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翠琳老师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作家。如今,她虽然已是80多岁高龄的老奶奶,但从她慈祥的笑容中,从她为冰心奖日夜操劳的背影中,我们丝毫看不出她对儿童的爱有哪怕是万分之一的减少,相反,她依然是千千万万个孩子的好奶奶,好朋友。
人民文学出版社天天出版社将葛翠琳老师毕生的作品结集出版,大红的封面封底,剪纸的图案图画,别致的自序自记,明晰的分类分目,彰显着中国大众的审美心理和东方艺术的生动神韵。红红的底色中,流淌着老作家红红的激情,跃动着她的红红的爱心。
《天天典藏·葛翠琳:十四个美梦》记述了作者自己一生的足迹,感情真挚、内容翔实,是一部非常感人的集子。
《十四个美梦》是《天天典藏·葛翠琳》之一。
《十四个美梦》记述了作者自己一生的足迹,感情真挚、内容翔实,是一部非常感人的集子。老作家的大爱与真情,通过精湛、精致的艺术结构与精巧、精美的童话幻想,融铸成各自迥异的诗性呈现。
第一个美梦——做自立的女人
我的故乡是农村,但我很幸运,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人称书香门第,所以作为女孩子的处境还算好一些,但整个社会重男轻女的观念根深蒂固,无形的势力强大,女孩子的生存空间非常狭窄,这是很自然的。童年时代的我,亲眼看到周围妇女的悲惨命运,常常感到迷惑不解。
葛家是一个很大的家族,各支住满前后两三个村庄。先辈曾出过翰林,曾祖父葛国良号文翰,有“贤良方正”的头衔,祖父葛寅东号敬堂,是最后一代秀才,属牛,生日是五月二十九日,活到现在应是一百三十五岁了。葛家祖祖辈辈都以教书为生。曾祖父一辈堂兄弟八人,只有我的曾祖父有两个儿子,我的祖父一儿一女。二爷爷虽然五个儿子,三叔早逝,留下幼子一个,四叔早逝,留下女儿一个,五叔一个女儿,六叔没有孩子,小叔三岁就夭折了,所以二爷爷只有一个孙子。曾祖父的堂兄弟,只有七曾祖有个儿子,其他曾祖父都过早地去世,留下寡妻孤独地面对人生。七曾祖父只有一个儿子,儿媳也就是我的五奶奶。因此,五奶奶有了儿子就成为几位曾祖母盼望和争夺的过继人。五奶奶的重男轻女思想达到残酷无情的地步,简直让我胆战心惊。
一 不幸的婴儿
五奶奶生了个女孩儿,奶奶让我给五奶奶去送红糖和芝麻。我进了五奶奶的屋子,她的小姑子正抱起婴儿,准备让五奶奶给孩子喂奶。谁知五奶奶接过婴儿来,猛地往炕头儿上一扔,就像狠狠地甩出一块木头,婴儿发出一声惨叫,尖锐而又凄厉,就像一只被踩死的小猫发出的哀鸣,我一惊,手中拿的红糖和芝麻撒落在地上。姑奶奶忙爬上炕抱起婴儿来,只见那可怜的小东西嘴唇一张一合挣扎着喘气,好大工夫才有一声微弱的啼哭,姑奶奶好言好语地劝说她的嫂子。
“给孩子吃口奶吧!好歹也是条小生命儿。”
五奶奶凶狠地说:“小丫头儿片子,要她有什么用?长大了也是个累赘,还不如让她早死了。”
亲生母亲,为什么这样心狠呢?
我望着那无辜的婴儿,五官端正,很可爱的小脸儿。姑奶奶用嘴喂她水,渐渐地她睁开了眼睛,很漂亮。刚刚来到人世的她,还不知道自己的命运,亲生母亲不要她活下来,可怜的小姑娘,她还不懂得难过和悲伤,疼痛和饥饿却折磨着她,连哭的力气都没有。她会饿死吗?
我转身离开这可怕的地方,连撒在地上的红糖和芝麻也没捡拾起来,一口气跑回家扑在奶奶怀里,哇地一声大哭起来。
奶奶一边为我擦拭眼泪,一边问:
“怎么了?谁欺侮你了?”
我呜咽着说:“五奶奶那么狠心,她要饿死自己的女儿。”。
奶奶长叹一声,自言自语地说:“也难为她了,几个婶婆都等着跟她要儿子呢!”
