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年国炸,二世即亡,如昙花一现。
原本有希望成就盛世的隋朝,结果成就了大唐帝国。
曾经辉煌一时的大隋王朝,为何如此短命?
曾经雄心壮志的隋朝父子,缘何断送了江山?
张程创作的《昙花王朝隋帝国的短暂与辉煌》中有隋文帝杨坚的奋斗,万邦来朝的盛世欢歌,隋炀帝杨广的雄心,丞相杨素一家的沉浮,唐公李渊的犹豫和程咬金的粉墨登场……这是一出包揽了过多的历史责任而轰然倒塌的帝国悲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昙花王朝--隋帝国的短暂与辉煌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张程 |
出版社 | 群言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38年国炸,二世即亡,如昙花一现。 原本有希望成就盛世的隋朝,结果成就了大唐帝国。 曾经辉煌一时的大隋王朝,为何如此短命? 曾经雄心壮志的隋朝父子,缘何断送了江山? 张程创作的《昙花王朝隋帝国的短暂与辉煌》中有隋文帝杨坚的奋斗,万邦来朝的盛世欢歌,隋炀帝杨广的雄心,丞相杨素一家的沉浮,唐公李渊的犹豫和程咬金的粉墨登场……这是一出包揽了过多的历史责任而轰然倒塌的帝国悲剧。 内容推荐 隋朝在中华帝国的正午时分高调登场,却匆忙谢幕,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了一段宛如昙花般脆弱短暂的璀璨辉煌。这是一个被宏图大业压垮的王朝,是一个持续发酵着争议的王朝,是一个名声扫地但留下丰厚遗产的王朝。张程创作的《昙花王朝隋帝国的短暂与辉煌》中有隋文帝杨坚的奋斗,万邦来朝的盛世欢歌,隋炀帝杨广的雄心,丞相杨素一家的沉浮,唐公李渊的犹豫和程咬金的粉墨登场……这是一出包揽了过多的历史责任而轰然倒塌的帝国悲剧。 目录 第一章、百年乱世出新朝 普六茹一家 无名政变 权臣之路 庆云罩长安 第二章、转瞬而成的统一 隔江犹唱后庭花 金陵失险下江南 二士争功 第三章、开皇盛世 降服突厥 改革决定高度 独孤皇后 盛世当官难 第四章、说不清的家事 “美好愿望” 表演政治家 太子争夺战 易储风波 废立太子 第五章、“弑父夺位”之谜 暗流涌动 深宫病榻 大业开国 第六章、王朝的形象工程 皇帝的新衣 启民可汗款塞 凿通西域 日本来朝 大运河与江南 第七章、攘外还是安内 东征高丽 为什么是杨玄感 迟到的捷报 第八章、十八路反王 程咬金和他的弟兄们 李密来到瓦岗寨 李渊太原起兵 第九章、杨广的穷途末路 又见江都 杨广的好头颅 隋亡唐兴 第十章、隋帝国的残余 王朝的弃儿 目标是割据 过把瘾就死 尾声、隋朝谢幕,盛唐开场 隋朝大事年表 试读章节 宇文泰特别感激杨忠的忠诚和功劳,决定给杨忠家族赐姓“普六茹”。 “杨忠”也就变成了“普六茹忠”。姓氏的改变,在汉族人看来是一件大事,说得不好听一点,是“数典忘祖”的表现。可在宇文泰看来,这是一个天大的恩赐。宇文泰是鲜卑人,当时的华北是鲜卑等少数民族的天下。北魏王朝也好,宇文泰建立的北周王朝也好,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杨忠是正儿八经的汉族人,出身于北魏边镇晋北的汉族家庭,在血与火的战场上立下再大的功劳,当了再大的官,在少数民族统治者看来依然是个异族的奴才,“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现在,宇文泰赐姓,是少数民族统治者从内心里认同杨忠是自己人,是族人。这不是天大的恩赐,是什么? 杨忠只能接受这样的恩赐,谁让你是人家帐下的奴才呢。 在乱世之中,杨忠已经是一个幸运儿了。杨忠出身很苦很低,年轻时又遇到边镇骚动、北方大乱。一开始,杨忠不想像多数年轻人一样去当兵,而是希望过平稳安逸的生活,所以就拼命地往南方逃亡。但是跑到北魏南部边境的时候,那里也在打仗。杨忠不得已,也参了军,做了名北魏政府军士兵。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后,北魏的北海王元颢等宗室和高官南逃投降了梁朝。杨忠也莫名其妙地被裹挟在这股南逃的潮流中,到了江南。