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从异乡到异乡(徐一凡博客文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徐一凡
出版社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亲爱的,你说我写些什么呢。有情人终成了眷属,“首席闺蜜”却居然不是伴娘。遗憾这两个字,放在这里轻飘得可笑。

前几个月,看着你在微博上一字一句地打出“我的婚礼是1月3号,只要你能来,伴娘当然是你的”。前几天,看着你在微博上直播在从北京回家的卧铺车厢里有些焦躁又自我调整着情绪。这几天在家一定忙乱又疲劳,估计也睡不实在。在这样的时间里,本来应该有我陪着你,陪你抚平紧张,陪你憧憬幸福。而在20多个小时后的盛大仪式上,早在好几年前我们都没有男朋友时就说好,该是我穿着小纱裙儿站在你身边的啊。

你说你不知道会不会怪我,我说世界上最不想错过的就是你的婚礼。可我终究还是要错过,而你,希望不会怪我很久。

某些记忆,总在一些重要的时间当口儿纷至沓来。

大二的英语课上那个上台发言短发圆脸的你;某天下课后2号楼宿舍前和我莫名其妙聊了好多的你;2006年的春天一次聚餐上跟我说“考虑好了,暑假我跟你去西藏”的你;纳木错湖边,举着相机给穿着白裙子搔首弄姿的我拍照的你;一天图书馆自习时和我约好2016年8月15日不论如何都要在尼亚加拉大瀑布见面的眼睛亮亮的你;辩论队备战间隙和教练及队友们逃去城隍庙吃南翔小笼包递给我一个包子的你;一群朋友去K歌神秘地说要送首歌给我,然后唱出我第一次听到的《一个像夏天一个像秋天》的你;多少次与我一起悲叹情为何物又与我互相勉励我们一定会幸福的你;背着大包和我一起爬山,和我挤在同一顶帐篷里冻得发抖的你;站在楼道拐角处谈论各种茫然各种纠结眼角湿湿的你;我决定出国时,买了好看的户外手套有点不好意思地送给我的你;我出国后在人人网上发状态“我会一直想念你,一凡”,让人都不知道我出了什么事的你;一起去厦门玩时,在山顶望着万家灯火与我一起感慨万千的你;一人一罐啤酒在北区长椅上和我聊到凌晨各自被咬了一身大包的你;和我在食堂里吵架吵到失态,和我相对大吼后来又在寝室里与我抱头痛哭的你;在北京的家里终于说话算话亲手包包子给我吃但是怕麻烦只包糖馅儿的你……

数不清,数不清。还有更多更多的事情,你记得,我记得。即使不那么清晰,也像一串蒙了岁月细尘的项链,默默伏在记忆的一个角落,一拎出来还是光彩夺目,足以慰藉异乡的我一些感到低落的时刻。

有时我会想,我们隔着这么遥远的距离,由于时差、繁忙和惰性,许久许久才联系一次,究竟还算不算最好的朋友。你一定也这样想过,是不是?可是,当我和这里的新朋友说起你,总还是自然而然地说“我最好的闺蜜楚楚”,生活工作中有了什么变化也总是最早写邮件给你。看着你换了新的工作变得越发关注民间疾苦,看着你生活幸福享受着先天茁壮后天精心的爱情,即使不能常常交谈,我也还是觉得和你更近了。“首席闺蜜”,一定是个终身的职位吧?

亲爱的,明天你将成为最美的新娘,我为我的失约与无奈自责,又无法不为你高兴。和青梅竹马而出类拔萃的人走入婚姻,走到白头,正是充满正能量的你该得到的礼物。虽然你早就领证,但是,对你明天婚礼的想象才让我充满了激动、不舍和自豪(我是在嫁女儿,这不科学)。你这样幸福地走入婚姻,“我们”的幸福,也就实现一半了。

一年多没有见到你了,特别想你。关于这一年多我们各自的林林总总,经历、成长与感悟,也该是我们要分享的时候了。明天你好好结婚,过一阵子我去看你,我们会有很多东西要聊。