我愤愤地说:“那小女孩刚出生,大家就欺侮她,亲妈妈都不抱她,还狠狠地把她摔在炕上,多可怜啊!”
奶奶抚摸着我的头,无奈地说:“女人一辈子的路,好比走山涧里的独木桥,难上难啊!千万人里,有几个不遭罪的?就说咱们家族里,老少几辈儿,你数数看。”可不是嘛,曾祖母一辈,婶婶一辈,好几个寡妇,长年躲在屋里不出家门,除了做针线活,就是纺线、织布,逢年过节,她们也不敢在人前露面,祭祖扫墓也不能参与,四季都穿一身黑衣裤,直到黑发变成了白发都是如此。她们还算幸运者,不挨打受骂,饿不着冻不着。穷人家的女人就更惨了,吃不饱穿不暖,干苦活儿,卖力气,还要照养孩子,直到死也没有一天松心的日子。
我在长篇小说《蓝翅鸟》里曾写过这段经历和感受。 ……奶奶……领着孙女走进了大门……
堂屋里显得幽暗而又陈旧,笨重的八仙桌旁边坐着一位干瘦的老头儿,手里捧着水烟袋,正闷着头咕嘟咕嘟地吸烟。
奶奶很恭敬地说了一句“叔公公好”!就跪下身去磕头。磕完了头,站起身来,打开蓝花包袱,双手捧给叔公公,必恭必敬地说:“侄媳妇没什么孝敬你老人家的,做了两双布袜子,两双布鞋,几件随身穿的衣裳,替丈夫尽一点心意。”
……
这时候,老人伤心至极,嘴唇都哆嗦起来,但声音仍旧很严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你们叫我死后怎么去见老祖宗?!”
……
奶奶眼里满含泪水走出大门外,就像那风中抖动的枯树,承受着狂风巨大的压力。她想挺直站稳,却身不由己。苦姑娘儿拉住奶奶的衣襟,小声说:“奶奶!你别伤心。”
奶奶望着小孙女,忍不住流下两行泪水来,自艾自怨地说:“唉!你要是个男孩子多好!”
一代又一代的女人,有丈夫的千辛万苦地劳累着,孝敬老人,侍候丈夫,照养孩子,做吃做穿,从早忙到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耗尽了心血,只盼着儿孙长大,成家立业,一生就算圆满。那没有丈夫的女人,就苦苦地熬着,熬到满头白发,只求能过继个后人,将来不会荒坟一座无人祭扫。
人活着为了什么?谁也讲不清楚。
可我从小就知道,女孩子是受苦受气的角色。
二女人的命运
我很爱三婶,可她长年不在婆家。
三婶得了肺痨,咳嗽吐血,婆家谁会服侍她呢?只得住娘家去。可逢年过节的时候,出嫁的女人是不能留在娘家的,于是借别人家的牛车送到婆家来。天寒地冻,路途遥远,病人的病情怎么能不加重呢?
我在长篇小说《蓝翅鸟》里曾写过这样一段情景:
这时,一辆老牛车慢悠悠地进了村子。一位五十多岁的车把势吆喝了一声“喔——”!牛车停在了二奶奶家门口。病倒了三年不能起身的三婶儿,送回婆家来过年了。
P3-6
采撷录
——八十年旅程回望
葛翠琳
小时候,天天盼着快点儿长大,坐车、坐船、骑马,去很多很多地方……
如今,我已年过八十,爬过泰山、黄山、庐山、峨眉山……也看过富士山、阿尔卑斯山……在狂风巨浪中,乘船到了大海边的“天涯海角”石碑下,还登上了西沙、南沙的礁石,寻觅过美丽的贝壳、珊瑚丛,欣赏过大海龟在沙滩上爬行,也到日本、泰国的海边观赏游玩过。
我曾骑马骑骆驼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奔跑,造访马背上的流动小学,也在海边小渔村学过补网,捞海菜,晒鱼虾,还曾去深山老林采药,探寻稀有树木和植物……这些经历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不少生动的记忆。
然而,我最难舍难忘的还是故乡——渤海边一个偏僻的小村庄。
常有人问:“你是北京入吗?”
我总是回答:“我不是北京人,只不过在北京居住多年罢了。”
这是我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
我出生在农村,童年是在家乡度过的。
在我蹒跚学步时,奶奶就牵着我的小手呼唤:“往前走,别怕!”
