾考入普林斯顿大学成为一名大学生,后来又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让他看清了这个时代和人性的一些本质。退伍后的布莱恩更加迷茫、颓废。30岁时,他变得愤世嫉俗、厌世,开始“厌恶这个社会制度”,盼望来一场社会革命,把自己推到社会的顶峰。

小说以作者自己的求学和海外生活为原型,描述了主人公从预备学校到大学,再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历,精彩再现了“迷惘一代”的精神面貌。

目录

题记

第一册 浪漫的自负者

 第一章 阿莫瑞,比阿特丽斯之子

 第二章 塔尖和怪兽饰

 第三章 自负者的考虑

 第四章 不再自恋

第二册 名流的教育

 第一章 出场亮相

 第二章 康复经历

 第三章 年轻的讽刺

 第四章 高傲的献祭

 第五章 从自负者到一介名流的蜕变

试读章节

第一章 阿莫瑞,比阿特丽斯之子

除了些许地方不像他的妈妈,阿莫瑞·布莱恩几乎遗传了她的所有特征,正是这几个难以用言语形容的特征,使他感觉到自己生命的意义所在。他的爸爸,史蒂芬·布莱恩,一个碌碌无为、不善言辞的男人,欣赏拜伦,却总会在看《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时睡着。在爸爸三十岁的时候,他的两个哥哥,芝加哥两位成功的经纪人死了,留给爸爸的财富让他生平第一次产生“世界是我的”这种狂喜。他怀揣金钱,去巴尔港口旅行,与比阿特丽斯·奥哈拉约会。大肆挥霍的结果是,史蒂芬·布莱恩留给儿子阿莫瑞·布莱恩的财富少得可怜,难以应付不时之需。许多年来,他沉湎在琐碎的家庭生活中,顺滑的头发耷拉在苍白的脸前,遮住了半边脸,毫无生气。他一直照顾着妻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然而,他总会被一个可怕的想法困扰,那就是,他不了解自己的妻子,也没有能力了解自己的妻子。

但是比阿特丽斯·奥哈拉确实就是这样一个女人!早些时候,她待在父亲位于威斯康星州日内瓦湖畔的庄园内,在罗马的圣心修道院学习。小时候所受到的铺天盖地般的教育都是显赫人家出身的女儿所必修之事务,正是这些教育培养出了她日后独特的高雅气质、完美的艺术造诣及简约的衣着风格。小比阿特丽斯·奥哈拉受教育的时期正值文艺复兴的鼎盛阶段,她通晓老罗马家庭最近的闲谈聊资,无论是维多利亚红衣大主教、玛格丽特女王,还是更为敏感的社会名流,都知道美国有一个非常富有的名叫比阿特丽斯·奥哈拉的女孩,即使他们不很清楚她的故事,至少也听过一点。比如,比阿特丽斯·奥哈拉在英国学习;和白酒相比,她更喜欢威士忌和苏打水;整个冬天在维也纳,她的小谈资遍及天南地北。总之,比阿特丽斯·奥哈拉受到的教育前所未有,她所知晓的人、事数以万计,她融合了众家之长,她对艺术和传统文化的深邃理解让人自惭形秽,就好像一位伟大的园丁剪下次劣的玫瑰,只为培育出她这样一朵完美的蓓蕾。

后来她回到了美国,与史蒂芬·布莱恩相遇,随后结为伉俪。他们的结合全赖于她心力交瘁,还有一点伤心。在一个百无聊赖的季节她怀孕了,1896年的春天,他们唯一的孩子降生了。

