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志涛 男,1944年4月生,上海人。毕业于北京舞蹈学校,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舞蹈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族民间舞考级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教材编委会主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共党员。任广东舞蹈学校校长,广东舞蹈家协会副主席,曾任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舞系主任,中国舞蹈家协会教学委员。
赵铁春、王昕主编的《潘志涛的舞言视界》是有关这位国家级舞蹈家潘志涛鲜活有趣、人情至理的故事,本书不仅是在肯定一位对中国舞蹈界做出贡献的老专家,更是在修补着一段段鲜为人知的新中国舞蹈的艺术史。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潘志涛的舞言视界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赵铁春//王昕 |
出版社 | 上海音乐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潘志涛 男,1944年4月生,上海人。毕业于北京舞蹈学校,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舞蹈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族民间舞考级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教材编委会主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共党员。任广东舞蹈学校校长,广东舞蹈家协会副主席,曾任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舞系主任,中国舞蹈家协会教学委员。 赵铁春、王昕主编的《潘志涛的舞言视界》是有关这位国家级舞蹈家潘志涛鲜活有趣、人情至理的故事,本书不仅是在肯定一位对中国舞蹈界做出贡献的老专家,更是在修补着一段段鲜为人知的新中国舞蹈的艺术史。 内容推荐 赵铁春、王昕主编的《潘志涛的舞言视界》为北京舞蹈学院院庆60周年献礼丛书、北京舞蹈学院研究生专业用书。书稿以口述史的形式记录了我国中国民族民间舞教育家潘志涛的精彩艺术人生。 目录 序一 序二 序三 序四 引言 历程 一、童年成长——走进舞蹈之门(1944年一1956年) 二、求学生涯——舞蹈中经历的青春与成长(1956年一1963年) 三、步入教师行列——开启舞蹈教育的生涯(1963年一1976年) 四、担任中国舞系主任——压力中接过重担(1984年一1987年) 五、担任民间舞系主任——一个新学科的探索(1987年一1997年) 六、任广东舞蹈学校校长——面对舞蹈教育的一个新阵营(1995年一2000年) 七、任北京舞蹈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回归学术(2000年至今) 八、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2003年至今) 九、我的婚姻家庭 记忆 一、北京舞蹈学校七年学习生涯 二、七人小分队(语录歌舞蹈) 三、中国舞系 四、“桃李杯”往事 五、中国民间舞系 六、乡舞乡情 七、献给俺爹痕 八、小白鹭民间舞班 九、北京舞蹈学院五十周年校庆 十、广东舞蹈学校 十一、撰写中国民族民间舞教材 十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考级 十三、29届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仪式前演出 十四、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复兴之路》 十五、田野采风 十六、中国舞蹈研究生教育 舞言 一、“桃李杯”评述 二、中国民族民间舞的传承与发展 三、CCTV舞蹈大赛——舞蹈评论 四、中国的舞剧 五、话说中国古典舞 六、现代舞在中国 七、中国的当代舞 八、中国当下的群众舞蹈文化 九、综合类、师范类大学的舞蹈教育 十、国外舞蹈交流 