不久,南梁扶持元颢返回中原争夺帝位,杨忠又莫名其妙地随军返回了中原。尔朱荣打败了这股北上的军队,杨忠做了俘虏。因为身强体壮,杨忠被编人尔朱荣部下将军独孤信的部队,继续当兵,扛枪吃粮。北魏分裂后,杨忠追随独孤信西人关中,投入字文泰的阵营。独孤信的部队被派去收复东魏的荆州,结果一败涂地。独孤信、杨忠等人只好逃亡江南,这一游荡就是三年,直到被宇文泰交涉接收回北方。 宇文泰死后,侄子宇文护辅佐儿子宇文觉执政。杨忠继续是宇文政权的铁杆将领,因功受封为柱国、随国公(后改为隋国公)。杨忠历经了宇文泰、宇文觉、宇文毓、宇文邕四朝,在北周天和三年(568年)因病结束征战生活,回到京城长安。皇帝宇文邕和主政的宇文护亲自到杨家探望病情,授予杨忠帝国元勋的荣耀。几天后,杨忠死在家中。 《隋书》对杨忠的记载相当简单:“皇考从周太祖起义关西,赐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国、大司空、隋国公。薨,赠太保,谥日桓。” 杨忠留下了一个了不起的儿子:杨坚(普六茹坚)。 杨坚大统七年(541年)六月出生在冯翊的般若寺。乱世里养活一个孩子很难。杨忠很迷信,就把杨坚放在寺庙中,觉得那样可能会好养活一点,还给儿子取了个小名“那罗延”。那罗延是鲜卑语,原意是“金刚不坏”的意思。杨坚果然没坏,在寺庙生活了12年。 等杨坚大富大贵以后,官方给杨坚的出身和出生造了很多“谣言”,什么杨坚诞生的时候“紫气充庭”、小时候头上长龙角等等。得到杨坚本人肯定的一个“谣言”说杨坚出身于著名的弘农杨氏’,是汉太尉杨震的第十四世孙。这样显赫的出身已经难以考证,可以确定的是起码杨坚的父亲杨忠没有享受到这样的出身带来的任何好处。杨忠奋斗一生,留给儿子最大的遗产就是“普六茹”的姓氏。P2-3 序言 如果可以将中国古代历史看做一个人的一生,那么南北朝时光就像极了他的青春期。 当散布在长江黄河等地的文明之火,孕育出完备的国家形态后,中国就如呱呱落地的婴儿,开始涂抹自己的历史长卷。经过夏商周、春秋战国的婴儿期和大秦、两汉的孩童期,中国在3世纪(东汉末年)迈入了青春期。正如每个自然人都要经历青春期的迷茫、躁动,才能走出种种不确定,从一个少年成长为青年,中国在从3世纪初到6世纪后期的300多年里,经历了反复的分裂混乱和南北征伐,迎来了隋唐时期的辉煌。而南北朝(420年到589年)是这段历史青春期的高潮,散发着浓郁的叛逆气息。 南北朝的170年间,中国从南北对峙、北方分裂走向大一统的盛世,期间难以确数的皇冠落地、权贵身首异处,华丽的鲜血横飞;烽火硝烟起了又散,散了又起,多少生灵涂炭;几代人筚路蓝缕,走向希望和危险并存的未知地域。北方游牧民族跳下马匹,来到黄河岸边置地耕耘,中原汉族百姓则携家带口,深入长江以南的蛮荒之地,继续世外桃源般的梦想。那是普罗大众的梦想,读书人的梦想是实现个人价值、继而国泰民安,而最高统治者们一直没有放弃天下一统的追求。美好的梦想,是乱世中最耀眼的光彩,虽然一再遭致残酷现实的打击,却支撑了当时无数人的人生,让他们能够冲出动乱,挺立在严冬之中,并且穿透千年尘埃,闪耀到了今日。 如今,南北朝以分裂动乱而著称。青春期以躁动和叛逆而著称。两者有共通之处,都是一个“乱”字,思想观念没有成型,各种思潮在脑海中交杂搅动;感觉体内充满力量,却不知道如何运用这股力量;不断地吸收外界新信息,还不知道如何内化为自己所有。也因为如此,青春期看似迷乱,却是人生必不可少的成长期,乱中孕育着成熟的种子。历史学界对南北朝的评价,也是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在破坏的同时稳步建设。 南北朝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代。西晋末年,天下大乱,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纷纷涌入中原地区。各民族间相互碰撞,激烈征伐,有矛盾,有战争,个别时候甚至表现为残酷的屠戮,但各民族之间更有相互欣赏和学习。汉族农夫觉得游牧民族的服装更实用,少数民族的奶酪、胡饼美味可口。少数民族也逐渐认识到汉族的政治制度能满足统治需要,首领们则喜欢上汉族政治制度集权和专制的特点——它们能够满足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权力欲。