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濡沫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傅璇琮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

《濡沫集》是一部随笔散文之书。作者(作者傅璇琮)精选已撰之文,选辑记叙生活经历、学术交往等文。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原版保留的24篇,下编为此次新补的4l篇,总共65篇,分别收录作者札记、散文、书评等作品。

内容推荐

本次出版为学术散文集《濡沫集》(作者傅璇琮)(1997年版)的增删版,在留存原版24篇札记、书评以及为友人撰序外,新补41篇。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出版界前辈戴文葆先生策划筹编一部丛书,丛书名《书海浮槎文丛》收有不少极有名声的专家,如巴金《读写杂谈》、季羡林《我和书》、萧乾《感觉的纪录》、张中行《读书学文碎语》、吴小如《今昔文存》等都显示为读书治学之心得。《濡沫集》一书亦有幸在列。作者傅璇琮为中华书局资深编辑、权威唐诗研究专家,他在作中谈叙了多年古籍整理出版中的珍贵点滴,有数篇述及对王世襄、程千帆、启功等前辈学者的缅怀,又有对钱锺书、林庚、夏承焘、黄苗子、黄仁宇、饶宗颐、陈乃乾等师辈的仰望。也确实是表达对学界友人学术成就的赞慕与仰望,从而也体现当代真切、具体的学术交往。

目录

前 记

上 编

洒扫封尘 启迪来者

——读《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

陈寅恪史事新证

普及的层次

感 召

启 示

——读顾颉刚一封论《尚书》今译的信

学养深厚与纵逸自如

读《汪辟疆文集》所想到的

想起一则“附记”

学术理性的启示

读冷僻书

会心处不必在远

——读王世襄《说葫芦》

读《日本汉诗选评》

齐燕铭与古籍整理出版二三事

文化精品与学术窗口

——评《唐代文学研究》

从《张说年谱》所想到的

“壶中天地”的悲哀

——文化史研究小议

卢文弨与《四库全书》

文化意识与理性精神

热中求冷

书香飘入百姓家

《学林漫录》琐记

《书品》

——与著者读者沟通的桥梁

历史的沉思

细活与精品

——从两本冷僻书谈起

下 编

《滕王阁诗序》一句解

——王勃事迹辨

《中国文学大辞典》序

记钱锺书先生的几封书信

唐代长安与东亚文化

《万历十五年》出版记事

——兼忆与黄苗子、黄仁宇先生之文化交流

《< 红楼梦 > 人物姓名之谜》序

《黄庭坚研究论文选》序

文德重扬 桃李滋荣

——林庚师对后学关怀琐忆

欲穷千年目 通览此套书

编辑与学界的情谊

——编辑工作掇忆

一件难忘的小事

——缅怀夏承焘先生

《朱关田论书文集》序

《〈三字经〉古本集成》序

《张九龄学术研究论文集》序

《鄞州佛教文化》序

《儒林心史》序

地域文化研究的创新性

——《长安学丛书》序

《历史的化石》序

《论语精评真解》序

展开我国题画诗的研究

——《中国题画诗发展史》序

《安史之乱与盛唐诗人》序

《唐五代逸句诗人丛考》序

清董正国《南墩诗稿》

《孟浩然研究论丛》序

《回文集》序

《辛亥革命时期期刊汇编》序

《牛李党争研究的新视野》序

《子藏》:一座宏大的子学经典库

——有感于《子藏 道家部 庄子卷》的出版

古籍影印事业的重要开拓者

——深切怀念陈乃乾先生

《骈文论稿》序

唐诗有了排行榜之后

——读《唐诗排行榜》

《唐代试赋研究》序

《陆游与汉中》序

见贤思齐 通古识今

——《鄞州望族传记》序

关于木斋的探索

——从《曲词发生史》两序说起

祝贺《蒙学十三经》出版

《王辉斌学记》序

寻本溯源,撮要撷精

——评方勇教授《庄子纂要》

《文化之旅》读后感

——兼及饶宗颐先生的几封书信

有史以来第一部华北地区的文献总汇

——概述《中国华北文献丛书》

《中华傅氏通谱》序

书法文献整理的意义

——谈《黄庭坚书法全集》

试读章节

洒扫封尘启迪来者

——读《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

陈寅恪是一位史学家,但是他的成就的意义和影响并不限于历史学界。如果我们要探讨中国近现代的文化思想史,要研究自清末特别自“五四”以后,一部分上层知识界人士怎样企求将传统的治学格局与西方近代文明相结合,以开拓一条新的学术途径,希望建立一种新的思维模式,那么,陈寅恪无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代表人物。

陈寅恪的研究,在“文革”及“文革”以前的十几年中,似乎是一个禁区。近些年来,他的著作陆续出版和重印,受到学术和读书界的注意。这不能不说是这几年来我们文化学术界健康发展和开放精神的反映。

