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春水集(精)/煮雨文丛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军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春水集(精)》为“煮雨文丛”第三辑最后出之一种。“煮雨文丛”第三辑延续了前两辑“具有文化含量的闲雅书系”的定位,辑录陈子善《一瞥集:港澳文学杂谈》、沈津《书海扬舲录》、张伟《纸边闲草》、柳向春《古艳遇》、李军《春水集》等5种作品,皆为名家有文化含量的精文随笔,涉及书话、古籍、古画、古玩、文史、学界名人等内容,配插精美历史照片,文图并茂,阅读轻松,有助于增长见识,提升文化品位。
作者简介
李军,男,江苏苏州人。苏州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复旦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2011年进入苏州博物馆工作。主攻方向为文物与博物馆学、版本目录学、明清文献研究等。先后主持策划“木石缥缃——苏州博物馆藏古籍碑拓特展” “烟云四合——清代苏州顾氏的收藏”等特展。
近年著有《访古与传古——吴大澂的金石生活考论》,编辑整理有《题跋古今》《上海鬼语》《二叶书录》等。先后在《文献》《中国典籍与文化》《汉学研究》《书目季刊》《东亚文献研究》《版本目录学研究》《书法》《国家博物馆馆刊》《书法研究》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
目录
1. 济度寺里萧氏女
2. 《范纯仁告身》未去国
3. 未见黄子久
4. 灵岩山寺《普宁藏》检点偶记
5. 角花笺出亲王府
6. 曾访绿天庵
7. 传世久远能乱真
——《随园湖楼请业图》有摹本
8. “松下”述祖德
9. 涵庐藏《兰亭》曾义卖
10.“棱伽山民”是谁
11.鹤洲僧拓《瘗鹤铭》
12.尤爱“松石间意”
13.缶翁为潘祖荫刻印
——《吴昌硕年谱长编》补订之一
14.《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三题
15.松筠庵里心泉僧
16.又遇西园主人
17.长塘后身在虞山
18.白发丹阳尹
19.王观堂应制题画诗
20.也见王观堂藏书
21.他曾与王国维共事
——稿本《涤庵日记》作者及其他
22.一轮明月
23.康南海有意住苏州
24.翁瑞午家的古玩铺
25.绚华室的长想
26.西津家学的遗恨
27.别一陈定山
28.原是一个王文伯
29.胡适的“大都会”之约
30.胡适的应酬与寄托
31.高一涵藏册存真逸
32.章太炎两次到苏讲学
33.同荐颜虚心
34.汪东的留日鸿迹
35.吴迂叟的遁园往事
36.两世交谊淡墨痕
——吴玉如题记拾遗
37.吕思勉曾更名
38.退翁亦堪怜
39.破门弟子藏札
40.顾麟士迁居与郑孝胥代笔
——读《温卿书翰》册补记
41.“落水文人”的沙龙
——日本人喜多庄次的题词册
42.孤负百年心,凄断商音
——《忍寒诗词歌词集》外诗一首
43.伤心人别有怀抱
—— 张大千的苏州遗痕
44.听雨楼头忆八叔
45.爱屋及乌藏画猫
46.巧若《联珠》
47.中书君的书缘
——钱锺书藏《复堂师友手札菁华》旁记
48.复堂师友佚简及其他
49.缀名那得句如神
——钱锺书的轶诗三首
50.癸酉夏初已归省
——《顾廷龙年谱》拾补
51.《与顾起潜书》的意外收获
—— 读《钱玄同日记》札记
52.世云文字有缘法
53.张家有女
54.张珩的谱名及其他
55.高名凯的书画生计
56.顾太清书纨扇入粤
——小记洗玉清与邓之诚的交往
57.虹桥断梦
58.与苏坡同日生
59.偶见“双哥”遗简
——顾颉刚的小名与书札二通
60.“姑苏五老”同题《击剑图》
61.陈梦家的苏州行
62.书简内外说“勤庐”
63.且待小僧伸伸脚
——记茶陵谭光
64.龙威经藏已如幻
——兼记叶恭绰旧藏拓本的流转
65.黄裳手批《灯窗琐话》
66.重现人间的鱼千里室收藏
67.《题跋古今》序
68.《上海鬼语》序
69.《瓠庐笔记》跋
后记
序言
丁酉中秋,李军仁棣持其近著《春水集》来,
索序于余。余受而读之,所述皆近世文化名人旧闻