入驻中原长久了后,汉族的农耕传统、诗词歌赋也进入了少数民族的血液。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迁都汉化,就是这个潮流的表现。他的汉化是全面的、彻底的、激进的改革,堪称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事件。如今,显赫一时的匈奴、鲜卑等民族已经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了,看似无迹可寻,但却是如今中华民族身上流淌的基因之一。 南北朝是一个在社会结构上“试错”的时期。世袭门阀在南北朝稳固发展,大家族垄断了政权、霸占肥田良产,政治保障经济,并且公权力世袭化,传子及孙。出身打倒一切,将能力、品德、功绩等踩下脚下。世族子弟不劳而获,富贵一生,汉族人家终日奔波劳累,还要为生计发愁。中国社会的等级开始固化,冻结了社会流动性。南北朝的门阀制度表面上登峰造极,却不可避免地走上了下坡路。清要显贵的官职都被世族子弟占据着,但实职实权渐渐流入寒族子弟的手中。后期,出身卑微的人才越来越能够凭借自身努力飞黄腾达。世族门阀的势力在事实上削弱了,这个制度遭到多数人的反对。到了隋唐时期,科举制创建,公开选才取代了门阀世袭。科举制是中国历史的一大发明,可算是在南北朝门阀制度“试错”之后的正确创举,保障了中国社会的流动性和公平公正。 南北朝还是一个各种思潮激烈碰撞的时期——正如思想没有定型的叛逆少年都要经历迷茫徘徊和辨伪存真的青春期一样。南北朝在中国思想史上承前启后,举足轻重。 竹林七贤的癫狂不羁,可以解读为对自由的追求、对权威的藐视和反抗,何尝不是暴露了那一代中国知识精英对自身、对世界、对两者关系认识的迷茫与徘徊。南北朝时代,两晋时期的玄学思潮归于沉寂。讲求报应和避世的佛学思想大放异彩。佛教飞速发展,大批佛经被翻译介绍到中国,佛学广泛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民俗及文化各个方面。后世蔚为壮观的北方佛像石刻和隐现在江南烟雨中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就是这个时期佛教大兴的例证。儒学好比是中国这个少年郎之前的主导思想,如今面临严峻挑战——正如每个少年郎的思想在青春期都会遭遇危机一样。儒家思想在南北朝接纳了玄学、佛学等的养分,儒生们也虚心与僧侣等交游,适应了时局的变化,继续保持了主导思想地位。土生土长的道教则继续发展,组织更加严密,道规教仪更为完备。儒、释、道三者共同主导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思想观念的格局开始形成。不同的人、个人的不同阶段,都能从三者中找到思想的养分乃至归宿。 具体到文化上,乱世和盛世一样,为文化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南北朝既有“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代出自蓟北门行》)的混乱,让文人们“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拟行路难》其六),可也有“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的清丽灵动,也有“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的阔寥恬静。 骈文统治着南北朝的文坛。南朝的谢灵运、谢眺出身世族豪门,作品传诵一时,世称“大小谢”;诗人鲍照出身寒微,作品往往抒发愤世嫉俗的情怀。南方的吴歌越曲明丽柔婉,北方则稍逊风骚。但北方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刺勒民歌。北方民歌质朴刚健,情意真切,同时不乏其他类型的作品,如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最有成就的还是由南入北的作家庾信。庾信的《哀江南赋》糅合了跌宕剧变的时代背景和坎坷曲折的个人际遇,融合了南方成熟精致的文学技巧和北方刚健爽朗的精神,集南北文学之大成。