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唐祝文周四杰传(第1部)/民国通俗小说典藏文库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程瞻庐 |
出版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程瞻庐(1879-1943),名文梭,字观钦,号瞻庐,又号南园。江苏苏州人。民国著名小说家,其时号称“滑稽之雄”。刻画人物,惟妙惟肖;描摹世情,入木三三分。被周瘦鹃推崇为“今之淳于髡、东方朔”。代表作有《唐祝文周四杰传》《新广陵潮》《茶寮小史》《黑暗天堂》等。 目录 楔子 周美人影射张梦晋 铁先生演说唐解元 第一回 桃花庵唐伯虎填词 丹桂轩祝枝山行令 第二回 未免有情九秋香满 谁能遣此一笑魂销 第三回 访秋容才子唤扁舟 谈往事村夫记细帐 第四回 窥玉貌三生有幸 倾银盆二笑留情 第五回 客中况味又苦又甘 梦里姻缘疑真疑幻 第六回 华秋香三笑留情 唐伯虎一身作仆 第七回 驮青石允明恶作剧 进中门子畏惹人怜 第八回 乱磕头俊婢戏书生 频屈膝解元拜表妹 第九回 冯玉英苦口进良言 周文宾乔妆赚名画 第十回 假书童一戏呆公子 痴丫环初识美解元 第十一回 小厨房送抱推襟 天香堂出乖露丑 第十二回 老相国刮目赏书童 太夫人平心论义子 第十三回 恋情人枉送鸳鸯帕 择佳婿虚张孔雀屏 第十四回 沈画师游山坐小轿 文解元冒雨觅扁舟 第十五回 传画学师生接席 诉衷情姊妹联床 第十六回 祝枝山有心窥画室 杜月芳无意遇情人 第十七回 赠良玉才子订良缘 藏画箱闺人闯画室 第十八回 意外奇缘书生充画品 箱中人语淑女拜明神 第十九回 因祸得福文徵明乞婚 带讽含讥李寿姑遇窘 第二十回 祝枝山设计换空箱 徐鸣皋奉命求唐画 第二十一回 有诗为证咏四字风怀 不速而来操两番月斧 第二十二回 柳儿语妙折服杜翰林 石榴情多痴想唐才子 第二十三回 搬唇舌太君训婢 收骨头华老还家 第二十四回 重科名门墙粘捷报 闹意见书馆记深仇 第二十五回 客中动秋感妙语双关 园内逗娇声伊人宛在 第二十六回 中宵煮水洗濯绣球风 重九制粞欢迎菊花印 第二十七回 唐子畏戏弄王本立 华鸿山邀请宋悦峰 第二十八回 留情索狭路诉相思 恋主轩隔墙动食指 第二十九回 假公济私劝先生尽责 将功赎罪代公子捉刀 第三十回 冯玉英冷笑破机关 王本立求荣钻圈套 第三十一回 大排筵宴老相国酬师 小试文章呆公子出丑 第三十二回 即席挥毫气走老学究 书房伴读抬举小奚童 第三十三回 写喜联老祝开心 送贺礼小厮滑脚 第三十四回 唐兴小试丰千舌 陆氏大起娘子军 第三十五回 赵星海贿买山间古木 祝枝山计赚云里观音 第三十六回 换对联新娘子生嗔 落船坞大和尚争座 第三十七回 张冠李戴移祸江东 旧事重提高歌湖畔 第三十八回 楼上闻歌徒呼负负 筵前把盏下拜盈盈 第三十九回 诗咏滑稽聊资雅谑 图题送别遽得多金 第四十回 点墨全无嘲笑呆公子 薄言往愬激怒老皇封 第四十一回 结人缘婢女求情 描佛相书生赎罪 第四十二回 善才龙女肖我肖卿 犬子鸡雏侮人侮己 第四十三回 老讼师小破悭囊 贤主仆广行善举 第四十四回 三桩祈祷张木匠过年 两副门联徐秀才扫兴 第四十五回 何秀才批六言妙判 祝解元诵四句诗经 第四十六回 变读法片语服群儒 走样子只身逢二憾 第四十七回 打灯谜童仆胜秀才 借服饰大娘规小叔 第四十八回 俏丫环多情怜俊仆 假村姑有意骗亲娘 第四十九回 月下添娇倾倒浪子 灯前含媚戏弄家奴 第五十回 拍吟肩公子灌迷汤 写便面解元中妙计 精彩页 苏州城北本有一处地方,唤作桃花坞。