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百科全书名家文库》全面介绍了人类已有知识,被誉为“中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化工程”、“一切才智之士的知识背景”。全书是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先后组织的3万余名专家学者智慧的结晶,其中汇聚了各个领域的名家巨匠。这些名家所撰写的各类条目,为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记忆,甚至许多名家的文学已成为时代的绝响。这些名家所撰写的知识主题涉及各个领域,他们以精当简洁的文字,系统概括了一门学科的全貌,虽然篇幅短小,但充满深厚的学识积淀。本书是其中的《十六国隋史》。
《十六国隋史》由唐长孺编著。
唐长孺编著的《十六国隋史(大字版)》分为十六国、隋两部分,主要包括:十六国与五胡、人民的生产与生活、各族所建政权的性质、编户与荫附户口、少数族政权与汉族士庶的关系、佛教的传播与发展、东西交通、隋朝的建立和强盛等。
十六国时期成国建立者。字仲俊。巴赏豪强领袖李特第三子。巴西宕渠(今四川渠县东北)人,后迁略阳(今甘肃天水东北)。李特率流民起义,以李雄为前将军。303年,李特被益州刺史罗尚击杀。继任者李流旋亦病故,李雄以大都督名义继续领导流民作战,驱逐罗尚,攻占成都,304年称成都王,建元建兴。306年即皇帝位,国号大成。在位三十年。李氏封建政权在六郡流民反晋斗争中建立,史称“为国无威仪,官无禄秩,班序不别,君子小人服章不殊”。但李雄虚己爱人,授用皆得其才,并兴文教,立学官,简行约法,政治较为清明。他注意发展生产,赋役较轻,男丁一岁谷三斛,女丁一斛五斗,疾者减半;户调绢不过数丈,绵不过数两。多次遣使东晋朝贡,遣将开拓疆域。死后由兄李荡之子李班继位,为其子李期所杀,而李期复为李特弟李骧之子李寿所杀,改国号为汉,政治紊乱,于347年被东晋桓温所灭。
十六国时期汉国建立者,军事统帅。字元海,新兴(今山西忻州)匈奴族人。归附汉朝后,自谓汉朝外孙,故冒姓刘。祖父於扶罗,为南匈奴单于;父刘豹,为左贤王。自幼好学,博览经史,以文官无武、武官无文为耻,遂兼学武事;成年后熟谙兵法,善于应变。深得晋武帝等赏识,任匈奴北部都尉、五部大都督。刘渊广交五部豪杰及幽、冀名儒。但因身非汉族,受部分朝臣排挤,后被免官。不久,为成都王司马颖起用,行宁朔将军、监匈奴五部军事,又拜为北单于、参丞相军事。西晋永兴元年(304),被右贤王刘宣等族人密推为大单于,各族民众归之者逾十余万人。西晋八王之乱时,刘渊借匈奴与汉为甥舅关系,尊奉汉高祖,以继承汉业为由,建立汉国,称汉3-,建都左国城(今山西方山)。接着与西晋东赢公司马腾、并州刺史刘琨互相攻战于并州地区(今山西太原一带)。后又命第四子刘聪等十将南据太行,进攻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东),威胁洛阳;命辅汉将军石勒等十将东下赵、魏,开拓疆土。汉元熙五年(308)即帝位。次年移都平阳,又遣军南下,两攻洛阳受挫。汉河瑞二年(310)病逝。
以383年东晋和前秦的淝水之战为界,十六国的建立可分前后二期。前期的政权有:①成汉、②汉和前赵、③后赵、④前燕、⑤前秦、⑥前凉,还有鲜卑拓跋部的代和冉闵的魏不在十六国内。后期的政权有:⑦后秦、⑧后燕、⑨南燕、⑩北燕、⑩后凉、⑥南凉、⑩西凉、⑩北凉、⑩西秦、⑩夏,此外还有西燕不在十六国内。
在这个历史时期里,各族之间征服与被征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经常变换,民族压迫与反压迫的斗争反复进行。长期的动乱,统治者的狂暴屠杀和劫掠,漫无限止的劳役,给各族人民带来巨大灾祸。在战乱中生产极其困难,有时人民需要背着盾,带着弓箭到地里劳动,为了生活与生产,大量的劳动人民不得不投身坞壁主(见坞壁)或在部落贵族的武装庇护下成为荫附户口。各族政权为了便于奴役,常常通过军事征服把各族人民迁到自己国都周围;一个政权消灭,另一个政权建立,随着统治中心的转移,又进行另一次的迁移。这种频繁的迁来迁去,使人民的生活与生产更加不能安定。P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