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若非此时何时(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意)普里莫·莱维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普里莫·莱维唯一一部长篇虚构作品,斩获意大利两大顶级文学奖——坎皮耶洛奖和维亚雷焦奖。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时日里,一支奇特的犹太人游击队从俄罗斯出发,穿越战火中的波兰和德国,一路打到意大利。他们逃过屠杀,踏着血染的路而来,当中有掉队的红军士兵、劳动营的幸存者,甚至演员和小提琴手。他们扛起从德国人手里夺来的武器,努力挣得为人的尊严,屡次品尝杀戮的苦涩,经历重重冒险——炸火车、拯救集中营里最后的幸存者、转移德军的空投物资……他们将《塔木德》中的格言写进队歌:“我若不为自己,谁会为我?我若只为自己,我是什么?若非此时,何时?”
通过《若非此时何时(精)》这本书,莱维“欲向那些犹太人致敬,无论寥寥数人或人数众多,他们都在这场力量悬殊的奋斗里重新找到尊严和自由”。
目录
导读 普里莫·莱维:一种鉴赏/ 欧文·豪
一九四三年·七月
一九四三年·七月至八月
一九四三年·八月至十一月
一九四三年·十一月至一九四四年·一月
一九四四年·一月至五月
一九四四年·五月
一九四四年·六月至七月
一九四四年·七月至八月
一九四四年·九月至一九四五年·一月
一九四五年·一月至二月
一九四五年·二月至七月
一九四五年·七月至八月
作者后记
序言
普里莫·莱维:一种鉴赏
欧文·豪
有些作家——寥寥数人——会顿时触动读者切
身的感应。只需阅读他们的数页文字,就会感到那
种隐而未发的冥契绽放出来。通常,俘获你的不是
作家的观点或作品的主题,而是叙述的语调,也许
是些许苦涩幽默的真挚,又或是沉思的呢喃。
在我读来,意大利犹太人回忆录作家、小说家
普里莫·莱维就是这样的作家。我生活的环境截然
有别于他的文化,更有别于他的经验。他是奥斯维
辛集中营的幸存者,然而我阅读他的著作时,感到
一种欣喜的契合。我欲展开一场想象的对话,仿佛
我与普里莫·莱维是故旧,相知经年。
在他的故乡意大利,普里莫-莱维颇具声名;而
在美国,他的著作仍未触及广大读者。这其中有一
些常见的原因:翻译迁延,近来美国读者的品位变
得狭隘,专注于自身,从而排除了很多外国作家。
但另有一个更复杂的原因。莱维的名字与大屠杀文
学相关联,很多人觉得,关于这方面的作品,自己
已经读得够多,达到了所需要或所能承受的程度。
而另有一些人——更无可非议地——被大屠杀的庸
俗化公众讨论吓坏了,从而宁愿远离关于这个主题
的作品。
所有这些障碍都是真确的,但我们终究会找到
拆除或规避的方法,因为莱维是如此正直、严肃且
迷人的作家。
他也是被我们这个世纪塑造,并留下深深烙印
的作家。他知道——难道这真的值得争议?——自
己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可怕的时代。背负这种意识
的作家无法假装“理解”奥斯维辛和古拉格。但他
们——尤其是集中营的幸存者——知道,他们必须
带着给他们留下永恒伤疤的经验活下去。他们反复
地、时常强迫性地回到这个主题。我可以有把握地
说,纵使宣传家和政客的大话空话令他们痛苦,他
们也不得不写下去。这些作家没有选择:他们是历
史的俘虏,他们的写作是出于心理需要。
年轻的普里莫·莱维完全不可能预料自己会有
如此沉重的命运。一九一九年,他出生在都灵一个
受过高等教育的中产犹太人家庭。这是欧洲最古老
的意大利犹太人社区,有着著名的宗教和文学传统
。然而,在莱维青少年时期,这里的犹太人早已受
到同化,融人意大利社会,大多数人成为专业人士
或进入知识分子阶层。有些意大利犹太人跟过去维
持些许联系,不是信奉作为宗教的犹太教,就是保
存关于犹太传统和知识的一缕记忆。一些犹太家庭
至少仍口头传授零碎的希伯来语,以及相关的仪式
和习俗。十三岁时,莱维行了受诫礼,但这个仪式
并非真正地象征执守犹太教的戒律。晚年追忆年轻
时代,他说起做犹太人就是做“欢喜的小异类”,
仅偶尔给他跟非犹太朋友之间的友情造成困扰。那