刚才我又看了那张纳木错湖边笑得傻傻的姑娘,后来的你再温婉也还是掩盖不了之前的形象,就像你总是叫我“傻丫头”。是不是最爱的人在自己心里总是显得傻傻的?我们俩骑着马的合影,每次想起你的样子时你还是那个二十岁倔强地扬着头

我已经不知道该写些怎样的祝福,似乎怎样的祝福都不够,给明天要出嫁我却不能当她伴娘的,我最心爱的姑娘。

P370-P371

后记

从小我就被认为很会写作文,而我除了很小的时候写过一年日记,刚到青春期的时候写过几首“诗”,确实没有在作文之外写过一个字。上大学了,没人再布置作文,有一天发现室友在写博客,于是跟风写了,一发而不可收。

写博客的习惯是在二十岁左右时养成的。先是在博客网站写,后来在社交网络写。没有什么特别的目的,就是需要一个无论什么时候都可以去的地方盛放感情、想法和记忆。

我的记性不太好,归根到底是大大咧咧的性格使然:喜欢忙碌,总是用许多的事情填满自己的生活;参与的东西太多,自然就记不太清。因此,现在的我站在“二字头”的尾巴上回望,真是无比庆幸这些有些很幼稚有些还不错的文字近乎完整地记录下了我的青春与成长。

我的成长历程在同龄人中很典型,也很幸运。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三四线小城市,亲人疼爱而不过于宠溺。从小妈妈主管生活,爸爸主管思想,两人略微古板但总体还算放手。在我成为中文系学生之后,_家三口全是中文系,沟通极为容易。爸爸妈妈引导我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家里有一套被我从8岁起开始翻阅的《红楼梦》,经过几十遍阅读变得破烂不堪就是证明;这个习惯最让我感激。母校复旦大学的老师、朋友以及整个校园氛围对我的人格塑造至关重要,“自由而无用的灵魂”从此伴我左右,让我懂得追寻,也懂得放弃;懂得执著,也懂得包容。也正是在大学期间,我开始写博客。

这样说起来似乎很“高大上”的样子,其实稀里糊涂地和小伙伴们犯着二唱着歌儿,哭哭笑笑地,就度过了童年、少年和大学时代。“血液里有风”的我,出国了。

来美国对我来说是个至今没有后悔的“拍脑袋”决定。决定出国时,我只是想看看地球另一边是什么样子;出国后,生活呈现出从来没有过的艰辛与孤独,初入社会的困难因为离家万里又被放大了好几倍,但也促使我迅速建设起坚强的内心及相当不错的厨艺,以及最重要的,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能使自己快乐起来的能力。人生是需要一场颠沛流离的,对于“痛苦”大部分来自精神而非生活的一代人来说,也算是另一种形式的“见世面”了;从某种意义上找回来的快乐才是真的快乐。这样的生活和思想收获,都记录在了我的博客里。

在这本博客文集里,2006年的西藏之旅和2010年底到2011年初的欧洲之旅占了很大的篇幅。我还记得大约8年前我在火车上、汽车上、山坡、湖边,一笔一划地写日记,为了记住西藏这个想了十年才终于成行的地方,后来又一字一字地输入电脑;还有三四年前,我一个人背着包拉着箱子,脖子上挂着刚买的二手单反,拿着一张青年火车票,在小酒馆、青年旅社、教堂的台阶上、博物馆的长椅上,用速度奇慢的上网本敲出一行又一行字。现在再拿出这些“旅行日记”,会有很多已经模糊又似曾相识的记忆涌上来,提醒我或者有趣或者惊险的一点一滴。我常常幻想以旅行和写字为生,即使不可以,有些时候有这个错觉也很满足了。

总体说来,我在这8年间对生活无意间的记录按时间顺序结成了这本文集,这也是我父母的建议,我非常感谢他们,当然不仅仅因为这本文集;对于我,这本文集是一份极其珍贵的回忆和纪念。文集本来是按照基调、内容分类的,最后按照我的老师——现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的陈思和教授的建议按时间重新排列。准确地说,是回归博客文章本来的特点和面目。感谢陈老师拨冗细读我幼稚的文字,为我作序,又为我提出中肯的建议!我将它们粗略地划分了篇章:“快要长大”是从大二刚开始写博客时到大三上学期左右;“成年焦虑”从猛然发现快要走入社会到毕业前夕;“后青春期”从毕业前夕开始,主要记录了在国内读研的一年;“异国时间”和“时晴时雨”都是出国之后的故事了,没有明显的事件作为“界碑”,不过“时晴时雨”里的观点和想法都更为成熟一些,更接近我现在的想法。