十一、韩国民族传统舞蹈 十二、港澳台三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 十三、舞蹈学理论研究 他说 一、我和潘志涛的三个情结(罗雄岩) 二、突出机灵活跃的潘志涛(柯显瑶) 三、会煽情能做事的潘志涛(吕艺生) 四、潘志涛就是潘志涛(蒋华轩) 五、为舞蹈事业摇旗呐喊的潘志涛(贾美娜) 六、注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潘志涛(满苏荣) 七、有才华、有智慧、很不一般的一位老同学(邓文英) 八、一副热心肠的发小(周元) 九、一个真心热爱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事业的人(冯双白) 十、有境界、有幽默,甘于付出,成就学生的老师(王伟) 十一、为我打开一扇窗的人(王玫) 十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耕耘者、探索者、传播者(满运喜) 十三、永不退休的“老主任”(郭磊) 十四、中国民间舞蹈教育的擎天柱(罗斌) 十五、一个对中国民族舞蹈事业热血沸腾的人(赵铁春) 十六、我事业上的引领者、舵手(韩萍) 十七、同样的理念,共同的目标(梁国城) 十八、意义深远,只在不言之中(于晓雪) 十九、带着爱心,永远不断地做事、教学的潘志涛(陈飞华) 二十、一位有人格魅力的老师(张林) 二十一、“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潘老师(李北达) 后记 试读章节 三、步入教师行列——开启舞蹈教育的生涯 (1963年-1976年) (一)成为青年教师 闫晶: 潘老师,1963年您一毕业就留在学校当老师了,当时留校的人多吗?留下来的人是专门教授民间舞吗? 潘志涛: 我们那个班留下四个,北京舞蹈学院有一个非常传统的做法,每个班留下的人一定是那个班里值得留下来的人,示范、讲解、纠正,整个做老师的素质是经过好几层领导、老师筛选才留下来的,因此北京舞蹈学院才一直到现在都有这么一批坚强的教师队伍。对于留校当教员,筛选人才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那个班留下两个男的,女孩就留下沈元敏老师一个,还有就是天马舞蹈工作室解散了以后分到我们班的邓文英老师,她是作为一个做学生工作的干部,是做党政工作的想法把她留下来的。我们那一届留校做老师的就这几个人了,留得不多,因为只能留这么几个。 我担任系主任的时候,早上都是早早地上班去,晚上要很晚回来,但每次我都看到沈元敏老师。她从留校到现在没有做过干部,没有做过别的事情,就是一心一意教她的基训课,早上太阳还没有出来就早自习了,晚上晚自习完了以后她才下班,一个班从一年级带到六年级,而且这样的班不知道带过多少了,一直带到现在退休,从教课的能力上来说,这都是北京舞蹈学院坚强的基础。蒋华轩老师我刚才说了很多,在当时的情况下他教课的能力,还有他自己编创的能力都很强,那个时候总政歌舞团出来的节目里,他的舞蹈创作能够影响全国十年以上,是这么个人物。后来到香港去当舞蹈总监,香港是什么地方,是眼高手低的地方,自己不怎么会做,但是提意见可会提了,就在这样的地方他居然也编了不少节目,并且他能够当上艺术总监的位置,这是非同寻常的。 闫晶: 那留校之后,您从学生到教员转变的这个过程顺利吗? 潘志涛: 也是历史造就了我们,我们是1963年毕业的,毕业以后就进课堂,指导我的是马力学老师,我是马力学老师的助教。刚开始当助教简直痛苦至极,没有具体的任务交给你,你就在旁边看着怎么教。大概半学期以后,老教员们要到文化工作队去,就让我跟贾美娜老师两个人负责了全部的民间舞课程,我是负责男的她是负责女的,贾美娜老师还大我两年级,她算是有经验的。我是一上手后不知道从哪儿开始,因为我们上学的时候学的是基训课和民间舞组合课,没有说教学上怎么开始、怎么延展、怎么结束,这些都不知道,而且从一年级上到七年级的时候,你根本就忘掉了一年级和二年级上的什么内容,民间舞怎么开范儿,两眼一抹黑,真的不知道。就去问马老师,但是他们已经去忙他们的事了。 文化工作队是当时“文化大革命”的前奏,“文化大革命”是1966年开始,我们从1964年开始就已经向解放军学习、突出政治等等,整个政治的倾向已经有了,所以业务上的成长是随着政治局势的变化在进行的。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其实不+定就是按部就班地从擦地到大跳,你可以从别的地方、有很多的东西滋养你。比方说那个时候的乌兰牧骑工作队,就是又会唱又会弹又会跳又会说,是这样的文化工作队跑去为牧民服务,还要向工农兵学习为工农兵服务,其实向解放军学习跟你的大跳是没关系的,可是现在回过头来想,在四五十年前你有过这样的教育和成长过程,这当中就锻炼了你的工作能力。