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印第安纳速写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肖复兴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谁听到那唱歌的风

这一片茂密的森林叫黄树林,离布鲁明顿市大约10公里左右。当年,即1907年到1926年,斯蒂尔(T.C.Steele)曾经在这里生活了整整20年的时间。他是美国早期负有盛名的印象派画家,1900年巴黎、1904年圣路易斯、1918年巴拿马三届世博会上,都有画作展出,他的很多作品,画的就是这一片森林风光。

斯蒂尔的林中故地很好找。醒目的标志牌,指示下公路往西拐两英里即是。在一片坡地上,散落着几座红色的房子,被绿树簇拥,红得醒目,绿得明心,油画般,又童话般,呈现在面前。正是雨后的下午,林中的空气清新而湿润,微风中的树叶飒飒细语,远近的树木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像是远遁尘世的隐者,陪伴着这位已经逝去了88年的画家。

走近红房子,先看到的是办公室、美术教室和博物馆。博物馆像一座谷仓,我猜想是后建的,里面陈列着斯蒂尔的生平照片和不多的画作,他的大部分作品在印第安纳波利斯的美术馆、印第安纳博物馆和印第安纳大学里。我第一次见到斯蒂尔的画,便是在印第安纳大学,很多是他早期的画,画面大多是田野和森林风光,色调有些晦暗。

还有一幢尖顶房子,沿坡地斜立着,面对草坪,四周百合、萱草和太阳菊,是专门为今天的画家而设立,现在这里定期会请一位画家住在这里绘画,体验当年斯蒂尔的生活。这是向斯蒂尔致敬的一种方式。

再往前走,才是斯蒂尔的故居,是一排平房,褐色的坡顶,红色的墙身,很长,一侧有一个开阔的露台,很熟悉,那是斯蒂尔当年画过的,他画得很漂亮,一看就怎么也忘不了。只是,画中的露台前有一株参天的大树,如今没有了,露台前簇拥着一丛灌木,绿意葱茏,如浴后披散秀发的女人。屋前是宽敞的小院,花木扶疏,斯蒂尔也曾经画过,画面上曾经出现过他的外孙女,还是个孩子。如今,岁月如风长逝,当年的小姑娘即使还在人世,也多年的媳妇成婆婆了。可惜的是,房子里住着人,大概是斯蒂尔的后代,无法进去仔细看。

斯蒂尔出生在印第安纳州欧文镇,那里离这里不远,我曾经去过一次,是一个袖珍小镇,四周是田野和森林,大约离这里20多公里。他的父亲是个农民,兼做马鞍,家族里没有美术因子的遗传。所以,我相信,绘画是一种天才的本领,后天的学习,只会让他如虎添翼。斯蒂尔7岁学画,却没有什么专业的训练,长大后在印第安纳波利斯和芝加哥画广告和人像为生,其经历和如今北京聚集在宋庄的一批流浪画家类似。如果不是一个叫赫尔曼的好朋友鼎力相助,也许他就一辈子泥陷宋庄。

当时,赫尔曼看他那么痴迷画画,便找了12人,每人出资100美元,加上他本人,一共凑出1300美元,送他到慕尼黑皇家美术学院学习,要求是学成回来送他们每人几幅他画的画。这一年,斯蒂尔33岁。5年后,他毕业回到印第安纳波利斯,留学镀金没有给他带来什么变化,他还是靠画广告和人像为生。不过,他的心里已经展开了新的画卷。他不想总是画广告和人像,最想画的是风景,他的画风因此大变,不再像以前那样色调阴沉晦暗,而是色彩明朗而丰富,光线在画面上跳跃,有了印象派的风格。他甚至攒钱买了一辆马车,为的就是到乡间和林间旅行,捕捉森林中瞬间的万千变幻,画他最想画的风景。他在那时候来到了这里,相中了这一片美丽幽静的黄树林。

1894年,是他命运转折的重要一年,这一年,他47岁。印第安纳波利斯艺术学会在芝加哥举办美术展览,选中他多幅风景油画。这一次的展览,让斯蒂尔声名大噪。他的画开始卖出了大价钱。1900年,印第安纳艺术学会买下了印第安纳波利斯的廷克大厦,创办了海伦艺术学校,斯蒂尔也搬进廷克大厦居住。1907年,斯蒂尔有了足够的钱,终于买下了黄树林这片他钟情的林中绿地,买下了眼前我看到的这幢红房子,经过翻修改造,变成了他人生后20年的栖息地。