南北朝的文坛,为迎接唐朝文学的成熟和繁荣,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本书是“历史中国”系列中的一册。抱着“全面还原历史”的宗旨,笔者分50个章节,尽可能还原南北朝的方方面面。这些章节兼顾时间先后顺序和专题的性质,连贯起来阅读可算是南北朝的通史,单独阅读每个章节又是一个独立的专题。内容的全面性和阅读的可拆分,可算是本书的鲜明特点。 长大后的我们时常还会回顾青春期,寻找我们性格、观念等成型的路径,思考我们一些言行的原因。我们翻阅历史的目的,也是古为今用,让历史关照现实。我们重新阅读南北朝这段历史,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社会、文化成型的脉络,理清中国大历史的发展。如果读者能从本书中得到若干现实的影子——那就是在南北朝种下的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种子开出来的鲜花。 翻过这一页吧,去看看幼年中国是如何走过懵懂和躁动、迷茫和动荡,成长为成熟温润的青年的! 后记 感谢读者购买、阅读本书。 唐朝诗人张祜某次夜宿金陵渡口的小旅馆里,写下了一首《金陵渡》。全诗是:“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多愁善感的诗人坐在江边小木楼的窗前,看着对岸的星火抒发着淡淡的忧思。全诗包含着一种中国文人特有的感觉,丰富繁杂,穿透了上千年的岁月蔓延到今天。 在诗人夜宿的小山楼的旁边,京杭大运河静静地流淌着。这条神奇的运河贯穿了南北,也贯穿了一个帝王早期的雄姿英发,中期的潇洒奋斗和晚期的颓废彷徨与无助。这个帝王就是隋炀帝杨广。张祜写《金陵渡》的时候,隋王朝轰然倒塌的余波依然存在。它留下的三省六部制、开皇律、州县两级制、均田制、大运河、科举制度、长安城、洛阳城和隋炀帝倾全国之力营造的东亚国际体系都被唐王朝批判地继承了。唐王朝在一定程度上继续了隋炀帝未竞的事业,逐步走向了辉煌的顶点。而名声不好的隋王朝和草草葬在离金陵不远的杨广,逐渐淡出人们的谈资范畴…… 我用“昙花”来比喻隋王朝的短暂与辉煌,也代表了我对这个王朝的评价。 每一个王朝有每一个王朝的历史责任。你不能不承担这些责任,不能少干,但也无需多干。隋王朝就好像是一个短时间内承担了过多的历史责任,大包大揽,结果被重担和“大业”压垮的王朝。对于隋文帝杨坚来说,你吞并了陈朝,结束了延续400年的乱世,缔造了统一王朝,就足够凭此名垂青史了。你已经完成了你这代人的责任。对于隋炀帝杨广来说,你臣服了突厥铁骑,修缮了长城,巩固了王朝的北方边界,凭此也足够留名后世了。但是杨广继续修运河、通西域、下江南、三征高丽、大兴土木,结果把“盘”做得越来越大。过重的历史负担,过于频繁的政策措施,完全超过了天下百姓承受的能力和心理。最后,崩盘了,天下乱了,王朝覆灭了。这是一个悲剧。 隋朝原本是有希望成为“盛唐”的,结果成了“乱隋”。 作为后人,我们批评隋王朝,但同时也要牢记它的功绩。《中国通史:隋唐五代时期》第一章高度评价了隋朝:“隋文帝主要的功绩,在于统一全国后,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使连续三百年的战事得以停止,全国安宁,南北民众获得休息,社会呈现空前的繁荣。秦始皇创秦制,为汉以后各朝所沿袭,隋文帝创隋制,为唐以后各朝所遵循,秦、隋两朝都有巨大的贡献,不能因为历年短促,忽视它们在历史上的作用。” 本书最主要的原始史料来自《隋书》。同时对照范文澜和蔡美彪主编的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巨著《中国通史》第四册和周一良、邓广铭等编的《中国历史通览》(东方出版中心1994.年1月版)以及电子版《旧唐书》、《资治通鉴》的相关内容,核对史实。其中附录的历史大事表主要依靠《中国历史通览》完成。