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格格所著的《陈云的故事(青少版)/领袖故事丛书》中收录的陈云是在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斗争中和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伟大事业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或创造了丰功伟绩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本书通过多个生动详实的故事,将领导人从出生一直到晚年的生活和奋斗历程串联起来,为读者展现了一个个饱满生动的形象,再现了领袖的人格魅力、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
龚格格所著的《陈云的故事(青少版)/领袖故事丛书》生动细腻地叙述了陈云为实现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解放,实现中国的统一、独立、富强,为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波澜壮阔的一生。本书具有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
1905年6月13日(农历乙巳年五月十一日),陈云出生于练塘镇下塘街西首靠河的闵家小屋里。练塘镇位于青浦县城西南,一条俗称三里塘的市河贯穿全镇,沿市河两岸有两条并行的街道,陈云家所在的下塘街便在其中。这是一个位于上海西郊的小镇,离上海市区50余公里,是江南一带比较典型的鱼米之乡。
陈云出生不久即开始过早地领略人间的悲苦。父亲陈梅堂,练塘本地人,是个淳朴善良的农民,深得大家的尊重。家里一无房产,二无田地,他除了租种些田地之外,有时还捉鱼摸虾,或帮别人宰猪,靠辛勤的劳动和省吃俭用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母亲廖顺妹祖籍广东,其父曾任清朝水师舰长,参加过太平天国起义,身经百战,后在练塘镇落户,生有两男一女,廖顺妹排行第二。
1895年,陈梅堂在26岁时与廖顺妹成亲,后生下一女,取名陈星,8年后,陈云出世。陈云两岁那年,父亲积劳成疾,无钱医治,终于抛妻别子离开人世。之后,廖顺妹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苦苦度日,靠替别人缝衣和帮佣为生,生活非常艰难,只能勉强维持而已。两年后,廖顺妹也因操劳过度、贫病交加,终因病无治,无可奈何地丢下两个孩子告别了这个冷酷的人世。
母亲过世后,陈云的外婆把陈云姐弟俩从闵家小屋接到练塘镇下塘街家里。此后十多年,陈云在外婆和舅舅廖文光的照料下度过了难忘的童年和少年时代。1919年12月8日,陈云告别了抚养他的长辈们,告别了与他朝夕相处的姐弟,告别了培养、教育他的老师们,告别了同窗几载的幼时朋友和同学,登上了东去上海的小船。从此,陈云开始投身革命事业,踏上了新的人生之路。
在东去的小船上,陈云久久凝望着养育他的练塘镇,心里很不平静。回想在练塘生活的14年,回想起舅父母对他的关爱,回想起母校老师对他的教诲,陈云的心里激起一阵阵浓浓的乡情。
1927年9月大革命失败后,腥风血雨之际,陈云再次毅然回到家乡,不久担任中共青浦县县委书记,领导农民开展秋收暴动。在组织起义和与贫苦农民日常生活的相处之中,陈云成为一名成熟、坚定的共产党人,在长期对敌斗争过程中,他与家乡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暴动失利时,当地群众冒着掉脑袋的危险掩护陈云,帮助陈云避开了敌人的7次“通缉”和无数次的危险。陈云曾多次谈到,在最艰难困苦的对敌地下斗争环境中,是故乡人民支持和保护了他,他的心始终和故乡人民联系在一起。之后的革命生涯中,陈云转战南北,较长时间地离开了家乡。
舅父的养育之恩
陈云曾经说过:“我出生在上海,从小失去父母,是舅父把我养大的。”陈云6岁时,外婆患病过世,临终前叮嘱陈云的舅舅廖文光将陈云作为廖家立嗣儿子,从此,陈云姐弟俩由舅父母抚养。陈云的舅舅廖文光以裁缝为生,他心地善良,性情温和,爱好文艺。舅母是个和善而且能干的妇女。廖文光夫妇俩十分喜欢孩子,但结婚多年,膝下仍然无子。因此,30多岁的廖文光对外甥和外甥女倍加爱护。有好吃的,总留给孩子们先吃;逢年过节,也让他们和近邻小朋友一样穿新衣服,打扮得干干净净;空闲时,廖文光还给外甥讲故事,有时还带陈云去听书。
P1-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