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抓住了《老子》的精神实质,结合时代背景,打破了以往按原文顺序注解的方法。根据老子的提示,总结出十八章。作者以为,《老子》是一部容宇宙人生真相、天地发展规律为一体,内容涉及哲学、伦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社会发展的众多领域,为人类揭开了天地问众多的客观发展规律,解开了世界发展众多之谜,指明了人类社会要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发展的恢弘巨作,是一部力图拯救人类灵魂的精神法典!
本书从内容到形式都采用了讲解分析的方法。有的分析到段,有的分析到句子,甚至到词。并从语法修辞、写作特点、逻辑思维等方面加以补充和完善。它特别适合中、高、大学生阅读分析,在提供思维能力训练的同时,帮助青年学生牢固地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领略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
前言/1
第一章 解“道”的方法和《老子》产生的背景/1
一 老子、孔子不同“道”之处/1
二 打开《老子》的钥匙/4
三 《老子》产生的背景/7
第二章 老子的“天道”思想/13
一 老子“天道”思想的产生与形成/13
二 为民请愿的心理/19
三 “天道”与“天子之道”的对比/22
第三章 “道”和“名”/26
一 “道”和“名”的含义/26
二 “道”和“名”是运动和静止的关系/31
三 “道”和“名”揭示了肯定与否定的辩证统一关系/33
四 “道”和“名”揭示了“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规律/34
第四章 从“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看世界发展的二元性/37
一 老子对世界发展二元性的揭示/37
二 老子对二元世界的归纳和总结/41
第五章 老子的“柔弱胜刚强”思想/49
一 柔弱、刚强是一切事物发展的两个方面/49
二 柔弱的力量/51
三 柔弱是一种积蓄成长的力量/53
四 “柔弱胜刚强”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55
第六章 人与自然的关系/59
一 “守中”与“谷神不死”/59
二 “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天之道/64
三 人与自然“大制不割”的方针/67
四 “救人、救物”统一天下的战略思想/71
第七章 老子的“德”/76
一 “玄德”是万物发展的基础/76
二 “常无欲”是天子厚德的基础/80
三 “不争之德”是治理国家的基础/85
四 “赤子之德”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基础/90
第八章 古之善与上善、上德下德与孔德/96
一 “善道”形成的心理过程/96
二 “上善若水”的统治者/99
三 上德与下德/102
四 老子批判“孔德”/107
第九章 德政与民的关系/114
一 德政与民生/114
二 教育与国家政权/122
第十章 对执掌大象人物的要求/128
一 执掌大象人物的产生和基本条件/128
二 执掌大象人物的胸怀/134
三 执掌大象人物所具备的素质和品德/139
四 执掌大象人物做事的原则/148
第十一章 物质世界的起源与“道”的总体发展规律/158
一 世界起源于时间、空间/158
二 宇宙最初的物质和“道”的总体发展规律/161
三 老子阐述的各种规律与“天人合一”的总体发展/166
第十二章 万物的生成与返朴归宗/170
一 万物生成的条件与生长环境/170
二 万物发展的两个阶段和返朴归宗/173
第十三章 “四抱”天下而和/180
一 《老子》有关“抱”的内容归纳/180
二 一“抱”: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180
三 二“抱”:人类社会的和谐统一/181
四 三“抱”:事物发展辩证统一规律/184
五 四“抱”:阴阳统一/187
第十四章 “三朴”天下而顺/190
一 “朴”的解释和“道”、“抱”、“朴”三者的关系/190
二 教育要返朴归根/19l
三 万物要返朴归宗/193
四 人类要返璞归真/195
五 “三朴”的进一步深化/196
第十五章 “道”与“朴”/203
一 从“朴”论“道”/203
二 从“道”论“朴”/206
第十六章 反对战争主张和平/212
一 大国向下融合小国/212
二 民心是统一天下的根本/215
三 军之后必有凶年/222
四 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用之/224
五 甲兵为了防御/227
第十七章 “无欲”与“无为”/234
一 《老子》中的有关论述/234
二 贪婪的后果/237
三 贪婪与寿命/239
四 “善摄生者”/240
五 “不失其所者”的三个条件/243
第十八章 治国的方针和天长地久/247
一 以“道”治国,以“无事”取天下/247
二 以“啬”收复民心,以“德”统一天下/250
三 同道同德,天长地久/253
附录 《道德经》八十一章与本书章节的对照/260