而且,思想上基本就奠定了民族民间舞应该是什么,像什么,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 没过两年就“文化大革命”了,“文化大革命”中我的出身、我的状态、我的思想都是比较拗的,怎么办呢?我就组织了七人小分队宣传毛泽东思想,那可不得了,跑了大半个中国,我现在在电视上做节目是离不开七人小分队对我的锻炼、训练,演什么都可以,在镜头前和舞台前不会犯错,拿得起来放得下。因此,我们一进教师队伍里不是按部就班地,一步一步地学习,而是在实战中从我们对学生的教学,我们对课程思考慢慢进步的,是从课堂到舞台的过程中,总结自己的教学脉络,而不是前人已经规定下来的东西。 闫晶: 在革命的过程当中您自己也获得了历练。那您还记得您教的那些学生,有没有对谁印象比较深或者对哪个班印象比较深的? 潘志涛: 就是一个热情,没有学问、没有本事、没有教学法,也就是在实战当中摸索,很像我们的改革开放摸着石头过河。我一开始教的就是现在在这个楼里住的郭志强老师他们班,后来他在国标舞系当过一段时间的书记,还有解放军艺术学院的已经退休的主任,都是我一毕业以后就教了他们。教的什么已经记不清楚了,但是怎么教是记得挺清楚的,当时我甚至一个礼拜住到他们房间一次,观察他们的举止行为,包括洗床单、洗被罩等琐事。当时我们孩子的屋没法去,像动物园的牲口棚,恶臭恶臭的,我逼着他们洗袜子、洗床单、洗被子、上晚自习、早自习等等。 在教的过程当中他们正好该学习朝鲜族舞了,对于一个十三四岁的男孩朝鲜族舞就等于修身养性,不让他躁,这种情况怎么能不困不睡呢。我就说咱们改一种节奏,反过来进行教学,也就是说在没解决手形、臂形、体态、腿形、脚形这样的情况下,就开始教欢快的舞蹈,当时是这么个想法。现在回过头来想有道理没有,有。但是如果说没有解决手形、臂形、体态这样的问题,你就让他舞蹈的话,你能想象他怎么胡跳吧,简直是妖魔鬼怪,甭提多乱了,等到他们文化队的老师回来,看了以后把他们吓坏了,说我是在胡闹,许淑嫫老师给了一句话我记了一辈子,她说你这一课是误人子弟,你要有度,你有革命的想法、改革的想法没有问题,但是要跟科学结合起来,你还得按照教学的规律来进行,这样才有效,有教学质量。 经过这个事情我也学到不少东西,实际上我们形成现在这个教材与教法也是在不断地演进和变化,但我们在规律的问题上已经摸得有脉络了,有把握了。所以,现在北京舞蹈学校的课不是一个老师教出来的,有基训课,有排练课,有民间舞课,有武功课,还有班主任,而且你一年级跟二年级的老师不一样,二年级跟五年级的老师又不一样,老师也换得很多,这里面也不一定十分科学,但是北京舞蹈学校刚一开始的老师都是这样。应该说一个人才的成长不是一个老师成就的,当然会有某一个老师对你的影响非常之深。 闫晶: 当时作为青年教师,您遇到教学上的问题之后,像许淑娛老师、马力学老师他们指出您的问题之后有没有帮助您,或者他们当时对您的教学有没有启发? 潘志涛: 民间舞需要一个集体氛围,大家一起上进修课,看了课以后肯定是要交谈的,要指出一些里面的重大问题。不只是指了你的,还指了他的,你在听的过程当中不断地寻找成为大家共识的道路。另外,北京舞蹈学校特别好的一点是,互相看课,一到考试人山人海,那简直就跟过节一样,这种看课本身就是一个交流和总结。挤得进去说明这个课就好,稀稀拉拉没什么人看你这课就完蛋了。那个时候从校长一直到主任再到教研室的组长都看课,还经常有外宾参观课,那就是节目了,尽管是排练课,但学生的意识是在表演的一个状态,这些东西都让你在艺术上和教学的意识上不断完善,成为一个整体,几十年到现在由浅入深。 P29-32 序言 序一 北京舞蹈学院自1999年有了硕士研究生教育以来,经历了十五年的建设和发展历程,这个建立在学习和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的历程,也是舞蹈学科和学院自身特色的探索历程。研究生教学的特点是自主性、动态性、灵活性,切忌照本宣科,它的知识来自研究的、实践的和经验的,其教学资源不仅依赖于导师的学术取向,也需要通过课程的平台资源得到更广泛的学术成果。课程是学科知识、技能体系的重要载体,美国、德国是影响世界研究生教育发展最大的国家,其区别在于美国注重课程学习,德国注重研究,即是导师在学习中的主导性作用和专项的研究。现当代美国的教育理念影响甚广,研究生的学习,不仅师从导师,同时强调共享课程教学与专项教学并举,由个别指导转向课程教学,有组织的、合作性的培养方式,成为当下研究生教学的趋向。由此,研究生部一直以来重视研究生的平台课、共享课的建设。重视如何将老师们长期积累的本科教学经验和个人具有建树的教学,转化为适应研究生学习需要的教学内容和方式。 