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第三只眼睛/天天典藏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作者 葛翠琳
出版社 外国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葛翠琳老师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作家。如今,她虽然已是80多岁高龄的老奶奶,但从她慈祥的笑容中,从她为冰心奖日夜操劳的背影中,我们丝毫看不出她对儿童的爱有哪怕是万分之一的减少,相反,她依然是千千万万个孩子的好奶奶,好朋友。

人民文学出版社天天出版社将葛翠琳老师毕生的作品结集出版,大红的封面封底,剪纸的图案图画,别致的自序自记,明晰的分类分目,彰显着中国大众的审美心理和东方艺术的生动神韵。红红的底色中,流淌着老作家红红的激情,跃动着她的红红的爱心。

《天天典藏·葛翠琳:小路字典》是一部散文集。老作家的大爱与真情,通过精湛、精致的艺术结构与精巧、精美的童话幻想,融铸成各自迥异的诗性呈现。

内容推荐

《天天典藏·葛翠琳:第三只眼睛》是一部散文集,记述了葛翠琳老师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为儿童文学事业撰文、奔走的事迹,字里行间都是她对儿童的爱和殷殷期望,以及对儿童文学事业的期许。《天天典藏·葛翠琳:第三只眼睛》还有几篇或极具时代特色或改编于经典作品的儿童剧,人物形象丰满可爱,贴近小读者。

目录

美的使者

第三只眼睛

高山·大海

 ——永远读不完的书

美的使者

寻找

草原小路通北京

真实的童话

 ——山东菏泽地区见闻

友谊的花朵

人与人

 ——瑞士行散记之一

人与人

 ——瑞士行散记之二

迷人的书店

泰国骑象散记

祖国在我们的心中

 ——访日散记

追寻真理的脚印

 ——日本京都散记

友谊的花朵

 ——中国妇女代表团东京活动散记

给予爱和美的老人

久立雨中的孩子

生活的窗口

 ——参观日本农村途中见闻

科学,改变着生活

 ——日本农村见闻

姊妹学校友好城

殷切的希望

幻想与现实

 ——漫谈童话

曾相聚在精灵世界

幼儿童话散记

迎春花开

期望

留在孩子心中的花儿

捧给孩子们的鲜花

 ——祝贺全国儿童剧观摩演出开幕

替孩子们说几句话

 ——寄语儿童电视剧工作者

殷切的希望

未来的路

乳泉无声

快乐的寻觅

植树、种草梦幻曲

新苗吐绿,幼树成林

 ——关于儿童文学创作的几个问题

丢失的和寻找的

 ——儿童文艺创作漫谈

任重而道远

 ——《中国儿童文学精品系列》序

路标

 ——《中国作家人生历程三部曲》前言

永恒的魅力

 ——《世界名著之旅丛书》序

难忘温馨童年

 ——《竹林青青》序

花儿的种子

 ——《红虫青蜒》序

《低幼童话佳作选》后记

“快乐鸟”向你飞来

智慧的光

 ——《少儿文学精品助读二百篇》序

《红宝石丛书》序

《绿宝石丛书》序

奇妙的世界向你招手

 ——《有趣的世界》序

寻找永恒的爱(舞台剧)

小羊羊的心事

小淘气的决心

野天鹅

小姐妹的冰靴子

试读章节

第三只眼睛

这是一位小姑娘画的图画,令许多人迷惑不解。

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生长在大海龟的背上,海龟的硬壳像隆起的山冈,一道道裂纹像交叉的沟壑,鸟群飞落在枝头唱歌,窝巢里的小鸟头顶白云:“大树为什么长在海龟的背上呢?”

“这是会走的树。海上没有树,海龟在海面上游,大树就在海上走。海龟在海滩上爬,大树的阴凉就在海滩上移动。海龟走到哪里,哪里就有大树和小鸟唱歌。”小姑娘自信地说。

业余美术学校的老师说:“这孩子有第三只眼睛,长在心灵深处,它能发现别人看不到的美好的事物。”

大家却认为她是个怪孩子,甚至有些为她担忧。她常常产生一些古怪的念头,日子久了,人们都好笑地叫她痴儿。

她听见折断花枝的小树哭泣。

她看见石狮子悄悄地落泪。

有人告诉她,那不过是大树枝叶上的露珠滴落在石狮子的身上罢了。小姑娘坚持说:石狮子的泪是热的。

痴儿唱歌给月亮和星星听,她还想用太阳的颜色画图画。

没有人相信小姑娘那些怪异的想法,对她满怀忧虑和讥讽。没有人明白,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在学会语言以前,就开始了和周围的一切交谈,自由地感受一切。婴儿好奇的眼神,挥动小手,踢蹬小腿,都是语言,是纯真而又生动的语言。婴儿的第一个微笑,就表现了丰富的内容。讲话并不是语言的全部。成人的想法和孩子的心灵不相通,就带来难免的不幸。