从我学会走路,奶奶就给我一个用柳条编成的小篮子,让我跟随着干活儿的大人外出,自己学着采摘野果野菜,寻拾漏失在田野里的残粮。小小的筐篮有弯弯的提梁,我把小筐篮挂在细小的胳臂上跑来跑去,里面装进收割完毕落在地里的豆粒、花生、红薯、麦穗儿、谷穗儿,或者田里疏苗拔下来的萝卜苗,长在田边土冈上的野苋菜、马勺菜……回家后总会得到奶奶的夸奖和疼爱。那小筐篮仿佛一个宝盒儿,里面总是装满了喜悦和欢乐。奶奶一面收检我的收获品,一面还讲一些叮嘱的话让我记住。例如——
“力气好比那井泉水,使不尽来用不完,人不要怕吃苦受累。”
“采摘野果野菜,拣拾柴草弃粮,能锻炼人细心耐心。人一辈子都在寻觅和采摘,收获的大小,就看你用心用力的多少。”
我喜欢在田野里无拘无束地奔跑嬉戏,寻宝拾遗,和小伙伴比赛心灵手巧。
那是平淡而又温馨的日子。
春天采摘嫩绿的榆钱儿生吃或者蒸糕,掰下香椿芽儿来拌豆腐全家共享,看燕子筑巢屋檐儿下,听喜鹊喳喳叫枝头。
夏天吃桑葚儿,染成一个小花脸儿,躺在麦秸垛上数星星,听蛐蛐儿叫蛙群鸣。
秋天吃熟透了的红姑瓤儿、枸杞子、野酸枣儿、山核桃,搂树叶儿,割野草,望大雁南飞,看荷塘出藕,粮入仓,菜入窖,家家户户洋溢着秋收的欢乐。
冬天吃爆米花、烤红薯、冻柿子,北风呼啸,大雪封路,世界一片白,小小村庄一片宁静,古老的纺车吱扭扭飞转,抽出又细又匀的棉线线。
除夕夜祭祖,春节拜年,吃饺子,放鞭炮,贴春联,蒸年糕。
正月十五吃元宵,看花灯,踩高跷,舞龙舞狮耍大刀。 追着男孩们看抖空竹,滚铁环,放风筝,踢毽子。小姐妹们玩骨头子儿,争夺小小的羊膝盖骨,当成宝贝收藏。
端午节门上插艾蒿,女孩儿用丝线缠成彩色小粽子、小葫芦、小篦子,戴在身上美滋滋又显摆又自豪。
中秋节供兔儿爷,吃月饼,高粱秆儿做成车、马、轿和船,烂泥巴摔打摔打,捏成碾子和磨盘。
大自然给予一无所有的孩子们很多乐趣和智慧,广阔的田野、、茂密的树林、日夜流淌的小河,一年又一年,滋润着幼小的心灵。
从学习讲话开始,就听祖母摇着纺车讲述动人的传说——
狐仙、狼外婆的故事,喜鹊、布谷乌的传说;
人参、何首乌的故事,花仙、槐树精的传说;
花木兰从军、昭君出塞,杨门女将、十二寡妇征西;
牛郎织女七月七银河相会,梁祝化蝶、孟姜女哭倒长城……
墙上的年画、瓷瓶上的人物、门神灶王爷的彩像、花样繁多的剪纸窗花、皮影的唱腔、民谣小曲儿……儿时诸多的生活情景、游戏、民俗、方言、谚语,仿佛都成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国土沦丧,中国人任由日本兵残害,侵略者抢掠烧杀,毁灭了一切幸福和宁静,小小年纪内心烙下刻骨铭心的伤痕,才深切感受到民族的苦难祖国的存亡是比个人生命更重要的事,早早地认识到没有了国就没有了家没有了个人。
上中学时,我随父母定居在北京,那时的北京还称为“北平”。求学的艰难,磨砺了我的性格:认准目标,付出最多的努力和最大的耐心,期待成功但不怕失败。
当我以农村孩子的学习基础考取北京几个名牌中学时,我并没有感到惊奇。我在学习条件优越的中学里完成了学业,并不认为自己是“城里人”。当我由中学推荐被燕京大学录取后,面对学问渊博的教授、导师以及满口流利英语的同学们,在那布告和通知全都使用英文的生活学习环境中,内心仍然感觉自己只是一个农村孩子。在众多家境富贵、衣物讲究的同学中间,我从未羡慕过别人的衣饰打扮,我最珍爱的还是棉布衣衫、布鞋棉线袜。奶奶一辈子只穿自己纺线自己织成粗布自己缝制的衣裤,这成为她一生从未改变过的习惯。而这传统融在我的血液里,积淀在我的骨髓中,形成我的风骨性格和欣赏趣味。
燕京大学的环境是优美的,湖光塔影、古树粉荷;条件是优越的,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建筑讲究的教学楼,设备齐全的实验室,条件优越的宿舍,然而众多的学子,为了民族的未来,为了新中国的诞生,投入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不怕抛头颅洒热血。我在这支队伍里接受了革命的教育,当解放全中国需要青年贡献自己的时刻,大多数同学抛下优越的学习环境随解放大军南下,去参加生死难料的战场拼杀。我就是在那时毫无眷恋地脱下学生装换上了列宁服,被分配到中共北京市委文委会,成为一名革命干部的。