佚事,间及文物流散。时序自同光,下迄近代。人
物如记过云楼主人顾文彬与北京松筠庵心泉和尚交
往,其所藏书画精品,多得之心泉。又如考辨棱伽
山民姓氏、西园主人生平、章太炎苏州讲学、张元
济嫁女奁具清单、周肇祥事迹、胡适悼念母亲、邓
之诚与冼玉清交往、高名凯丹青生计,上述诸事,
均未经人道过。佚文则有谭献、康有为、李叔同、
周作人、顾颉刚、俞平伯、陈梦家、顾廷龙等,佚
诗有袁枚、俞陛云、王国维、汪东、赵尊岳、龙榆
生、钱锺书等,全系手迹,并未见在任何书刊上发
表,故弥觉珍贵。文物有松下清斋所藏隋开皇本《
兰亭》、唐永隆二年《比丘尼法灯墓志》、清鹤洲
和尚拓本《瘗鹤铭》、宋《范纯仁告身》、元黄公
望《画理》稿本、元刻《普宁藏》、明“松石间意
”古琴、清乾隆角花笺、《随园女弟子湖楼请业图
》,以及陆恭、潘祖荫遗印,吴昌硕、张大千画作
。收藏有王国维、高学濂、王文伯、吴湖帆、袁安
圃、唐益公、谭光等。李军仁棣爱素好古,读书得
间,能于不经意处着手,表微阐幽,洵非易事。以
余观之,此书可与潘世璜《须静斋云烟过眼录》、
徐康《前尘梦影录》后先辉映,故余略缀数言,以
代喤引。强圉作噩良月,沈燮元谨序于南京图书馆
时年九十有四
导语
《春水集(精)》是作者李军从事博物馆工作以来的学术散文集,主要内容为清代、民国以来学林掌故以及著名学人的生平、往事,涉及人物有康有为、章太炎、王国维、胡适、陈寅恪、李叔同、叶恭绰、周作人、谢无量、张大千、钱锺书、吕思勉、陈梦家、顾廷龙等,文章或补充鲜为人知的人生细节,或揭示罕见的文献资料,将知识性与趣味性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后记
2012年六月,在朋友的一再怂恿下,偶于闲暇
时,将历年经眼的一些饾饤材料加以清理,写成简
短的小品文,寄给沪、穗两地的报纸刊载。当时考
虑,有些材料可作为辑佚的成果,但以论文形式发
表,或许会显得一板一眼,比较枯燥,改成通俗的
短篇小品,可能更容易为大家所接受。不过,这部
分稿子,到了老先生口中,便成了“报屁股”文章
。乡先贤“补白大王”郑逸梅老先生最擅长作此类
文章,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作为后生晚辈,自然
无法和郑老那样,只须将亲历亲闻的往事写下来,
便成了掌故。我只能凭借在校期间的文献学训练,
循着学习、工作时笔记中的蛛丝马迹,利用故纸堆
里一点点被人忽视的碎片,略作考据,复原一个局
部,发现一处细节,描写一段故事,聊资谈助而已
。如是用笔名“申闻”作此效颦之举,一年里最多
不过十数次,倒并不以为苦,毕竟没有任何外界的
压力。现在回想起来,若用本名发表的话,那就真
成“万人如海一身藏”了。
报纸每天都在更新,这些文字会随之迅速湮灭
。对于它的速朽,人们早已司空见惯、熟视无睹,
但我不免又“敝帚自珍”起来。每年到了岁末,都
会抽空为“报屁股”合集做一个增订本。因日常办
公的小院里,两块不大的花圃,各植一株木樨花树
,亭亭如盖,四季长青,同开同谢,故拟定名为《
双桂堂随笔》。曾求北京的刘涛先生写了大大小小
好几张签条,想着退休时,或可编成四册,作为对
往日的纪念。而今纪念的日程竟意外地提前了,本
书可算作入职苏州博物馆六年来的一个小小总结。
之所以将这第一本命名为《春水集》,缘于最
初编集是由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的毕斐兄提议,要我
选两三万字,收入一套袖珍小丛书里。随即就选了
十来篇给他,其中有四篇是讲明清花笺的,个人比
较喜欢《纸上春水桃花浪》,原拟题名《纸上春水
》。后又思及,未来《双桂堂随笔》果能如预想出
成四册,何不用春、夏、秋、冬来命名,因而再作
简化,改成今名。恰好赵永晖女士来苏州看仇英特
展,遂求她题了“春水集”三字。她的笔名里有个
“水”字,与本书名相呼应,确是再好不过的。
然而,稿件交出两年,杭州方面因故延宕了下
来,迟迟没有动静。大约一年后,承范景中先生来
信邀请,命我将有关书画、碑帖的文稿,选编十余
万字,收入同一家出版社的另一套丛书。彼时误以
为此举系前面那套小丛书改弦更张的结果,所以把
《纸上春水桃花浪》等一并收进了《佣书读画录》
。此番经同门柳向春兄的热情推荐,才把近五六年
来所写全部十余万字合为一册,编入“煮雨文丛”
,依然沿用《春水集》这个书名。由于之前的错判