些年间,意大利似乎不曾沾染毒害欧洲社会的种族
反犹主义。
年轻的莱维学的是化学专业,要不是“突如其
来的”冲击——虽然现在我们知道并非“突如其来
”——他或许会继续走在专业生涯的传统道路上。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墨索里尼以其险恶的小丑
风格,开始模仿盟友希特勒的反闪族残酷行径。家
庭和周遭的生活环境皆不曾让年轻的莱维有机会熟
悉犹太人数百年来习以为常的迫害,他察觉自己被
傲慢或羞愧的教授“拒斥”。唯有一位资历尚浅的
老师收他做博士生,甩出一句简慢而让人难忘的话
:“跟我。”一九四一年,莱维获得博士学位,却
因种族法而找不到化学家工作,只能在清漆厂和镍
矿打零工。
不久后,莱维漂到意大利的文化中心米兰,在
这里,他才开始有了一些政治意识。他得知一些意
大利反法西斯的孤立群体,“仍不曾弯腰”。他听
说了一些英勇无畏的事迹(值得指出的是,这些是
犹太人的事迹),诸如罗塞利兄弟(Rosselli
brothers)这样的自由主义者,被墨索里尼手下的
恶棍谋杀;卡洛·莱维(Carlo Levi)被判流亡。
大多意大利犹太社区警惕地远离政治,少数一些人
抱持机会主义心态投靠法西斯,而另一些少数派参
加对立阵营,其中很多人四散流亡。然而,战争年
间,开始出现一种崭新而可观的抵抗运动,莱维写
道:“犹太人的军事参与实则相当可观。”
……
莱维的数部作品,包括一些短篇小说集,仍没
有被译为英文。我们唯有希望很快会有译本出来。
在这里,我仅就《若非此时,何时?》添附数言。
这部小说没有会妨碍它与读者直接对话的大难处。
《若非此时,何时?》是一部殊异的虚构作品
。莱维赌上全部才力,想象那些必定于他万分陌生
的经历。正因为不曾亲身体验这些经历——东欧犹
太人的磨难,他才选择涉险描写他们。由于他必须
“重构一个时代、一个背景、一门仅知皮毛的语言
(意第绪语)”,这个故事不可能讲得如《休战》
那般真切,充满生动的插曲。
然而,莱维最强劲的文学天赋在《若非此时,
何时?》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一直以来,他展现了
把握叙述节奏的“天生的”才华,尽管从本质上说
,他的早期作品无法让他施展全部天赋。《若非此
时,何时?》以滚滚的气势叙述,甚至加入悬念,
把这群势穷力竭的犹太游击队员的斗争,写得似冒
险故事。当然是怪异的冒险,自主行动的可能性少
得可怜。毋宁说,在这样的冒险里,寥寥数桩殊死
的战斗和小事迹,必须被看作代表一种精神决心。
这些游击队员所做的,在军事上微不足道,与其说
是一种成就,倒更像是一种姿态。然而,通过他们
的突袭和恶作剧,他们试图表明,一个温和的民族
也能精于使用武器,同时或许内心深处仍未放下对
于扛武器的憎恶。这些缺乏训练的战士让自己学会
杀人,但内心仍希望或能避免杀戮。
在我读来,两个掉队的士兵——门德尔和列昂
尼德——意外发现“沼泽共和国”是小说最出色的
部分。这是从纳粹的恐怖的城市逃出来的犹太人在
沼泽地建起营地,过着势如累卵的生活的地方。莱
维绝妙地创造出这片绿洲。他先描写环境,继而刻
画个性鲜明的人物,这些人在这片绿洲得到片刻的
喘息。这个小社区似乎象征着犹太人在那些年间的
生存境况——窒息之前的喘息时刻,渴望聚集在一
起,纵使人人都心知这绝无可能。这似是灵魂渴望
空气和阳光的最后一声呼喊。
接着,笔锋一转,莱维开始讲述常常是激烈而
兴奋的游击队行动,讲述他们偶或迎战德军,经受
内心的危机和变化。阅读这段故事时,我发觉自己
不是把故事理解为真实发生的事,而是理解为这位
来自都灵的作家的一种努力:把他自己置身于东欧
犹太人的生存境地,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好似故
事讲到这里时,这部小说变成了某种模范寓言,生
发自一位作家的欲望的故事。这位作家五体投地敬
服殉难的那些未曾谋面的兄弟姐妹。
我感觉普里莫·莱维是我的朋友。这位作家经
过记忆折磨的筛滤,辅以强大的想象力,给我们创
造了一个道德挣扎和反思的小宇宙。我的耳畔总回
荡着他的声音,挣扎着要寻回记忆:在二十世纪做
一个或者成为一个“mensh”(有操守、有气节的好
人)意味着什么?怎样用意大利语讲述它?