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从此,个人的命运、家庭的聚散、事业的挫折和发展、人生的酸甜苦辣,都在时代的巨轮飞转中起伏翻滚。
我不幸被抛置在文化界,经历了波澜汹涌的狂风巨浪,暴雨山洪……六十年过去了,雨雪风霜、荆棘泥泞,漫漫长路上抬脚容易落脚难……但我又是幸运的,那么多文学艺术界的前辈和长者为我指过路标,具体地教导我,鼓励我,冰心、老舍、吴作人、萧淑芳、叶君健、端木蕻良、萧军……他们一生远离虚荣,漠视名利,默默地贡献,一年又一年,没有书房画室,挤在卧室里放张小桌儿,写出译出画出令世人惊叹的作品,直到生命的尽头,还有那么多遗愿没有完成。
吴作人老人曾拿着冰心奖参评书给我详细讲解:“画面中的兔子形象是学美国的……创作中要有自己的构思、自己的表现手法,借鉴有益但不要模仿……”
叶君健老人为译《安徒生全集》,多年查阅资料考证细节,连一件器皿、一个地名都不惜花精力在丹麦查访核对过。
冰心为译《世界史纲》,翻阅的参考书可以装满一套房子……
那一辈的文化巨人,从没为自己争过什么,他们无怨无悔,将一生的心血凝结成文化遗产留给了后人。
在我那记忆的筐篮里,储存了很多只属于我的精神珍宝——
有充满生命力的叶片,有坚实饱满的果核,有失去娇色依旧形态优美的花瓣儿,有干硬结实的根须……一件件深情温馨的往事,像散落的珍珠闪耀在印象里,不知不觉地变成我的血液,融化渗透散落在我的作品中。我所写的语言文字、故事人物、生活背景,都藏有我自身的影子以及我一生尊崇的品格、执着追求的理想和愿望。
文学创作,写什么?怎样写?作品在读者心中留下什么?这是我不断实践反复思考的问题。每写一个作品,都像面对一份考卷,我希望自己能写得更好些。
八十年的人生旅程举首回望,心中充满了欣慰和感恩,虽然历经坎坷,但我从来不想伤害别人。不论成绩多少,我都已经尽心尽力了。我受惠于别人的太多,而欠债不少。我是幸运的,因为我是历次苦难中的幸存者。
奶奶只是一名农村妇女,没有上过学,她一生只想着给予:给亲人,给邻居友人,给遇到难处的陌生人……弱者都能得到她力所能及的帮助。她从不为自己索取任何东西。
祖母离开我六十年了,但她那慈祥的笑容和坚毅的神态永远刻印在我心灵的深处。无论我走多远,身处何方,她总是守护着我,引领我向前。
我的每一篇作品,都是我在人生旅程中采摘的果实,聚集起来,装进筐篮里,作为一份心灵的献礼,呈给相识不相识的朋友。在你们迈向未来的路上,我与你们同行。
2010年秋于竹园
葛翠琳的不少童话名篇,是可以作为全世界儿童共有的童话珍品,进入儿童文学宝库和世界童话史册的。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陈建功
六十年风风雨雨,您与中国的文学事业,尤其是儿童文学事业共同走过,您是一名战斗力永不衰退的老兵,是一名认真的写作者,我由衷地感佩您。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高洪波
葛翠琳以她的文学业绩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历史增添了浓重的一笔,以她一颗充满关爱的心,在儿童文学园地上耕耘播种,培育新苗。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金波
葛老师是位充满爱心的好作家、好阿姨、好妈妈、好奶奶。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马光复
浅显的文字,通畅的叙述,富有节律和画面感的语句,精湛地传承和再现了中国语言文学的神韵。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