阿莫瑞五岁的时候,他已是妈妈身旁令人愉快的小跟班。他顶着一头赤褐色的头发,长着一双漂亮的大眼睛,他才思敏捷,想象力丰富,对流行服饰有很强的鉴赏力。从四岁开始,一直到十岁,他和妈妈坐着爸爸开的私家车周游全国,从科罗拉多出发,一路下行到墨西哥。在科罗拉多的一家豪华酒店里,他的妈妈饱受神经衰弱之苦,百无聊赖;而在墨西哥,妈妈患了轻微的流行性肺结核病,她似乎很享受患病的过程。后来,她更是拿生病当借口,好像自己本身就很脆弱一样,特别是在喝了几大杯令人咂舌的提神酒以后。

然而,几乎所有有钱人家的幸运小男孩都会在纽波特的海滩上和家庭教师公然作对,或者被教训打屁股,又或者被要求读书《敢作敢为》或《密西西比河边的弗兰克》。

阿莫瑞是华尔道夫大酒店里最令侍者头痛,却不得不默许其行为的客人。他好像天生就与高雅的室内乐和交响乐格格不入,他受到了来自妈妈的特别教育。

“阿莫瑞。”

“什么事儿,比阿特丽斯?”(这是一个有趣的称呼,不过妈妈倒还鼓励他这样。)

“亲爱的,不用着急起床;我很怀疑,年轻的时候起得太早会让人神经紧张的。克洛蒂尔已经把早饭给你做好了,她会端上楼来的。”

“好的。”

“今天我感觉自己老了,阿莫瑞。”她叹了口气,浮雕般的脸上呈现出少有的忧伤。她的音调起伏是那么优雅、动听,双手像波恩·哈特一样敏捷。“我神经上的弦都快崩断了,明天我们一定得离开这个鬼地方,找个有阳光的地方透透气儿。”

透过纠结的鬈发,阿莫瑞深邃的碧眼看着妈妈,即使在他这个年纪,他对妈妈还是言听计从的。

“阿莫瑞。”

“是的,我在。”

“你去泡个热水澡吧,只要是你能承受的热度就行,放松放松你的神经。如果你愿意,在浴盆里看书都行。”

回忆起来,在阿莫瑞还不到十岁的时候,妈妈就给他讲“法匡节日”的情节,在他十一岁的时候,他就能流利地与人谈论勃拉姆斯、莫扎特和贝多芬。一天下午,当他一个人留在酒店温泉的时候,他偷尝了妈妈的杏仁酒,杏仁酒醇美的口味儿让他昏昏欲睡。

然而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趁着股兴奋劲儿,他试着点燃了一根烟,结果咳嗽不止,随即呕吐起来。这个事情确实把比阿特丽斯吓了一跳,不过后来她也暗暗觉得好笑,因为她觉得儿子多少有点她的遗传。

P5-8

序言

文学的历史和生活的历史一样,充满着埋没、堕落与忧伤。作为这个星球上最年轻的文明之一,美国在和其国家历史同样短暂的文学历史中,天才般地制造出了丝毫不亚于其他历史悠久的国家所制造出来的血泪。有多少传道者像托马斯·潘恩一样在帮助这个民族获得独立之后被同一个民族抛弃?有多少诗人像欧德伽·爱伦·坡一样靠出卖恐怖故事度完潦倒的一生后暴死街头?有多少思想者像亨利·大卫·梭罗一样在短暂的生命中只能用贫困和孤寂陪伴沉思冥想?有多少天才像赫尔曼·麦尔威尔一样在写出真正的杰作之后被无知的公众遗忘?在所有这些悲剧主人公中,司各特·菲茨杰拉德以他短暂的一生(正好和他祖国的短暂历史形成对应)奏出了与不朽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在其漫长的一生中所奏出的同样辉煌而悲怆的乐章:一章叫“美国梦想”,另一章叫“美国悲剧”。