导语
《若非此时何时(精)》奠定了普里莫·莱维伟大文学家的历史地位的长篇虚构作品。
普里莫·莱维是奥斯维辛重要的记录者和见证人,也是意大利标志性作家,是“欧洲高尚而不可或缺的作家之一”,被卡尔维诺称为“我们时代极重要、极富有天赋的作家之一”。
梁文道极力推崇莱维:“他的作品中的正直、尊严以及不可掩盖的人性光芒,足以使之跻身伟大文学作品之列。”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时日里,一队饶有胆魄的犹太人武工队一路从俄罗斯走到意大利,朝向巴勒斯坦这个终极目的地。本书基于一个真实的故事,记述了这些武工队员经历的冒险:炸火车、拯救集中营里最后的幸存者、在难以名状的毁灭之前赢得小小的胜利。普里莫·莱维以生动的细节,捕捉了东欧的风景和人物,也形象地描绘了被战争蹂躏之下的欧洲的悲惨荒凉。最后,他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关于人类精神的力量和才智的颂歌。
后记
这本书源自一位朋友数年前给我讲的事,一九
四五年夏天,他在书中最后一章所描述的米兰援助
中心做义工。当时,在遣返本国的意大利人和难民
的人潮之中,抵达意大利的队伍确实有一些类似我
旨在描述的游击队:数年的磨难令这些男男女女硬
起心肠,却不曾使他们卑屈,他们是一个文明的幸
存者,这个文明几乎不为意大利人所知,被纳粹连
根铲除。虽然困顿,这些幸存者依然深知自己的尊
严。
我的意图并非叙述一个真实的故事,而是重构
其中一支队伍的历程,其中有虚构,但也确凿可信
。我所叙述的大部分事件真实地发生过,纵然不是
发生于我所给出的地点和时间。犹太人游击队确实
与德军作战,几乎总是在绝境中作战,有时作为苏
联或波兰军队多少算正规的部属,很多时候则全队
都是犹太人。也有类似凡雅明的游击队,根据时局
形势,或接纳或排拒犹太战士(有时将他们缴械或
杀害)。犹太人队伍,总计有一万或一万五千人,
生存了很长时间,有些存活到战争结束,譬如在我
擅自虚构的诺沃肖尔基防御营地,甚至在类似我所
描述的什慕列克的地下墓穴(尽管看似令人难以置
信)。关于敌后滋扰行动,譬如破坏铁路、改道空
投物资,在东欧关于游击队战争的文献中有充分的
记载。
除女飞行员玻莉娜外,所有人物俱属虚构。尤
其是马丁·方塔什这个人物,纯属想象,但确实有
很多犹太诗人歌手,或出名或无名,在城市或偏远
的农村,像这个马丁一样被杀害,而且不单是在一
九三九年至一九四五年间,不单是被纳粹杀害。“
基大利之队”的队歌也属虚构,但叠句,也是小说
的题名,是受《先贤书》(Pirké Avoth)一些格言
的启发。这是一部收集著名拉比言论的语录,成书
于公元二世纪,属于《塔木德》的一部分。第一章
第十三句说道:“他(拉比希列)亦说:‘我若不
为自己,谁会为我?我若只为自己,我是什么?若
非此时,何时?’”诚然,我替这些人物所设置的
对于这一警句的诠释,并不属于规范的犹太教传统

由于须重构一个时代、一个背景,以及一门我
仅知皮毛的语言,我的写作泰半仰赖文献著作,很
多书籍十分具有参考价值。
书评(媒体评论)
在普里莫·莱维的作品中,没有一句话是多余
的,每个字都不可或缺。
——索尔·贝娄
精彩页
一九四三年·七月
“我们村没几口钟。教堂塔楼悬了一口,但是很多年前就停了,大概革命那阵子停的。我没听见过那钟响,我父亲也说没有听见过。连打钟人也没有时钟。”
“那他怎么准点去打钟?”