1988年下半年,中山大学曾举行过一次较大规模的陈寅恪学术讨论会。使人高兴的是,继这次会议之后,由北京大学中古史研究中心发起,邀集大陆和港台约30多位专家撰文,编辑了一部《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6篇,记述陈寅恪的事迹,研讨其学术成就和学术思想,第二部分27篇,大致是就陈寅恪生平曾经涉及过的领域,分哲学、语言学、文学、历史学等几方面,进行专题探讨。这种用论文集的形式纪念某一位有造诣有影响的学者,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方式,因为这不仅可以让人们了解这位学者的治学轮廓,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使后学者知道,我们应当怎样在前人已经修建的道路上再往前延伸,让后来者有这样一种信念:任何大师的成就都是可以突破的,我们要铺设我们将要行经的那一段路程。

陈寅恪生于光绪十六年(1890),死于1969年的“文革”浩劫中,终年80岁。这80年,他经历了几个不同的时代。他的祖、父两代曾是他们那一时代的改革家,热心参与政治,但受到政治的牵累,在“百日维新”失败后受到革职的处分。父亲散原老人,在后半生以诗文自娱,有盛名于东南,但最终仍逃不脱时代的劫难——在他晚年移居旧都北平不久,卢沟桥炮声起,日本侵略军进城,老人不胜家国之悲,一气之下,绝食而死。比较起来,陈寅恪倒是走着一条平静的学者道路,长期不太过问政治。即使处于中国人民在与国内外敌人进行殊死战斗的激荡年代,他似乎也力争过一种书斋式的生活,搞他的与现实保持相当距离的中古史研究。

但这只是这位学者的表面现象。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恐怕没有一个有良心、有正义感的读书人是会真正漠视政治的。我们从陈寅恪留存的旧体诗中,可以真切地感觉到民族的前途,国家的命运,在这位学者心灵上所加的重压。不过对于陈寅恪那样出身于书香门第,早年又长期留学欧美诸国,直接受到过资本主义文化熏陶,具有相当高的中西文化修养的人来说,这种重压表现的,不是直接的呐喊怒吼,而是冷静的、从容的对本土文化的观察和体验,对外来文化追求一种理性的比较和分析。这种学术心态,贯串在他的几乎所有著作中。我认为,我们现在研究陈寅恪,除了研究他所论述过的一个个专题之外,更为重要的,就是要稍稍超脱一点,对他的这种学术心态(包括其长处和弱点),作一些整体性的探索。

闻一多有一首题为《祈祷》的诗,其中说:

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

启示我,如何把记忆抱紧;

请告诉我这民族的伟大,

轻轻的告诉我,不要喧哗!

这种热烈而深沉的故国乔木之思正是那一时代不少诗人、学者,以各种不同方式挽救民族于危亡以报效祖国的根本动力。陈寅恪又何尝没有这种爱国的赤子之忱,不过他走着适合自己方式的道路。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如何从不同的途径,探讨我们固有文化在自己时代的使命——这将使我们更为清晰地认识陈寅恪,也将更为清晰地使后来者认识和选择新时代文化的正确道路和走向。我想,这或许是我们可以从这本新出版的《学术论文集》中得到一定的启示。陈寅恪史事新证

近日读到三联书店出版的《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陆键东著),很受启发。这部书最大的特点,也是最有意义的,是搜集了不少档案材料,及有关人物的书信、日记、谈话、回忆,好些是第一次公之于世的,对研究陈寅恪晚期的人生态度和学术思想,极有参考价值。

我过去也写过几篇关于陈寅恪研究的文章,自谓对他前期的几部著作和有关隋唐史的文章多少有所把握,对他五六十年代所写的《论再生缘》与《柳如是别传》,虽心向往之,有所研索,但总想多了解一些这位大学者当时的人生思考和学术心态,而又苦于材料不多,且公之于世的又大多一般,因此总是未敢贸然着笔。读了《最后二十年》,不敢说都解决了问题,但确比过去了解得具体了。对陆键东同志的辛勤搜求之功,是应该表示谢意的。P2-5

序言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出版界前辈戴文葆先生策划筹编一部丛书,丛书名《书海浮槎文丛》,共十六种书,1997年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戴文葆先生于八九十年代长期在人民出版社工作,曾为首届韬奋出版获奖者,与文化学术界人士多有交往。他所主编的这套丛书,收有不少极有名声的专家,如巴金、冰心、季羡林、萧乾、吴小如等。这套书所收并非长篇学术论文,类似于读书札记与治学心得,故丛书名为“书海浮槎”,其中有些书,如巴金《读写杂谈》、季羡林《我和书》、萧乾《感觉的纪录》、张中行《读书学文碎语》、吴小如《今昔文存》,都显示为读书治学之心得。