弗朗西斯·司各特·凯伊·菲茨杰拉德,1896年9月24日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圣保罗。他的爱尔兰移民祖父靠经营水果生意发了财,但留下的财富只够供司各特度过较为富足的幼年时代;菲茨杰拉德那位长相英俊的父亲,也许是受他们家族祖上那位创作了著名的《星条旗》(美国国歌)歌词的远亲弗朗西斯·司各特·凯伊(这就是菲茨杰拉德那一长串名字的来历)的影响,称得上是个文学爱好者,常对儿子朗诵拜伦勋爵和爱伦·坡的诗句,但显然他对儿子更大的影响在于即使生意失败(事实上这次失败在菲茨杰拉德十二岁时降临)也要保持着阔绰派头的习惯。这种来自遗传的虚荣心随着菲茨杰拉德的成长而与日俱增,在不满自己祖辈寒酸的爱尔兰背景和不够有钱的家境的同时,他对真正的富人的生活充满向往。“我告诉你一句话:有钱人和你我是不同的,他们认为比我们好。”菲茨杰拉德后来在《有钱的年轻人》中写到的这句话成了那个享乐与欲望的时代的名言,也表现出了他本人对“有钱人”充满矛盾的态度。联系菲茨杰拉德起伏的一生来看,这句话其实无比沉痛。

菲茨杰拉德的家族最终还是有能力把他送到了对他充满诱惑的富裕的东部,并让他进入了富家子弟云集的普林斯顿大学。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出他在那里所受的野心和嫉妒的煎熬,但这个美国版的于连·索黑尔和他的法国前辈一样具有俊秀的外表和出人头地的坚定信念,凭着这两点他忙于在各种社交场合出风头,并因此基本荒废了自己的学业。他的努力在学校里的收获并不大,其间还经历了一次与一个百万富翁的女儿的失败恋爱——据说菲茨杰拉德一生都保存着这个抛弃了他的女人写给他的信。这一切并没有打消这个年轻人的雄心,他未及毕业就迫不及待地从了军,穿着漂亮的军装在他所经过的每一个驻地忙于和当地的“Top Girl”——“头面女孩”们约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多数美国人并未真正感受到战争,战争带给他们的最大影响可能就是穿军装的人到处受欢迎。那个风流俊俏的青年军人显然利用了这一点,而这种行为既表明了菲茨杰拉德一如既往的追求,也不难让我们联想到那些让他品尝了失败滋味的普林斯顿的富家女孩对他的心理产生的微妙影响。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穿军装的盖茨比就是在驻地和富家女黛西产生爱情的。