暮色朦胧,车辆在大路上奔驰,像流星划过夜空,车灯的光点消失在前方,只留下沉重的轰鸣回荡在大地上,人们习惯了车流如梭,只留神注视着红绿灯闪烁。

痴儿却看见时光老人和车辆赛跑,乘风飞向前方,超过一辆又一辆快速的汽车,痴儿向老人打招呼,老人来不及回答,只留下一个闪过的微笑。她急着把自己看到的景象告诉爸爸,爸爸皱紧眉头,粗声粗气地回答:“你胡说些什么!还不快温习功课去。”爸爸甚至没看到痴儿眼中闪动的泪光,就转身去忙自己的事了。

“时间就是金钱!”这是爸爸反复讲的一句话。

爸爸紧追时间,似乎要让每一分钟都变成金钱。他为什么合不得给女儿留下一点点时间呢?金钱比女儿更重要?

痴儿感到悲哀。

放学回家的路上,痴儿喜欢观察周围的一切,种种奇想,随时涌现出来。

一栋栋新楼插天矗立,它们迎着朝霞谈些什么呢?

一座座新桥盘伏伸展,紧贴着大地的胸脯,它们能听到大地妈妈的心里话吗?

路边的花树花丛摇动着枝叶,花瓣儿在清风中飘飞,一阵馨香扑在痴儿的脸上,这是花儿的语言吗?痴儿听到花儿说:送给你快乐。

痴儿爬上山坡,茂密的草丛向她拍手,她跑回家急切地问妈妈:“柔软的草,怎么能从沉重的大石头缝底下钻出来?”

她走过一座古旧的宅院,看见屋顶上长出一棵挺直的小树,叶儿碧绿,枝儿青青,小鸟落在枝上叽叽鸣叫。鸟儿是不是想问明白:“小树怎么能在屋顶上扎根?”

许许多多的提问,充满好奇的幻想,但妈妈总是不耐烦地打断她:“你胡思乱想些什么?应该多想想怎么考出好成绩,少想那些没有用处的事。”  妈妈没有注意孩子的失望,忙着去编织手中的毛线,似乎那比痴儿的心事更重要。

痴儿感到孤独。

校园里的钟声特别响亮,好像时刻在提醒大家:考试、评比。课堂上,屏息静气,放学后,背回一摞作业。参观回来,急着完成心得作文。

像小小的陀螺,为了使它的转动不停止,鞭子紧紧地抽打,毫不放松,旋转,旋转……痴儿在睡梦里也不断地翻身,口里喃喃地背诵功课。“班级的成绩全靠你们了。”老师一副沉重的神情,带病辛苦地陪学生增加课时。

丰富的营养,精美的食品,痴儿却身体瘦弱,脸色苍白。妈妈带她跑医院,做体检。医生说她没有病,却开了一大堆贵重的药。

学校督促她体育分数要赶上来,才能争取全优。

痴儿觉得很累很累。

庆贺生日,父母问她要买件什么礼物?

“我想买一份快乐,送给老师。”她睁着大眼睛认真地说。

父母惊愕地相视而望,哑口无言。

终于,痴儿的第三只眼睛闭上了。它不会再睁开。这只神奇的眼睛,出现的时间很短促,当它变成了失明的盲眼,就无法再使它恢复视力。它悄悄地消失了,无声无息。这是一个孩子最大的悲剧,然而,却无人知道。

父母用金钱给孩子买了许多贵重的礼物:玩具、食物、衣服、钢琴、自行车……学校给了孩子许多奖励和荣誉:奖状、评语、红花、奖品……

孩子却失去了她最珍贵的第三只眼睛——那是创造的泉源。

痴儿不痴了。她按照周围世界的要求和标准塑造自己,并准备迎着更沉重的压力,去适应复杂缤纷的社会,在人生路上毫无选择地挣扎前行。

童年结束了,留在记忆里的童年一片朦胧,像烟、像雾、像飘荡的浮云,只有两个大字特别清楚:竞争。

人们说她长大了,懂事了,美好的未来在等待着她,‘称她为:幸运儿。

P3-6

序言

采撷录

——八十年旅程回望

葛翠琳

小时候,天天盼着快点儿长大,坐车、坐船、骑马,去很多很多地方……

如今,我已年过八十,爬过泰山、黄山、庐山、峨眉山……也看过富士山、阿尔卑斯山……在狂风巨浪中,乘船到了大海边的“天涯海角”石碑下,还登上了西沙、南沙的礁石,寻觅过美丽的贝壳、珊瑚丛,欣赏过大海龟在沙滩上爬行,也到日本、泰国的海边观赏游玩过。

我曾骑马骑骆驼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奔跑,造访马背上的流动小学,也在海边小渔村学过补网,捞海菜,晒鱼虾,还曾去深山老林采药,探寻稀有树木和植物……这些经历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不少生动的记忆。

然而,我最难舍难忘的还是故乡——渤海边一个偏僻的小村庄。

常有人问:“你是北京入吗?”