2011年研究生部开始从专业课程建设着手,设立了适应研究生教学的“舞蹈认知与体验系列课程”,将不同舞种的基础训练课分门别类、提炼內容、改革教法、探索形式,列为专业必修课,随后开设了舞蹈创编课。由此,潘志涛教授、李春华教授、张建民教授等,根据新课程的实践,着手编写整理教材,以此满足且适应研究生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目的的共享课程的需求。之后,很多导师和教师都陆续地加入了研究生教材和课程建设工作中,其中贾美娜、刘建、王国宾、赵铁春、万素、庞丹、彭红、张艳、吴海清、史晶歆、梅雪等老师,都是通过课程教学入手,从实践操作起步,撰写出具有自身经验特点和教学特色的教材,内容涉及专业基础训练、风格体验、教学方法、舞蹈创编、身体创意、舞蹈英语工具、思想政治教育、舞蹈设计和艺术传播等等,从中我们发现老师们独到的教学创意和学术探索,看到了师生互动同构的教学成果,更是对建设研究生教育教学知识构架的一项填补空白的工作。在这项规划的探索中,使我们体会到教材建设与课程实践的相互关系以及相互依托的重要性。 课程不仅仅是研制课程的产物,而是一种过程,这个过程包含了课程实施的微观过程和创新衍化的宏观过程。教材便是课程研究和实践后的成果,它不仅是课程前期研究的物化结果,也是未来教学实施的重要工具。教材来自课程的活体实践,而课程又取决于人的主导性作用和能力,课程为载体,教材为结果,老师为主导,教材建设绝不是一件主观臆想的事情,它一定来自于实践与积累,来自于现实的检验和需要,而这一切的一切取决于“人”,取决于人的思想、智慧和实践能力。 对于课程教学和教材的建设问题,现当代一些教育家开始强调和重视课程内容的组织横向原则,即打破学科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以便让学生有机会接受和探索社会与个人最为关心的问题。同时,也重视学术个性化的经验成果的研究与分享,这点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在学术领域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汇流,而各个学科自身也日趋综合的趋势,很多教育家认为,如果能够使学生学到的内容对他们成长具有更大的意义,那么就必须摆脱传统教学的形式和结构。由此,主张教育教学的“大观念”“广义概念”和“探究方法”作为课程内容组织的要素,使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与各种经验有效地联系起来,实际上就是关心和强调知识的广度而不仅仅是深度,关心知识的应用而不是知识的形式,这点对于研究生教育所具有的探究性和实验性特点,更是不可忽视的教学原则。为此,研究生的课程教学要遵循忠实传统知识,具有精确性和逻辑化的教学取向与适应需求、实验创新的动态取向有机结合为原则。 课程建设的重要基础取决于“课程资源”,从宏观意义讲人类知识的资源即是课程的根本资源,从微观讲任何被传授的经典和有待挖掘探索的问题也是资源。博比特提出“课程发现者首先是对人性和人类事务的分析者”,课程内容是人类经验的汇集,是围绕“人”的思考和实践而展开的互动活动。研究生的教学要重视知识资源的开发、选择和使用,要积极建立师生经验交流的互动空间,在这里,有的是已知的,有的是未知的,有的是共性的,有的是个别的。此次出版的十多部教材,反映了研究生部几年来对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思考和实践,反映了教师在这个实践中的探索与个人学术成果的呈现。借此,我们感谢为研究生教学与课程建设付出努力的所有人,正是这些星j星点点的努力,才能逐步汇集为具有逻辑的知识系统,希望未来有更多的老师加入这个建设的行列,分享更多的教学经验和学术成果,而最终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有趣、有用的知识内容,我们今天的所有探索和付出,都是为了学生的学习满足和未来的成长。祝愿研究生的教学建设拥有更加开放的、灵活的、效用的、可持续的发展空间与未来。 王伟 2014年8月 后记 后记 工作与责任 2010年9月,学院安排我到研究生部主持工作,从那时起我就开始思考并着眼于对学院的研究生学科的全面建设,其中研究生的专业教材和课程建设就是我工作的重中之重。因为国家在原学术类研究生教育基础上划分成学术和专业两类,即:我们要培养学术型(MA)和专业学位(MFA)两类不同的研究生。其实,无论是在2001年我开始主持中国民族民间舞系工作还是2003年本学科开始招收研究生,我都一直积极推动学科(专业)的研究生培养、教材和课程的建设。 