我现在成为了一名记者,这是我从小就想从事的职业,华盛顿这座新闻宝库尤其使我兴奋;我有了一位可称之为灵魂伴侣的恋人,这也是我从小就希望获得的感情,不枉我一直坚持对爱情的信仰。博客很久才写一篇,因为平静而快乐的时候常常没有灵感,也因为每天都要写新闻稿没了以前的精力,还因为不太敢秀出不够深邃的思想怕人说和年龄不符。这是挺可惜的一件事,因为我对文字的兴致并未稍减,而记忆力也并未变好。因此,这本文集的出版也是对我自己的鼓励吧,写完这篇后记之后,我要去好好写一篇今年年初墨西哥之旅的游记了。

徐一凡

2014年5月于美国华盛顿

目录

序 陈思和

快要长大

成长焦虑

后青春期

异国时间

时晴时雨

后记

序言

去年夏天,徐一凡从美国来信,要我为她即将出版的第一本博客文集作序。作为一个教师,我一般很少拒绝学生在学术事业上提出的请求,尽管杂事很多,犹豫一下还是答应了下来。很快出版社就寄来了文稿,我读了几遍——先是断断续续地散乱阅读,又从头到尾完整读了一遍,在写这篇序前,为了更清楚地了解作者的生活状况,我又把文稿的编排顺序打乱,按照年月日重新编排一遍,更加全面地看到了一个复旦学生的日常生活。——这才让我有了写这篇序言的兴趣。

在阅读这部文集时我就意识到,我并不是为这部书稿作序的最合适人选。首先因为这是一部博客文集(很新鲜,博客还需要转换为纸质媒体),而我自己则是一个新媒体的消极接受者,十多年来我把网络、手机的使用功能都降低在最低级的通信和写作上面,既不开博客也不用微信,因此,在博客已近于家喻户晓的时候,我对这样的文体和表达方式还是充满了陌生感。其次是,我对徐一凡也说不上很了解,她在2004年秋天进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学习,2008年毕业,直研一年后即赴美深造,现在已经在华盛顿当上了一名记者,正在满天飞行到处采访,依然是一派靓丽的青春女郎。而那几年我正担任着中文系的系主任,又兼了《上海文学》杂志的主编,在各种明枪暗箭中奔忙而自顾不暇,而且那时候学校里似乎有个不成文的分工,院系的行政领导主要工作在于教师方面(诸如评职称、排课程、分奖金之类),而学生工作则自成体系,独立于行政以外,系主任也很难插得上手,因此我与学生的关系,也仅止于课堂里的一点交流。我每学期都为本科生开基础课,我与徐一凡的交往都在课堂上下,或者是下课以后的几分钟里。现在回忆起来,学生给我的印象常常是模糊,我必须经过努力思索,“徐一凡”这个符号才与一张充满阳光的笑脸一起在模糊人群背景里渐渐显现出来。

