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李艳珍传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传承人传记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李磊 |
出版社 | 中国文联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李艳珍少入梨园几多艰辛,虚心学习勤奋努力,巧学尚派艺坛扬名,特殊年代受尽折辱,坎坷艰辛传戏育人。在六十余年的艺术生涯中,她演出过的剧目有《玩会跳船》《孙安动本》《春草闯堂》《抱妆盒》《琵琶遗恨》《江姐》等几十出,扮演了几十个不同的艺术形象,每个角色都有各自的特点。在演艺实践中,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李磊著的《李艳珍传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传承人传记丛书》力求全面展现李艳珍从艺经历,以期为传承、发展、繁荣戏曲艺术贡献微薄之力。 目录 总序 前言 致辞 一、致东柳人 二、致柳子戏表演艺术家李艳珍 第一章 李艳珍的艺术人生 一、少人梨园几多艰辛 二、虚心学习大器早成 三、勤奋努力巧学尚派 四、心系群众用心演戏 五、坚持不懈艺坛扬名 六、特殊年代受尽折辱 七、坎坷艰辛苦尽甘来 八、心系后辈传戏育人 第二章 李艳珍代表剧目及其人物塑造 一、清丽典雅饶有情趣 二、如泣如诉感人肺腑 三、雍容大方秉正贤淑 四、轻盈洒脱轻松活泼 五、豪爽泼辣正直善良 六、真实自然外柔内刚 七、朴实无华天真纯善 八、爽朗明快身段优美 第三章 李艳珍谈柳子戏艺术 一、谈如何塑造舞台角色 二、谈戏曲人才培养 三、谈戏曲危机与出路 四、讲学任教培养新人 后记 序言 历史创作了文化,又恭恭敬敬地将文化遗产移 交给当代。柳子戏这个古老的剧种,秉承着挖掘、 保护、创新、发展这一历史与当代交接的文化契约 ,稳步地向前进展着。 柳子戏很古老,远涉元明清的六百支音乐曲子 与二百多个传统剧目,折射着柳子戏古老的背影。 古道漫漫兮,负重而前移……柳子戏艺人,历经了 拼搏、辉煌、衰微、中兴、挫折、复兴,风风雨雨 ,沉浮沧桑…… 柳子戏又很年轻,她那久已形成的粗犷而又细 致的艺术风格,至今受到人们的喜爱,看家的经典 剧目《孙安动本》《张飞闯辕门》《玩会跳船》《 黄桑店》以及新创作的优秀剧目,始终在舞台上光 彩熠熠,成为柳子戏的旗帜,高扬在艺坛的上空。 柳子戏在历史的颠簸中培育了自我形象的大家 风范。既不为曾有的“东柳”之桂冠而倨傲,也不 为几度沉潜的波折而气短。柳子戏艺术家用坚毅与 朴厚,心血与汗水,矢志不渝地守望着舞台,一辈 一辈,年年月月,晨练晚唱,探索着柳子戏前面的 路…… 柳翠风雨后, 花红春风中。 柳子戏在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受到方方面面的 扶持、拥戴与呵护。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观看柳子 戏,接见演职员,给予热情地鼓励;艺术界诸多的 艺术家,梅兰芳、刘海粟、马少波、李默然……予 以热情地指导与肯定;柳子戏先后获得“文华奖” “梅花奖”等各种奖状近二百个;与英、法、德、 日、韩进行多次文化交流,受到热情地赞誉;至今 不少酷爱柳子戏的戏迷个人出资组班与乡亲同乐… … 这一切,是柳子戏的最佳奖赏, 这一切,是柳子戏的最高荣光。 荣誉是鞭策的力量。柳子戏演职员努力地做着 挖掘与传承的工作:先后出版了《柳子戏音乐曲牌 大成》《柳子戏唱腔精选》《柳子戏史料汇编》《 柳子戏图像大观》等多部重头史料,制作了大批剧 目音像光盘,培养了几批优秀的柳子戏接班人。最 近,在山东省文化厅的领导下,我们又启动了“柳 子戏艺术家丛书”工程。 “柳子戏艺术家丛书”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中的组成部分。丛 书对柳子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黄 遵宪、李艳珍、孔祥启、冯保全、李松云、迟皓文 等六位艺术家的艺术人生,分别予以全方位、多视 角的观照梳理与理论探讨。 戏曲艺术的奥秘与精华集中体现在戏曲艺术实 践家,尤其是表演艺术家的身上。每一位老艺人都 是一个“博物馆”,以崇敬之情,解读、破译、传 承其藏品的密码与价值,是我们后人应尽的责任。 这是一项填补柳子戏研究历史空白的工程,它将对 柳子戏的继往开来起着有力的推助作用。 柳子戏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是一项长期工程,我 们将以锲而不舍的精神推进工程的深入进展,并由 衷地欢迎社会各界人士能够支持、参与、指导柳子 戏传承发展的诸项事宜。 “东柳”这枝古老的奇葩必将绽放出更加靓丽 的时代风采。 导语 柳子戏很古老,远涉元明清的六百支音乐曲子与二百多个传统剧目,折射着柳子戏古老的背影。柳子戏在历史的颠簸中培育了自我形象的大家风范。既不为曾有的“东柳”之桂冠而倨傲,也不为几度沉潜的波折而气短。