研究生教育是引领和提升式的教育,是强调讨论和体验结合、实践和理论并重的精英教育。面对国家要求,学院研究生教育现状,系统、多元、科学和方法的建构北京舞蹈学院研究生的专业教材和课程是当务之急。说白了,就是学生进校后要有课上,研究生在本科课堂上蹭课可以,但不能没有自己的课!自201。年到2014年的思考和积极的推动,研究生部开设了:1.舞蹈技术认知与体验之古典舞、芭蕾舞、汉唐舞、现代舞技术课等。2.中国舞蹈风格认知与体验之古典舞身韵、剑、袖。民间舞汉、藏、蒙古、维吾尔、朝鲜、傣风格课等。3.舞蹈创作与体验之中国舞创作、现代舞创作课等等。在此基础上我们要求任课教师在课程设计、内容取舍、教授方法和评价标准上要凸显研究生的课程特点,即:实践和研究一体:操作和讨论并行。从教学任务上看,它在于完成体验和感知,在于开发和导引;从教学目的上讲,他更应该使研究生在认知与体验的开发后并能达到在未来中更有针对性地深入学习、实践和研究。研究生教材和课程不应是某一类(种)样式,不应只注重追求共性,他更应该是多样、个性和各具特色的,这应体现在全方位的教材和课程内容以及教授的方式方法上。可喜的是,我们经过了近四年的研究、实践和探索,在北京舞蹈学院纪念60周年校庆之曰,有约lO本研究生的专著(教材)集中和大家见面,真是欣慰! 必然、巧合和缘分 世间万事有时是必然,有时可能是巧合。在我来研究生部工作后出的第一本研究生教材,是潘志涛教授的《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示例研究与方法一一课堂讲授录》。记得我在为该书写的序言中开篇是这样说的:“几天前,潘志涛教授让他的研究生送到我办公桌上一本由他给研究生主讲的《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示例一一课堂讲授录》,并约我为本书写序,我非常高兴地答应了。因为这恰好和我来研究生部主持工作后首先想要做的事不谋而合一一在北京舞蹈学院研究生(全曰制学术研究型、全曰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应用型、在职艺术硕士)教育层面系统地构建起一套属于北京舞蹈学院自己的研究生的专业课程。当我看到潘教授为研究生开设的这门专业课程并已经有此成果后,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老师对学院从中专到本科再到研究生教育的思与想、践与行,对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的构建以及在对专业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性探索和研究上,真可说是率先垂范。”必然和巧合有时就是合并而来,潘教授的教材是他多年为研究生上课的所思所想、追求个性和特色的实录,我到研究生部工作必然要担当这份责任,即建构教材和课程,因此,我要感谢潘教授的举动和我不谋而合!应该说,学院的老教授都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和方向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学术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材和课程建设上长辈们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学院的研究生教育没有他们的鼎立支撑,的确不会有今天的成绩。 《潘志涛的舞言视界》一书的成行也如是,必然和巧合又是合并而来。2012年,当时王昕博士被北京舞蹈学院科研处吸纳到“中国当代舞蹈发展史一一舞蹈人物信息资源抢救与保护研究”课题组,承担子课题“潘志涛人物档案研究”项目负责人,并要求年底结题。围绕该课题拟想完成的专题视频、影集画册、专著合集、实物档案等内容,在王昕带领着十几位研究生正在加班加点努力完成的过程中,恰好这时我们研究生部给潘教授约稿,希望他在学科与研究生教育的“研究生专业教材建设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再出一本个人的专著(教材)。我知道,潘教授在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一一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与教学的研究基础上,已经出过《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中国民族民间舞传统、典型组合渊源与分析》《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示例研究与方法一一课堂教授录》等多部,这次再次约稿,潘教授也的确有些为难,但是他还是愉快地答应了!