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文章凝成历史强音,苦难记忆化作时代箴言!
对于林林总总,数量庞大的抗战散文,尽管我们迄今尚缺乏全面梳理和准确归类,不过参照当年中国抗战特有的时间刻度和基本格局,仍然可以做大致清晰的划分。譬如:表现敌后战场和抗日根据地生活的作品;描写正面战场以及疆土沦陷过程的作品;聚焦“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抗战的作品;反映大后方战时生活和民众境遇的作品;讲述上海孤岛时期与敌斗争的作品;瞩目在国际主义精神感召下,他国健儿支援中国抗战的作品;披露日本友人反战立场和侵略者忏悔意识的作品。此外,还有一大批超越一般叙事框架和题材特征,而直接宣传抗战主张,议论抗战现象,光扬抗战精神的历史随笔、时政杂文、生活小品等。应当承认,所有这些作品相互交织,相互映衬,相互补充,最终构成了一个雄浑开阔而又斑斓缤纷的抗战文学时空。
《浴血的墨迹(中国抗战散文选)》由古耜选编,收入了其中部分优秀抗战散文供读者阅读。
古耜选编的《浴血的墨迹(中国抗战散文选)》是一本散文选集,全书以“抗战”为主题,取材多元,既有抗日战争的纪实,亦有对抗战时生活情景的描述,展现了那段从沉沦到光荣的历史。书中收录了当代著名作家鲁迅、茅盾、巴金、老舍、萧红、冯友兰、王曾祺、朱自清等人的作品,再现了抗日战争的恢宏、壮阔的历史,读后亦增强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第一辑
风景谈 茅盾
一九四一的最后一天 茅盾
彭德怀速写 丁玲
到前线去 丁铃
黄河 周立波
采蒲台的苇 孙犁
白洋淀边一次小斗争 孙犁
富曼河的黄昏 曹白
到张家浜去 曹白
一个少奶奶的经历——《江南草长》之一 锡金
淹子 李健吾
阳澄湖畔 刘飞
家屋墙基 艾煊
枣园之宴 舒群
奔向延安 陈荒煤
记一辆纺车 吴伯箫
歌声 吴伯箫
晨曦 丁宁
新婚夜 铁竹伟
追怀冼星海——纪念他逝世六十周年 何满子
猜想井上靖的笔记本 铁凝
一个日本老兵的身后事
——谨以此文献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 蔡星天
第二辑
“友邦惊诧”论 鲁迅
九一八 鲁迅
九一八,九一八 王充闾
“九一八”致弟弟书 萧红
天空的点缀 萧红
大连丸上 萧军
延安城外 萧军
有人问起我的家 端木蕻良
从《松花江上》想起的 慕柯夫
今昔之别——为“九一八”七周年纪念日作 李辉英
头颅作花——英雄挽歌 老姜
“九一八”之后:王小亭的辽西 初国卿
火与剑,还是康乃馨? 韩小蕙
第三辑
绥行纪略 朱自清
北平沦陷那一天 朱自清
全面抗战的线后 郁达夫
在警报声里 郁达夫
入幽谷 郭沫若
在广州 巴金
桂林的受难 巴金
三个月来的济南 老舍
告缘缘堂在天之灵 丰子恺
防空洞中所闻 丰子恺
忆卢沟桥 许地山
回忆抗战时期 梁实秋
记张自忠将军 梁实秋
失楼台 王鼎钧
钢铁假山 夏丐尊
苏州的警报 谢冰莹
一个女间谍 郑振铎
鹈鹕与鱼 郑振铎
山,或者河流 冯六一
第四辑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史 冯友兰
疏散——教授生活之一章 费孝通
云南看云 沈从文
奇迹——献给阵亡将士的英灵 苏雪林
炼狱——教书匠的避难曲 苏雪林
八月十日灯下所记 冯至
彼此 林徽因
逃难记 萧乾
流民 缪崇群
忆江南 方令孺
跑警报 汪曾祺
来自云端的信 齐邦媛
张大飞殉国 齐邦媛
折一根竹枝看下午的日影 赵玫
漫天烽火初恋情 吴遐
风景谈
茅盾
