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城
二十年前跟北京人提“望京”,对方脸上大多会出现一片迷茫。这是哪儿啊?当然,要是提花家地,大家就释然了,哦,说的是那儿啊,村里了。
当时望京刚刚开始建设,我有幸目睹“盛况”。开发公司的指挥部就在一座小破楼里,在楼前放了鞭炮。周围是荒草野地,尘土飞扬的。谁也没想到后来这边跟树林似的出现那么大的居民区,居住人口差不多有上百万,相当于一个中小城市了。
这个位于北京东北角落的地方,横跨四环五环,一侧接京承高速,一侧接机场高速。除了花家地以外,附近还有许多奇怪的地名,比如金盏乡,比如奶子房。奶子房是清朝的奶妈集散地,就算是王公贵族,也会到这个地方来雇奶妈。顺着五环再往东走,是东坝。东坝之战是靖难之役的转折点,建文帝的部队在东坝打了败仗,从此一路溃退,直到朱棣打下南京。但总而言之,尽管有点历史渊源,这一带当时并不有名。
望京的房价一起步就不便宜,4000多元一平米,没几年涨到7000,二十年前真是天价啊。这里也是炒房族最初的乐园,无数人的第一桶金都是在望京刨出来的。望京的楼越来越密集,街道越来越多,后来,北京的媒体干脆称之为“睡城”。意思就是几十万人一睁眼就出门上班,下班回家天已经黑了,洗洗睡也没别的念想,相当于建了一个招待所一样的城市。当然,后来建了一批写字楼,有些公司进驻望京,除了睡,望京又多了一个功能,就是“牲口棚”。
望京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找不到北”。北京人给人指路喜欢说方向,比如向西拐,向南走,诸如此类。到了望京绝对不灵了。因为望京和横平竖直的北京不一样,它本身就是一个平行四边形,还是斜的,它的街道也就没规律了。二十年了,我几乎每次到望京都迷路。如果要找人,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找地标,某大厦,某饭馆,约在那儿就行。还有一个办法是打黑车。望京地铁站口黑车云集,跟人拼个车,说去某小区,一般能找得八九不离十。
望京的另一个特色就是堵车。睡城的人睡醒了,想要出城,不太容易,虽说四周都是交通主干道,但想把车开上去,可比较难。这事呼吁了很多年,可能是因为人多力量大吧,终于让政府下决心,开了几条通向四面八方的通道,现在堵车的现象减轻不少——其实,就是把车开到主干道上,依旧也是个堵,外面一堵,望京本身的拥堵感反而减轻了。
当然,望京也有很多让人喜欢的地方,比如楼很新,又高,如果空气再干净点,汽车再规矩点,就很有味道了。比如人也很新,到处都能看到年轻人——年轻人能住到望京的,应该都是过得不错的,新来的或者混得惨的,一般都会往更远的地方扎。还有,望京出现了些好吃的饭馆,文化人的聚会也多了。一些成名的艺术家也住望京,比如虹影。当然望京还有“黄家饭”,那是一个叫黄珂的大侠,天天在家摆流水席,请各路神仙、文艺男女打牙祭,据说每年去他家吃饭的,达到两万人次。
望京现在也算城里了,新房子的价格直逼4万一平米。至于睡城,望京也不能独享,北边的天通苑、回龙观,东边的通州,南边的大兴长阳……都先后被媒体“授予”了这样的称号。拥有好几个睡城的北京仿佛一个星系,带着行星一般的睡城每天运转,走在无休无止折腾的轨迹上。天通苑
天通苑是北京最火的楼盘了,现在北京很少有人不知道。它在亚运村正北中轴线的延长线上,立水桥北边。当别的房子都卖三四千一平米的时候,因为是“经济适用房”,天通苑只卖2650元。卖得火,它就无限制地盖下去了,天通北苑、西苑、东苑,还分一区二区三区……有多大呢?地铁需要三站才能纵贯天通苑。
P2-5
这是哪儿?北京!
