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往事悠悠(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江树人
出版社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文如其人。江树人的回忆录客观、平实、清新、淡然。既没有对自己历史的故意炫耀,也没有对过往今来的怨天尤人,在平铺直叙中透显着许多人生、社会的哲理,在家长里短中饱含着对家乡、对亲友的片片深情。《往事悠悠》就是一杯清茶,就是一樽醇酒。

内容推荐

作者江树人以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用流畅的文笔,生动的语言叙述了“大炼钢铁”、“四清”运动、在部队当战士、在工厂担任技术员、在农村中学任教员、在公办大学和民办大学任校长以及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有过的留学等经历。《往事悠悠》是作者对丰富人生经历的一些片段描述,折射出其所经历的时代特点,读后发人深省,不乏文学欣赏价值。

目录

照片专辑

我的故居——江家大院

我的祖父母

我的父母亲

初小时光

高小时光

中学时光

大学时光

51年前我亲历的“大炼钢铁”运动

我亲历的“三年困难时期”

“反动学生”

老师厄运

44年前我亲历的“四清”运动

在4568部队接受“再教育”的日子

大学毕业后的第一次工作调动

任中学教员的四个月

全椒化肥厂八年

盖房

在德国歌德学院的经历

访问柏林墙和东柏林

节俭勤奋的中国留学生

在德国度过的两次圣诞夜

在德国Hohenheim大学的时光

中国在德国留学生奖学金风波

我在德国和中国经历的两次耳部手术

在德国Garching演出

巧遇德国总理

日内瓦邂逅耿飚将军

卢森堡旅店经历

在德国观看中国体操队、中国篮球队比赛

创造辉煌的中国大陆第一支橄榄球队

1984年国庆招待会的记忆和怀念

寻访越南校友

坎普教授的不幸

缅怀舅舅王振华

怀念米勒教授

缅怀杰出的华裔科学家杨向中教授

与庄则栋的两次近距离接触

我与德文半个多世纪的友情

天安门广场的第二次合影

与陈云林在德国相聚

江家亲人聚会

外公家亲人聚会

我们的根在全椒

乡友聚会

黄铁匠父子

穿越英吉利海峡

3美元游卡拉奇

穿越欧亚大陆之行

观企鹅归巢

盛世梨园“2010年新年京剧晚会”观后感

重返

访问我的出生地

重返章村

把北京农药学会带向国际舞台

出任中国农业大学校长

江泽民主席的一次接见

1998年出任中国农业大学校长的就职讲话

在全椒中学诞辰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在1962级校友相识50年聚会上的讲话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江树人简历

试读章节

我的故居——江家大院

我的故居——江家大院坐落在全椒县城宝林一路,离环绕县城的襄河只有百米之遥。江家大院可能始建于我的高曾祖父之手,距今至少应在150年以上。据说在江家鼎盛时期宅第颇具规模,天井式的明清四合院并列两排,前后多进,其格局是前小后大,前低后高,寓意一代比一代强。沿街的门面房与后面的住宅之间有一个很大的院子,住宅后面还有一个大桑园,与荷花塘相连。可以想象,每当夏季荷花盛开、桑树结果、知了呜叫之时,那是一个多么令人流连忘返的地方。

我曾祖父兄弟两人,祖父这一辈堂兄弟、姐妹总共10人,到我父亲这一辈家族已发展到有堂兄弟12人、堂姊妹7人,这个大家族的成员全部住在江家大院内。

抗日战争时期,全椒县城曾被日本鬼子占领,县城内的百姓全部逃到乡下避难,江家大院内的房屋被日本鬼子烧毁了一部分。到1949年时,我的记忆中,大院西半部前后只有三进院宅,东半部仅剩两进。江姓只有七八户不到30人住在院中。新中国成立初期,地方政府经常在江家大院中举行一些诸如宣布受管制人员名单、“三反五反”批判大会等活动。

1953年赴朝鲜抗美援朝的志愿军回国,全椒县城驻军不少,江家大院一部分房屋被安排为一个团部招待所。志愿军同志与我们江家人相处非常融洽,这些来自四川、山东等地的志愿军官兵无论对大人或小孩一律称“老乡”。他们中很多人的姓名及音容笑貌至今仍留在我的记忆中。我还珍藏着一张姓熊的四川籍志愿军战士与我及两位堂弟在县城“镜秋照相馆”拍照的合影。

1960年,江家大院内的住户被地方政府命令全部迁出。起因是:全椒乡下一位名字叫施金山的青年社员在生产队牛棚发生火灾时因保护耕牛而不幸牺牲,他被追认为烈士,《安徽日报》做了专题报道并号召全省人民向他学习。为纪念这位英雄人物,县政府决定将江家大院改为“施金山纪念馆”。一年多以后,不知何故纪念馆撤销,江姓人家又搬回原址。