前夜看了《塞上风云》的预告片,便又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来了。那还不能被称为“戈壁”,那在普通地图上,还不过是无名的小点,但是人类的肉眼已经不能望到它的边际,如果在中午阳光正射的时候,那单纯而强烈的反光会使你的眼睛不舒服;没有隆起的沙丘,也不见有半间泥房,四顾只是茫茫一片,那样的平坦,连一个“坎儿井”也找不到;那样的纯然一色,即使偶尔有些驼马的枯骨,它那微小的白光,也早溶入了周围的苍茫;又是那样的寂静,似乎只有热空气在作哄哄的火响。然而,你不能说,这里就没有“风景”。当地平线上出现了第一个黑点,当更多的黑点成为线,成为队,而且当微风把铃铛的柔声,叮当,叮当,送到你的耳鼓,而最后,当那些昂然高步的骆驼,排成整齐的方阵,安详然而坚定地愈行愈近,当骆驼队中领队驼所掌的那一杆长方形猩红大旗耀入你眼帘,而且大小叮当的谐和的合奏充满了你耳管,——这时间,也许你不出声,但是你的心里会涌上了这样的感想的:多么庄严,多么妩媚呀!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于是我又回忆起另一个画面,这就在所谓“黄土高原”!那边的山多数是秃顶的,然而层层的梯田,将秃顶装扮成稀稀落落有些黄毛的癞头,特别是那些高秆植物颀长而整齐,等待检阅的队伍似的,在晚风中摇曳,别有一种惹人怜爱的姿态。可是更妙的是三五月明之夜,天是那样的蓝,几乎透明似的,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远看山顶的小米丛密挺立,宛如人头上的怒发,这时候忽然从山脊上长出两支牛角来,随即牛的全身也出现,’掮着犁的人形也出现,并不多,只有三两个,也许还跟着个小孩,他们姗姗而下,在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的背景上,成就了一幅剪影,如果给田园诗人见了,必将赞叹为绝妙的题材。可是没有完。这几位晚归的种地人,还把他们那粗朴的短歌,用愉快的旋律,从山顶上飘下来,直到他们没入了山坳,依旧只有蓝天明月黑魃魃的山,歌声可是缭绕不散。
另一个时间。另一个场面。夕阳在山,干坼的黄土正吐出它在一天内所吸收的热,河水汤汤急流,似乎能把浅浅河床中的鹅卵石都冲走了似的。这时候,沿河的山坳里有一队人,从“生产”归来,兴奋的谈话中,至少有七八种不同的方音。忽然间,他们又用同一的音调,唱起雄壮的歌曲来了,他们的爽朗的笑声,落到水上,使得河水也似在笑。看他们的手,这是惯拿调色板的,那是昨天还拉着提琴的弓子伴奏着《生产曲》的,这是经常不离木刻刀的,那又是洋洋洒洒下笔如有神的,但现在,一律都被锄锹的木柄磨起了老茧了。他们在山坡下,被另一群所迎住。这里正燃起熊熊的野火,多少曾调朱弄粉的手儿①,已经将金黄的小米饭,翠绿的油菜,准备齐全。这时候,太阳已经下山,却将它的余晖幻成了满天的彩霞,河水喧哗得更响了,跌在石上的便喷出了雪白的泡沫,人们把沾着黄土的脚伸在水里,任它冲刷,或者掬起水来,洗一把脸。在背山面水这样一个所在,静穆的自然和弥漫着生命力的人,就织成了美妙的图画。
P3-4
热血写成的民族心史——《浴血的墨迹——中国抗战散文选》(代前言)
吕耜
