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童心说
分类
作者 文椿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银幕上的画面逝去了,音乐终止了,放映厅里的灯光重新亮了起来,人们却一动不动地坐在座位上。一种温馨的柔情荡漾在我的心头。”这是叶楠描绘他看《城南旧事》时的情景。我想,有这种感受的并非他一人。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银幕魅力把观众深深吸引,直至影片结束了,余音仍在观众心中萦绕?我曾和导演吴贻弓谈起过,他觉得问题比较复杂,甚至难以言喻,只能粗略地谈谈他拍片时的一些感受。他认为,一部好的影片,最重要的是提供给观众这样三层东西:一是直接的,观众通过银幕画面所看到、听到的;二是感受体会到的,观众透过所看到的由此联想出来的;三是观众经过思考以后所得到的。但他更强调电影艺术的感染力主要应来自间接效果——观众自己的补充,即在银幕以外,产生于每个观众心灵中的实际感受。作为视觉形象的电影,却要着力去追求银幕以外的间接效果,我觉得吴贻弓确实把握了观众的心弦,找到了电影艺术开启观众心灵的钥匙。

电影主要是诉诸人们视觉的艺术,但这绝不意味着影片的主题思想、艺术家的思想情感、美学追求……都要一一通过可见的画面、通过外部动作直接告诉给观众,它“还有可能通过更复杂、更巧妙的手法来激发观众的内在感性联想,并诉诸观众的生活经验、思想意识和情绪结构”,“这是影响观众最复杂同时也是最有力的方法”。Ⅲ吴贻弓导演的影片,之所以能引起观众比较强烈的共鸣,正是由于他意识到电影艺术拥有这种更为复杂的功能,并重视电影艺术激发观众联想的巨大力量。他导演的《巴山夜雨》就不像一般揭批“四人帮”的影片那样,追求直观的艺术效果,竭力展示受迫害的人们那种悲惨的遭遇,大肆渲染“文革”中血淋淋的批斗场面,着力表现打砸抢分子和造反派的穷凶极恶、张牙舞爪镇压群众、破坏革命的种种恶行,它甚至连一个通常人们所认为的反面形象都没有。但是银幕上那艘在蒙蒙细雨中破滚滚浊浪而前行的客轮,那一个又一个重复出现的凶险的漩涡,那浪激船舷的声音,以及那三等十三号船舱里几个很少言语的普遍人的命运,却那样强烈地牵动着观众的心。就是这淡淡的笔触,这情景交融的画面,这诗一般的意境,使观众总也抑制不住感情的奔泻。因为艺术家用电影艺术所特有的各种造型手段,启发了观众丰富的想象,让观众透过银幕上可见的小小的船舱感受到银幕以外那广阔的世界。由于观众参与了再创作,这就不仅用自己“文革”中的亲身经历和间接的感受补充和丰富了银幕上没有表现也难于表现的许多东西,而且如同自己也置身于影片所创造的典型环境中,航行在人生的长河里,与命运搏斗,和船上的人们一起共同认识、理解、探索人生的真谛。这正是吴贻弓所追求的:让观众去想,留出时间让观众去想,由想而进发出内心的共鸣力量来。