我总是回答:“我不是北京人,只不过在北京居住多年罢了。”

这是我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

我出生在农村,童年是在家乡度过的。

在我蹒跚学步时,奶奶就牵着我的小手呼唤:“往前走,别怕!”

从我学会走路,奶奶就给我一个用柳条编成的小篮子,让我跟随着干活儿的大人外出,自己学着采摘野果野菜,寻拾漏失在田野里的残粮。小小的筐篮有弯弯的提梁,我把小筐篮挂在细小的胳臂上跑来跑去,里面装进收割完毕落在地里的豆粒、花生、红薯、麦穗儿、谷穗儿,或者田里疏苗拔下来的萝卜苗,长在田边土冈上的野苋菜、马勺菜……回家后总会得到奶奶的夸奖和疼爱。那小筐篮仿佛一个宝盒儿,里面总是装满了喜悦和欢乐。奶奶一面收检我的收获品,一面还讲一些叮嘱的话让我记住。例如——

“力气好比那井泉水,使不尽来用不完,人不要怕吃苦受累。”

“采摘野果野菜,拣拾柴草弃粮,能锻炼人细心耐心。人一辈子都在寻觅和采摘,收获的大小,就看你用心用力的多少。”

我喜欢在田野里无拘无束地奔跑嬉戏,寻宝拾遗,和小伙伴比赛心灵手巧。

那是平淡而又温馨的日子。

春天采摘嫩绿的榆钱儿生吃或者蒸糕,掰下香椿芽儿来拌豆腐全家共享,看燕子筑巢屋檐儿下,听喜鹊喳喳叫枝头。

夏天吃桑葚儿,染成一个小花脸儿,躺在麦秸垛上数星星,听蛐蛐儿叫蛙群鸣。

秋天吃熟透了的红姑瓤儿、枸杞子、野酸枣儿、山核桃,搂树叶儿,割野草,望大雁南飞,看荷塘出藕,粮入仓,菜入窖,家家户户洋溢着秋收的欢乐。

冬天吃爆米花、烤红薯、冻柿子,北风呼啸,大雪封路,世界一片白,小小村庄一片宁静,古老的纺车吱扭扭飞转,抽出又细又匀的棉线线。

除夕夜祭祖,春节拜年,吃饺子,放鞭炮,贴春联,蒸年糕。

正月十五吃元宵,看花灯,踩高跷,舞龙舞狮耍大刀。  追着男孩们看抖空竹,滚铁环,放风筝,踢毽子。小姐妹们玩骨头子儿,争夺小小的羊膝盖骨,当成宝贝收藏。

端午节门上插艾蒿,女孩儿用丝线缠成彩色小粽子、小葫芦、小篦子,戴在身上美滋滋又显摆又自豪。

中秋节供兔儿爷,吃月饼,高粱秆儿做成车、马、轿和船,烂泥巴摔打摔打,捏成碾子和磨盘。

大自然给予一无所有的孩子们很多乐趣和智慧,广阔的田野、、茂密的树林、日夜流淌的小河,一年又一年,滋润着幼小的心灵。

从学习讲话开始,就听祖母摇着纺车讲述动人的传说——

狐仙、狼外婆的故事,喜鹊、布谷乌的传说;

人参、何首乌的故事,花仙、槐树精的传说;

花木兰从军、昭君出塞,杨门女将、十二寡妇征西;

牛郎织女七月七银河相会,梁祝化蝶、孟姜女哭倒长城……

墙上的年画、瓷瓶上的人物、门神灶王爷的彩像、花样繁多的剪纸窗花、皮影的唱腔、民谣小曲儿……儿时诸多的生活情景、游戏、民俗、方言、谚语,仿佛都成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国土沦丧,中国人任由日本兵残害,侵略者抢掠烧杀,毁灭了一切幸福和宁静,小小年纪内心烙下刻骨铭心的伤痕,才深切感受到民族的苦难祖国的存亡是比个人生命更重要的事,早早地认识到没有了国就没有了家没有了个人。

上中学时,我随父母定居在北京,那时的北京还称为“北平”。求学的艰难,磨砺了我的性格:认准目标,付出最多的努力和最大的耐心,期待成功但不怕失败。

当我以农村孩子的学习基础考取北京几个名牌中学时,我并没有感到惊奇。我在学习条件优越的中学里完成了学业,并不认为自己是“城里人”。当我由中学推荐被燕京大学录取后,面对学问渊博的教授、导师以及满口流利英语的同学们,在那布告和通知全都使用英文的生活学习环境中,内心仍然感觉自己只是一个农村孩子。在众多家境富贵、衣物讲究的同学中间,我从未羡慕过别人的衣饰打扮,我最珍爱的还是棉布衣衫、布鞋棉线袜。奶奶一辈子只穿自己纺线自己织成粗布自己缝制的衣裤,这成为她一生从未改变过的习惯。而这传统融在我的血液里,积淀在我的骨髓中,形成我的风骨性格和欣赏趣味。