在20世纪中国历史上,血与火相交织的抗日战争,既是一场深重的灾难,更是一次辉煌的胜利。关于这场战争的重大意义,冯友兰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史》中曾有精彩表述:“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国家受日本之降于南京。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之变,为时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沈阳之变,为时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为时五十一年。举凡五十年间,日本所鲸吞蚕食于我国家者,至是悉备图集献还。全胜之局,秦汉以来所未有也。”
从那时到现在,七十度春秋过去。当年惨烈悲壮的抗日战争,已化作中华民族特殊的历史遗产与精神资源;而在以史为鉴,温故知新的意义上,重返烽火年代,直面铁血现场,不断发掘和认识那场战争的丰邃内涵,亦越来越成为国人的清醒认知和自觉选择。正是基于这种语境和诉求,植根于中华抗战峥嵘岁月的抗战散文,以其巨大的自身承载,渐次呈现出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和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
对于林林总总,数量庞大的抗战散文,尽管我们迄今尚缺乏全面梳理和准确归类,不过参照当年中国抗战特有的时间刻度和基本格局,仍然可以做大致清晰的划分。譬如:表现敌后战场和抗日根据地生活的作品;描写正面战场以及疆土沦陷过程的作品;聚焦“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抗战的作品;反映大后方战时生活和民众境遇的作品;讲述上海孤岛时期与敌斗争的作品;瞩目在国际主义精神感召下,他国健儿支援中国抗战的作品;披露日本友人反战立场和侵略者忏悔意识的作品。此外,还有一大批超越一般叙事框架和题材特征,而直接宣传抗战主张,议论抗战现象,光扬抗战精神的历史随笔、时政杂文、生活小品等。应当承认,所有这些作品相互交织,相互映衬,相互补充,最终构成了一个雄浑开阔而又斑斓缤纷的抗战文学时空。
正像散文文体的最大优势在于其鲜明的个人性一样,抗战散文最突出的特征,亦在于它写出了不同作家眼中和心中不同的抗日战争。换句话说,相对于整体的抗战文学,抗战散文的独特价值在于,透过带有作家经历、性格、情感乃至体温的笔触,传递出打上了“我”的印记的抗战话语。譬如:丁玲的《彭德怀速写》《到前线去》,用一个质朴的形象、几笔简约的白描,连接成刚健凌厉的艺术画卷,就中将八路军高级干部与人民群众的血缘关系,以及作家向往崇高,寄身戎马,勇赴国难的精气神,表现得生机盎然,感人至深;萧红的《“九一八”致弟弟书》《给流亡异地的东北同胞书》《失眠之夜》等,没有直接描写战争,但那些紧贴生命或记忆的动情诉说与热切向往,却把一种流亡中的牵挂,艰困中的持守,一种更多属于东北大地的抗战意绪和胜利渴望,昭然复沛然地合盘托出。鲁迅因早逝而未经历八年抗战,但他了解“九一八”事变,并遭遇了“一二八”淞沪抗战,因此,他对抗战问题同样有话可说,且每每别有洞见。他的《“友邦惊诧”论》《九一八》《沉滓的泛起》《宣传与做戏》等文,或主张团结御侮,反对“攘外必先安内”;或提倡切实抗战,反对将抗日事业私利化和游戏化,均显示了作家一贯的警醒与深刻。《昨天的云》是旅美作家王鼎鈞晚年激活早年经验写成的散文长篇,其中展现的抗战之中的鲁南乡土,不仅是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风物画卷和性格图谱,而且浸透了作家特有的悲悯、深挚和沉郁的精神色调,是“我”的别一种乡愁。显然,诸如此类高度生命化和个性化的抗战书写,有利于读者着眼于不同的角度与层面,感知抗战和认识抗战。