他便在桃花坞中建筑住宅,还有一所小小的园林,花开时烂漫如锦,除却看花饮酒以外,还十分注意着美貌佳人。只要生得超群逸众,他便不论贫富,不分阶级,一一要娶到桃花坞中,享受无穷艳福。他的别号很多,“六如居士”以外,还署着“桃花仙”三字为名。为什么唤作六如呢,这是《金刚经》说的“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梦、幻、泡、影、露、电这六样东西都是不经久的。他在宁王府中得到的一些经验,觉得富贵利达一切都空,还不如吾行吾素的好。可笑弹唱唐伯虎风流佳话的说书先生,为着唐解元有“六如居士”的别号,便硬派唐伯虎是个六指的才子。其实祝枝山生有枝指,所以取号枝山,载在《明史》。至于唐伯虎何尝生着六个指头儿呢?俗语说,“张三的帽儿戴在李四的头上”,若照弹词中的说法,竟把祝枝山的骈指移到唐伯虎的手上去了,岂非便宜了祝枝山,委屈了唐伯虎吗?编者编这部《唐祝文周》,虽不能把弹词中的一切谰言完全删去,但是遇有可以更正的所在,却有相当的更正。有了这几句声明在先,读者诸君须记取,唐伯虎不是六指头,生有六指头的便是后文提起的祝枝山祝阿胡子了。 唐解元为什么唤作桃花仙呢?只为人家说他害了桃花痴,他就虚题实作。住在桃花坞还不算,他便种起许多桃花树来;种了桃花树还不算,他便署着一个“桃花仙”的别号来;署着“桃花仙”还不算,他便大交其桃花运。专在外面寻芳逐艳、偎红倚翠,定要觅得八位美人在一个月内先后结婚,然后载回苏州桃花坞,一夫八妇,度那一辈子的快活光阴。这几句话宣传在外,休说旁人听了不信,便是他的知己祝枝山、文微明、周文宾三位解元也是大摇其头儿,都说子畏痴了,伯虎癫了。天生尤物,谈何容易,一箭双雕,已足自豪,哪有八个美人和他在一个月内先后结婚的道理?谁料唐寅说得到做得到,寻芳逐艳的结果,居然夙愿都偿,偎红倚翠的前途,竟是有求必应。《八美图》弹词中说唐寅就亲南京,在一个月中和八位美人先后结婚。那八位美人便是大娘娘陆昭容、二娘娘罗秀英、三娘娘九空尼姑、四娘娘谢天香、五娘娘马凤鸣、六娘娘李传红、七娘娘蒋月琴、八娘娘陆昭容的侍女春桃,同时载回桃花坞自己府第,分房居住,好一座堂楼,做了唐解元的藏娇金屋。又因三娘娘九空是皈依佛教的,便在后园里面起一座桃花庵,集备三娘娘九空拜佛诵经的地方。桃花庵的前后左右,桑麻以外,都是桃花环绕,所以唐解元撰成这片长歌。逢着桃花开时,捧着酒杯高吟他的得意之作,引得九空放下了木鱼槌,笑说道:“你不是桃花仙,简直是个桃花癫。”唐寅拍手大笑道:“癫也好,仙也好,唤我癫,便是癫,唤我仙,便是仙。”在这当儿,恰巧八娘娘春桃提着筠篮,盛满着一篮的桑叶。唐寅笑道:“谁在那里养蚕?”春桃笑道:“大爷,养蚕的人很多咧!五娘、六娘、七娘都高兴养蚕,你看她们都在那边采着桑叶回来了。”