他称廷克大厦是他的冬宫,称这里是他的夏宫。他还非常富有诗意地把这幢红房子叫作“唱歌的风”。

P2-4

目录

自序

第一辑 谁听到那唱歌的风

 谁听到那唱歌的风

 到印第安纳波利斯听贝尔

 如果大地可以言语

——寻找冯内古特

 用剪刀剪出来的音乐

 莲花音乐节和爵士音乐节

 音乐荡漾在城市的天空

 来自布鲁明顿的夏季之声

 一日三节

 手制书

 布鲁明顿艺术节

 折翼之艺

第二辑 印第安纳赶集

 乡间旧谷仓

 集市上的“阿美什”

 集市的守护神

 泉水磨坊

 印第安纳赶集

 街上看鞋

 街角的海棠

 街角老书店

 社区日

 农场日

 毕业季

 母亲节在纳什维尔小镇

第三辑 胡萝卜花之王

 婚礼现场

 美国蓝领

 女人和蛇

 胡萝卜花之王

 早市上的组合

 万圣节的南瓜

 雨笔直笔直下着

 中国姥爷

 理发记

 布鲁明顿的月饼

 国庆节的烟花

 留学不是涮羊肉

 捅马蜂窝

 绿地之累

第四辑 塔夫特夫人的选择

 芝加哥机场的恐龙

 芝加哥的绿树公社

 图书馆和二手书店

 百年冰激凌老店

 塔夫特夫人的选择

 辛辛那提邂逅

 风格的插图

 麦斯威尔庄园

 城市的想象力

 城市的形态

——圣路易斯断想

 从荒原小木屋走来

——林肯出生地小记

序言

2013年,我去美国印第安纳,住了四个多月。2014年,我去印第安纳,住了半年。前后两次到印第安纳,跑了这个州的大多地方。对于这个美国中西部著名的农业大州,多少有了一些感性的认知。

记得第一次乘坐美联航的航班,从北京飞往芝加哥的途中,一位华裔乘务员问我到了芝加哥然后去哪儿?我告诉他去印第安纳,他立刻脱口而出:哦!那是个大农村!明显带有一丝成见,就像上海人以为上海之外的人都是乡下人一样。

不过,他说的也没有错。同纽约、华盛顿、洛杉矶、旧金山、夏威夷、拉斯维加斯等那些耳熟能详的美国著名景点相比,印第安纳太不出名。在美国,印第安纳确实就是个农村,只是,这个大农村和我们如今的农村概念,已经完全不同。即使和我们现在发展起来的富裕的现代新农村,也有着明显的差别。这种差别,首先表现在城乡之间,除了大片的田野之外,已经见不到什么差别。想起以前读中学时,老师兴致勃勃地对我们讲述过的共产主义到来的标志,就是要消灭三大差别,其中之一就是城乡差别,那曾经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是一个多么诱人的前景与目标。如今,对于一个发展中的中国而言,纵使我们的经济发展令世界瞩目,但是,农村的改造和发展问题,依然是摆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大课题,其中,不仅涉及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同时,更关系城乡齐头并进相互作用的文化与教育。因此,印第安纳这样的农业州,或许对我们的借鉴和思考会更多,也更有益一些。

作为美国农业大州,印第安纳的西瓜、哈密瓜、桃、蓝莓,以及西红柿等蔬菜的产量,在全美名列前茅。在这里生活,会明显的感受得到这样的特点,无污染和无转基因,让这里的农产品的光彩度,更加得天独厚。特别是到了夏秋两季,这里的西瓜,比从遥远墨西哥运来的西瓜要甜且水分更为充足。墨西哥的西瓜,一般在超市卖,而人们更愿意选择到农贸市场去买刚从地头摘下的新瓜。曾经也在美国其他一些地方生活过,但其他地方的桃,都没有这里的甜,而且品种多。在这里,乡村和城市只有一步之遥,农业时代的田园回忆和想象,在这里的城市问尽情流溢。这实在是一桩在如今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里难以品味得到的。在北京,也有许多农家乐之类的采摘或餐饮,也有不少新兴的自然无公害的农产品的配送。只是,前者的粗放型,后者的高价格,离人们的田园想象有些距离。

作为城乡的公共空间的配置与建设,也是我感兴趣的焦点之一。无论州府印第安纳波利斯,还是我居住的大学城布鲁明顿,抑或是其他如拉法耶特、特雷霍特,或者如纳什维尔、欧文小镇,或是其他一些乡村、森林,都会看到许多为大众共享的公共空间,如公园、图书馆、美术馆、剧场、音乐厅、体育场、儿童博物馆、儿童乐园……这些地方,我们也都有,而且,有的建得还非常的豪华。但是,由于人口众多,各地发展不均衡,再加上愈演愈烈的商业化的侵蚀,应该说,和我们如今长足的经济发展并不匹配。