当然,抗日战争毕竟是中华民族曾经的集体记忆和共同经历。这场战争所具有的有目共睹的历史情境和基本进程,以及中国作家面对这场战争所表现出的彼此相通的立场、感情、态度,取向,决定了百态千姿的抗战散文,最终又必然会形成某些共同的色彩和相近的质地:
第一,抗战散文高扬国家意识,统摄抗战全局,实录多方战事,具有实事求是的信史品格。如众所知,在一段时间里,由于受制于狭隘的教条或偏见,中国抗战的历史画卷未能得到准确全面的展示,其中国民党军队于正面战场的殊死搏杀,在一定程度上被淡化乃至遮蔽。值得欣慰的是,这样的遗憾并不见诸经典的抗战散文。当年的作家们尽管有着不同的政治信仰和党派背景,但是一旦面对强寇入侵,家国罹难,便迅速汇聚到抗战的旗帜之下,从不同的渠道,进入不同的战场,投入正义的歌吟与呐喊。身为战地记者的臧克家,顶着敌机轰炸,写出《津浦北线血战记》,生动描述了台儿庄一战中国军队的英雄气概和牺牲精神,进而向世人宣告:“台儿庄一片灰烬,台儿庄的名字和时间长存。”与此同时,郁达夫也来到徐州前线。出其笔端的《在警报声里》,透过英雄师长池峰城的讲述,不仅凸显了47位敢死队员,以生命换取胜利的壮举,同时还插入了一位农村妇女冒死为军队送情报的感人镜头,从而更显示出同仇敌忾的民族精神。当时任教于齐鲁大学的老舍亦投身战地采访与写作。一篇《三个月来的济南》,以敏锐坦诚的态度,直言齐鲁战事,既批评了战争到来之际,政府的准备不足和军事的调度不当,又称赞了在敌强我弱的态势下,中国士兵的忠勇坚韧,不断成熟,进而强调:“在这生死关头,真正爱国的人必须认清我们的长处,同时也必须承认我们的弱点。”曹白是深受鲁迅关注和爱护的青年木刻家。抗战爆发后,他参加新四军的救亡宣传工作,陆续发表了《潜行草》《富曼河的黄昏》《到张家浜去》等一系列作品,以雕刀般的笔墨,让一大批“在受难里面战斗”(胡风语)的游击健儿,活现于历史的天幕。而周立波的《黄河》写八路军东渡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全民皆兵;孙犁的《采蒲台的苇》写白洋淀老百姓用鲜血生命掩护八路军战士;李健吾的《淹子崖》写山东莒南农民组织起来,血拼敌寇,均以真实感人的形象,彰显了中共领导下敌后抗战和人民战争的蓬勃与悲壮。应当看到,这些作品尽管传递了不同的战地信息,反映了异样的抗战画面,但分明充注了同一种国家意识和民族情怀。正是这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保证了当年中国抗战的最后胜利。
第二,抗战散文关注历史现场,直面战争节点,还原人物和细节,呈现出较高的认知意义和文献属性。对于亲历抗战的作家来说,抗战散文是他们的经见撷取或记忆捡拾,其笔下富有现场感和目击性的文字,很自然地承载了战争的风云变幻与慷慨悲歌。所有这些经过时光淘洗和岁月打磨,最终化作年代写真与历史镜像,成为后人重新触摸和认识战争的重要通道。不妨一读朱自清的《绥行纪略》和《北平沦陷的那一天》。前者通过作家赴前线慰问的见闻,勾勒出绥远抗战多方动员,众志成城的生动场景;后者从作家身临其境的感受出发,记录了历史上那个挥之不去的痛心日子。两篇文章均具有史笔的特色与重量。萧军的长篇散文《侧面》,讲述了作家在抗战初期由临汾到延安的一段经历,那一路看见的种种人物与景象,把当时晋陕一线紧张而混乱、灼热而悲凉的抗战局面,传达得既真切又充实。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歌声》等一组作品,落笔抗战中的延安,而又专写这里热火朝天的物质生产和激扬勃发的精神生活,于是,延安特有的气象氛围以及中国抗战的别一种风景,豁然再现。此外,茅盾讲述香港沦陷的《“巷战”——但也是“尾声”》《一九四一年的最后一天》,巴金历数两广战事的《在广州》《桂林的受难》,以及萧乾的《逃难记》、王火的《抗战:无法忘却的记忆》等,都在开阔的时空背景下,形象化地记录了战争的状貌、进程,乃至一个个难忘的瞬间。恩格斯当年曾盛赞巴尔扎克小说细节的丰富性,认为它“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其实,中国的抗战散文不乏异曲同工之妙。透过它的优秀文本,我们同样可以感受到中国抗战的细节真实乃至全部历史。