后来我听说潘教授接了任务后找到了王昕博士并和他讨论撰书一事,在两人的探讨中,谈到了上述学院课题以他为主撰写的《舞蹈旅程的记忆一一一位中国民族民间舞教育者的口述史》一书。同时谈到该书因时间紧,25万字的专著很多内容都是一带而过没有深入,很是遗憾。事情就是这样,又是必然和巧合的结果,在潘教授遗憾之中必然选择并希望在此基础上以自己说事别人说他的口述史形式再撰写一本更完善的专著,将他未说完的许多话继续说出,值得存留的学术思考继续在书中呈现,特别是一些对中国舞蹈教育至关重要的事件、人物等都一并写进去。就这样,在潘教授放权和高度信任以及上述课题的基础上,他希望我们再撰写一部口述史式的专著,我们也就愉快地答应了! 《潘志涛的舞言视界》是一本个人口述史,但它也是一本具有历史意义的学科创建和发展的研究性教材。将这样一位为新中国舞蹈事业奉献一生的教育家的生平轶事、所作所为、艺术人生书写出来,对这份事业、学科(专业)有莫大的益处。因为从他生平轶事中你可以看到新中国舞蹈的发展历程,从他的所作所为中你可以了解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专业)的创建过程,从他的艺术人生中你可以回顾曾经忘却的历史和对未来启迪。 1954年至2014年是北京舞蹈学院60年华诞,1944年至2014年是潘教授的七十岁寿辰,从时间上看似乎也是必然和巧合。用中国文化和佛教讲,这一切的一切我们统统归称为一一缘分!时间、舞蹈、学科、教学、教材、口述史、师生、友情等等,似乎冥冥之中都有着必然的联系! 感动与感谢 这本书的定稿、出版发行,首先要感谢的就是潘志涛教授,真是“大力支持,鼎力相助”。作为一位国内知名的教授,他的时间基本上都是从“天上飞行”的时间中挤出来的,作为一本以他口述为书写内容的专著,如果没有他热情的参与无私的奉献,基本上会一事无成。对他的采访,时间可以不分早晚,场所可以不分南北,方式也可以不分形式。从早上紫竹院公园晨练开始,到他下课的少许空闲,以及去参加社会活动的途中,所有的空余时间都可以对他进行专访,即便他在美国,学生也时常通过视频、微信、电话与他提问题,甚至不顾忌中国和美国的时差。 采访的有些专家,在国内舞蹈界很多都是响当当的知名人物,不要说采访,见一面都非常困难,他时常出奇招今天拜见一位,明天请专家聚个餐,后天通个电话将这些人员一一联系到,为我们的采访做好铺垫。有这样一位老教授如此的支持,这批文稿结集成书自然不存悬念。真心要感谢接受我们采访的专家,当然因为有潘教授的人缘,当我们要对这些专家、教授采访的时候,他们都积极地配合,甚至在采访的过程中,还主动邀请我们的采访者喝茶便餐,他们所说的有关潘老师那鲜活有趣、人情至理的故事,不仅是在肯定一位对中国舞蹈界做出贡献的老专家,更是在修补着一段段鲜为人知的新中国舞蹈的艺术史,而这一切对于舞蹈界和舞蹈学科未来的发展来说一定是至关重要。因此,特别感谢这些老师们的大力协助和配合。 再次要感谢的就是从事这个工作的年轻教师和研究生,他们是北京舞蹈学院博物馆的闫晶、研究生部的龚荣、科研处的周狄、附中的王书音,以及2010级研究生张晶雪、吴绚婷、胡佳慧,2011级研究生周菁菁、夏晴、杜恩妤、金东孝、刘千业、郭瀚繁,2012级研究生张天阳、孟思、王婧文等同学,正是他们不懈的努力、辛勤的工作,使访谈和资料的整理得以顺利完成。同时感谢上海音乐出版社的领导,以及黄惠民先生和高静编辑,他们热心、积极和负责任的工作态度,令我敬佩!在截稿之时向所有为本书做出过贡献的老师和研究生表示真诚的感谢!谢谢大家! 诚挚的感谢北京舞蹈学院科研处“中国当代舞蹈发展史一一舞蹈人物信息资源抢救与保护研究”课题组,有了该书的基础才有了这本书,谢谢你们。 截稿之时也需要有些备注说明,即在访谈文章中,访谈者与受访者的观点不代表本书编者的立场,相关文章仅作为学术交流与参考之用。由于编者学术水平有限,一些过往年代的事件、人物不一定很清晰明了,加之编辑、撰写的时间仓促,许多内容以及访谈者涉入得不够深,难免有些事件以及部分内容,有所疏漏不足或钻研不深的问题存在,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多加指正。 该书图片提供系潘志涛先生和编者,如有未注明摄影师姓名的图片,我们深表歉意。望看到本书后速与我们联系,可按国家相关标准支付稿酬。 赵铁春、王昕 2013年7月25日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