原来马凤鸣、李传红、蒋月琴以及春桃四人,为着空闲无事,准备采桑饲蚕,春桃提着筠篮先走,凤鸣、传红、月琴随后也来了。见了唐寅,都说大爷赏你的桃花,我们采我们的桑叶。唐寅闻言大悦,回到书房,便绘一幅《四美采桑图》,还题着一首《一剪梅》的小令道: 桃花树下寄吟身,尔也温存,我也温存。纤纤玉手往来频,左也销魂,右也销魂。 柔桑携去一篮春,剪到三分,采到三分。落花如梦又黄昏,未种情根,已种情根。 这幅《采桑图》绘成以后,陆昭容、罗秀英、九空、谢天香四位娘娘都来和唐寅交涉。说大爷既为着四位姊妹合绘一幅《采桑图》,我们四姊妹不该落后,你须替我们各绘一幅画,各题一首诗,布景要各各不同,题诗也要各各不同。限你三天,须得交卷,要是不然,我们四姊妹联络一气,不放你进房。“闭门推出窗前月,吩咐梅花自主张。”大娘娘出了这个难题,那便为难了唐解元。论着他的作画,怎肯轻易动笔。润笔不丰,不绘;笺纸不佳:不绘;期限不宽,不绘;心绪不佳,不绘。这便是他的“四不绘”。现在陆昭容有了这严酷条件,要是不绘,便不能向四位娘娘那边去问津。八美里面,陆昭容又是一位最不好惹的,阃令森严,通融不得。没奈何只得如限交卷,绘成四幅美人图,每幅都题了一首七言绝句。P10-11 导语 《唐祝文周四杰传》,出版于1932年,是民国时期的一部通俗小说。编著者程瞻庐,著有《黑暗天堂》、《新广陵潮》、《茶寮小史》等长短篇小说数十种。《唐祝文周四杰传》是他的重要代表作。小说界称他为鸳鸯蝴蝶派作家。 本书以明朝著名的江南四大才子为原型,以幽默诙谐的笔法,巧妙构思了四大才子的风流韵事。 《唐祝文周四杰传(第1部)》为第1部。 序言 民国初年的文坛上,小说的创作呈现出欣欣向荣之气 象,一时间,不同题材、不同风格、不同旨趣的作品层出 不穷、洋洋大观。正统的文学史教材里,往往将旧派小说 即章回体小说置于次之又次的地位,一笔带过而已,然而 在当时的社会,这类小说的受众群体是相当广大的,其畅 销程度远远超过了如今被奉为正朔的新文学。 旧派小说被排挤,有其自身的原因,也有时势的原因 。一方面是因为旧派小说家大多依靠市场存身,为迎合世 俗口味,作品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低俗下品的情节,加之 这一作家群体水平参差、良莠不齐,时日愈久,而“内容 愈杂,流品愈下,仅就文字而言,到后来也是庸俗浅陋, 没有早先的‘哀感顽艳’q睛文并茂’了。这也是旧派小说 历史过程中必然产生的现象,预示着它的日趋没落,不能 自拔”(范烟桥《民国旧派小说史略。概说》);另一方面 ,“五四”新思潮挟风雷之势而起,要求以新的文学风貌 来迎接新的文明,扬新必要抑旧,特别是旧风尚依然有相 当数量的拥趸,为着警醒世人,必须予旧派以猛烈的打击 ,矫枉的同时未免过正。 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旧派小说家是自尊自重,并且 要求进步的,他们借着章回体小说的壳子,同样创作出号 召民主共和、自由平等的作品。特别是以写世情世风、人 间百态为主旨的社会小说,更是用或写实或讽喻的手法, 活画出清末民初新旧思想激烈冲突下的一幕幕社会悲喜剧 。其中的一位代表人物就是程瞻庐。 