第三,抗战散文关注战争中人的命运与价值,赞颂正义的反抗,呼唤和平的回归,揭露战争造成的民众灾难和人性扭曲,表现出强烈的人道主义和以战反战精神。一切战争都是人的战争,一切战争散文所表现的都是战争中的人。抗战散文作家显然深谙个中道理,反映到创作中便是始终锁定并高扬了人与战争的基本主题。具体来说又有两个相反相成的维度,即一方面无情揭露战争和侵略者的滔天罪恶;一方面热情讴歌反战争和反侵略的斗争精神。在前一维度上,一批抗战作家从切身体验出发,零距离书写了战火下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苦难境况:丰子恺惊闻家居被毁,禁不住发出《还我缘缘堂》《告缘缘堂在天之灵》的悲愤之音。苏雪林身处尴尬艰窘的避难生涯,只能以《炼狱》这样的牢骚和自嘲来排解。萧红的《放火者》写日机对重庆的狂轰滥炸,百姓遭殃;缪崇群的《流民》写难民的颠沛流离,食不果腹;方令孺的《忆江南》写江南老家的惨遭洗劫,文物损毁,无不血泪满纸,触目惊心。显然,这些作品对战争的残酷性、破坏性和反人性,发出了最严厉的声讨和谴责。在后一维度上,浴血沙场,保家卫国;各尽所能,同仇敌忾,更是构成了抗战散文久久回荡的主旋律。围绕这一旋律,一系列可歌可泣的人物形象纷至沓来:许世友将军有着“夜神”般的勇猛威严,关键时刻,竟像“提起一只小鸡”一样,挽救女兵的生命于马下(丁宁《晨曦》);张自忠将军骁勇善战,为国捐躯,他生前的生活却是罕见的沉毅自律,廉洁简朴(梁实秋《张自忠将军》);李淑清原本是家境优裕的少奶奶,但深明大义,当敌寇到来时,便毅然投身殊死的抗战(蒋锡金《一个少奶奶的经历》);作为“飞虎队”成员的张大飞,悲悯善良,向往和平,但情愿以战反战,最终将鲜血洒在国家的蓝天上(齐邦媛《巨流河》)。还有杨靖宇、赵一曼、投江的“八女”、跳崖的“五壮士”、在芦荡中坚持抗战的新四军伤病员……他们以血肉之躯构筑起国家的长城,同时也写就了一个民族的心史。
第四,抗战散文在艺术上亦有积极的经营与探索,留下了若干足以流传的篇章和应当借鉴的经验。毋庸讳言,抗战散文作为国难之中的文学表达,确实存在或率尔操觚或急功近利的缺憾。但并没有因此就从根本上放弃审美建造与追求,更不像一些论者所说,是有“抗战”而无“文学”。”事实上,抗战散文同样涌现了一些艺术上精彩亦精致的篇章,如茅盾的《风景谈》、孙犁的《山地回忆》、梁实秋的《跃马中条山》、端木蕻良的《有人问起我的家》、王鼎鈞的《红头绳儿》、汪曾祺的《跑警报》等,都是流光溢彩,质文俱佳的好文章。而抗战散文所倡导的直面本真、有为而著、言为心声等,迄今仍然是散文写作的重要圭臬。况且抗战散文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随着铁血岁月的渐行渐远,许多作家开始以从容睿智的心态回望那段历史,于是,有了铁凝的《猜想井上靖的笔记本》、王充闾的《九一八,九一八》、赵玫的《折一根竹枝看下午的日影》、李元洛的《万里长城万里长》等等。必须承认,这些篇章以堪称优雅圆润的艺术表达,为抗战散文注入了应有的风采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