“文革”后期,戴文葆先生曾应邀在中华书局工作,我与他同时上班,时有叙谈,深有交往。正因此,他主编这套《书海浮槎文丛》,也就约我列入这十六位文士之中。我就选择八、九十年代所写之文,共49篇,17万2千字,则平均每篇三千余字,确类似于学术散文。一般为札记、书评,及为学友之作所撰之序,可谓读书心得,因此文格较为自然。可能正因此,我这本书,印有六千册,不到一年就售完。1998年,我连续又为全国政协委员,列于新闻出版组,那时同一组有位出版编辑,他对我说:“我已买到你的这本《濡沫集》,很想看,前些日子因病住院,要动手术,就把你的这本书带去。动了手术,虽很痛,但在床上读你的书,痛感就没有了。”这几句话真使我十分感动,我真有一种知音之感。

此书于1997年出版,至今已有十五六年,其间亦有好几位友人向我要此书,我真无法提供。也正因此,我现在做一新版工作,即加以删、补。所谓删,即原版有十余篇为学友著作所写之序,我于2008年上半年曾编一本书,名《学林清话》,辑集1981年至2008年上半年所撰之序,七十三篇,于大象出版社出版(2008年10月)。由于此书出版发行较广,我现在就把此书已收之十余篇序文删去,以为不必重复。另有几篇,为我自己著作所作之序跋(如《唐代科举与文学》自序,(《唐诗论学丛稿》后记等),这次也略去。共删略25篇,即删去一半。另外,此次新辑入41篇,主要亦为书评及序言,除少数几篇为上世纪及本世纪初所作,主要为2008年以后。因我于本世纪头几年主要撰《唐翰林学士传论》专著,后又主编《宋登科记考》、《宋才子传笺证》、《宁波通史》等较大项目,时间匆促,不易另写学术随笔。近几年稍宽裕,因此较有时间写一些学术散文。如此,则原版留存24篇,新补4l篇,则此次新版,为65篇。

我在编纂时,确有自勉和自慰,即力求好学深思,挚于知音。如此次新补(《<滕王阁诗序>一句解》一文,早于1982年所作。初唐四杰之一王勃,其《滕王阁诗序》是一篇名作,过去流行的说法,认为王勃之父于几年前已出为海南交趾令,后于上元二年(675)王勃去探视其父,路经南昌,邀宴于滕王阁,遂作此文。我则根据在日本发现的王勃文集残本,加以考证,认为王勃此行是伴随其父南下,并一同游宴于滕王阁,可以说是一反前说。此文已刊于1982年12月陕西《古典文学论丛》,我这次又选入,期望能引起注意。又如原版已收之《卢文弨与(四库全书>》一文,因有一位甚有名声的老学者曾撰文论《四库全书存目》事,特为提出当时卢文弨参与编纂《四库全书》,我则根据确切材料,辨析卢文弨从未进入《四库全书》馆,始终未参与其事。我想,这当也是我所谓好学深思的自勉。

所谓知音,是我好几次撰文时曾引及《文心雕龙·知音》篇一段话:“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这确实表达治学知音的寄望。我在此书原版已有数篇述及对王世襄、程千帆、启功等前辈学者的缅怀,此次新编的,又有对钱锺书、林庚、夏承焘、黄苗子、黄仁宇、饶宗颐、陈乃乾等师辈的仰望。

这里我想再提一提,即现在这部《濡沫集》新版,辑集为学界友人著作及有关单位项目所作之序,有24篇,而我于2008年所编之《学林清话》,辑集1981年至2008年初之序73篇,则与此次补辑,共有序文97篇,这真使我十分惊异。在当代我们古典文学和文献学的学术环境中,能为人作序有如此之多者,确甚稀见,此次回顾,似也不免有自惭。不过我想到我于1990年所作的《唐诗论学丛稿·后记》有云:“近些年来,一些朋友在出版他们的著作之际,承蒙他们不弃,要我为他们的书写序。本来,我服膺于‘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这两句话的,但在目前我们这样的文化环境里,为友朋的成就稍作一些鼓吹,我觉得不但是义不容辞,而且也实在是一种相濡以沫。”我这本书以“濡沫”为名,也确实是表达我对学界友人学术成就的赞慕与仰望,从而也体现我们当代真切、具体的学术交往。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原版保留的24篇,下编为此次新补的4l篇,总共65篇。须要说明的是,1996年编纂时,我于书前也有一篇前记,所辑之文,文后亦注明刊载出处及时间。但不知何故,出版社既未刊有前记,亦去除文后所注。不过当可知这些为1985年至1996年间所作。这次新补的下编4l篇,则均注有写作时间与刊载出处,并按时序排列,以便于读者可具体了解。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5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