程瞻庐,名文桢,字观钦,又字瞻庐,号望云居士。 苏州人。出生于1879年,即光绪五年,1943年因病去世, 享寿六十四岁。如以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民国政府成立 为界,其三十二岁之前身在晚清,之后三十二年身在民国 ,新旧两个时代刚好各占一半。关于程瞻庐的生平,于今 所见资料甚稀,仅能从周瘦鹃、郑逸梅、严芙孙、赵苕狂 等好友为其所作之小传或序言中窥见一二。程瞻庐生于光 绪初年,其时仍以科举八股取士,程幼时即厌弃八股,喜 读古文,旧学功底深厚。二十岁左右,程瞻庐考入官学。 不久,清政府废除八股文,改考策论。比起僵化刻板的八 股,策论更注重考生议论时政、建言献策的能力,程氏“ 每应书院试,辄前列”,“年二十四,人苏省高等学校, 屡试第一,遂拔充该校中文学长”(赵苕狂《程瞻庐君传》 ),可见其与时俱进之能。毕业之后,曾执教于多所学校, 兼课甚多。程瞻庐脾气随和,性格优容,国学功底深厚, 又能为白话小说,加之他住在苏州十全街,因此大家赠他 一个雅号日“十全老人”。“十全老人,,诸般皆善,唯 不堪案牍阅卷之劳形,“每周删改之中文课卷,叠案可尺 许”。恰值此时,其小说作品刊行于世,广受好评。先有 《孝女蔡蕙弹词》刊于《小说月报》,其后又作《茶寮小 史》正续编,迅速奠定了他在文坛的地位。说到《孝女蔡 蕙弹词》,还有一则趣事。当年《小说月报》倡导新体弹 词,程遂将《孝女蔡蕙弹词》寄去,主编恽铁樵粗读之后 ,便予以刊发,并寄去稿费。等到刊物出来,恽重读之后 ,“觉得情文并茂,大有箴风易俗的功用,认为前付的稿 酬太菲薄了,于是亲写一信向瞻庐道歉,并补送稿酬数十 元”(郑逸梅《民国旧派文艺期刊丛话》)。此事传为佳话 ,亦可见程氏文笔在当时是很受赞赏的。赵苕狂为其所作 小传中也曾提及:“阵铁樵君主任《小说月报》时,不轻 赞许,独心折君所著之《孝女蔡蕙弹词》,谓为不朽之作 。”有此谋生手段,程瞻庐遂弃教职,专职著文。应当说 ,程瞻庐为师还是很合格的,不然当其辞职之时,也不会 有“校长挽留,诸生至有涕泣以尼其行者”之情状。此后 他陆续在《红玫瑰》等杂志连载多部长篇小说,并发表短 篇小说及小品随笔数百篇。值得一提的是,程瞻庐亦如张 恨水、向恺然(平江不肖生)等一样,是被《红杂志》《红 玫瑰》等刊物包下文章的。所谓包下文章,就是凡程瞻庐 所写文章,均在该杂志发表,而杂志则为其提供丰厚的稿 酬,足见当时程氏文章之风靡程度,以及杂志对程瞻庐的 信任和推崇。须知包圆作品是有一定风险的,倘若作家不 能保证质量,劣作频出,对于杂志的销量和声誉是有相当 影响的。但是程瞻庐对得起这份信任,时人称其有“疾才 ”,不仅速度快、文笔佳,而且“字体端正,稿成,逐句 加以朱圈,偶误,必细心挖补,故君稿非常清晰,终篇无 涂改处也”(严芙孙《程瞻庐小传》),可见其创作态度。 民国著名“补白大王”郑逸梅曾拟《花品》撰《稗品》, 分别予四十八位小说家以二字考语,日“或证其著作,或 言其为人”,如“娇婉”之于周瘦鹃、“侠烈”之于向恺 然、“名贵”之于袁克文等,对程瞻庐则以“洁净”二字 相赠。 程瞻庐的写作风格,总体而言,为“幽默滑稽”四字 ,时人以“幽默笑匠”“滑稽之雄”号之。