徐一凡在2009年8月22日离开母校赴美深造前给我一信,里面说道:“8月22日我将飞往华盛顿开始同时在Au(美国大学)和复旦的更加忙碌的生活,不过也是离理想更近的生活。这里深深感谢您当时的推荐,还有这几年来在‘文革’研究方面对我的指导。说起来真正想投身这个领域正是从大一时您的现代文学课和大二时您的潜在写作讲座开始。现在我大概还在入门的路上。真心希望以后能为这一块儿真正作些贡献,这更加离不开您的指导和帮助。”这是一封普通的学生告别信,作为教师留在学生印象里的痕迹,无非是课堂上讲课、讲座的内容和影响;但是学生留给教师的印象是来自何方呢(7感谢现代通信技术,把一些重要和不重要的信件都留在了电脑里储存,为了寻找我对一凡的印象,我特意翻阅了几年前她给我的一组短信。时间是从2006年上半年开始,学校里为了鼓励本科生提早接受学术研究的训练,设立了一个叫作“望道计划”的资助项目,好像是从三年级开始,要求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课题研究。一凡选择了“文革”时期的潜在写作的研究。她在信中说这个题目来自我的一次讲座的启发。“潜在写作”是我在研究当代文学史时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当时被剥夺了写作权利的作家或者文艺青年所进行的写作活动。它与苏联或者东欧国家的“地下写作”还是有所不同,比较符合当代中国文学创作的实际情况。但这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涉及“文革”和?文革”前一段时期的文化环境。我觉得像徐一凡这样在蜜糖罐似的环境中长大的80后女孩,研究这样的课题有点勉为其难。因此我没有抱太大的期望,好几次论证开题、中期检查等安排,我都因为出差未能按期参加,而是请了张新颖、刘志荣两位老师代我进行辅导和论证,但徐一凡很坚持,论证题目也几经修改,她起先的研究计划范围广得多,后来渐渐缩小,缩小到以研究无名氏(卜乃夫)和顾准为主,后来又改为研究“文革”时期京沪两地青年的诗歌创作比较。研究对象越来越明确,她也就此读了不少的书。当时我主编了一套“潜在写作文丛”,大约她都陆续读了,后来写出来的论文获得了很高的评价。2009年徐一凡又给我写信,告诉我这样一个令人高兴的消息:“今天我在网上偶然看见去年您指导的我的那个项目结题报告得到的专家组评语有‘建议发表’的字样(惊喜啊)。想向您请教一下,这篇关于‘文革’期间青年潜在写作的文章(10000字左右)可能发表吗?投给什么刊物比较好呢(7投之前需要大改吗?”那时我正在台湾开会,已经记不得是否给她回信了。但这篇论文确实写得很好,我甚至觉得作者应该把它附录在本书后面,让读者看到复旦女孩的另外一个侧面。

说到这儿,我想说说博客这类文体了。一凡这本书引起我的兴趣,是因为她如实地记载了在大学四年半(第一个学期除外,但包括了一年研究生生活)的日常生活状况和心理活动,为母校提供了一份珍贵的学生生活资料。博客所记载的大量的学生社团活动、演剧毕业大戏、辩论比较、学习和思考、旅游和日常生活、同学之间的友谊关系等,都是实实在在地呈现出来,读者由此了解了复旦学生的快乐成长过程。但是博客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日记,日记是一份私人阅读的文章,它可能更多地坦露心迹,保存隐私,更加真实地展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而博客则是为特定读者而写的,作者与读者之间有一个互动,这就使博客写作更多地偏重于一些既定读者共同感兴趣的现象,80后女孩徐一凡的博客写作,其主题自然是根据她的同代人的共同兴趣设定的:“成长”是青春心理的自我梳理,“他们”说明女孩无法脱离的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旅游”是青年人开始对外部世界的关注,“快乐”是小女生对于身边细节的品味,到了“纠结”开始了与生活真实内容的初步碰触和思考,而“观点”,则是朝着理性的方向慢慢上升、开始学习。作者做这样的分类,就是要把这些六年来分散在各时各地写作的抒情小文编织起一部80后女孩的成长史,它在与作者相仿年龄的同伴之间,具有更多的共性。它更像是一部轻松散文的结集。但是我想,如果作者不是分门别类地编制这些小散文,而是像我在阅读时那样,按照年月日期的顺序自然排列,只分上下卷:复旦卷;美国卷;然后顺着时间的发展,该快乐的时候就撒撒娇,该旅游的时候就打起背包外出,该有观点的时候就随感而发,该纠结时就认真思考……这样虽然杂乱繁复无穷,但会更加丰富饱满地描绘了生命成长的洪流的轨迹。

正因为博客文体的亲切自然以及与读者互动的特点,它超越了个人写作的性质,在某种意义上说,它刻下了一个时代风尚的烙印;但是它确实也规避了很多方面,尤其是作者朝着深刻的方向的精神努力和提升的痕迹,我之所以要在这篇序言里介绍作者的通信以及写作论文的内容,是因为我发现这些内容几乎在她的博客里付之阙如,或者仅仅点到辄止,而这些思想的成长,恰恰是复旦这所名校所能够给予它的学生的最重要的人文内涵,也是作者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够起飞的最重要的推动力。我不妨引用几段作者在论文里的论述——