此外,我还参考了汪高鑫、程仁桃著《东亚三国古代关系史》(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版),梅毅著《帝国的正午:隋唐五代的另类历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版),蔡磊著《隋亡唐兴七十年:家国天下的父子两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版),惜秋著《隋唐风云人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版),张宏杰著《中国皇帝的五种命运》(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版)等图书。 我参考的文章有从中国知网上下载的下列文章:胡如雷著《隋朝统一新探》,载于《历史研究》1996年第2期;李建华著《论隋炀帝的诗歌创作》,载于《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5月;木杉著《隋唐东都洛阳城》,载于《城乡建设》2006年2月;刘明著《杨素功过辨正》,载于《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6年9月;张宏杰著《杨广本纪》,载于《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刊))2007年1月;韩隆福著《杨玄感兵变及其评评价》,载于《益阳师专学报》1997年第1期;李方著《东突厥的归附与隋前期的边政》,载于《西域研究》2004年第1期;沙宪如著《论杨素》,载于《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6期;张剑平著《苏威政治思想及其晚节辩析》,载于《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12月;赵文润、张剑平著《苏威略论》,载于《渭南师专学报》1992年第1期;赵昭著《隋文帝的经济改革及其历史作用》,载于《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12月;徐迎花著《论隋文帝的御国临民之术》,载于《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7月;赖红卫著《隋文帝性格研究》,载于《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6月;张先昌著《隋文帝死因新探》,载于《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5月。 2015年春节前后,本书再版事宜敲定,我投人了紧张的修订过程。本书原版,史料稍嫌单薄,部分论述欠严谨。本来,我制定了一个雄心壮志的修订计划,无奈个人时间和精力有限,只能草草修改了部分内容,主要集中在杨勇和杨广的太子之争、隋文帝杨坚之死的谜团上。此外,增补了部分史料。修订版与原版,多出一个章节。修订版的史料。源自我阅读《隋书》的补充记忆。部分重要论点来源,已在正文中注明。 本书最初由九州出版社出版,归人其“历史深处”系列。本次由台湾远流出版公司出版繁体版、大陆群言出版社出版修订版。在这里,我要感谢九州出版社的云岩涛编辑。云编辑是本书写作的倡议者和最早的读者。此外,我要感谢远流的陈穗铮编辑,陈小姐的肯定和对作者的宽容是本书修订完成的重要保障。我要感谢群言出版社的杨耀林。我一直想感谢他,如今终于有机会了。我还要感谢各位出版界同仁为本书再版付出的辛劳。没有大家的帮助和辛劳付出,就没有本书的成功出版。我要特别感谢唐琳娜。 最后我用李商隐的《隋宫》来结束有关隋朝的思绪: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宫闱重重的大兴城笼罩在层层烟霞之中,隋朝君王还想选取江都建立奢华的别宫。如果玉玺没有落在李家手里,隋炀帝的豪华龙舟应该已经游遍了天涯海角。可如今,腐草丛中已不见当年萤火虫的影子,运河岸边的垂杨柳也只剩下归巢的乌鸦在聒噪不停。如果隋炀帝在阴间遇到陈后主(谥号也是“炀”),这两个才子会不会探讨一下《玉树后庭花》呢? 历史就是这么有趣又发人深省。我相信张祜当夜在金陵渡口幽思的时候,多少也带有淡淡的历史情愫。 谢谢大家! 张程 2008年5月8日初稿于六合园 2015年5月16日修改于百子湾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