周瘦鹃曾为其 《众醉独醒》作序日:“吾友程子瞻庐,今之淳于、东方 也。其所为文,多突梯滑稽之作,虽一极平凡事,而得君 灵笔为之抒写,便觉诙谐入妙,读者每笑极至于泪泄,殆 与卓别灵、罗克同其神话焉。”幽默与滑稽看似同义,其 实是有差别的。有人曾这样解释:“所谓幽默,乃是内容 大于形式;所谓滑稽,则是形式大于内容。”形式大于内 容,一般是指以反常规的夸张的行为、语言、做事方式, 令人们当即意识到故事和人物的荒诞可笑,瞬间爆发出笑 声;内容大于形式,则是将褒贬夹带于正常的叙事逻辑中 ,通过细节的描述对某一人物或现象进行戏谑或反讽,令 人细品之后,心中了然,会心一笑,余味悠长。这两点, 都要做到已属不易,都能做好更是难上加难,而程瞻庐恰 好是其中的翘楚。 例如程瞻庐有一套仿《镜花缘》风格的小说作品,包 括《滑头国》《健忘国》《小器国》等,写的是兄弟三人 外出游历,一路之上的所见所闻。“滑头国”中无人不奸 ,无人不狡,店铺中挂了“童叟无欺”的牌匾,却是狠狠 宰客,客人诘问之下,店家居然毫不讳言,并表示是客人 读反了牌匾,其实是“欺无叟童”,无论老人儿童,一律 欺之骗之。“健忘国”中人人记性极差,姓甚名谁、家乡 何处、家中几口,等等等等,通通不记得,因此要将所有 的信息记录下来,甚至包括妻子的身材相貌、穿着打扮乃 至情夫是谁,都贴在身上,招摇过市,毫无顾忌。由于这 几部作品规模较小,结构上虽不显其高明,其主旨也一目 了然,在于讽刺当时社会见利忘义、不顾廉耻的种种怪现 象,但其中情节的怪诞、语言的机变,足以令人捧腹。 茶寮,是程瞻庐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一个重要场所,也 是程瞻庐创作灵感的重要来源。“君得暇,啜茗于肆,闻 茶博士之野谈,辄笔之于簿,君之细心又如此。”(严芙孙 《程瞻庐小传》)颇有几分蒲松龄著《聊斋》的风范。茶寮 酒肆是各色人等聚集之地,也是各类消息八卦的集散地。 程瞻庐日常喜好到茶寮听书,并借机观风望俗,将世间百 态、人情冷暖作为素材,一一写入小说。他的《茶寮小史 》开篇第一句就是:“小小一个茶寮,倒是人海的照妖镜 、社会的写真箱。”书中借茶博士之口,将一众悭吝卑琐 、有辱斯文的读书人刻画得穷形尽相。“提起那个老头儿 ,真恨得人牙痒痒的。他去年在这里喝了六十碗茶,临算 账时,他只给我小洋四角。我说:差得甚远,每碗茶三十 文,六十碗茶该钱一千八百文。’他把脸儿一沉,说道: ‘我只喝你十六碗茶,哪里有六十碗茶?’我揭账簿给他看 ,他说:你把十六两字写颠倒了,却来硬要人家茶钱。’ 我与他理论,他竟摆出乡绅架子,把我狗血喷人般地一顿 毒骂。……他昨天提起嗓子,喊算茶账,纯是装腔作势, 叫作缺嘴咬蚤虱——有名无实。他把手插入袋内,假作摸 钱钞的模样,直待人家全会了钞,他才把手伸出。要是人 家不会钞,他便永远不会也不肯把手伸出,要他破费一文 半文,比割他的头颅还要加倍痛苦。”程瞻庐脾气好,作 文虽然尽多讽刺,但是语气并不峻切,而是不急不躁,不 温不火,令人莞尔,不忍弃掷。 程瞻庐的另一代表作《唐祝文周四杰传》,以民间传 说的“江南四大才子”为主角,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据 说很多影视作品也是以此书为底本进行改编的。