电影艺术确实具有一种为其他艺术所不及的独特的力量,它可以运用色彩、光影、镜头变换、音乐、音响等丰富的艺术手段,通过可视的画面,把观众引人特定的生活氛围中,去体会、去品尝、去联想、去思考。看《城南旧事》时我有这样一种感受:起初觉得平平淡淡,不知所云,表现二十年代的旧中国,既看不到那个历史年代血雨腥风的画面,也没有贯穿的引人人胜的故事情节,更不见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强烈的戏剧冲突。但又觉得愈看愈有味,愈能够从中悟到点什么。银幕上出现的胡同口的井窝子、结着冰凌的水槽、藤箱里的小油鸡、屋檐下滴答的夜雨、吱吱发响的独轮水车、咀嚼干草的骆驼、古老的宫阙、胡同、红似二月花的枫林……一系列平平常常的画面,和那有着一双探索人生奥秘的大眼睛的小英子,痛苦时清醒、欢乐时痴呆的秀贞,朴实憨厚的“小偷”,含辛茹苦的宋妈等几个普通人,以及发生在他们中间的一桩桩一件件生活琐事,还有那乌鸦的聒噪、火车的轰鸣、反复出现的“长亭外,古道边……”这惜别的歌,就是这些近似生活的图画,不知不觉地让我陷入对往事的深沉的回顾,使我想起那失去的童年,那一个个离我而去的亲人、朋友,那比宋妈命运还要悲惨的姨妈,她所住的那间破旧不堪的小屋,屋门前的池塘、老槐树……一种内在的情绪激荡着我。在这样的思绪中,又总让我在追索着:秀贞为什么疯了?小桂子哪里去了?诚挚善良的人为什么做贼?秀贞、妞儿、小偷、父亲、宋妈为什么一个个离英子而去?

P3-P4

目录

前言

艺术评论

 让观众寻思品味而自得

——从吴贻弓导演的影片谈起

 一种违反文艺常识的批评

——评袁康、晓文的《一部违反真实的影片》

 评奖小议

 “高楼”究竟在谁的手中?

——有感于《高楼在他们手中》未能搬上银幕

 要像办酒席一样办电影

 领异标新二月花

——写在《牧马人》《邻居》等一批新片试映之后

 要敢于写人物的命运

——新片《归心似箭》观后

 评影片《怪圈》

 动情才能动人

——看影片《大河奔流》有感

 陶春,这个有争议的人物……

——影片《乡音》观后

 三部当代农村题材新影片“蛮好看”

 有思想有特色有韵味

 清新优美的田野欢歌

——看影片《迷人的乐队》

 形象美画面美音乐美

——关于影片《流浪汉与天鹅》的通信

 一束芬芳的战地之花

——看影片《啊!摇篮》

 《童年的朋友》真感人

 她不是为了爱情

——与纪术组同志商榷

 报春花开了

——有感于电影创作的新气象

 大义凛然铁骨铮铮

——故事影片《革命军中马前卒》观后

 影片《人生》得失六人谈的发言

 《都市的震撼》三人谈

 孙武臣文椿钟艺兵

 转折时期

——一九八五年故事片创作回顾座谈会发言

 “新星”闪烁着希望之光

——评电视连续剧《新星》

 他又回到我们中间

——观电视剧《故园行》

 评一九八四年《春节联欢晚会》

 发人深思的历史悲剧

——看话剧《秦皇父子》

 美的心曲

——评歌剧《爱与火的四重奏》

 它是美的呢?还是不美的呢?

——从吴天的《我的想法》到影片《国庆十点钟》

 河边树下的爱情

 框框与条条

 题材的争论

 伟大友谊的颂歌

 一首爱与死的交响诗

——评影片《雷场相思树》

艺坛纪实

 报道访谈

 艺术家的胆识

——访《天云山传奇》摄制组

 鼓足于劲,解放思想,把电影创作搞上去

——记本刊召开的电影创作座谈会

 青春的礼赞

——记影片《青春万岁》座谈会

 把电影界办成创作自由的新天地

——记故事片编导创作会议

 如何正确对待电影艺术中的爱情描写

——本刊在沪召开电影问题座谈会

 电影的希望

——记中青年导演创作座谈会

 黄宗江家宴话“金鸡”

 中国艺术节将办成世界一流水平的国家级艺术节

 欢迎台湾香港和海外中外艺术家参加

 两个“大赛”表明:

 要创造具有中国民族特色雅俗共赏的通俗音乐

 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通俗音乐

 一次别开生面的盛会

——“全国歌曲创作研讨会”侧记

 群众性歌咏活动日益活跃

 振奋民族精神的合唱艺术前景乐观

 访参加党的十三大艺术界著名人士吴祖强

 交响乐事业处在历史上最好时期

 李焕之吴祖强李德伦呼吁克服困难,推动“交响乐热”的持续发展

 歌词作家们认为音乐文学大有可为

 建树新词风带动新歌风

 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召开第二届年会

 记第十二届“上海之春”