我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父母都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来北京的,也就是说,我算是个移民二代。
正因为是移民二代,所以对北京的认识稍微平和一点。现在来北京的人越来越多,大家都觉得北京人有这样那样的特权;而生活在北京的“土著”们,心里也有着许多的抱怨。在我看来,这很正常。等到新移民的后代们长大,他们的心态也会变化,他们很可能会站到他们的父辈所反对的那一面去。屁股决定脑袋,谁都愿意为自己的利益说话。
在北京生活了几十年,一直想写一本关于北京的书。不是那种老先生、老北京的回忆式的书,不是那种蚁族、北漂的憧憬式的、奋斗和征服式的书,而是一种记录。记录一下这些年城市的生态变化,也记录一下形形色色在北京生活的人的心态。很多东西在消失,现在不记录,过些年可能就会被彻底遗忘,至少会在记忆中走样。
这是一个变化着的北京,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它都在起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无法遏制。比如我住的地方,十年前还是远郊,树木葱茏、群鸟飞翔,有着北方农村特有的阳光和粗犷,连道路、商店都显得那么原生态。现在完全不同了,高楼别墅成群、人员密集、天天堵车,而且就要修建地铁了。我不喜欢这样的喧闹,但我却无法制止,每个人都不该因为自己的喜恶做出善与恶、是与非的判断。追到根儿上,我也是改变这种原生态的因素之一,只不过来得早些罢了。
所以,我就想写这样的一本书,也想让这样的书,成为一种敲门砖式的工具。那些打算来北京,或者了解一下北京的人,看了这本书,至少有个初步的印象,也多少有点能用得上的东西,对这个城市的气场,它的有趣和无趣、可爱与不可爱,对它的温情和严峻,有一个初步的感受。随着文章一篇篇敲出来,这样的想法越来越明确。期望它也能给那些准备涉足北京的朋友,一点参考,一点粗疏的、初步的印象。
突然想起一句话:你要是爱一个人,就让他来北京;你要是恨一个人,就让他来北京。
这话以前是说纽约的,现在北京也具备了这样能力:爱恨纠缠,操纵人生。
很多人会把北京当作一个跳板。对有野心或者向往开阔人生的男女们来说,北京只是一个车站。我身边的朋友,有很多去了加拿大、澳大利亚、欧洲和美国,在那里定居下来。有的和我一样,是从小的朋友、同学,也有的来自四川、东北、陕西、广东。这几年趋向尤其明显,他们大把大把地告别、消失,把异乡做家乡,在微博和微信上讲述着他们的快乐。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快乐。
这个城市有太多的留人和不留人,有太多的梦想和无法满足的欲望,有太多的选择和眼高手低,所以也有太多的纠结,让人刚自豪五分钟,就能自卑上一整天,让人快乐短暂,郁闷悠长。 当然,因为人多,这里还会有各种争抢,主动的和被迫的。这就是这个城市的味道。
这是哪儿?北京!
老猫在这部书里面展示的是一个他生活了几十年的林林总总、具体清晰的北京,有关于它的历史掌故,也有关于它的衣食住行,更有关于它的好玩与无奈。一句话:这是一个有烟火气也有故事的都市。
《这是哪儿北京》是一本关于北京的书。不是那种老先生、老北京回忆式的书,也不是那种蚁族、北漂憧憬式、奋斗征服式的书,而是一种记录。记录一下几十年问城市的变化,也记录形形色色在北京生活的人的心态。
这个城市有太多的留人和不留人,有太多的梦想和无法满足的欲望,有太多的选择和眼高手低,所以也有太多的纠结……当然,因为人多,这里还会有各种争抢,主动的和被迫的——这就是这个城市的味道。
著名作家老猫是个很有趣的人,他非常喜欢养猫,写过很畅销的《猫了个咪》、也写过关于古代文雅趣事的《风月有痕》,这本《这是哪儿北京》则是他对于北京这个他生长于斯的城市的回忆和吐糟,在这里读者可以看到一个有烟火气的北京,而不是高大上的北京,一切都变得亲切且好玩。
这个城市有太多的留人和不留人,有太多的梦想和无法满足的欲望,有太多的选择和眼高手低,所以也有太多的纠结……当然,因为人多,这里还会有各种争抢,主动的和被迫的——这就是这个城市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