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之旅”系列图书是引进百年老店的品牌产品,是法国伽利玛出版社经营近30年,有着广泛国际影响的文化普及类读物。伽利玛出版社有着百年历史,它的6位作者获诺贝尔文学奖,普鲁斯特的名作《追忆似水年华》就出自伽利玛。
“发现之旅”系列图书是伽利玛出版社的明星产品。最早于1986年开始出版,近30年间品种数已超过600种,版权售至多个国家,被翻译成25种文字,全球累计销量超过2500万册。
波勒·迪布歇创作的《巴赫(世人称颂的乐长)》是其中一册,介绍了世界近代著名音乐家巴赫的一生经历及其音乐成就。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巴赫(世人称颂的乐长)/发现之旅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法)波勒·迪布歇 |
出版社 |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发现之旅”系列图书是引进百年老店的品牌产品,是法国伽利玛出版社经营近30年,有着广泛国际影响的文化普及类读物。伽利玛出版社有着百年历史,它的6位作者获诺贝尔文学奖,普鲁斯特的名作《追忆似水年华》就出自伽利玛。 “发现之旅”系列图书是伽利玛出版社的明星产品。最早于1986年开始出版,近30年间品种数已超过600种,版权售至多个国家,被翻译成25种文字,全球累计销量超过2500万册。 波勒·迪布歇创作的《巴赫(世人称颂的乐长)》是其中一册,介绍了世界近代著名音乐家巴赫的一生经历及其音乐成就。 内容推荐 波勒·迪布歇创作的《巴赫(世人称颂的乐长)》是法国伽利玛出版的畅销世界的文化类丛书“发现之旅”中的一本,介绍了世界近代著名音乐家巴赫的一生经历及其音乐成就。 本书融艺术与专业知识于一体,还有艺术家精辟的独特论述,给人以百科全书的深刻与通俗读物的亲切。 本书编辑观点新颖,图片丰富精美,让读者既可配合正文同时理解,又可单独欣赏。本书分为两大部分,彩页是正文,记史叙事,追本朔源;黑白页是文献与传记。 目录 第一章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出生在马丁·路德的家乡 第二章 学艺 第三章 伟大的管风琴师 第四章 《勃兰登堡协奏曲》 第五章 乐长巴赫 第六章 《音乐的奉献》 见证与文献 唱片分类目录 引用作品目录 图片目录与出处 索引 试读章节 至于男声最高音歌唱家的声音,不论就其韵味、深刻、情感音域来说,都与女声的低音相距甚远。让个像装哭一样的男高音来代替女声,我们马上会联想到,他所以来演唱,是反女权论者强行规定的。他们强用的这类替代者,不是阉割过的,便是外形上已精心装扮过的。不过,在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这种禁令普遍被巧妙地略过。由于许多女修道院里有音乐活动,修女和“红尘失意”的贵妇们也唱歌,结果在吕里、库伯兰、拉莫、夏宠蒂埃、亨德尔、维瓦尔第等人的宗教音乐里,男占最高音歌唱者便无用武之地了。用男声或童声演唱《锡安的女儿》、彼拉多的妻子,甚至皮埃尔的好嘲弄人的女,难道能没有欺骗的味道吗?因勾归根结底,巴赫的两部著名的受曲,都可看作是他在清唱剧上扩的典范。女子在其中不可缺少。也说明她们在清唱剧中演唱女声,是完全合情合理的。Ph.和G.茨旺 《巴赫清唱剧实用指南》 1982年: 在巴赫的作品中,“应时乐曲”或“受委托之作”和他萦系心头的作品,我们很难加以区分。从这种角度看,他的清唱剧可与他最著名的乐曲——如《马太受难曲》——相媲美,将在宗教声乐中永远流传。在我的印象中,巴赫在创作中不曾墨守成规,反复使用同一题材。如果有人像我们一样,有机会年年演奏他的清唱剧,或有机会录音,那么他就会惊讶——甚至在录制了上百首清唱剧之后——一个人在作曲的独创性和灵感方面,竟会表现得如此绚烂多彩…… 我们知道,他组织乐队常遭遇重重困难。虽然他始终要求精简人员,但我们可以想象,他也很重视表面上不很重要的乐器搭配问题。直到今天,依然有许多问题没有找到答案,甚至巴赫的清唱剧究竟使用了哪些乐器,我们也不清楚。不过将来会得到解答的,其中有的答案或许带有假设性质,要经过后继者进一步探索,才能得到最后的定论。 我们把巴赫的清唱剧恢复原状,应算一种尝试,试着用一种对现代有意义的方式去演奏。无论我们组成怎样的交响乐团,都不可能与巴赫的有声有色的乐队一个模样。巴赫的清唱剧由男童和男青年合唱队演唱,现代的合唱团虽然演唱技巧高超,也唱得没有他们清亮。我们丝毫不认为这种新的诠释方式只是在回味过去,而觉得这是一种尝试,试图从古典交响乐音色的束缚下,将这种古老的伟大乐曲解放出来。同时,也试图借南古老乐器的清晰与特点,找到一种真正的现代演唱方法。在埃曼努埃尔和阿格里科拉的《名人追思录》中,曾提到的五首受难曲,流传下来的只有两首是完整无缺的,即《约翰受难曲》和《马太受难曲》。《马可受难曲》的全曲已失传,现在只留存着皮坎德的本子。《路加受难曲》非常不可靠,乐谱上的笔迹软弱无力,显然不是出自巴赫之手。至于第五部受难曲,则未见任何记载。 长久以来一约从4世纪起——在基督教教会里有个贯例,在圣枝主日和受难周时,在礼拜仪式过程中,要念唱耶稣受难的故事。演唱时用唱诗篇的调子,并且分配各个不同的角色。往往是4名教士演唱,第一人唱叙事部分,第二人唱基督的话语,第三人唱各个人物的话(彼拉多、彼得、大祭司、使女等),第四人则唱百姓的喊声。从9世纪起,开始出现用字母表示各种演唱指示:福音传教士用c-celeriter,就是“快速”的意思;基督的歌词用t-tellere,就是“持续”的意思;其他的人物用s-Sillsum,意思是“向上”(就是说这些段落要唱高点)。后来又加上其他的区别标记。在宗教改革后的路德派教会里,仍然用同样的方式演唱耶稣受难曲。由牧师与合唱队轮流演唱单声部和多声部乐段。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并且根据受难曲表现主题的声部的自由改编曲,还谱写了多声部乐曲。有时还把四福音书的经文组合在一起。P163-164 序言 1685年3月23日,“城镇乐师”约翰·安布罗修斯·巴赫(Johann Ambrosius Bach)在日耳曼爱森纳赫(Eisenach)的格奥尔根教堂(Georgenkirche),为他的第四个儿子举行洗礼。孩子取名约翰·塞巴斯蒂安(Johann Sebastian)。约翰是祖名,塞巴斯蒂安则是孩子教父的名字。150年以前,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就是从这个教堂的讲坛上向教皇发起了迅猛的挑战,从而打开了宗教改革的大门。这是历史的巧合吗?巴赫的一生证明这是极具象征意义的巧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