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美国,我们可以看到两种看上去各说各话但实质上殊途同归的描述:一种是“迷惘的一代”,一种是“爵士乐时代”。前一种说法从欧内斯特.海明威那里得到灵感,后一种说法则在菲茨杰拉德笔下得到完美体现。因此,这两个人都是以文为史的伟大诗人——一个小说家能得到的最高褒奖莫过于“诗人”的称号;而对一个诗人来说,再没有比能描绘出一个时代更荣耀的事了。在成为“爵士乐时代的歌手”之前,菲茨杰拉德先和成百万的脱下军装的人、走出校园的人和离开乡村来到城市的人一起,成了这个时代的挣扎者。也许普林斯顿的经历使他明白自己除了容貌之外,唯一的可取之处就是写作上的才能——他十三岁就发表过作品,还没有离开普林斯顿时就写完了《人间天堂》的头一稿,只是在后来投稿时被编辑以二比一的票数否决了。菲茨杰拉德曾对他的普林斯顿同学,后来的评论家爱德蒙·威尔逊说:“我要成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你呢?”但现在他只能靠白天当广告公司抄写员、晚上创作短篇小说来维系自己的梦想。1919年,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林中宝贝》为他带来了三十美元的进项,他毫不犹豫地用之于穿着打扮。正如住在巴黎一间小阁楼里靠干面包和成功的梦想度日时的巴尔扎克一样,有时候菲茨杰拉德的梦想看上去似乎遥不可及。当他向姗尔达.塞瑞——这是他结识的“Top Girl”中他最终认为可以成为他妻子的那位,阿拉巴马最高法院法官的女儿——求婚时,后者一听他发表一部短篇小说只能挣三十美元便很干脆地拒绝了他。又遭震撼的菲茨杰拉德孤注一掷地辞去工作,专心修改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人间天堂》。他不用坚持多久就成了挣扎者中的幸运儿:《人间天堂》在1920年出版,为他带来了巨大的成功,然后是1922年的《爵士乐时代的故事》和《美丽与诅咒》,然后是1925年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司各特-菲茨杰拉德似乎复制了他的前辈杰克·伦敦及其笔下的马丁·伊登式的成功,这种成功常常戴着“美国梦想”的华冠,但往往宿命般地走向悲剧的结局。菲茨杰拉德显然只注意到了前者,作为梦想成真的标志,他志得意满地在1920年给姗尔达·塞瑞戴上了戒指。多年以后,菲茨杰拉德这样对他的女儿说:“最终我还是决定和你母亲结婚,虽然我知道她已经被惯坏了,而且会害了我。”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世界只会谈论大英帝国的强盛,而在美国参战并迅速决定了战局之后,这个前英国殖民地无可非议地获得了世界头号强国这个它早在前一个世纪其实就应该获得的荣誉。美国人尽情享受着战后国威遽升、民财日盛的黄金时代,纽约城夜夜笙歌,纸醉金迷,夜店里的爵士乐响彻城市上空,成了那个时代的美国留给后来的怀旧者们最难忘的旋律。菲茨杰拉德也无可非议地成了这个时代的歌手,浅吟低唱中道尽了一代人的跌宕起伏、悲欢离合。而悲剧就从这里开始:他不像威廉·莎士比亚那样置身事外话沧桑,只求戏如人生;而像莎士比亚的先驱者罗伯特·格林一样不辞游戏声色间,只能落得人生如戏。终于成了“阔人”的菲茨杰拉德和妻子在上流社会的酒会、舞场、豪华旅馆和海上游艇中流连忘返,时而纽约、时而巴黎。有人评价说他们的生活本身就是一场“不知何时散席的鸡尾酒宴”。菲茨杰拉德本人则说得更为直接:“除了参加一千个晚会,无所事事。”当他在巴黎见到作家乔伊斯时,后者对人说:“那个年轻人一定是疯了——我恐怕他会伤着自己的。”事实上,伤他伤得更厉害的恐怕是他的妻子,至少欧内斯特·海明威这么认为。他和菲茨杰拉德在巴黎认识,同时和他们交往的还有乔特鲁德·斯坦因及多思·帕索斯等人,这就是有人把菲茨杰拉德归入“迷惘的一代”的原因。事实上,这位“爵士乐时代的歌手”所发出的也确实是充满迷惘的声音——在《人间天堂》的最后,阿莫瑞将双臂伸向明净的天空喊道:“我了解我自己,仅此而已。”而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尼克这样凭吊主人公:“他千里迢迢来到这片蓝色的草坪上,他的梦一定让他觉得近在咫尺,他几乎不可能抓不住的。他不知道那个梦已经落到他身后了,落在了这个城市那一望无垠的昏暗之中,在这座城市里,共和国那漆黑的田野在黑夜中向前伸展开来。”