燕京大学的环境是优美的,湖光塔影、古树粉荷;条件是优越的,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建筑讲究的教学楼,设备齐全的实验室,条件优越的宿舍,然而众多的学子,为了民族的未来,为了新中国的诞生,投入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不怕抛头颅洒热血。我在这支队伍里接受了革命的教育,当解放全中国需要青年贡献自己的时刻,大多数同学抛下优越的学习环境随解放大军南下,去参加生死难料的战场拼杀。我就是在那时毫无眷恋地脱下学生装换上了列宁服,被分配到中共北京市委文委会,成为一名革命干部的。

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从此,个人的命运、家庭的聚散、事业的挫折和发展、人生的酸甜苦辣,都在时代的巨轮飞转中起伏翻滚。

我不幸被抛置在文化界,经历了波澜汹涌的狂风巨浪,暴雨山洪……六十年过去了,雨雪风霜、荆棘泥泞,漫漫长路上抬脚容易落脚难……但我又是幸运的,那么多文学艺术界的前辈和长者为我指过路标,具体地教导我,鼓励我,冰心、老舍、吴作人、萧淑芳、叶君健、端木蕻良、萧军……他们一生远离虚荣,漠视名利,默默地贡献,一年又一年,没有书房画室,挤在卧室里放张小桌儿,写出译出画出令世人惊叹的作品,直到生命的尽头,还有那么多遗愿没有完成。

吴作人老人曾拿着冰心奖参评书给我详细讲解:“画面中的兔子形象是学美国的……创作中要有自己的构思、自己的表现手法,借鉴有益但不要模仿……”

叶君健老人为译《安徒生全集》,多年查阅资料考证细节,连一件器皿、一个地名都不惜花精力在丹麦查访核对过。

冰心为译《世界史纲》,翻阅的参考书可以装满一套房子……

那一辈的文化巨人,从没为自己争过什么,他们无怨无悔,将一生的心血凝结成文化遗产留给了后人。

在我那记忆的筐篮里,储存了很多只属于我的精神珍宝——

有充满生命力的叶片,有坚实饱满的果核,有失去娇色依旧形态优美的花瓣儿,有干硬结实的根须……一件件深情温馨的往事,像散落的珍珠闪耀在印象里,不知不觉地变成我的血液,融化渗透散落在我的作品中。我所写的语言文字、故事人物、生活背景,都藏有我自身的影子以及我一生尊崇的品格、执着追求的理想和愿望。

文学创作,写什么?怎样写?作品在读者心中留下什么?这是我不断实践反复思考的问题。每写一个作品,都像面对一份考卷,我希望自己能写得更好些。

八十年的人生旅程举首回望,心中充满了欣慰和感恩,虽然历经坎坷,但我从来不想伤害别人。不论成绩多少,我都已经尽心尽力了。我受惠于别人的太多,而欠债不少。我是幸运的,因为我是历次苦难中的幸存者。

奶奶只是一名农村妇女,没有上过学,她一生只想着给予:给亲人,给邻居友人,给遇到难处的陌生人……弱者都能得到她力所能及的帮助。她从不为自己索取任何东西。

祖母离开我六十年了,但她那慈祥的笑容和坚毅的神态永远刻印在我心灵的深处。无论我走多远,身处何方,她总是守护着我,引领我向前。

我的每一篇作品,都是我在人生旅程中采摘的果实,聚集起来,装进筐篮里,作为一份心灵的献礼,呈给相识不相识的朋友。在你们迈向未来的路上,我与你们同行。

2010年秋于竹园

书评(媒体评论)

葛翠琳的不少童话名篇,是可以作为全世界儿童共有的童话珍品,进入儿童文学宝库和世界童话史册的。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陈建功

六十年风风雨雨,您与中国的文学事业,尤其是儿童文学事业共同走过,您是一名战斗力永不衰退的老兵,是一名认真的写作者,我由衷地感佩您。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高洪波

葛翠琳以她的文学业绩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历史增添了浓重的一笔,以她一颗充满关爱的心,在儿童文学园地上耕耘播种,培育新苗。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金波

葛老师是位充满爱心的好作家、好阿姨、好妈妈、好奶奶。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马光复

浅显的文字,通畅的叙述,富有节律和画面感的语句,精湛地传承和再现了中国语言文学的神韵。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张洁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5: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