而我所住的布鲁明顿这座不过六万人口的小城,其文化艺术氛围,更是让我感慨。每年一度的各种音乐节和艺术节,让我两年都赶上了。我不清楚,这样的名目繁多的节里,政府有多少投入,但是,明显地感到,很多的节目,是在公共空间里免费进行,大众可以自由出入,互动性和参与性很强。即使需要购买门票的演出,票价也没有我们这里贵得离谱,一般大众都可以接受。有时会想,文化与艺术,对于大众而言,是一种物质之外的精神的需要,其实也是一种民族的自我教育,这应该是自古罗马时代人类就有的一种追求,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又曾经旧事重提。那时候,在古罗马时代的戏剧节,所有的百姓必须要进入剧场,既要求做演员,也要做观众的。而在蒙特威尔第时代,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倡导建立平民剧院,以几元钱的低票价让更多普通人能够进入剧院。我们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我们如今又拥有高GDP,我们应该做得比布鲁明顿这样的小城更好才是。这在于如今我们的文化与道德的整体严重滑坡乃至坍塌的现实面前,显得尤其重要。

住在印第安纳的时候,有时会想,柳亚子先生的儿子、李欧凡先生曾经在这里教过书,阿根廷著名作家博尔赫斯曾经两次专程访问过这个地方,而音乐家贝尔、画家斯蒂尔、NBA巨星大鸟博德的足迹,更曾经踏遍了这个地方。这说明,这个在美国显得有些僻远的农业州,还是有自己足以吸引人的地方,是值得写一写的。由于两次在印第安纳住的时间都比较长,无事可干,便将这些感受和感想,随手写下了一些文字,随时发到国内的一些报纸,如《人民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解放日报》、《北京青年报》、《南方日报》、《天津日报》、《河北日报》等发表。有的篇章,也曾在《香港文学》和《上海文学》刊发。两年下来,蚂蚁衔食、乌鹊搭窝一般,居然积累成了这样一本书。感谢新华出版社的老朋友不弃,并以最好的设计印制和最快的速度出版这本小书。

我向来不喜欢写也不喜欢读坊问常见的旅游书,与其读那种走马观花纯粹于风花雪月只是旅游手册翻版的书,不如去读风光摄影作品集,更直观一些。我也从来没有走遍世界的奢望,那种以对景点占有的心态去各地到此一游的方式,并不是我喜欢的。我只是希望在一个陌生却也新鲜的地方,常住下来,静下心来,相看两不厌,看到新鲜一点的什么,并能够思味一些什么。尽管,我只是一个外来者,甚至只是一个旁观者,所见所知所悟,有那么多的局限,甚至单薄而浅显,却还是想尽可能发现一些自己能够独特感悟到的东西,哪怕只是一点一滴,说给读者听。因此,这本书,既是给予我自己曾经在印第安纳生活的一份日子的纪念,也同时希望能够让读者读完之后,和我有一样的感受和感想,放下书,觉得那地方值得一去之外,也能够反观我们的四周,多想一点儿什么。

需要向读者交代的是,这本《印第安纳速写》分为四辑,前三辑都是书写印第安纳的人与事,景与情,最后一辑则是依托印第安纳辐射周边相邻的如芝加哥、圣路易斯、辛辛那提、纳什维尔等地的书写。那些地方,离印第安纳都不远,开车几个小时就到了。尽管书写的背景略有不同,内容及其感悟,却是和前三辑一脉相承。

同时,还要向读者交代的是,因前后去美国多次,时间充裕,走遍了我去过地方所有的美术馆,让我喜欢上了绘画。在这本书中,有我在印第安纳这两年随手画的一些速写,也算是让这本小书如书名一样,成为名副其实的印第安纳速写。

2015年春节前夕于北京

内容推荐

《印第安纳速写》是一本主要写书美国印第安纳州,辐射周边美国中西部重要城市芝加哥、圣路易斯、辛辛那提、纳什维尔的书。系当代著名报告文学作家肖复兴的最新散文集。并不是一本走马观花的异国风情的游记,也不是一本对美国历史与现实直白而浅显的评论与陈述,而是聚焦一处——主要是印第安纳州。全书四十余篇散文,分为四辑,分别涉及包括美国人,也包括华人和留学生在内的普通生活场景和日常人情冷暖,以及对文化、艺术、教育,公共空间建设、城乡差别、蓝白领生活、出国留学等诸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摹和探究。写作生动,可读性强。

编辑推荐

《印第安纳速写》是《肖复兴散文100篇》的续集!书中首次珍藏上百幅肖复兴手绘插画。全书精美彩色印刷。

通过肖复兴笔下所描述的印第安纳州,方便读者进行中西方文化的对比,以求触及到这个美国中西部最富有代表性的农业州和读者的心灵深处,吸收彼此有益的营养,引起相互共有的反思。因作者肖复兴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文笔轻松细腻,娓娓道来,引人入胜。书中又配有作者自己绘画的几十幅速写,使得本书是一本图文并茂、名符其实的印第安纳速写。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16:5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