海明威结识菲茨杰拉德时尚未成名,菲茨杰拉德对他多有提携,后来两人的名声此消彼长,菲茨杰拉德便不再与他来往。但海明威关于姗尔达应该对菲茨杰拉德的悲剧负责的观点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姗尔达·塞瑞,漂亮而放纵的富家女,据说十七岁时就以善饮而闻名乡里,曾为庆祝《人间天堂》的成功而在饭桌上当众起舞。对菲茨杰拉德来说,婚前的她就像但丁·阿里盖里的贝阿特里丝,因为她可以引着他去到他心目中的天堂;而婚后的她则像大卫·贝克汉姆的维多利亚,因为她是他的事业和生活的重要支配者。在菲茨杰拉德的许多作品的女主人公身上都能看到她的影子,盖茨比的一句名言是对她和她的同类最精辟的描述:“她的声音充满了金钱。”这对由提供梦想和实现梦想结合起来的夫妻,在挥霍无度的生活中以比积累财富更快的速度积累着债务。菲茨杰拉德为了维持这种挥霍,又在一些粗糙的作品中挥霍自己的才华。而与此同时,姗尔达则更在意自己的才华:她也可以说是位作家,而且总想证明她本人不比自己的丈夫差——这可能就是她后来精神失常的原因之一——她甚至为了表现自己的才华而在一部长篇小说中攻击自己的丈夫。从1926年起,姗尔达时好时坏的病情把菲茨杰拉德折磨得痛苦不堪,他大量酗酒,患了严重的肺结核病,曾两次自杀未遂。正如在《了不起的盖茨比》这个辉煌的顶点之后菲茨杰拉德不可遏止地开始走下坡路(事实上,这部了不起的作品已经没能带给他想象中的丰厚收入),美国也从“爵士乐时代”的辉煌走到了三十年代的大萧条。菲茨杰拉德的痛苦成就了他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之后唯一的杰作《夜色温柔》,但这个1934年出版的动人的故事丝毫无助于他改善经济上的困境。1937年,菲茨杰拉德在好莱坞靠写电影脚本支付姗尔达的治疗费和女儿的昂贵学费,同时和一个专栏女作家同居。他在给女儿的信中说:“我在这里进行着一个曾经大有作为的人的最后挣扎。”往日的繁华早已散尽,即使写脚本这种不需要才华的工作他也无法胜任了。事实上,在动笔的几个脚本中他只真正完成了一个,就因为酗酒而被解雇了。当时一位年轻作家在得知自己要和菲茨杰拉德合作的时候诧异地说:“我还以为他已经死了。”这话只说早了两三年。1940年12月21日,菲茨杰拉德因心脏病发作死在好莱坞女友的家中,留下了尚未完成的《最后的大亨》的手稿。八年后,姗尔达.塞瑞死于一场医院火灾。

美国从心安理得地认为自己没有文学到成为在文学上最有影响力的国家只用了一百年,这大约是因为美国在一百年中比其他国家在几千年中走得更远:人类的天真与蛮横、光荣与梦想在这个新生民族那里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二十世纪的美国文学再也没有出现西奥多·德莱赛、辛克莱·刘易斯、尤金·奥尼尔、欧内斯特·海明威、威廉·福克纳、约翰。斯坦贝克和司各特·菲茨杰拉德交相辉映的那种黄金时代。而即使在这个集体中,菲茨杰拉德也是奏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忧郁的布鲁斯的那位。正如菲茨杰拉德少年即识的拜伦勋爵用自己的生命写出了最浪漫的诗篇,菲茨杰拉德的一生沉浮也演出了不亚于他任何一部杰作的故事;从那时到现在以至将来,这故事还会被多少颗心灵重复!T.S.艾略特在不朽的《荒原》中这样吟道:“啊,你转着舵轮朝着风的方向看,回顾一下弗莱巴斯吧,他曾经和你一样漂亮而高大。”

海明威在身后才发表的《漂移的盛宴》中回忆了他和菲茨杰拉德及其他朋友早年的流金岁月,我们可以看出即使是硬汉海明威在人之将死时也有柔情一现。如果我们现在要回顾那逝去的时光,更为适合的是菲茨杰拉德的充满落寞的《重返巴比伦》中的一句话:“唉,盛大的宴会已经散啦。”

2008年于又一次经济大萧条中

书评(媒体评论)

它是奇迹的时代,它是艺术的时代,它是不加节制的时代,它是讽刺的时代。

——菲茨杰拉德评价“爵士乐时代”

菲茨杰拉德就像一个没有受到邀请的小男孩,脸紧贴窗户,看着里面的聚会,想知道谁将会付账。

——评论家麦克尔姆·考莱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4: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