柳子戏艺术家用坚毅与朴厚,心血与汗水,矢志不渝地守望着舞台。 这是一套总结柳子戏艺术家艺术人生的书。它融普读性与专业性为一体。李磊著的《李艳珍传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传承人传记丛书》为其中一册。 后记 这是一套总结柳子戏艺术家艺术人生的书。它 融普读性与专业性为一体。人生道路、艺术成就、 艺术传承是书中三大内容。本书通过对艺术家的全 面总结,旨在传播艺术家的精神艺德与艺术成就, 进一步促进柳子戏的传承与发展。在本套丛书中, 我们努力做到思想性、学术性、可读性三者统一, 以期对山东戏剧“非遗”保护工作尽一份责任。 “柳子戏艺术家丛书”是山东省文化厅“非遗 ”工作的组成部分。这项工作自始至终得到省文化 厅领导的大力支持,并在山东省柳子剧团团部的协 调下进行运作。 “柳子戏艺术家丛书”运作过程中,6位柳子戏 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不顾年事已高,一次次拍摄 相关照片,接受采访,精神感人至深;山东省柳子 剧团各科室通力合作,业务科李卫国、资料室齐国 凤以及舞美队全体人员做了大量细致工作,本书照 片由本团资料室供稿,部分由本团吴黎明摄影,本 团王士全承担了有关摄影事宜;本书撰稿人山东省 艺术研究院赵峰、李磊,山东省戏剧创作室郑娇娇 ,济南艺术创作研究院莫非、王笃祥,山东省柳子 剧团牟妮,都是学子新秀,他们拨冗撰文,尽心尽 责;定陶二中高级教师薛志扬对本书做了认真的文 字校正;本书主编山东省艺术研究院于学剑主持统 筹;副主编山东省柳子剧团刘元贞紧密配合。 对参与本书编著工作的所有人员的关心支持和 辛勤劳动,我们表示衷心感谢。 最后希望能得到来自各方面的批评指正。山东 省柳子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 山东省柳子剧团 2016年6月 精彩页 事后想想,难得遇到了个好心人,也不知道请人家到家里来歇歇脚、喝口水,说句客气话。几十年后。李艳珍提起这段往事,仍很后悔自己当时年纪小、不懂事。 在家里又待了一年,李艳珍眼巴巴地看着同龄的朋友都去上学了,自己却因为家庭成分的原因被剥夺了上学的权利,伤心不已。自己无所事事,没有生存技能,觉得唯一会做,适合自己的就是演戏这条路。1956年,郓城县工农剧团(山东省柳子剧团前身)招收学员,会唱梆子、四平调的李艳珍一到考场,就引起了团长黄育才的注意。领导慧眼识才,发现了气质不俗的她,未经考试,他们毫不犹豫地破格吸收李艳珍参加了工农剧团。李艳珍如鱼得水,喜不自禁。由于她天资聪颖、招人喜爱,老师都愿意给她传授技艺。她自幼酷爱表演艺术,对戏曲表演有着浓厚的兴趣,立志将戏曲表演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和奋斗目标。从此李艳珍真正开始了戏曲表演艺术生涯。 当年,郓城县城有梆子、柳子、枣梆、评剧四个剧团,都是流动的艺术团体。李艳珍入剧团后,团里有十几个小女孩儿,由李冠德管理并教授基本功,她们随学随演,经常是还未完全学会就上台演出,演出质量难免粗糙稚嫩。但因是小演员扮演不起眼的小角色,有些动作、唱腔不到位,观众也就不在乎了。自从李艳珍这批女演员人社后,郓城工农剧团就结束了男旦的现象,旦行逐渐由她们来担当。建国后这批柳子戏女旦的出现,为柳子戏风格中婉约的一面找到了最重要的载体。 二、虚心学习大器早成 学戏不容易,尤其是柳子戏,不同的曲牌形成了不同的腔格,相同的曲牌又有不同的调式、板式和旋律的变化,初学入门更是不易。初学柳子戏时,李艳珍时常被这繁杂刻板的曲牌调式所困扰。有一次,学【耍孩儿】曲牌的戏,她学了很长时间也没弄懂,学不会更记不住,她急哭了,真想放弃不学了。但是,不学戏、唱戏,能干什么呢?家中太穷,她只有克服各种困难坚持学下去。直到学的戏多了,她才逐渐地掌握了一些技巧。由于李艳珍有梆子剧团的功底,她学表演比较快。入社十几天后,她就学会了《北国赴宴》并随即上台演出了。在戏中,她扮演一个小丫鬟。当时,学戏的时间很短,最短的一次排戏仅用3天时间。有时,演唱中忘了词,李艳珍能现编词糊弄过去。想起这些,李艳珍说:“当时胆子太大了!”入社半年后,有一次剧社排演《凤凰山》,其他的角色都定了,还缺少一个主要角色红金定。剧社领导问李艳珍:“你演行吗?”“行!”这是李艳珍第一次当主演。 李艳珍能得到戏曲界行家的称赞并非偶然,她把功夫用在了平时,从年轻时就特别珍惜练功的时间。开会时,她一边听别人发言,一边练习转扇子;吃饭时,她一边吃,一边压腿;有时候,走在路上,她会想着某个剧中人物的举止,情不自禁地模仿起来。李艳珍说,正是因为少年时期自己的努力才能有今天的成就,在学艺期间,她在老师的指导下严格按规范进行形体训练,一投足,一举手,唱念做打等样样不马虎。因为有戏曲功底,加上天资聪颖,李艳珍在短时间内就把唱、念繁重的柳子戏学得有模有样,几个月就能登台,一年后就扛大梁演出了。 李艳珍主工闺门旦,兼扮花旦、花衫、青衣等,由于嗓音纤柔委婉,做戏细腻逼真,再加学戏刻苦,早期就成为女演员中的佼佼者。1957年,年仅15岁的她以《小借年》获得了郓城县戏曲会演“青年奖”。1958年,以《除四害》获得菏泽地区戏曲会演一等奖。(P6-7)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