我的印象,江家大院是由地方百姓的习惯称呼而转成为正式户籍名称的。新中国成立后,住在大院中的江家人由于种种原因陆续分散到全国及世界各地,留在院中的人口越来越少,至前些年院中只剩下我的九叔老夫妇俩人,后来他们被女儿接走,现在江姓已无人在此居住了。实际上,大院早就不复存在了,1949年后大院内所有的空地已陆续被外姓居民盖满了房子。如今只有临街人口处“江家大院”的门牌和所剩为数不多的、已经非常破旧的老式瓦房仍可依稀判断这里曾是江姓人家的老宅。

我是1962年18岁赴北京读大学时才离开江家大院的。江家大院留在我记忆中的既有童年的欢乐,也有在那个漫长的特殊年代发生的许许多多不堪回首的往事。

我的祖父母

我的祖父兄弟五人,祖父行二,祖父这一支在江家被称作老二房。我是在祖父去世十多年后才出生的。祖父去世较早,只活了四十多岁,据说是因为他的一位程姓亲戚生病,上吐下泻病情危急,当时对一些顽疾有采用鸦片治疗的方法。我的祖父为了帮助这位亲戚治病,用口对口的办法向亲戚口中喷鸦片烟,结果这位亲戚获救,但几日后祖父去世了。后来才知道这位亲戚患的是传染性极强的霍乱病。祖父病故后,留下祖母和我的大姑妈及我父亲弟兄三个。当时江家是个大家族,没有分家,拥有几千亩土地及商店等家产,由大房掌管。家族成员一律吃大锅饭。据我九叔回忆,大灶每日供应的基本上都是糙米饭、稀饭、白菜与咸菜。各房的零花钱也是由大房当家人分发。

我父亲在南京读中学期间,每逢开学都得从大伯父处领取费用,逢大伯父正抽大烟时,只得站着耐心等待。我的九叔后来之所以选择就读军校完全是出于军校可免交一切费用的缘故。由此可以想象出祖母一家当时的境况。

我的祖母娘家姓鲁,在当地属于殷实人家。祖母有六姐妹,她行二。我只记得祖母的大姐(我称她大姨奶)与祖母长得非常像,婆家姓韩,开米行。三姨奶婆家姓沈,是县城有名的酱园“沈正和”的主人。五姨奶婆家家境不详。老姨奶(即祖母的六妹)婆家姓路,开盐行卖盐。

祖母出生的年代仍须裹脚,她的脚是典型的三寸金莲。祖母虽没读过书,但通情理,脾气好。我因是老二房的长孙,从小就深得祖母的宠爱。我的童年与少年时期,因父母在外地工作一直与祖母一起生活。小时候祖母为我讲故事、唱儿歌,带着我走亲戚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记得小时候一次与祖母聊天时我对她承诺:“等我长大了,一定挣钱给你花!”祖母听后很高兴,但说道:“等你挣钱时,我的骨头早打鼓了(意思是早不在世了)!”祖母果真没有活到我挣钱的日子,祖母于1960年我读高中时病逝,终年75岁。多年来我每次回全椒都要到祖母的坟上拜祭,并按照当地习俗焚烧纸钱,以寄托对她的思念。P50-54

序言

2008年我从中国农业大学退休,受聘出任北京吉利大学校长,当年年底搜狐网马智等几位年轻的记者对我做过一次有关民办教育专题的视频采访。采访结束后,他们建议我在搜狐网开辟个人实名博客,并很快用短信发来了我的搜狐实名博客网址。于是,从2009年元月12日我在搜狐博客发表的第一篇回忆文章《在4568部队接受“再教育”的日子》起,至2013年3月止陆陆续续共写了60多篇文章。这些回忆文章主要记录了我的家世、求学和工作经历以及与亲人、同学和朋友的交往等内容。我写这些文章的目的,一是为了感恩生养我的父母以及教育、关怀和帮助过我的亲人、老师、同学和朋友;二是为了用回忆文章反映我所经历过的时代背景和知识分子的命运。这些文章在搜狐博客发表后,许多亲朋好友和一些不相识的读者留言与我进行交流并建议我将文章整理成书。在大家的鼓励下,现将我在搜狐博客发表过的部分文章和一些其他文字汇集成《往事悠悠》一书。

感谢我的中学同学、好友,原安徽省政协副主席秦德文为本书作序;感谢著名书法家朱非先生为本书题写书名。

也感谢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领导对本书出版的支持,特别要感谢本书责任编辑童云女士所付出的辛劳。

江树人

2014年12月25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0: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