 一个在探索中发展的文化企业

——国际声像艺术公司整顿音像市场给创作带来了生机

 北京国际声像艺术公司召开提高词曲创作音像质量研讨会

 话剧《WM(我们)》在京沪引起的反响

 凤子谈首都舞台新戏

 一百三十余位词曲作家、理论家聚集大连座谈:

 如何打破歌坛的沉寂局面

 继《喜盈门》《咱们的牛百岁》之后赵焕章又拍出新片

 《咱们的退伍兵》

 关于《在社会的档案里》等作品的争鸣

 怎样评价电影《人到中年》

 (来稿摘要)

 怎样评价电影《人到中年》

 (来稿摘要续登)

 负责组织并整理的专家座谈

 关于电影艺术新成就的对话

 推进电影的革命现实主义主流

 “文艺的社会功能”五人谈

 创造出影坛上一个群星灿烂的年代

——上海部分电影工作者座谈“提高影片质量”问题

 谈影片《天云山传奇》

 电影的回顾与展望

 话剧创作纵横谈

 发自内心的声音

——王酩、谷建芬、张丕基、马丁一席谈

 相声艺术四人谈

 重视并提高戏曲的文学水平

人物画廊

 古稀之年,壮志未泯

——记荒煤同志

 表现郭沫若的历史片问世

 《问天何时明》试映受到好评

 重温朱厚泽的讲话

——略忆其人其事

 《夏衍电影道路》专题片再现夏衍风采

 反映巴金一生求索的纪录片问世

 苦斗成才的李雪健

 他俩

 石兵的人物画丹青一绝

 寄希望于明天

——访《血染的风采》曲作者苏越

 交响乐是国家文明的标志

——著名指挥家陈燮阳答记者问

 富有个性的剧作家——丁一三

 他把心留在孩子们中间

 杨阳的山水画

 她,从农村走来

——记青年演员温玉娟

 “人艺”青年演员罗历歌

 他把心底的爱化作音符

——访作曲家铁源

 活跃在歌坛的作曲家谷建芬

 张明敏将在全国二十多个城市为亚运会集资演唱

 具独特风格的画家李士延

 难以忘怀的纪念

——缅怀荒煤同志

附录一一部有严重缺陷的影片

——评电影《人到中年》

附录二一部违反真实的影片

——评《天云山传奇》

跋 钟艺兵

序言

《童心说》是资深文艺编辑文椿的作品选集,收有她历年所著的有关电影、音乐、戏剧、戏曲、曲艺等评论、报道文章。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大多写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的社会转型期。我与文椿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先后进入《文艺报》,并作为同事合作了十多年,因此对本书多数作品的内容也是我耳闻目睹亲身经历过的,如今重新阅读似乎又把我带回到那个可怀念的年代,倍感亲切。

那是一个很特殊的历史时期。人们刚刚经历了“文革”,几乎可以说全民族处于一个历史反思的状态,都在思考:这样可怕的灾难怎么会发生的?以后应该怎么避免?中国应该怎样才能走上一条健康的道路?那时人们常说“拨乱反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进而提出“思想解放”“改革开放”等等,整个社会出现了一种弃旧图新、勇于探索的生气。什么是“思想解放”呢?就是要从现代迷信、僵化的教条主义中解放出来,从那条错误的极左的死胡同里解放出来,开始独立思考,大胆创新。尽管抱残守缺的现象也很严重,新旧思潮交锋也很激烈,但是,历经过曲折艰难,中国毕竟掀开了新的一页。文椿的作品中有许多重要的会议报道及具有深远影响的作品讨论等,都成了这个时期电影、戏剧、音乐、曲艺等艺术等历史的忠实记录,相当有代表性地反映了当时文艺界的创作思想和言论,成为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的文献。值得注意的是,文椿常常还是这类会议和讨论的最早倡导者和推手之一,所以她在写作这些报道和评论时,总是充满着一种变革、进取、创新的热情和敢于担当的精神。而“拨乱反正”一词见于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自序》,他认为:“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文椿的这些作品就是带着这样深刻的历史印记。