,直接导致本书无法再收讲花笺的那四篇,显得有
些名不副实。为此,我又赶写了一篇谈清代角花笺
的文章纳入其中,希望多少能弥补这个缺憾。
本书共收录文章六十九篇,前六十六篇先后发
表于广州《南方都市报》、上海《东方早报·上海
书评》《文汇报·笔会》上。只有《范纯仁告身未
去国》《吴迂叟的遁园往事》例外,分别首发于上
海《文汇学人》、天津《今晚报》。以上各篇得以
发表,实赖广州戴新伟、刘铮,上海陆灏、郑诗亮
,天津王振良诸先生之青睐与支持,在此深表感激
。其中,最早发表的一篇,是2012年6月17日刊于《
南方都市报·阅读周刊》的《别一陈定山》。编辑
本书时,不再按发表先后为序,而是重新作了调整
,尽量将内容有关联者放在一起。只在每篇文章末
尾,附注发表的日期,以资查考。缀于书尾的三篇
里,前两篇是为“海豚书馆”中两种小书所作的序
言,第三篇是应好友之嘱为其曾祖王佩诤先生《瓠
庐笔记》作的跋文,以其未出志人纪事的范围,故
附骥尾,似尚不突兀。
由于报纸的篇幅有限,当初写稿时也特别注意
对字数的控制,一般广州在1500字左右,上海在
2000字上下,从各篇的长短,大抵可以看出发表的
地方。当然,此次重编时,也对部分文章作了必要
的增订,改正了若干讹误,一小部分则补充了发表
后新见的重要材料,顶要紧的是几乎每篇都配上与
内容相关的插图。六十六篇中,篇幅变化最大的应
属《“棱伽山民”是谁》,写此篇的前后几年里,
我一直未停止对顾大昌题记的搜集,鉴于积累材料
篇幅仅达一万字,将来不可能单独出版,便一并附
载文后,对深入了解棱伽山民或有助益,同时也要
感谢仲威、卜若愚、陈郁、陈根远、晏旭诸友好为
此提供的无私帮助。但如《又遇西园主人》一篇,
曾指出万君超《王南屏:一幅宋画改变人生》将“
西园主人”李翰文误作安徽人方濬颐,在《翰墨见
闻录》一书再版时他直接改正,使得之后变得无迹
可寻。收入本书时,此篇未作删改,仍保持原样,
希望读者稍加注意。另外,在《破门弟子藏札》发
表两年之后,有心人从南京图书馆将沈启无藏周作
人书札册全文抄出发表,是否受到拙文的提示,其
未作说明,然在此至少可以保证,我并没掠美或拾
人牙慧。
另外,在此对笔名“申闻”略作解释,以满足
不少新朋友的好奇心。“申闻”二
精彩页
女词人丁宁(1902—1980),与海盐沈祖棻(1909—1977)齐名,一生坎坷,孤独终老,与狸奴为伴。词集仅四卷,但施蛰存早有定评,认为较之同时诸闺阁词流,“以文采论,亦足以夺帜摩垒,况其赋情之芳馨悱恻,有过于诸大家者”。近购读黄山书社新版《还轩词》,前言、附录实已多于词作本身,不免本末倒置之叹。
沈祖棻生于苏州,《涉江词》中有“昨梦到横塘,一川烟草长”之句,让人想起宋人贺铸的《青玉案》。忆昔曾见《孙望纪念册》上她1937年岁末的赠诗与小影,穿着连衣裙,站在梅花丛中的词人,温婉娟秀。不幸的是,1977年盛夏突如其来的横祸,将她永远带走了。
在《还轩词》中,没有提到沈祖棻的猝逝,却看到另一位才女的离世,同样也是车祸。她是湖南学者李洣的夫人邬秉文(字梦兰),丁宁在《台城路》(题虹桥断梦图)中描述道:
西风萧瑟虹桥路, 江关又逢秋暮。短梦如烟, 浓愁似酒, 惆怅归来空赋。羁怀欲诉, 恨一瞥飙轮, 载愁无数。落叶添薪, 几人能识此情苦。
有人为丁词作注,将“虹桥”说成扬州的“红桥”,固然能附会女词人的思乡之情,却并不知《台城路》是纪实之作。邵祖平《为李佩秋题虹桥断梦图,图为纪念其亡室邬之而作》一诗洞悉内情:
风霜一别逾星纪,书报桑枯海水寒。路熟虹桥飘断梦,塚虚石镜舞孤鸾。兴怀樊榭幽兰绝(之夫人,四明籍),涕忆芜蒌豆粥残(之为佩秋买豆粥,车辗不起)。万古恩情长不灭,羁栖临老识忧端。
诗注中清楚说到,邬夫人为李佩秋买豆粥,突遇事故去世。而车祸地点在上海虹桥,时间为新中国成立之初。据夏承焘《天风阁日记》1950年8月11日:
得李佩秋翁上海昨日书,附来其嫡妇邬之行状,今春在沪被骑脚踏车者撞跌,震伤脑系,急救无效,年五十五。佩翁函谓十五年前为予校《白石行实考》,检书对勘,分条迻写,皆由夫人任之,副稿犹存,不忍展视。然则我两家文字过从之雅,又非独如前函所示“庞妻作黍,山妇具餐”已也云云。佩翁今年六十七,暮年遘此,甚可悯念。同月,夏氏填《朝中措》(题李佩翁虹桥断梦图)一阕以报之。其实,早在1939年4月7日,《天风阁日记》就提到李佩秋、丁宁先后拜访夏承焘,只是不知两人当时是否曾巧遇?