四大才子 虽然在历史上各有坎坷,周文宾甚至是杜撰出的人物,但 传说中他们各自的风流韵事显然更是老百姓们喜闻乐见的 。程瞻庐的这部小说摒弃了以往话本中明显不合逻辑的粗 鄙段落,用自己特有的ct绘声绘形’,“呼之欲出’’的 笔墨,将四大才子风流超逸又各具面貌的形象跃然纸上。 唐伯虎的倜傥,祝枝山的老辣,文徵明的俊雅,周文宾的 潇洒,栩栩如生,如在眼前。民国时期的《珊瑚》杂志曾 刊登过一位读者的评论:“长篇小说,总不离喜怒哀乐、 悲欢离合,唯有程瞻庐的《唐祝文周四杰传》,却是一部 纯粹的喜剧的小说。……瞻庐的小说,原是长于滑稽,这 部纯粹的喜剧的小说,当然是他的拿手。全书一百回,处 处都充满着幽默的笑料。” 程瞻庐的一生横跨清末与民国两个时期,亲身经历了 辛亥革命这一重大历史变迁。新旧思潮的激烈冲突在他身 上作用得非常明显。他自幼接受的是旧文化教育,一方面 恪守传统道德,另一方面也见证了八股等糟粕对国家和知 识分子的戕害,他的思想中有对变革的渴望和肯定。同时 ,晚清之后大力倡导的“西化”又令他恐慌并困惑,民国 政府成立之后,各种蜂拥而起的新思潮、新现象令包括他 在内的许多旧知识分子不由自主地抗拒,因此他的思想是 十分矛盾的。以女子解放这一思潮为例,程瞻庐不赞成“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说法,他认同男女都应该读书,都 应该接受良好的教育,并且学有所成,报效国家;但是他 并不支持女子接受西式教育,甚至对出洋的男子也颇有微 词。他的作品中时常有对没有文化的老妈子的讽刺,对阻 止女子读书的腐儒的不满,但也常见对留洋归来“怪模怪 样”的男女的讽刺。他认同婚姻自由,反对包办,对于旧 时姑表联姻等陋俗更是强烈不满,但同时又对过于自由浪 漫的恋爱大加批判。他并不赞成妻子为去世的丈夫殉节, 但又对真去殉节的女子啧啧赞叹。他鼓励女子放足,却又 反对女子剪发……凡此种种,可见在那个特殊的过渡时期 ,从晚清走人民国的旧式知识分子的复杂心态。 总而言之,程瞻庐的小说在当时既有其进步性,也有 一定的局限性;既体现了知识分子面对外忧内患的忧虑和 担当,也表现出旧文人的保守和怯懦。这是由时代决定的 ,并不只是他个人的原因。从文学的角度,他的小说思路 开阔,情节生动,可读性非常强,在“鸳鸯蝴蝶派”言情 题材为主的作品中别具一格,在当时赢得了众多读者的青 睐,在今天也依然有可供参考和借鉴的意义。 内容推荐 程瞻庐著的《唐祝文周四杰传》以明朝著名的江南四大才子为原型,以幽默诙谐的笔法,巧妙构思了四大才子的风流韵事。其中以唐伯虎为核心人物。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历来为人们津津乐道,曾多次搬上银幕。香港长城影业的《三笑》,以及周星驰的《唐伯虎点秋香》等据说都是以此书为底本编就。小说文笔亦庄亦谐,风趣幽默,是一部雅俗共赏的好作品。 《唐祝文周四杰传(第1部)》为第1部。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