有一个镜头至今还清晰地刻印在我的记忆中。有一天,电影导演谢晋匆匆忙忙地跑到《文艺报》编辑部,还未进门就大着嗓门喊叫:“文椿!文椿!”他是来感谢《文艺报》对电影《天云山传奇》展开不同意见的充分讨论的。这场纷争在社会上、文艺界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连躺在病榻上正患着绝症的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老人也抱病写了激情满怀支持《天云山传奇》的文章。使那些批评此片是丑化党的领导、是资产阶级自由化表现的说法终于得到了澄清,对当时文艺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文椿不仅是这场讨论的组织者,她自己还写了采访摄制组的报道和评论文章,为读者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创作资讯和历史背景,为此片大声呼唤。《大河奔流》《归心似箭》《牧马人》《城南旧事》《邻居》《啊!摇篮》《西安事变》《乡音》等一系列评论文章都是类似的成果,今天读来仍然新鲜兼有历史感。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会议的参与者都是在第一线的著名艺术家们,文椿与他们多有交往,有的还有较深的友谊,深知他们创作之甘苦,得以邀集他们于一堂,敞开思想畅谈艺术创作中深感困惑带有普遍性的艺术学术问题,因此特别生动而富有活力,都是他们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由衷的真知灼见。也有文艺高官参加讨论,但他们本身就是作家艺术家,与这些创作者都是朋友同志,讲的是他们自己亲历的艺术经验和深切思考,与其他与会者一样是平等的一员,绝不是首长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更没有后来的红包送礼之类,与权力商业可说完全不搭界。这都显示了那时文艺界思想解放,风气正直清爽,还有一定正常的自由讨论的民主气氛,这正是长期来为人们怀念和赞赏的缘故。

文椿少年时代就参加了部队文工团,是在实际工作中学习成长的。这与她本人的禀赋爱好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她的努力实干和敏于思考。数十年来尤其是坚持在文艺编辑岗位上的这一时期,使她成为积聚有丰富的艺术理论和实践经验的资深专家。因为工作需要,她所涉足的艺术部门相当广泛,音乐、电影、戏剧、戏曲,她都能游刃有余地把当时这些不同领域里的重点热点问题抓得很准。我们看那些报道文章,就能大致了解那个时代各个艺术部门的创作状态和面临的问题。她的文字也有一般女性作家共同的特点,比较清丽婉约。即使论理争辩时,也是既富有激情又能保持从容说理摆事实的状态,也就更具有说服力。这是很不容易的。

“童心”曾是文椿用过的笔名,现在编选自己的文集时作为书名,显然语带双关,以示自己还保持了当年的“童心”,作品也是一片真诚所化的文字。这都是我在读这本文集时所能切实感受到的,是真实可信的,也是今天社会所难得的。所以当她邀我为她的文集写几句话时,我特别愿把这番感受介绍给读者。

内容推荐

《童心说》是《文艺报》老文艺编辑文椿付出一生心血对艺术创作思考的结晶。

《童心说》收有作者文椿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社会转型期,所著的有关电影、电视、音乐、美术、戏剧、戏曲、曲艺等领域的评论及报道。

编辑推荐

一位老文艺工作者一生追求的结晶:做真人,说真话,述真情,体现了“童心即真心”这种倡导赤子之心绝假纯真的文学主张。

一本关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社会转型期的文艺评论集,再现历史、再现真实,极具史料价值。

在那个不为功利、正直清爽、自由讨论的年代,《童心说》作者文椿,用一生的付出所换来的对艺术创作的思考是那个时代最鲜活的印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3: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