李洣(1884—1953),原名萃兰,字佩秋,号小山。斋名红缥馆。湖南衡阳人。李登云之子。民国间,历任浙江南田、分水、象山等县知事。主持编纂《象山县志》,倡建分阳诗人祠堂,并编辑《分阳丛书》。他虽是湖南人,却与温州籍学人如黄群、刘景晨(刘节之父)、梅冷生、朱鹏、黄式苏等交往密切,这和他长期任职浙东有关。其夫人邬之就是宁波人,沈其光《瓶粟斋诗话》云:
衡山李佩秋……姬人邬梦兰,奉化人,能诗。庚寅,以避寇殁于海上,葬沪西吴家行湖南公墓,其地旧隶青浦。佩秋为绘《虹桥断梦图》,亦他年方志中一段史话也。题咏者颇多,而其乡人廖药庵(绍基)一律最为凄艳:“江南有客感飘蓬,惆怅清宵总帐空。锦瑟惊弦凄夜月,玉箫旧约付秋风。搔来白发愁应绝,写尽乌丝恨未穷。太息虹桥一抔土,芳兰从此幽宫。”
前文屡屡提到的《虹桥断梦图》,并非李佩秋自作,而是出于螺川女史周炼霞之手。近北京保利春拍有致李佩秋书札数十通现身,寄信人有冯煦、谭泽闿、章一山、瞿启甲、李宣龚、李释堪、陈道量、曹照宇、尹石公等数十家,内有挽诗提到“当年文字缔良缘”一说,相信并非虚言。
李佩秋精于词学考据,兼通目录版本之学,最著名的著作是《书林清话校补》,可惜当年《文澜学报》未连载完,以致学者至今仍引以为憾。《张元济日记》1937年1月16日提到“李佩秋信附来《书林清话校补》”,不知是否为全稿,抑只是《学报》抽印本?
晚年丧偶后,李氏一度“居上海康定路一七九弄廿四号任宅”(夏承焘致刘贞晦函)。1954年6月13日,范行准在清康熙抄本《耻庵集》跋文中提及李洣去世前生计艰难,曾卖书救急,并以孤本相赠,其中牵及他的去世时间:
壬辰之夏,衡阳李洣佩秋以邮片示予,谓寝瘵已久,瓶罍屡空,拟将架上之书以易薪米,而属旦夕之命,属为作缘,辞极辛切,乃拨冗往视。尚能坐谈,检视架藏,犹盈三十余箧,中惟诗文集居多,而明刊初印本《文苑英华》及《筹海图编》二书为白眉,医部则多经见者,因稍检点若干种,以介友人。其后往返数四,尽为此事。间从秘笈中出示吾邑胡超《耻庵集》,谓此乃人间孤本,历劫幸存。今老病待尽,以予与胡氏同邑人,又宿嗜缣素,故珍重付托。情义綦至,甚可念也。洣于民国初年曾长吾邑,并倡修邑志,有洣序可考。……而数百年来,青阳之艺文零落殆尽,不可复求。此书亦几成断种,赖洣左右葆爱,仅存于世。复珍重付予,予何敢重踏胡氏后人覆辙,以私于一家一姓,随年运而销尽哉?因举以赠上海市立合众图书馆。……今洣殁已年余,予始叙此书流传颠末于此,并检洣与予邮片三纸间于册,以助来者之稽证焉。
壬辰为1952年,同年刘景晨曾从温州赴海上探望朋友,归后作《上海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3: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