潜在写作主要是而且首先是以个体的形式而非以群体的形式出现。“群体”或有“组织”性的潜在写作在极权主义社会制度下前所未闻并且注定覆灭。从某种角度来看,公开写作之外的潜在写作本质上是一种无奈,是不容于主流话语、主流文坛之后的别无选择的行为,它纯属与他人无涉的个人行为。但个人作为“个体”的存在,必然经由精神而波及和影响到更多的人,这样也就有可能形成某种松散性的自由组合。(选自《关于潜在写作的个体性特征》)

和穆旦相比,胡风为代表的七月派诗人的遭遇更为惨烈,受到的打击更为直接,这使得胡风们的抨击和控诉像青年人们一样激烈。对制造冤案的当权者,胡风是痛恨的。痛恨的来源在于,那些当权者使得他对最高领导的坚定信仰显得荒谬,使得他不得不亲手撕碎自己的信仰,使得他无法把自己的思维和社会身份认同统一起来。这样的痛彻心扉和青年诗人,尤其是北京诗歌群落的从理想的顶端被抛落,看到残酷现实的过程相似,但是深刻得多,因为前者信仰的确立经历的是一个基础深厚、长时间的过程,这样的信仰被拔除的时候当然有更严重的痛苦。(选自《关于胡风分子的潜在写作》)

上海青年诗人群落、郭路生和白洋淀三诗人在这里是区别明显的三种状况。上海青年诗人群落对时代是批判的,但对于批判什么不甚明了,进而不自觉地回避了深刻的、具体的针砭时弊的过程;郭路生是被撕裂的痛苦和矛盾,两种力量他都受影响,因为自己的思考和时代的浸润,他都在真诚地相信,使得他的作品几乎可以分为完全对立的两批,虽然几乎是同时创作的;白洋淀三诗人剖析时代也剖析自己,努力寻找并且找到了痛苦和迷惘的根源,在完全清楚了的情况下完全超越了当时的现实,真正标志着新的开端。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文革”结束后,白洋淀成为新时代文学流派之一的“朦胧诗”的源头。(选自《关于“文革”时期京沪青年诗人创作的比较》)

只要了解那个时期潜在写作的读者读着这几段论述,都会情不自禁地说:看这个大三的女生写得多么好啊!这就是我建议她把论文作为本书附录的原因,当然,一凡未必要听从我的建议,对她来说人生的道路才刚刚开始,还有许多许多精彩将会陆续出现。

去年9月,徐一凡回国了,说要见一次面,但不是我出差在外,就是她不在上海,约来约去,总算在她离开中国前见到了几分钟,还是一派靓丽的小女生,而且脸上添了几分妩媚喜气。还没有开口问好,她就递上一盒巧克力,笑吟吟地说,“我结婚了”。

小蝌蚪终于变青蛙了。徐一凡啊。

2014年1月12日

内容推荐

这是一些因为觉得生活太美好又知道记忆力太差而写成的文字。当年不吐不快的时候,并未想到会有一天集结成册。《从异乡到异乡(徐一凡博客文集)》记录了一名80年代中期生人的普通女生8年间的快乐、烦恼、情感与观点,以及从进入大学到初入职场的成长与青春,纠结与折腾。

向前走,向前看,生活就这么简单。一段敞开心扉、毫无保留的心路历程,且随着作者徐一凡的脚步,一起吹黄昏的海风,观远方的风景,触摸到属于你,属于每个人的,青春痕迹。

编辑推荐

徐一凡所著的《从异乡到异乡(徐一凡博客文集)》讲述,成长是一件令人焦虑的事情,可是最快最美的蜕变也是在那个时期吧。在青春里,许多美好,都是从磨合里,从焦虑里,从痛苦的辗转反侧里,从茫然的左顾右盼里,一点一滴,羽化成蝶……

本书记述了一位八零后女生的四年学术生涯的点滴内心成长,让读者与这位女生一起成长,一起蜕变。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21:4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