“他听无线电里的钟点,看日头看月亮。况且他也不是每个钟点都打,只打要紧的点儿。打仗前两年,那钟绳儿绷断了。是顶上断了,梯子朽烂,打钟人又老,怕爬高儿去拴新绳子。所以,往后他要报点儿,就朝天开猎枪。一响、两响,或者三响、四响。就这么着,一直到德国人来。他们缴了他的枪。村里就没了时间。”
“那,你们那打钟人,夜里也打枪?”
“不打,反正夜里他也不打钟。夜里大伙儿睡着,谁还听钟点。也就拉比一个人真的上心:他得有准确的时间,好晓得安息日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不过,他用不着那口钟,他有个落地大钟,还有个闹钟。那两个闹钟要是对上点,他就高兴。要对不上,你准能一眼瞧出来,因为他就不高兴了,会拿戒尺打小孩的手指。我长大些后,他就叫我去给他拾掇那两个闹钟,让钟对准了走。是的,我是修钟表的,执照什么的都有。所以征兵办公室就把我放在炮兵队。我的胸围正合适,分毫不多。我在家里弄了个作坊,不大,但设备齐全。我不光修钟表,几乎什么都能修,无线电、拖拉机,只要不坏得离谱,我都能给修好。我原先在公社农场当技工,我喜欢那活儿。余闲的时候,我才修钟表。也没那么多钟表可修。不过每个人都有猎枪,我也会修枪。你要想知道那个村的名字,我告诉你,叫作斯特列尔卡,耶和华才晓得还有多少村庄叫这名字。我该说曾经叫作斯特列尔卡,因为那村早就没了。村里人一半散在森林、郊野,一半在一大坑里。那坑也不挤,因为很多村里人之前就死了。是的,在坑里。他们自己掘的坑,斯特列尔卡村的犹太人。不过,坑里也有基督徒。这下,犹太人跟基督徒没有两样了。我跟你老实说,眼下跟你说话的人,我,门德尔,修钟表的,公社农场修拖拉机的,是有老婆的人,我老婆也在那坑里。我们没有孩子,我觉得这倒蛮走运。我还得告诉你,我会反复念叨,我以前经常诅咒那个没了的村子,因为村里有鸭子、山羊,有基督教堂、犹太会堂,偏偏没有电影院。可是现在回想起来,那里简直是伊甸园,要是能让时间倒退,回到从前,就算让我砍下一只手掌,我也情愿。”
列昂尼德静静听着,不敢插话打岔。他已脱下靴子,解开缠在脚上的破布条,把靴子和布条搁在太阳下晒。他卷起两根烟,一根自己抽,一根递给门德尔,接着掏出火柴,却都潮了,划了三根,第四根才划着。门德尔坦然自若地打量他:中等身量,手脚精瘦劲健,却不粗壮;头发又黑又直,椭圆的面庞晒得黝黑,那张脸虽然布满蓬乱的胡须,却不碍眼,鼻子短挺,两眼微凸,黑眸炯炯的。那对眼睛,叫门德尔看得移不开视线。而那对眼睛起初有些局促,接着睁眼凝视,然后目光游移,眼底满是索求。那是债主的眼睛,门德尔暗自忖想,或是自觉有所亏欠的人的眼睛。可是,又有谁不觉得自己有所亏欠呢。
门德尔问道:“说实话,你怎么走到这里来的?”
“凑巧。我看见粮仓。也因为你的脸。”
“我的脸跟别人的有什么两样?”
“就是了:就是因为没有两样,”这大个儿小伙子勉强干笑两声,“跟无数的脸一样,让人看着觉得信得过。你不是莫斯科人,不过,你要是走在莫斯科城里,外国人会叫住你,向你问路。”
“那他们就错大了。我要是能认路,就不会待在这里了。听着,我可什么也帮不了你,不管你的肚皮还是精神。我叫门德尔,门德尔是梅纳赫姆的简称,意思是‘安慰者’,可我从没安慰过谁。”
他们闷声抽了几分钟烟。门德尔从兜里掏出小刀,拾起地上的一口碗。他不时往碗上啐口水,在碗沿磨刀。他时时验看刀锋,放在拇指指甲上试探。磨利之后,他开始削指甲,如同扯着一把锯子似的拿着小刀。削完十根手指指甲后,列昂尼德又给他递去一根烟。门德尔推辞了。
“不了,谢谢。我不该抽烟。不过,能找到烟草的时候。我就抽。一个大男人,给逼得活得像头狼似的,还能怎么着?”“为什么不该抽烟?”
P1-2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2:3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